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极需高灵敏度探测器,直接连续监测弱放射性污水,及时报知污水放射性浓度,判定是否超过允许标准,以满足核工程安全监督和环境污染监测的需要,大面积符合式流气计数管就是为此目的而研制的。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药物指供临床诊断或治疗用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是利用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高亲和力的分子载体将核素定向导入特定的肿瘤组织,对肿瘤进行治疗。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相比,其具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特点。随着核医学的发展,SPECT/CT、PET/CT的普及,新靶点的发现和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利用放射性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述了放射性药物的分类、组成及特点;综述了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放射免疫药物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药物在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基于基因修饰的放射性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实验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放射性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与面临的挑战,以期为靶向治疗肿瘤的放射性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已经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常规制片一系列操作中出现有各种溶液的取代更替,从而难以对一些水溶性放射性化合物在组织和细胞内的定位予以确切鉴定,同时放射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污水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污水净化的方法。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病毒,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广泛存在,它们能够特异性地控制微生物菌群,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和调控污泥性状。因此,研究污水生物处理中噬菌体的分布及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不同污水生物处理中噬菌体的分布,简要分析了噬菌体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及其优缺点,详细总结了噬菌体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功能,包括:(1)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污水处理效果;(2)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3)控制病原菌、污泥膨胀、污泥发泡和膜污染;(4)减少污泥产量,重点分析了影响噬菌体功能的因素,探讨了污水生物处理中噬菌体功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最后对噬菌体未来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促进污水处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帝国主义者 在大平洋进行核爆炸试验,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时带放射性的污水流入江河,可能影响渔业生产,因而研究电离辐射对角类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实际意义。此外,在实验胚胎学的领域中,利用射线可以研究动物的发生机制,也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兴趣。本文仅就有关电离辐射对鱼类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污水处理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超声波能够强化污水的生物处理能力,从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因此文章从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出发,分析了超声波强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原理,最后探讨了超声波在强化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前,在《德国植物学会报告》第26卷中发表了Kolkwitz 和Marsson 的植物污水生物生态学的文章。尔后(1909)又发表了动物污水生物生态学的文章。他的观点首次为水体经济学家和废水生物学家提供了可望行之有效的污染水体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在Richard Kolkwitz 的大量污水生物学资料中,这两篇文章对应用湖沼学的发展有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保我国水体清洁,生活污水除了集中处理之外,分散式的净化槽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对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特点、难点及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探讨了生活污水分散处理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厌氧和好氧生物膜联合处理的小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净化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中降解有机污染物细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底泥和污水中分离出 2 3株细菌 ,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了这些细菌对灭菌污水和自然污水CODcr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其中 8株细菌 (DN -4、DN -5、DN- 6、DN -10、DN -11、DN -12、DN- 13、WS- 5 )对灭菌污水和自然污水的CODcr均有较高的去除率 ,胞外酶检测表明该 8株细菌均能产生淀粉酶和接触酶 ,这些细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一种^125I-PLGA标记物合成的新技术,并对新合成标记物的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在密闭容器中,应用重复加热的方法,使Na^125I与PLGA氯仿溶液反应,实施PLGA的^125I放射性标记。并对^125I-PLGA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进行检测。结果经过上述标记过程,成功合成了^125I-PLGA标记物,此标记物释放γ射线,放射性活度和材料质量成正比。结论^125I-PLGA标记物与传统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相比,具有合成工艺简单、放射性污染易于控制、放射性活度易于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多的纳米材料,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广泛使用于纳米技术强化的消费品。释放到环境中的Ag-NPs随污水收集系统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市场上Ag-NPs产品日益增多,Ag-NPs与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污水中Ag-NPs去向和形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总结了Ag-NPs抗菌机制以及污水中Ag-NPs暴露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去除有机物、氮、磷等微生物的影响。为了降低Ag-NPs在水环境中的风险,今后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不同暴露时长下,Ag-NPs在污水中的形态转变,确定各种形态银的数量,寻求控制或消除Ag-NPs对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毒性作用的有效措施,为全面评估水体中Ag-NPs的环境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25%PEG在25℃下预处理48h,可以明显地提高早稻种子活力和抗寒能力,减少5℃低温吸胀过程中的离子渗漏,提高萌发种子的淀粉酶活力及种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早稻育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酚、氰在凤眼莲-水体系统中的迁移、积累及净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具有成本低、花工少、简单易行等特点,便于在工厂中应用和推广。国内,在实验条件下,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已见有报道,但具体应用于生产条件下尚少见有关报道。本研究着重于在工厂生产条件下,了解高等水生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钢铁厂焦化车间直接排放出的含酚、氰污水的净化效应,以及酚、氰在植物——水体系统中的吸收、运转和积累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用~3H 标记的雌三醇对雌性大白鼠在大剂量给药情况下观察了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比较了口服和肌注给药途径在排泄上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的性质。静脉推注~3H 雌三醇后血液中的放射性成指数曲线衰减,说明进入血液的雌三醇迅速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从肌注给药后各组织中的放射性分布来看,肝组织中放射性积累最多,持续时间也较其他组织要长,对肝脏中长时间保留放射性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口服动物最初三天由粪尿中排出的放射性占给药量的70.9%,而肌注动物相应的数值为43.7%,在给药初期口服较肌注排出要快。尿中放射性代谢物经薄板层析分析主要为极性较大的雌三醇结合物。标记物进入动物体后十三天,不论在组织或粪尿等排泄物中都还可测到少量放射性,说明给予大剂量的雌三醇以后,雌三醇或其代谢物在体内可贮存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5.
高效降解生活污水中COD的根际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人工湿地的芦苇、美人蕉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若干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了这些菌株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4株细菌、1株放线菌、1株真菌对灭菌生活污水和自然生活污水COD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4株细菌在降解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75.4%、78.7%、83.5%、69.8%;其在降解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依次为43.4%、47.8%、50.7%、36.8%;真菌对灭菌和未灭菌生活污水COD的去除率在48 h后分别为60.2%、41.3%;放线菌对灭菌和自然生活污水COD 48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57.8%、46.4%。这几株高效降解COD的湿地根际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种子吸胀期间的泄漏物与活力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种子吸胀期间渗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糖类、无机离子、酚类等物质,以及浸出液的电导率、pH值、种子贮藏中释放的气体在种子活力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渗漏计对稻田氮素渗漏量的测定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直管型和弯管型渗漏计,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生育期间渗漏水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直管与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均在0~8 mg·L-1,高于2006年0~4 mg·L-1的铵态氮浓度变化范围;2007年直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主要集中在0~4 mg·L-1,与2006年基本一致,而弯管渗漏计中渗漏水的硝态氮浓度变化较大,其变动范围主要集中在0~20 mg·L-1,高于2006年的硝态氮浓度;2007年渗漏水中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0~60 mg·L-1,远高于2006年0~16 mg·L-1的全氮浓度变化范围.稻田渗漏水中的氮素以硝态氮为主.2007年直管型渗漏计中总氮(TN)渗漏流失负荷为15.81 kg·hm-2,NO3--N为9.33 kg·hm-2,弯管型渗漏计中TN渗漏流失负荷为7.21 kg·hm-2,NO3--N为4.25 kg·hm-2.稻田渗漏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渗漏流失途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估算直管型及弯管型渗漏计中的氮素渗漏量,采用直管型渗漏计对氮素渗漏量的估算较接近于用测坑试验测定的氮素渗漏负荷.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在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等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等生物技术在放射性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与DNA的放射性追踪"的试题,抓住细胞分裂和DNA半保留复制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学生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画图法解答这类试题,用双螺旋表示DNA分子,用双色笔画图以区分放射性DNA链和无放射性DNA链,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顺利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富山  韩贵琳 《生态学杂志》2012,31(11):2935-2942
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87Sr/86Sr)作为一种有效的示踪工具,对理解陆相生态系统结构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δ88/86Sr可以揭示以前所忽略的阳离子在植被中的迁移过程.本文对锶元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利用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87Sr/86Sr在低温地表迁移过程中不分馏的特性示踪物质来源以及循环途径,利用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δ88/86Sr来示踪生态系统中生物分馏过程,以及锶元素在植被中的内循环机理,总结采用锶同位素在环境响应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应用.指出非传统稳定锶同位素与放射性成因锶同位素联立应用将是其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