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本所赵金科教授与陈旭同志在测制川北广元中子铺志留纪地层剖面时,于中子铺附近的中志留统罗惹坪群中获得一个保存良好的海百合蕚部化石。这个蕚部标本经详细研究,为属于古海百合科(Palaeocrinidae)的一个新属。兹取名为雕刻海百合属(Caelocrinus),因为这个蕚部标本表面的横棱脊(TR)特别发育,如同雕刻,故名。新属雕刻海百合的外形具有雕塑海百合科(Dolatocriaidae)的形态特征;但根据其骨板组织的构造,新属与雕塑海百合科差别极大,而应属于古海百合科。古海百合科的特征是:双环海百合,棱部呈截锥至球状:辐肛板(RA)直接或偏斜于右后辐板(RPR)之下,不和内底板(IBB)接触;肛板(XX)1—3,主要的肛板和辐板(RR)平列;不见肛管;蕚盖坚固;腕(BrBr)短,简单或一次分叉;柄圆(图1)。根据吴巴士(Obaghs,G.1953)的分类,这个科过去共有六个属,如下: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发现于广西靖西果乐寒武系芙蓉统果乐组的始海百合化石,确定其为始海百合纲Ridersiidae科一新属:Jingxieocrinus gen.nov.。新属特征如下:个体较小,锥形萼。萼板15块,排列规则,其中五边形底板5块,六边形侧板5块,五边形辐板5块,无萼孔及缝孔。茎长,始端粗,向末端迅速变尖。始端茎板矮,大小茎板交互重叠,向末端茎板变高,大小茎板趋于一致。腕羽5枝,细长不分叉,双列小板,生于口缘辐板相间处。偶见盖板,横椭圆形,上覆放射状纹饰。模式种Jingxieocrinus guoleensis gen.et.sp.nov.的茎细且长,末端变尖,没有固着器,可能以茎末端附着于其它物体上营假浮游或寄生漂游生活。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3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 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35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7种海百合茎类型: 圆圆茎、星星茎、星圆茎、椭圆圆茎、星椭圆茎、圆角星星茎和不规则星茎, 根据茎板形态划分为五射茎板组(Pentameri)、椭圆茎板组(Elliptici)、圆茎板组(Cyclici)、特殊茎板组(Varii)四种组合类型; 统计了海百合茎化石各种切面的大小和百分含量; 结合岩性分析了每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 在局限泻湖环境下, 蓝细菌–四分珊瑚为主的生物组合中不见海百合化石碎片; 仅见腹足类和介壳类化石的细砂屑滩中, 偶见细小的海百合茎化石; 在开阔海环境中, 海百合广泛与苔藓虫、管孔藻、粗枝藻等共生。在海百合–苔藓虫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类型最丰富多样, 五射茎板组、椭圆茎板组、圆茎板组、特殊茎板组等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存在; 在管孔藻–海百合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主要为圆茎板类型, 粗大、密集, 海百合茎碎片含量最高; 在海百合–粗枝藻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数量减少、大小变小, 但茎板的类型比较丰富, 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有。由此认为, 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沉积期, 海百合生长的首选环境为开阔台地, 并受水动力能量和水体清洁度控制: 水动力能量高, 水体清洁, 海百合繁盛; 水动力能量低, 水体动荡浑浊, 海百合可以生存; 水动力能量低、较为动荡、微生物席发育的环境, 不利于海百合生存。  相似文献   

4.
飘泊海百合类在我国三叠系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贵州关岭三叠系营浮游生活的漂泊海百合类(roveacrinids)是该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描述其中2种:Osteocrinus cf.virgatus和Osteocrinus spinosus。Osteocrinus的形态是以萼部为中心、由位于中背骨之上的5块辐板生长出5个一级腕,从5个一级腕的第2个腕骨后再分出10个二级腕,共同构成一个纤巧的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鉴于辐板外侧中上部的韧带凹口与冠部中轴近于平行,腕与冠部的中轴近于垂直联结,表明Osteoc-rinus的形态与Saccocoma tenella(Goldfuss)雷同,其生活方式应与之类似,为口面向上的浮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Pseudoschwagerina属的系统渊源,地质历程,分布范围均不同于Sphaeroschwagerina 属,二者在地理分布上亦具差异。以它们命名的生物地层限带顶,底界均不等同。  相似文献   

6.
Pseudoschwagerina属的系统渊源、地质历程、分布范围均不同于Sphaeroschwagerina属,二者在地理分布上亦具差异。以它们命名的生物地层延限带顶、底界均不等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相似文献   

8.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固着器(holdfast)或附着盘(attached disc)是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的两个称谓,用于吸附固着在泥砂质海底或其他动物体上。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固着器与茎连在一起,但其形态构造,特别是功能作用和茎不一样,应作区别于茎的独立器官。贵州寒武系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十分丰富,大部分属种具有固着器。可分为长茎小固着器及短茎大固着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凯里生物群中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及杷榔动物群中俞氏贵州始海百合(Guizhoueocrinus yui),后者以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 glob-ulus)为代表。少数球形球状始海百合固着器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带,证实寒武纪早期始海百通过固着器分泌胶质固着在基质上的推论。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固着器幼年期大,可能是为了固着器帮助其稳定,成年期相对变小。固着的基质为软泥沙和生物化石腕足类、三叶虫、软舌螺的骨骼碎屑。贵州寒武系始海百合类固着器是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最原始的固着器官,它的特征及固着基质为棘皮动物海百合亚门的固着器及固着方式、固着基质的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蓝钟花属的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蓝钟花属Cyananthus及整个狭义的桔梗科Campanulaceae(s.str.)的花粉、染色体和形态性状作了深入的系统研究,表明蓝钟花属是该科的最原始类群,它的亲缘属有党参属Codonopsis和细钟花属Leptocodon。 对蓝钟花属中各个种及它的亲缘属的地理分布分析,揭示了该属是典型的中国-喜马拉雅区系的成分,横断山地区是该属的频度和多样性中心;认为中国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至少是桔梗科原始属的保留中心,甚至可能是该科的起源中心。作者最后对蓝钟花属各个种的性状作了生物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属进行了全面的分类修订,把原有的26个种9个变种归并为19种(包括2亚种);对该属的次级分类也作了修订。首次报道了该属的染色体数目和细钟花属的花粉形态。  相似文献   

11.
Archaeoperisaccus属的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chaeoperisaccus是苏联孢粉学者纳乌莫娃(Naumova,1953)在俄罗斯陆台晚泥盆世早期Similuke和Petino层中发现并建立的属,该属的地质时代限于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地理分布限于北欧、北美和安加拉古大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rchaeoperisaccus在中国也有广泛分布,该属的地质历程从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阶(Eifelian)至晚泥盆世晚期斯特连阶(Strunian)。因此,中国的Archaeoperisaccus孢子早于苏联、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中国可能是该属的起源中心。 根据古地磁资料,西藏聂拉木、华南(包括西秦岭)在泥盆纪时都位于古赤道以南,因此该属可以出现在古赤道南、北两半球,南半球可能早于北半球。  相似文献   

12.
侧金盏花属修订(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94,14(1):1-31
(1)本文承认毛莨科侧金盏花属植物共30种,4亚种,11变种和2变型,并将其等区分为2亚属,6组,6系。(2)根据有关特征分析,发现了一些重要演化趋势,据此确定以特产尼泊尔的Adonis nepalensis为代表的Sect.Leiocarpa为此属的原始群,此属的其他群均源出于此群。(3)根据Sect.Ancistrocarpium,Ser.Amurenses,以及Ser.Apenninae和ser.Vernales的地理分布可分别看出三条迁移路线:(a)由喜马拉雅西部向西到达欧洲西南部,(b)由我国西南部山地向东北沿中国西南-东北走廊到达西伯利亚东部和日本,(c)从我国西南部山地向北到达亚洲北部。(4)一年生的亚属Subgen.Adonis有9种,在中东集中分布了8种,1亚种,6变种,这里是此亚属的次生分化中心,其起源中心可能位于喜马拉雅西部。(5) A.nepalensis具原始的瘦果,但同时又具进化的羽状复叶,因此不是此属的最原始种,后者可能尚未被发现,或已绝灭,根据上述三条迁移路线的分布格局,以及A.nepalensis和Ser.Amurenses的原始种的分布,推测喜马拉雅东部至横断山区一带可能是最原始种和Adonis属起源中心的所在地区。(6)简要回顾了此属的分类历史,并综述了此属的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13.
毛翅目缟坧科(Hydropsychidae)Diplectrona属(属於Hydropsychinae 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腹部第五节腹面的基部具有一对细长的丝状附属物。(McLachlan氏认为这种附属物应属於腹部第四节,这是不正确的。)这种附属物在毛翅目昆虫中也并非普遍存在,根据以往记录,除Diplectrona属以外,仅Smicridea属(Smicridea属也属於缟(虫石)科的Hydropsychinae亚科)具有同样附属物(Mosely,1939)。至於此项附属物的功用何在,直到目前尚不明瞭。  相似文献   

14.
滇西中泥盆世海百合的两个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夏,在带领我院地质系74级部分同学进行滇西地质测量实习时,同学们在施甸县何元寨公社地区的何元寨组以及昌宁县西邑公社地区相同的地层,采获得保存极为完好的海百合萼部化石数枚。这些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它们是两个新属,取名昌宁海百合(新属)(Changninocrinus gen.nov.)和施甸海百合(新  相似文献   

15.
对国产丽豆属间断分布的2个种丽豆(Calophaca sinica)和新疆丽豆(C.soongorica)进行了形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叶表皮微观结构、花粉和果皮形态、种皮特征以及分布现状、生态学适应性等,结合古地理、气候、植被等的变迁,探讨了丽豆属的起源、形态分化及其环境解释以及现代分布式样的成因,并对其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报道在滇东南寒武系田蓬组中发现的保存完整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经鉴定为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lui Zhao,Huang and Gong。该棘皮动物与三叶虫化石Kaotaia magna(Lu),Oryctocephalus indicus(Reed)等共生,其时代应属于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底部,与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相当。田蓬组始海百合化石保存有完好的柄、萼、腕等构造,属于典型的特异埋藏。滇东南寒武系始海百合的发现对探讨该类动物的早期演化、古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在滇东南地区寻找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个气候因子和203条狸尾豆属(Uraria)植物地理分布记录,采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对植物当前分布点的气候变量进行分析,推断其在末次盛冰期(LGM)、当前和未来气候(2070s)情景下的潜在分布;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和刀切法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并探明影响该属在中国分布的气候因子。结果显示:最大熵模型模拟结果极准确,测试集和训练集假阳性值(AUC)分别达到0.934和0.936;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最暖季节降水和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广西、广东及台湾地区为该属在中国的起源中心。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狸尾豆属植物的适生环境将向中国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推移,且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1952年盛金章同志曾至山西隰县调查煤田地质,仅采得植物化石三种,经研究结果其时代当属於上石炭纪,兹分别述之於下:Lepldodendron oculus-felis(Abbado)Zeiller(图版Ⅰ,图1—2)这一种鳞木系莘夏植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正如种名 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所表示,此种鳞木,以其猫睛状的叶痕为其特徵。当前的标本,保存异常佳美,叶痕中的三点(当中的一点代表维管束,两旁的两点代表Parichnos 痕)亦甚为明显。日本学者松泽动将此种化石定为 Lepidodendron  相似文献   

20.
论图瓦贝Tuvaella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无洞贝族的图瓦贝Tuvaella,地理分布范围有限,地质历程不长,形态构造颇为特殊,与共生的腕足动物,称为图瓦贝动物群。这一动物群最早发现于图瓦盆地(唐努乌梁海)及蒙古西部湖区(1937)。在我国,唐克东和苏养正(1966)最先报道它产于在小兴安岭西北部。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