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非鱼对盐碱池塘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单养尼罗罗非鱼 (Orecohromisniloticus)对施肥处理下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罗非鱼的放养使浮游植物丰度、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增大 ,浮游植物小型化 ,生物量以小型硅藻和绿藻占优势 ,裸藻占有相当比重 ;浮游动物生物量也增大 ,桡足类占优势 ,枝角类小型化 ,原生动物密度增大。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能显著地提高浮游植物生物量 ,使透明度降低 ,但施无机肥对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大。施有机肥围隔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有鱼围隔 ,罗非鱼的生长最好。文后讨论了罗非鱼滤食和施肥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并与鲢鱼的实验结果 (赵文 ,1999)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亚热带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新丰江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新丰江水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浮游植物34种,丰水期以蓝、绿藻为主,分别占总数量的31.7%和26.8%,蓝藻、绿藻细胞微小,chl-a量未占优势;枯水期硅藻为优势种群,占63.9%。浮游动物22种,丰水期轮虫为主,占65.3%,枯水期桡足类占81%,丰水期动物密度较高,但丰水期以轮虫如螺形龟甲轮虫为主,枯水期以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广布中剑水蚤居多,因此枯水期生物量高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丰水期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乾  胡旭仁  聂雪  欧阳珊  王超  秦海明 《生态学报》2020,40(4):1486-1495
为了解鄱阳湖夏季丰水期水位剧烈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特征,2012年夏季鄱阳湖水位剧烈波动期间,于6月24日、7月7日和8月27日当水位下降且接近17.6 m时,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浅水碟形湖泊设置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65种,其中轮虫52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广温性和嗜温性种类。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3个月之间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月份浮游动物密度(1030.17±68.18个/L)显著高于6月份(325.16±41.60个/L)和8月份(203.79±24.91个/L);6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0.56±0.04 mg/L)显著低于7月份(1.22±0.11 mg/L)和8月份(0.99±0.11 mg/L)。基于浮游动物多度的聚类分析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图均揭示夏季3个月份的浮游动物可区分为明显的3个群落:6月群落、7月群落和8月群落。蒙特卡罗检验发现水温、电导率、浊度和溶氧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P0.05)。典型相关分析显示,6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深和电导率、浊度和溶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3个月均为优势物种的盖氏精囊轮虫与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温、pH、溶氧呈负相关(P0.05)。夏季水位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上(月份之间)发生明显演替,呈现轮虫密度逐渐降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位波动引起环境因子的改变,从而对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 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 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 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 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 浮游动物共4类85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 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 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 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 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湘江干流水质与生物群落现状, 2010-2011年对湘江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 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其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164种, 丰度变化在(1.83-51.1)104cells/L, 生物量变化在0.03-0.60 mg/L; 浮游动物80种, 密度变化在2.16-76.34个/L, 生物量变化在0.01-1.95 mg/L。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47-5.4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63-3.38,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好, 显示出湘江干流的浮游生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湘江m-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湘江水体属于中污带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IL)在38.27-51.97, 均值为43.73, 属于中营养水平; 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湘江干流的水质较差, 但无明显向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6年4月至2016年11月针对新疆石河子蘑菇湖水库不同库区水量状况时期(4月份丰水期,7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6种,其中原生动物7种,轮虫18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7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均主要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 574 ind/L,各采样点密度变化范围为284 ~ 5 162 ind/L;年生物量为3.79 mg/L,各采样点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84 ~ 6.56 mg/L。3次采样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不同时期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显著(P < 0.05)。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对蘑菇湖水库进行营养化评级,水库营养状况在一年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以中营养化水平向富营养化转化的状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硝态氮、溶解氧、酸碱度、化学需氧量能够在4月份(丰水期)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温、溶解氧、总磷、化学需氧量能够在7月份(平水期)共同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在11月份(枯水期)能够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其中,水温和溶解氧在3个不同时期是主要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鲤鱼种和鲢鳙对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玉宝 《生态学报》1993,13(4):348-355
本文根据1990年-9月对9个鱼池的研究,报道鲤鱼种和鲢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鲤鱼种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大型化,浮游动物小型化,并使浮游植物多样性增加,浮游动物多样性下降;鲢鳙密度增加,浮生物小型明显,微型藻类和超微在在浮植物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在浮游动物中比重也明显增;鲢鳙密度对浮游生物多样性和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当鲢鳙密度低时,  相似文献   

8.
广东石岩、大镜山和大水桥三座水库的富营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污染源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于2000年的枯水期(6~7月)与丰水期(11~12月)对三座污染类型的水库:石岩水库、大镜山水库、大水桥水库进行采样,测定和分析水库的营养盐及浮游生物。根据相关加权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估,石岩水库为富营养型水库,大镜山水库与大水桥水库为中-富营养型水库。这三座水库污染源不同,其富营养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特别是营养水平的季节动态不同。石岩水库的主要污染源为城镇生活污水,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各种营养盐浓度、浮游生物丰度及COD值在三个水库中最高,有机污染严重;丰枯两期均有种类较多、丰度较高的耐污藻类--裸藻(Euglena Ehr.);枯水期富营养水平明显高于丰水期。大水桥水库主要受农业活动污染,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受地表径流影响显著,PO4-P和TP浓度以及浮游生物丰度丰枯两期差异比较明显,均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丰水期浮游植物主要以蓝藻为主,枯水期则以硅藻为主。大镜山水库污染来源主要为其调水河流前山河,受工业污水污染比较严重,生活废水的污染也较为突出,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总磷浓度及浮游动物丰度枯丰两期差异较为明显,受河流调水控制。  相似文献   

9.
于2015 年的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8月)进行浮游动物采样,使用通径分析法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特征方面, 轮虫在两座水库的物种种类组成中占比最大, 水泊渡水库和倒天河水库中轮虫分别占各自总物种数的50.00%和72.73%。两个水库的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时间上最高值出现在丰水期, 空间上最高值出现在大坝。相同水库不同水情的优势种有所不同,相同水情期不同水库优势种也不完全一样: 枯水期水泊渡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丰水期水泊渡水库优势种为刺盖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apucina)、中剑水蚤(Mesocyclops)、无节幼体(Naupliu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枯水期倒天河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丰水期倒天河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中剑水蚤(Mesocyclop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2)通径分析表明, 对水泊渡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无机氮(DIN)、水柱相对稳定性(RWCS)和电导率(EC); 对水泊渡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为总氮(TN)、真光层深度(Zue)和电导率(EC); 对水泊渡中剑水蚤(Mesocyclop)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总磷(TP)、无机氮(DIN)和深度(H)。对倒天河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生物量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混合层深度(Zmix)和酸碱度(pH)。研究表明, 对不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主要的环境因子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水库中对同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也不完全相同, 可以根据浮游动物优势种以及现存量(丰度、生物量)大小等进行分析, 判定水库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 并且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硕  杨涛  李小平  陈佳 《水生生物学报》2019,43(6):1333-1345
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渭河流域内12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物种密度、生物量和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浓度和pH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 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共鉴定出57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11种、轮虫3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2—7.84 ind./L, 平均密度为(2.79±2.11)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38—6.15 mg/L, 平均生物量为(2.31±2.64) mg/L; CCA分析表明, 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与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0.69。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179.02 ind./L, 平均密度为(16.66±49.18) ind./L; 浮游动物生物量0—2448.12 mg/L, 平均生物量为(243.96±673.7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78、1.15。依据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 结果为渭河水系北道、林家村为中度污染, 魏家堡为重度污染, 咸阳、临潼、华县为轻度污染; 泾河水系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为中度污染; 北洛河水系刘家河、交口河、状头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宝贵  刘霞  吴瑶  钟正  陈宇炜 《生态学报》2016,36(24):8205-8213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丰水为湖,枯水为河"的独特特点。为探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于2009年全年采集其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期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总体与河流浮游甲壳群落具有相似性。无节幼体、象鼻溞、剑水蚤等河流优势类群在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中占优势;而哲水蚤和溞属仅在低水位季节占优势,枝角类丰度仅在高温、高水位、流速缓的季节高过桡足类。丰水期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远远高于枯水期,可达枯水期的50倍,差异极其显著(P0.01)。温度和水位变化引起的环境因子改变是导致鄱阳湖浮游甲壳动物发生季节演替的主要原因;而营养盐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并不显著。空间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构成明显不同,年均丰度最高和最低的点均出现在河口地区。因此:对于换水周期短,水交换速率快的水体,应该充分考虑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58-165
为评价春季大旱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现状,对保护区所辖 8 个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部分河段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 53 属 97 种、浮游动物 23 属 42 种(包括原生动物 13 种、轮虫 23 种、枝角类 3 种和桡足类 3 种),其中大湖池和朱市湖是浮游生物种类数最多的 2 个子湖。各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间浮游生物现存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分别为260(8.18106)cells/L(浮游植物)、363073173 ind./L(浮游动物),赣江以西区域的子湖和修河的浮游生物现存量显著高于赣江及其以东区域的子湖。调查水域优势度值(Y)大于 0.02 的浮游生物包括蓝藻 1 种、绿藻 2 种、硅藻 5 种、原生动物 4 种及轮虫 5 种。浮游生物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分别为 2.41 和 0.96,而其丰富度指数(Dm)值均小于 3。3 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表明,保护区各子湖与修河和赣江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除蚌湖和梅西湖外,均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福建九龙江北溪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于2011年枯水期(2月)、丰水期(5月)和平水期(10月),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北溪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107种,隶属于7门64属.不同水文期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类不同,枯水期为马索隐藻和梅尼小环藻,丰水期为四尾栅藻和四角十字藻,平水期则演替为微小平裂藻.不同水文期浮游植物丰度变化明显,其平均值依次为枯水期(154.77×104 cells·L-1)>平水期(76.40×104 cells·L-1)>丰水期(45.40×104 cells·L-1).相关分析表明, 枯水期和平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铵态氮(NH4+-N)呈显著正相关,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体温度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溶解态活性磷浓度也对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CCA排序图较好显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九龙江西溪漳州段浮游植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2010年的丰、平、枯3个时期,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及其粒级结构等指标对九龙江漳州段浮游植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评估了该河段的水质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总生物量比例与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小型浮游植物占总生物量比例与总氮成显著的负相关(P<0.05)。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9种,且在各时期均有差异;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蓝藻比例上升(P<0.05),甲藻比例下降(P<0.05);研究水域Shannon-Wiener指数在1.0~3.0,为中度污染。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温度和营养盐是影响九龙江西溪漳州段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水文变异条件下鄱阳湖流域的生态流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剑宇  张强  顾西辉 《生态学报》2015,35(16):5477-5485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鄱阳湖流域水文状况发生变异。河流生态系统适应了变异前的水文状况,变异后势必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基于此,采用8种变异检测方法对水文变异进行综合诊断,阐明水文变异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15种概率分布函数分别拟合5站各月变异前日流量序列,最终确定5站点各月最优分布函数及所对应的概率密度最大处的流量,即得河道内生态流量。研究表明:(1)抚河于1962年发生弱变异,赣江、修河于1968年发生中变异,信江、饶河于1991年发生弱变异;(2)变异后,赣江、信江、饶河、修河生态需水满足率平均上升11%,抚河生态需水满足率下降32%;(3)水文变异增加提高生态需水满足率,水利工程建设降低年均生态需水满足率、提高干季生态需水满足率。高森林覆盖率提高干季生态需水满足率,对年均生态需水满足率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区域水资源规划与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佳琪  赵坤  曹玥  吴波  庞婉婷  尤庆敏  王全喜 《生态学报》2020,40(18):6644-6658
数量庞大、体积微小、高度多样化的浮游生物对淡水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鄱阳湖设置50个采样点,分别于201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8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浮游动物共记录43属99种,其中轮虫31属83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4属5种,春夏季节种类较为丰富。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155.29 ind./L,具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 0.01),夏季(3150.37 ind./L)显著高于其他三季。四季共确定优势种14种,轮虫中优势度最高的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浮游甲壳动物中仅有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在秋季形成优势。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夏秋季节间的更替率(86.00%)高于其他季节(77.00%,66.67%)。优势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结果均显示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分类回归树分析(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CART)表明,每个季节均有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春夏两季中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划分与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密切相关,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影响秋季群落划分的关键环境因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温度(Water Temperature,WT)、Chla、电导率(Conductivity,Cond)是造成四季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除Chla外,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和酸碱度(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s usually high in the Pampa Plain (Argentina). However it has not studied yet how this variability may affect the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quatic systems of this reg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flushing effects on nutrient and plankton dynamics in two interconnected very shallow lakes of the Pampa Plain.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hydrology on the plankton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 compared the summer plankton community among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with contrasting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ter residence time varied an order of magnitude among years and this variability was correlated to strong changes i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lake characteristics. Depending on the water discharge level,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within the lakes ranged from lentic to more lotic conditions. Nutrient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water discharges. During high flushing periods, nutrients import from intensive agriculture lands leads to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rophic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macrozooplankton biomas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water residence time and showed a dramatic decrease during high flushing years. Rotifers biomass was not affected by interannual water discharg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ur results support that in case of lakes with high flushing rates, zooplankton development is dependent on water residence time and that hydrology may have stronger effects on macrozooplankton biomass than top-down control by planktivores.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碧剑  蓝文陆  黎明民  李天深 《生态学报》2019,39(19):7014-7024
2017年3月(枯水期)、7月(丰水期)和10月(平水期)分别对北部湾近岸海域44个站位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251种和浮游幼体24类,其中枯水期138种(类),丰水期134种(类),平水期191种(类),分属河口低盐、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外海暖水4个生态类群。优势种9种,其中枯水期以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丰水期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平水期以十足类和浮游幼体类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年均值为789.95个/m~3,呈现出枯水期(1540.19个/m~3)明显高于平水期(457.58个/m~3)和丰水期(372.08个/m~3)的季节变化特征;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均值为252.40 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丰度变化不一致,平水期生物量(385.01 mg/m~3)明显高于枯水期(221.41 mg/m~3)和丰水期(150.78 mg/m~3)。多样性指数平水期最高(3.16),丰水期(2.35)次之,枯水期(2.22)最低。枯水期和丰水期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基本呈现自河口近岸海域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平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与丰度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以及优势种的演替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径流导致的悬浮物、营养盐等的变化可能是决定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海湾相比,北部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需加大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汞(Hg)、铅(Pb)、砷(As)和镉(Cd)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变化对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别于 2017 年 3 月和 6 月对柳江流域进行了调查分析, 旨在为深入研究柳江流域硅藻群落分布特征奠定基础, 以期为该流域水质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柳江流域共鉴定出附生硅藻 137 种, 隶属于 6 目 9 科 34 属。各采样点硅藻丰富度变化范围为 13-42 种, 呈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硅藻优势种组成在枯、丰水期分别有 5 种和 8 种, 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显示, 硅藻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 枯水期可分为 3 个类群, 基本呈现在干流及支流段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丰水期可分为 2 个类群, 大致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和上游。其中, 在枯水期, Cyclotella fottii、Cyclotella. stelligera、Achnanthes minutissima 和 Cymbella laveis 在上游为优势种, A. minutissima 和 Nitzschia valdecostata 在中游丰度较高, 下游优势种为 Navicula cryptocephala、Amphora montana 和 A. minutissima 等; 在丰水期, 中下游优势种主要以 Nitzschia palea 为主, 上游优势种为 A. minutissima、A. montana 和 Achnanthes petersenii 等。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 枯水期水质因子对硅藻群落的影响为 Pb>Cd>Hg>As>CODMn>DO, 丰水期为 As>DO>CODMn>NH4+-N>Cd。结果表明, 水质因子 Cd、As、DO 和 CODMn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都对硅藻群落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但重金属因子在枯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 而溶解氧在丰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