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水梅  徐丹 《蛇志》2006,18(4):334-335
肾癌患者中有5%~10%的病人癌栓侵入下腔静脉,其中40%以上的癌栓可侵入右心房[1,2]。因此,对癌细胞没有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肾脏和清除癌栓是延长生命的最佳方法。我院于2005年8月在普通插管全麻下行下腔静脉切开癌栓取出和右肾癌切除术1例,手术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临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食蟹猴经股静脉导管长期给药的方法.方法选取20只雄性食蟹猴,麻醉后经股静脉造口,插入静脉导管,将植入式通道与导管连接并将其埋植于背部皮下,通过与植入式通道相连的输液泵进行给药.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2周测定血常规、血凝、生化等值.结果全部动物都能完成为期3个月的给药,手术感染率、导管堵塞率较低,分别为10%和5%.术后两周89.5%的生理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实验采用的食蟹猴经股静脉插管并通过输液泵进行长期给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广泛用于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彩色超声引导与盲探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3~81岁,体重32~81kg。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彩色超声组(C)和盲探穿刺组(M)各50例。记录两组病人黑色细针试穿中静脉时次数、薄壁蓝空针穿刺中静脉时次数、穿刺点的数目、导管置入失败的次数,并记录病人由于穿刺引起的机械并发症及术后留置导管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机械并发症,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误穿动脉、血气胸及心律失常或心脏损伤的情况。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盲探穿刺高,盲探穿刺刺破颈内静脉后壁概率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组高,其余机械并发症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在晚期伴食管完全梗阻的喉癌病人中通过经腹胃切开途径成功放置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管的应用体会。方法:18例喉癌术后复发伴食管完全梗阻的病人,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经腹胃切开途径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6例在局麻下、2例在硬膜外麻醉下成功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手术平均时间32.1±5.8分钟,无手术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胃切开途径放置经皮內镜下胃造口管是安全、简便及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术后耐受好、易于护理,适合喉癌伴食管完全梗阻病人建立长期营养支持途径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并对两种不同方法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净中心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T)病例共计1153例,包括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68例)及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585例),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应用Seldinger技术.半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采用美国Permcatc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长度36-40cm,插管在局麻下实行,经颈内静脉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带一涤纶套固定,半永久性导管则根据所选用导管长度的不同按导管标示用纯肝素封管.结果:两种CVT方式中,临时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短,导管功能不良占27.1%,感染占27.0%,半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功能不良占9.7%,感染占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低于临时性双腔导管,为解决由于自身血管条件而不能作人造血管或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了一条血管通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章淬  穆心苇  施乾坤  赵谊  肖继来  宋晓春  洪亮 《生物磁学》2011,(24):4868-4869,4898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导管血透后并发穿刺口渗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梅 《蛇志》2007,19(3):229-230
中心动静脉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是将导管直接插入粗大的中心静脉,具有血透时血流量充足、方法简单易行、可反复使用的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当今最常见的临时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道。但由于其管径较粗,置管时间较长,如护理不当,可导致出血、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也较常见[1]。我科2004~2006年共有40例患者出现穿刺口渗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病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透析前后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其中经颈内静脉置管32例,经股静脉置管7例,…  相似文献   

10.
PICC置管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是将静脉导管通过周围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维护方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是肿瘤化疗、长期输液的患者,既保证了营养支持治疗和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置管后相关感染时有发生,尤其是免疫功能下降的肿瘤病人,由于治疗需要置管时间较长,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农恒冠 《蛇志》2001,13(2):35-37
目的 观察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的麻醉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各18例。分别监测麻醉前、麻醉插管后、游离食管时以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结果 发现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时MAP、HR、RR、SpO2、MV各时期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静脉全麻组各时期与麻醉前比较有明显或高或增快,MAP、HR(P<0.05或P<0.01)。结论 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可提高麻醉质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静脉用药量少,且保证术后良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研究和治疗心脏疾病的有效方法而逐渐被学者重视.本研究探讨一种经心房外膜涂抹使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腺病毒高效靶向转染心房肌细胞方法的可行性.经犬胸骨正中开胸术,将含有一定浓度携带EGFP基因的腺病毒、胰蛋白酶和poloxamer F407的混合溶液涂抹至右心房外膜.术后经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度和实时PCR检测EGFP mRNA表达水平.EGFP荧光强度和mRNA表达水平在第1~6周呈现先增高后减低的趋势,其高峰在第3周出现;第3周右心房前壁各层心肌细胞均有EGFP表达;右心耳EGFP mRNA表达水平高于右心房前壁,右心房前壁和后壁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房间隔的表达水平低于右心房,但明显高于左心房;心室和其它脏器如肺脏、肝脏、脾脏、骨骼肌、胃壁及小肠壁等的表达水平远低于右心房;通过HE染色及Masson's染色,第3周心肌无明显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改变. 因此,经心房外膜涂抹的方法使基因靶向转染心肌细胞具有较好的高效性、靶向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目前常用的测量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右心导管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且很难得到典型的压力曲线图。本实验对大鼠经颈外静脉插管与测压的方法进行改良,同时与已有报道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提供正常SD大鼠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压力参考值及典型的压力曲线图,以协助研究人员判断导管位置,及时调整导管的深度和方向,快速测出肺动脉压力。方法:雌雄不分的清洁级SD大鼠共30只,体重180~230 g,6~7周龄。应用自制的末端呈一弧形的PE-10管,采用改良后的右心导管法,经颈外静脉插入大鼠心腔及肺动脉,检测并计算大鼠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肺动脉平均压。结果:右心房压力波动较平缓,呈小波浪形;右心室压力曲线波动大,骤升骤降;肺动脉压力曲线有重搏波。正常SD大鼠右心房舒张压为(2.03±2.56)mmHg,收缩压为(2.82±1.85)mmHg;右心室舒张压为(5.72±3.99)mmHg,收缩压为(18.73±4.80)mmHg;肺动脉舒张压为(15.27±2.64)mmHg,收缩压为(18.49±2.53)mmHg,肺动脉平均压为(16.34±2.32)mmHg。右心室收缩压与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的方法可准确到达大鼠肺动脉,提供的压力参考值及曲线图有助于研究人员顺利完成测压实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0,传统引流)和B组(n=40,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引流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d、术后7d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术后3d、术后7d B组以上指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引流相比,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效果显著,可减少炎性刺激,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ulse induced contour crdic output,PICCO)技术在老年髋关节手术麻醉及血流动力学优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06例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53例。常规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PICCO组放置PICCO,检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率(heart rate,HR)、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I)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PICCO组术中各指标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前3天液体输入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点比较,PICCO组T1时点的MAP、CVP、CI、ITBI明显降低,HR明显升高(P0.05);T2时点MAP、CVP、CI较T1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PICCO组T2时刻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术后前3天的液体入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ELWI与PVPI、ITBI、液体入量均呈高度正相关(P0.05)。且PICCO组术后肺部感染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PICCO监测可准确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参数,指导临床麻醉和围术期液体管理,减少术中术后不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静脉自控镇痛和肋间神经冷冻术镇痛两种方法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在我科行全麻下后外侧开胸手术的12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使用肋间神经冷冻组(INC组),B组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组(PCA组).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中文版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QOL)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中的功能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PCA组恶心、呕吐及疼痛较INC组严重(P<0.05);INC组经济困难较PCA组严重(P<0.05).结论:不同的术后镇痛方式会产不同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种镇痛方法术后生活质量,肋间神经组患者恶心、呕吐及疼痛等方面较轻,肋间神经冷冻术较静脉镇痛更能改善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0 DCE MRA)对于颈部静脉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疑有颈部静脉病变的病人进行了3D DCE MRA检查,观察对病变血管及正常血管显示情况。结果:7例检查图像都能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其中2例正常,2例颈静脉血栓,1例颈静脉癌栓,1例颈静脉扩张,2例动静脉瘘。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或)DSA证实。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血管检查方法,分辨率高,假阳性率低,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多限于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只要选择合适的序列、扫描时间及对比剂的剂量就能较好显示静脉血管情况。此项技术的应用,在颈部静脉病变诊断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肠内引流(enteric drainage,ED)和门静脉回流(Portal venous drainage,PVD)术式,建立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探讨该术式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为临床胰腺移植积累经验。方法-供、受体猪各20只,基础麻醉后建立心电监护,硫喷妥钠静脉诱导,暴露声门后,静注司可林气管插管,机控呼吸,术中以芬太尼、咪唑安定、哌库溴铵、硫喷妥钠维持麻醉。直视下右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心率、经皮脉搏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测定血糖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胰腺移植模型并改进了诱导插管方法,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95%。采用静脉复合麻醉,苏醒迅速、安全。无胰期积极扩容可保证新胰灌注后呼吸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19.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颈静脉扩张症的认识,探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颈静脉扩张症的临床资料.经val-salva试验、彩色超声和放射影像学检查,确定颈静脉扩张症的病变性质、程度和范围.治疗措施包括病灶切除术(6例)、颈静脉纵向缩缝术(14例)、颈静脉成型术(6例)、保守治疗(4例),上纵隔肿瘤患者1例转胸外科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除1例肿瘤患者以外,全组病例随访6~62个月,平均26.2个月,健康状况良好.结论: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是颈静脉扩张症最常见的病因.颈静脉扩张可长期存在而无症状.对影响美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早期手术是消除症状、达到美容目的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