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117例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胃癌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或胸腔积液、腹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5.04%(41/117),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生活习惯与手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胃癌术后并发症由多种原因综合引起,除患者素质和病变因素外,6个危险因素依次为:行全胃切除、D2清扫、手术时间>4h、术中出血量≥800mL、胃管留置时间>3d、长期吸烟,应重视其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对照组(24例)和试验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并同时实施肠内营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饲益生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腹胀、腹泻、便秘、胃内容物反流、胃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留置胃管、留置鼻肠营养管及达到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的时间;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体重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患者腹胀、便秘、胃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泻、胃内容物反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达到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留置胃管时间和留置鼻肠营养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体重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保证患者机体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远端胃癌应用腹腔镜辅助技术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性、近期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58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75例(腹腔镜组),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手术83例(开腹组)。对比分析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存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传统开腹组病人一般资料、病理学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总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组长(P0.05),切口长度、离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性手术安全可行,可达到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但较开腹组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对58例行外科术后留置胃管患者从心理方面,从胃管和胃管引出液以及患者腹部的症状、体征(腹胀、肛门排气)等方面进行细节护理.结果 细节护理可以减少术后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并发症.结论 细节护理是术后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有效护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积极意义,为胃癌的围术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70例,手术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肿瘤剔除术、近端胃切除、远端胃切除及胃大切除术等。按照术后所采取的护理方式,将所选病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焦虑发生率为76.6%,抑郁发生率为83.3%;干预组焦虑发生率为55%,抑郁发生率为50%。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干预组患者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缓解胃癌患者术后出现的负面情绪,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4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躁动-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观察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EA,发生率为23.04%,纳为EA组,剩余的157例未发生EA,纳为非EA组。EA组、非EA组在性别、全麻方式、术前用药、苏醒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非EA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胃管/导尿管、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或泌尿外科手术、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为Ⅱ级、术后疼痛是E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是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3年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患者共90例,分为两组,A组为有上腹部手术史行LCBDE术(n=45),B组为既往无手术史行LCBDE术(n=45),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结果:A组和B组在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率、住院时间、结石复发率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BDE是安全可行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合适的病例选择、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穿刺点选择和精确的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比较28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近端胃切除28例患者与100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观察近端胃切除是否优于全胃切除。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没有差异。两组患者胃切除后的代谢变化结果相似,体重,血清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浓度变化相近。近端胃切除后腹泻(32%)和胃食管返流(28%)最为常见,而全胃切除后餐后腹胀(21%)最为常见。二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近端胃切除不会由于残余胃的生理优势而优于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同时将发生残胃癌患者与未发生残胃癌患者各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残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残胃癌,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残胃癌,发生率为11.11%,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年龄、性别、HP感染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组组采用毕Ⅰ式2例,毕Ⅱ式7例,Roux-Y式1例;未发生残胃癌组采用毕Ⅰ式82例,毕Ⅱ式74例,Roux-Y式14例,残胃癌组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以十二指肠球部为主,未发生残胃癌组以十二指肠球部、胃体部为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证实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属于残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残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会增加术后残胃癌发生风险,应加强引流管干预、并发症干预,并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途径留置胃管对机械通气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科急诊ICU实施留置胃管的机械通气患者38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98例,采用经口留置胃管;对照组189例,采用经鼻留置胃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48h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RICU时间。结果留置胃管48h后观察组的口鼻腔损伤例数较对照组偏高以外,其余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VAP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结论经口留置胃管VAP发生率低于经鼻留置胃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Functional Dyspepsia,FD)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治疗前后的症状及胃排空变化的超声观察。方法:选择我院6~10岁FD小儿患者70例为FD组,将其中28例Hp阴性者作为Hp阴性组,其余42例Hp阳性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健康小儿72例作为对照组。超声测量入选者服用试餐即刻、20、40、60、90 min的近端、远端胃区面积,计算胃半排空时间。结果:FD组患儿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腹胀、恶心、嗳气和早饱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近端、远端、全胃的半排空时间均较对照组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嗳气和早饱是远端胃半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OR1,P0.05);腹胀和上腹疼痛是全胃半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OR1,P0.05)。Hp阴性组、Hp治疗组近端、远端、全胃半排空时间较常规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治疗组与Hp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D患儿的胃排空有所延迟,对Hp感染患儿进行Hp根治有助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在临床工作中可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对进展期胃癌(AG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腹腔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G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和实验组(n=53),分别施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近切缘距离)、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 d、3 d、7 d肠黏膜屏障功能[尿乳果糖/甘露醇(L/M)、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气腹后、关腹前腹腔微转移指标[多巴胺脱羧酶(DDC)、癌胚抗原(CEA)],并于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口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术后1 d、3 d、7 d两组血清DAO水平、尿L/M比较无差异(P>0.05);关腹前实验组腹腔冲洗液DDC、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实验组复发率3.92%(2/51)低于对照组20.00%(10/50)(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联合胃背侧系膜近胃端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AGC,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腹腔微转移及术后复发,且未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163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83例,未感染组80例,计算感染组患者各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构成比例,检测术前、术后1d、术后3d血清PCT、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采用ROC曲线分析PCT、CRP对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种类主要为肺部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其次为腹腔感染和十二指肠残端瘘。术后1d、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中PCT、CRP的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d、术后3d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的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3d感染组血清中CRP的水平较未感染组升高(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3d血清PCT对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高于CRP的0.81;术后1d、术后3d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感染组患者的CD8~+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d感染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血清PCT、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密切相关,且PCT对胃癌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高于CR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HP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0例,作为胃癌组;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50例,作为胃炎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胃部异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快速尿素氮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血清抗HPCag A等检查,比较患者HP感染等情况。结果:胃癌组及胃炎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抗HPCag 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胃癌组较胃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早期及进展期患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非贲门部HP感染率显著高于贲门部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明确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对胃癌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急诊胃癌穿孔腹腔镜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探讨,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经治的21例胃癌穿孔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术式选择、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存活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1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手术。3例行单纯腹腔镜修补术,12例行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Ⅰ期7例+Ⅱ期5例),6例行姑息性远侧胃大部切除术(Ⅰ期5例+Ⅱ期1例)。结论:胃癌穿孔患者,全身情况较好可耐受全麻及腹腔镜根治性切除者,可积极行Ⅰ期腹腔镜根治行切除术。无条件者行穿孔修补术后2-3周再施行Ⅱ期经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到2015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都行食管癌切除术,同时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手术,治疗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减压时间及术后闭式引流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一般状况、治疗相关症状、社会影响、情感活动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管状胃代食管术在治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纤溶功能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诱导后患者的MAP与HR值与诱导前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MAP与HR值在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诱导后5 min与术毕的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诱导前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能改善胃癌根治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从而减轻患者高凝状态,安全性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治疗中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病人在局麻或基础麻醉下行经皮內镜下空肠造口术,术后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峁?28例患者均操作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19.5±4.6)min,无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天开始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平均术后(7.3土1.6)天完全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19.4土7.7)天恢复胃动力夹闭胃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35.8士11.8)天,拔管时营养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有效的胃减压和营养支持,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