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血糖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的糖尿病史、术前术后血糖水平、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等资料。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析两组的差异。结果:138例患者中有10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为73.2%,非糖尿病组发生率为69.7%;糖尿病组发生率为77.4%,2组术后高血糖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x2=1.027,P=0.3109)。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发生率呈正相关,99.0%的患者出现在入住重症强医疗病房(ICU)24h以内,术后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入住ICU16h,且非糖尿病组出现时间较糖尿病组早。结论: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不同血糖水平对血乳酸值及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CPB心脏手术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血糖水平分为糖尿病组(术前空腹血糖≥7.0 mmol/L)33例和非糖尿病组(术前空腹血糖7.0 mmol/L)45例,于术前2h(T_1)、麻醉后(T_2)、CPB转机后5 min(T_3)、主动脉阻断后5 min(T_4)、停止CPB时(T_5)、手术结束时(T_6)、术后2h(T_7)、4h(T_8)、6h(T_9)、8h(T_(10))、12h(T_(11))、24h(T_(12))及48h(T_(13))监测两组血糖及血液乳酸水平,比较两组康复进程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时间点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两组血糖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两组各时间点血糖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T_1时刻(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与糖尿病组的15.15%(5/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B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及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术前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及血乳酸水平波动更明显,控制围手术期血糖水平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6例在我院接受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早期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肺部并发症组和非肺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围术期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6例CABG手术患者中有52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在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VF)、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输红细胞(RBC)量、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24 h平均血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OR=1.137)、BMI(OR=1.636)、术前LEVF(OR=1.733)、左主干病变(OR=1.532)、体外循环(OR=2.134)、术后24 h输RBC量(OR=1.243)、术后24 h平均血糖水平(OR=1.335)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中应当重视此类高危因素,以制定相关干预措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搭桥(CABG)术前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比率(NLR)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关系,为临床 CABG 围术期心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 年1 月至2012年6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 接受冠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210 例,收集术前血常规及术后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计算NLR;采用 四分位法根据NLR 水平将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cTnI 及CK-MB 峰值,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LR 与cTnI 及CK-MB 峰值的相 关性。结果:随着NLR 水平升高,高血压病史和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逐渐增多;白细胞计数、术后CK-MB 及cTnI峰值、术后 血肌酐值均逐渐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LR、WBC分别与cTnI 峰值呈正相关(r=0.526,r=0.186,P<0.05)。结论:术前 NLR、WBC 与cTnI 峰值呈正相关,NLR 可能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搭桥围术期心肌损伤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糖值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糖值的水平与死亡的关系。方法 检测38例非糖尿病病人在手术后48小时内空腹血糖,并根据血糖值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观察两组间与死亡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糖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血糖脑出血术后出现高血糖现象,病人死亡率明现增加,故应尽量避免各种引起血糖增高的因素,并尽早尽快的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峰  肖暖  李平  王绿娅  柳克晔 《生物磁学》2014,(8):1475-1478,147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搭桥(CABG)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关系,为,临床CABG围术期心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210例,收集术前血常规及术后肌钙蛋白I(cTnI)?Life酸激酶同工酶(CK-MB),计算NLR;采用四分位法根据NLR水平将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cTnI及CK—MB峰值,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LR与cTnI及CK-MB峰值的相关性。结果:随着NLR水平升高,高血压病史和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逐渐增多;白细胞计数、术后CK-MB及cTnI峰值、术后血肌酐值均逐渐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LR、WBC分别与cTnI峰值呈正相关(r=0.526,r=0.186,P〈0.05)。结论:术前NLR、WBC与cTnI峰值呈正相关,NLR可能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搭桥围术期心肌损伤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糖尿病患者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发生情况.方法:重型颅脑外伤共112例,糖尿病患者31例,非糖尿病患者81例,糖尿病患者按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16.0)和血糖控制不良组(>16.0),分别为13例、1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常规去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减压,术后早期行脱水治疗,糖尿病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术后1天、3天、7天复查CT.结果:糖尿病组患者15例(48.4%)出现脑梗死,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分别为3例(23.1%)、12例(66.7%),非糖尿病组患者9例(13.2%)出现脑梗死.结论:通过术后早期控制血糖水平于合适状态(<16.0),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发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58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血糖正常组(9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107例)及糖尿病组(155例),记录和比较各组入院时的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出血量及入院后30 d时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GOS分级良好率低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而应激性高血糖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可加重急性脑出血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肺功能指数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72 h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8)及未感染组(n=87)。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 h血清s 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术前肺功能指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变化,记录感染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 TREM-1、FEV1、PEF在肺癌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术后入住ICU比例大于未感染组,感染组TNM分期为IV期的比例大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术后6 h血清s TREM-1、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术前FEV1、PEF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痰培养结果提示G-菌为17例,占60.71%;G+菌10例,占35.71%;真菌1例,占3.57%。二元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术后6 h血清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下降及PEF下降、术后入住ICU为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1.350~1.745,P=0.000),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1.3%与80.6%,优于s TREM-1、FEV1、PEF的单独预测效能。结论: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PEF水平降低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对s TREM-1、FEV1、PEF三者联合分析对于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鼻饲法在ICU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0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改良鼻饲法,对照组常规鼻饲,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营养状况、血糖水平、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肠内营养支持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观察组鼻饲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鼻饲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鼻饲1周血糖水平、鼻饲2周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鼻饲第1天(P<0.05),但观察组鼻饲1周血糖水平、鼻饲2周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支持2周后,观察组呕吐、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反流、腹泻发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鼻饲法有利于减缓ICU患者营养状况恶化,有利于ICU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有利于减少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版本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APACHEⅣ和APACHEⅡ)对于成人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0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其入ICU24小时内的APACHEⅣ和APACHEII评分,并计算其各自预测病死率,通过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SMR)来比较这两个评分系统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4例患者,死亡率为41.8%。APACHEII得分为25±8分,预测死亡率为53.31%;APACHEⅣ得分为93±24分,预测死亡率为30.76%。APACHEII预测死亡率比实际死亡率高(SMR为0.78,95%CI0.614-0.972);APACHEIV预测死亡率比实际死亡率低(SMR=1.35,95%CI1.066-1.688)。但二者对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预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ACHEII和APACHEIV对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预测准确性高;与APACHEII相比,APACHEIV无表现出更为优越的性能,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1例患者中,行二次开胸4例(9.76%),应用IABP 2例(4.88%),发生低心排综合征6例(14.63%)、肾功能不全6例(14.63%)、肺功能不全7例(17.07%)、脑合并症1例(2.44%)、胸腔积液4例(9.77%),死亡6例(13.6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与并行循环方法对心肌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冠脉搭桥术患者30例,其中选取采用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nP-BH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各15例,即A组和B组。检测T1(术前)、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6小时)、T4(术后12小时)、T5(术后24小时)不同时间点白细胞数量(WBC)、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肌钙蛋白I(cTn I)含量,并记录桥血管数量、精神状况、引流量及ICU入住时间。结果:两组血浆WBC总数、PMN%、TNF-α、IL-6、IL-8、cTn I含量T1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时均呈升高趋势。A组较B组T2、T3、T4、T5各时间点WBC总数、PMN%、TNF-α、IL-6、IL-8指标升高差异显著(P〈0.01);cTn I升高幅度略缓,T4、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患者术后精神状况及ICU入住时间,B组均优于A组(P〉0.05)。术中搭桥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A组引流量较B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并行循环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相比,心肌组织损伤略重;体外循环可加重机体全身炎性反应程度,增加神经系统并发症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建立ICU呼吸专科护理小组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作用。方法:评估建立ICU呼吸专科护理小组前后实施呼吸机集束策略依从性的情况及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建立ICU呼吸专科护理小组前后分别纳入458、487个病人,手卫生依从性由20.9%提高到65.7%(P=0.001);床头抬高30°以上依从性由24.8%提高到49.5%(P=0.001);镇静评分依从性无明显改善(P=0.06);使用无创呼吸机依从性由20.4%提高到32%(P=0.03)。同时ICU呼吸专科护理小组建立后可降低VAP发生率(24.4%vs 41.7%,P=0.004),降低VAP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但并不能降低其死亡率。结论:建立ICU呼吸专科护理小组可提高呼吸机集束策略的依从性,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赵晓琴  陈强  覃桦 《蛇志》2010,22(3):210-213
目的研究大剂量乌司他丁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54例ALI/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n=80),对照组(n=74)。记录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结果;记录患者在ICU治疗的转归。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治疗3天UTI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两组患者PaO2、PaO2/Fi O2、SaO2均有上升,UTI组PaO2/Fi O2略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者PaO2、Sa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UTI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比较(UTI组52.5%,对照组52.7%,P=0.980)无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UTI组低于对照组[UTI组(14.8±3.9)天,对照组(16.7±4.2)天,P=0.020]。根据ALI/ARDS发生的病因分为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进行亚组分析(A组:肺内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B组:肺内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C组:肺外源性ALI/ARDS,使用UTI治疗;D组:肺外源性ALI/ARDS,不使用UTI治疗),发现乌司他丁对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C组)的ICU时间、ICU内死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不使用UTI的患者(D组)。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用于ALI/ARDS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且高血糖的发生率低,尤其是乌司他丁治疗肺外源性ALI/ARDS患者的预后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早期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对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DT行气管切开的87例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组(≤7d Early tracheotomy,ET)共42例,晚期气管切开组(7 d Late tracheotomy,LT)共45例,其中ET组男性23例,平均年龄41.36±14.12岁,LT组男性26例,平均年龄46.38±13.87岁。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T组显著缩短了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在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和VA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虽然ET不影响患者预后及VAP发生率,但可缩短患者经口插管MV时间、PDT后MV时间、PDT后住ICU时间,故对于重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应采取早期PD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Endocrine practice》2014,20(9):907-918
ObjectiveTo measure the efficacy and possibl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tight blood glucose (BG) control when compared to relaxed control.Methods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community-based teaching hospital system among adult, nonmaternity hospitalized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ight glycemic control of BG was compared with less strict BG control, and the following outcome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BG,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LOS), severe hypoglycemia, and mortality.ResultsBetween 2008 and 2012, 18,919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ICU. The mortalit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01) in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BG between 80 and 110 mg/dL (8%) and 111 and 140 mg/dL (9.4%) than in patients with average BG between 141 and 180 mg/dL (12.9%). Using tight glycemic control (80 to 110 mg/dL), the ALOS in the ICU decreased from 4 to 2.9 days (P < .0001) among all patients, and from 4.2 to 2.1 days (P < .0001) among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omparatively, the ALOS for the hospital decreased from 9.4 to 8 days.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hypoglycemia (BG < 40 mg/dL) was higher (P = .01) in the tight BG control group (4.78%) compared with the relaxed control group (3.5%). This rate was lower than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ies that analyzed the use of tight control.ConclusionTight glycemic control using protocolbased insulin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mortality and ALOS among all patients in the ICU.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hypoglycemic episodes was slightly higher in the tightly controlled group but remained lower than in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ies. (Endocr Pract. 2014;20: 907-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