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75株,包括43株革兰阴性菌(57.33%)、28株革兰阳性菌(27.33%)、4株真菌(5.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与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有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1月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株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308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统计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根据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230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2例(0.2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0 min、手术切口≥3.2 mm、植入PMMA人工晶体、后囊膜破裂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体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是保护因素(P<0.05)。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保留变量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05。ROC分析该模型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25%、85.12%。结论: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后囊膜破裂、植入PMMA人工晶状体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晶状体后冲洗可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风险。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能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分析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n=358)的临床资料,统计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例数,并据此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观察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58例肺癌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感染率为8.94%。3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株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比63.27%。革兰阳性菌15株,占比30.61%。真菌3株,占比6.12%。其中前五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4.49%、阴沟肠杆菌14.29%、金黄色葡萄球菌12.24%、铜绿假单胞菌10.20%、鲍曼不动杆菌10.2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肺部感染与长期吸烟史、手术方式、切口疼痛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有关(P<0.05);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切口疼痛评分4~6分、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年龄≥60岁、手术方式为常规手术、手术时间≥3 h(P<0.05)。结论:切口疼痛评分、长期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年龄、手术时间、糖尿病史、手术方式均是导致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处理措施,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给予合理的预防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分析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术后切口感染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390例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8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18%(28/390),将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纳为未感染组(n=362),发生的纳为感染组(n=28)。28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比38.89%(14/3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21株,占比58.33%(21/3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引流时间、年龄、白蛋白(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基础疾病、年龄≥60岁、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120 min均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两组术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升高,且未感染组高于感染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且未感染组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白蛋白、手术时间均是其影响因素,同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影响凝血纤溶功能的恢复,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PHACO)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13年12月来青田县人民医院就诊住院实施白内障PHACO术的患者共4 132例(6 734眼),其中9例(9眼)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对其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等的培养与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PHACO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13%(9/6 734),其中有8眼细菌培养阳性(房水培养2眼,玻璃体培养6眼),阳性率为88.9%:表皮葡萄球菌4眼,粪肠球菌2眼,金黄色葡萄球菌1眼,醋酸不动杆菌1眼。所有标本均未发现真菌感染。8眼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行药敏试验,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等均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则不同。进行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术后1~6个月最佳矫正视(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术后的BCVA较术前有提高,6个月较1个月有提高。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无复发眼内炎。结论白内障PHACO术后的感染性眼内炎以表皮葡萄球菌及粪肠球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为主要致病的菌株,其中万古霉素对这两种菌属以及其他菌属均有良好的药敏性,可以作为临床眼科预防和治疗的参考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9年我科因各类原因引起的上睑退缩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与非感染组(576例)。分析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病原菌分布,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出现30例(4.95%)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其中外伤性、Graves眼病与上睑下垂术后源性患者分别为9、12、9例。30例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55.88%),革兰阴性菌12株(35.29%),真菌3株(8.82%)。年龄(OR=0.188,P=0.006)、糖尿病(OR=0.234,P=0.005)、BMI(OR=0.151,P=0.001)、住院时间(OR=1.276,P=0.005)与上睑退缩原因(OR=0.177,P=0.006)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上睑退缩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术后切口感染与高龄、合并糖尿病、高BMI指数、住院时间长、外伤性上睑退缩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情况以及病原菌分布,并探讨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3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妇科肿瘤术后盆腔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将发生盆腔感染的患者分为感染组,未发生盆腔感染的患者分为未感染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盆腔感染41例,感染率为10.68%,培养出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35株,占64.81%,真菌5株,占9.26%。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的比例、手术持续时间2h的比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比例、开放手术的比例、术前化疗的比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比例和术后卧床时间7d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开放手术、术前化疗、术后留置引流管、术后卧床时间长均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较容易并发盆腔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多种因素可增加术后盆腔感染的风险,临床应加强防控措施,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细菌感染的细菌谱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和病原菌药敏情况。结果送检的66例标本中共有59例检出细菌,共分离病原菌15种,66株;其中有7例标本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阳性菌39株,革兰阴性菌2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的敏感性较低,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以及利奈唑胺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以及头孢噻肟均不敏感,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大于50.00%,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对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应加强无菌操作和病房环境清洁,在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前,建议使用头孢他啶或相对应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分析脊柱外科术后病原感染情况以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2020年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183例为研究对象,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擦拭,收集患者血液、分泌物、穿刺液并送检,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与鉴别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干预。结果183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类型是切口感染(105例,57.4%),共分离出143株病原菌。其中:75株革兰阳性菌,占52.4%;60株革兰阴性菌,占42.0%;8株真菌,占5.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VA)无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CIP)、亚胺培南(IPM)和头孢哌酮/舒巴坦(SCF)无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IPM)无耐药性。结论脊柱外科术后感染中切口是感染主要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病原菌,可以使用VA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使用CIP、IPM、SCF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病原学特征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对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1000 mL、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20例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液中共培养出54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42.59%)、革兰阴性菌28株(51.85%)、真菌3株(5.56%),主要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敏感率低,均低于17.00%,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率高,均为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较低,均低于或等于25.00%,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均高于或等于80.00%。结论:术中输血量过多以及发生了肺部感染、胆瘘、胰瘘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2例2015年8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后路脊柱术治疗且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患者,对其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测定细菌药敏性。对浅层切口感染患者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而深部感染者在早期进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32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共检出3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7株,占47.22%,革兰阳性菌19株,占52.78%。前四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耐药率为0.00%;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耐药率均为0.00%。浅层切口感染及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全部治愈,所有患者愈后均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感染病例。结论:后路脊柱术后切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应对深部切口感染患者行早期行扩创冲洗引流,并根据耐药性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分析肛周脓肿患者的病原菌结构和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4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在实验室进行菌株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324例患者均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51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1株,占81.59%;革兰阳性菌95株,占18.41%。421株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95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整体耐药率较高,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超过60.00%;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仅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超过30.00%。在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超过50%,同时三种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结论:肛周脓肿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多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7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基本资料,采集肺部感染患者深部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764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146例,感染率为19.11%;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培养获得病原菌1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6株,占62.70%,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最多,分别占18.38%和14.05%;革兰阳性菌40株,占21.6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占8.65%;真菌29株,占15.68%,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占9.19%。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美洛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占70.59%、73.08%、86.96%、62.5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分别占5.88%、3.85%、26.09%、12.5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占81.25%、63.64%,溶血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均占71.43%,肠球菌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均占100.00%;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均为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主要对美洛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环丙沙星产生耐药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临床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的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逆行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并抽取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实验,评价分析胆汁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结果:160例患者中有117例(73.13%)检出病原菌,共培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有13例患者为两种病原菌同时感染。革兰阴性菌有95株(73.08%)、革兰阳性菌有31株(23.85%)、真菌有4株(3.08%)。比例由高到低的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低,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替拉考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耐药率较低,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率较高。真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耐药率较低,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高。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各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经细菌学检查确诊为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膝关节炎症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接受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结果:128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1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分别占23.71%、25.77%、24.74%、20.62%。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31%(61/64),高于对照组的81.25%(52/6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膝关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降低复发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连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尿培养中常见病原菌(真菌除外)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尿路感染提供诊断及用药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和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及K—B纸片法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五年间尿培养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12株(真菌除外),其中革兰阴性菌802株(79.2%),主要是大肠埃希菌538株(53.2%)、肺炎克雷伯菌95株(9.5%)、铜绿假单胞菌51株(5.1%)、奇异变形杆菌30株(2.9%)、鲍曼不动杆菌26株(2.6%)。革兰阳性菌210株(20.8%),主要是粪肠球菌86株(8.6%),屎肠球菌83株(8.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株(2.1%),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1.3%)。抗生素敏感试验中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奇异变形杆菌抗菌活性最强,无耐药菌株,对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为30%~40%,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等抗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应当根据主要易感菌种类及其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及相对稳定的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6月-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伍连德纪念医院进行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00例216眼,其中男88例、女128例,平均年龄71.2岁,进行相应的术前检查,并检查术前、术后第一天、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的角膜曲率、视力、眼压并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0.5的恢复情况:第一天为147眼(68.05%)、一周为175眼(81.02%)、一个月为193眼(89.35%)、三个月为197眼(91.20%);术前角膜曲率为43.94±1.35、术后第一天、术后一周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98±1.06、44.45±1.18,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13±1.27、44.02±1.24,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于术后一天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与术后一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与一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术后逐渐下降,并于一个月时趋于稳定。结论: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后一个月的角膜曲率基本稳定,恢复至术前状态,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源性角膜散光较小,术后视力恢复至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