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选择从199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外胆道结石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290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其中先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造影/切开术(ERCP/EST),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先ERCP/EST后LC组)103例,先行LC,然后行ERCP/EST(先LC后ERCP/EST组)73例,同时行LC和ERCP/EST(LC与ERCP/EST同时组)114例。分析患者整体手术情况,对比各组手术相关指标、结石取出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00例患者中,10例因结石过大、缩窄乳头炎、出血及怀疑胆囊癌因素中转开腹。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功取出结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三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不同手术顺序的三镜联合手术方案治疗肝外胆道结石,临床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均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小切开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与单纯EST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小切开EST术治疗,给予研究组小切开EST+EPBD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等临床指标;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3%(7/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3%(2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开EST联合EPBD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有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逆行胰腺胆管造影术(ERCP)对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按照介入治疗术式的异同将患者分为ERCP组(n=40,给予ERCP治疗)和PTCD组(n=40,给予PTCD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肝功能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成功率、黄疸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患者住院费用少于PTCD组患者,住院时间亦短于PTCD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7 d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两组患者术后7 d上述指标水平低于术后1 d(P0.05),ERCP组术后1 d、术后7 d ALT、TBIL、DBIL水平与PT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D、ERCP治疗结石性梗阻性黄疸,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且手术安全性相当,但ERCP可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内镜括约肌切开与胆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胆总管结石病人150例,65例为开放手术组,55例为内镜治疗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开放手术组和内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6.92%和98.18%;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8士14.6和51.32±22.76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7.25±48.67和28.23±18.96 mL;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23%和3.63%;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0.54±10.69和8.83±6.41天;住院费用分别为22312.04±4563.42和10518.42±5368.62元;两组间治疗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辅助使用管路封堵器后,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需输尿管镜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病例198例,随机分为应用管路封堵器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封堵器组术中输尿管镜发现结石后,封堵器组患者使用英诺伟IVX-SC10型管路封堵器超越结石远端封堵结石,再予钬激光碎石,对照组术中输尿管镜发现结石后,直接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2至4周。记录并随访患者输尿管镜术后结石清除率及肾脏出血相关并发症。结果:管路封堵器组碎石成功率95.9%(94/98),对照组碎石成功率81.0%(81/100),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1)。碎石成功后管路封堵器组出现3例(3.2%)肾脏破裂出血,而对照组无肾脏破裂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048)。结论:辅助应用管路封堵器能提高输尿管镜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碎石成功率;其使用并没有增加术后肾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LCBDE)联合一期缝合(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41例(LC+LCBDE+PS治疗)、B组44例采用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ALT、AST、TBIL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 <0. 05);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较本组术前显著的提高(P <0. 05);手术后,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率12. 20%(5/41)与B组的22. 73%(10/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LC+LCBDE+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与ERCP/EST联合LC效果相当,但是具有术后恢复较快、费用更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呼吸衰竭患者院前和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急诊医学科出诊抢救的呼吸衰竭患者92例,所有患者根据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使用喉罩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7例,而B组则使用气管插管人工通气方法进行急救,共有4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以及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对比喉罩与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 h后HR、RR均较治疗前降低,SpO_2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1h后HR、RR以及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喉罩插管置入时间明显短于B组的气管插管置入时间,且A组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1/47),低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效果基本一致,但其操作更简单更安全,可缩短插管置入时间,提高一次性成功率,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小儿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经皮肾镜激光碎石,观察组采用输尿管软镜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石的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IL-10、CRP及WBC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者患儿IL-10、CRP及WB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720例因子宫病变有子宫切除指征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并按照腹腔镜手术指征选择4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比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开腹组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及恢复情况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方面的差异。结果:腹腔镜四组手术成功率都在95%以上,远大于开腹组手术成功率(87.4%)(P<0.05)。腹腔镜四组并发症发生率远小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四组在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四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低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四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而腹腔镜四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有效,创伤小,费用低,适合符合手术指证的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出血及二次手术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66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凝血病、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的829例患者归入风险组(n=829),其他患者归为对照组(n=5803),收集并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方式、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疝缺损面积(I-III级)、一期手术与二次手术等患者资料,进行一年随访;采用多变量分析影响患者继发性出血及并发症所致二次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风险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2%vs 1.26%,P0.001),所有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63%。影响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其它负面因素有:开放式腹股沟疝术式、年龄增加、较高ASA分级、二次手术、男性和较大的疝缺损。风险组与并发症相关的二次手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5%vs 1.14%,P0.001),所有患者与并发症相关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1.32%。影响患者并发症所致二次手术负面因素有:双侧手术、较高ASA分级、凝血病与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高龄,保护因素包括:较小的疝缺损面积与腹腔镜手术式。结论: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术后出血性及并发症相关的二次手术的风险小于行开放术式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RCP组(n=63,采用ERCP联合金属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和PTCD组(n=64,采用PTC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d黄疸缓解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量表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黄疸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低位梗阻患者黄疸缓解率低于ERCP组,而高位梗阻患者黄疸缓解率高于ERCP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TBIL、ALT、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TBIL、ALT、DBIL水平较术前比较均下降(P0.05)。ERCP组患者术后舒适度量表评分总分低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4.06%(9/64),低于ERCP组的41.27%(26/63)(P0.05)。结论: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改善患者肝脏功能、疗效满意,但ERCP对低位梗阻患者治疗效果优于PTCD,且术后舒适度优于PTCD,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fine the prevalence of bleeding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T) in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receiving only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Methods. Prospective two-centre registry of all first implantations of pacemakers,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and cardiac resynchronisation therapy units in patients receiving ASA (n=194) or DAT (n=53). Results.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ere detected in 27 (16.2%) patients in the ASA group and in 13 (24.5%) in the DAT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patients receiving ASA or DAT, although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a higher incidence of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s in the DAT group (p=0.0637). The incidence of major complications (requiring blood transfusion 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or prolonging hospital stay) was low (3.6%), and similar in both groups (3.6 and 3.8% respectively, ns). The rate of minor complications (subcutaneous haematomas) was greater in the DAT group (p=0.015). Conclusions. Treatment with DAT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major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s a result of device implantation; however, minor complic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AT could be continu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evice implantation with a moderate risk of bleeding complications. (Neth Heart J 2010;18:23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估发光管芯在感染手术患者麻醉常规气管内插管和预测困难气管内插管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并比较改变光棒前端弯曲角度的临床实用效果。方法:选择136例ASA I~Ⅲ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正常气道120例,可顺利气管插管,120例患者按照插管时弯曲光棒角度不同随机分为A组(60°)和B组(90°);困难气道插管患者分为C组(90°)。分别记录各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插管的成功率、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测量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结果:A、B和C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6.6%和81.2%,时间分别为(12.3±3.8)s、(13.2±4.1)s和(18.2±5.5)s,三组各自的插管总成功率均为100%。而且改变光棒前端角度的A组插管时间均较B、C组短,发现光棒插管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医生与患者呼吸道之间的距离为(34±4)cm。结论:在感染手术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发光管芯引导插管成功率高、对患者的循环影响低且术后并发症少,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了医务人员与传染性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泽替米贝辅助腹腔镜微创术联合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对炎性因子及胆囊收缩素A(Cholecystokinin-A,CCK-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腹腔镜微创术)和观察组(腹腔镜微创术+依泽替米贝),每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胆囊结石数量和直径的变化、炎性因TNF-α、IL-1水平以及血清CCK-A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观察组感染2例,胰腺炎1例,观察组发生感染3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0%vs 58.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胆囊结石平均数量、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胆囊结石数量(5.16±2.35 vs9.18±2.82)、直径(0.78±0.29 cm vs 1.26±0.36 cm)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和IL-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15.28±4.28(ng/mg)vs 22.19±5.02(ng/mg)]、IL-1[63.38±8.27(μg/mg)vs 89.59±7.39(μg/mg)]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CK-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CK-A水平[121.36±10.47(ng/mg)vs 115.39±10.39(ng/mg)]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泽替米贝辅助腹腔镜微创术能有效减少胆囊结石患者的结石数量、降低结石直径,并且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CCK-A表达,减轻胆囊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痛苦,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到2019年1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非胰腺炎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ERCP组患者都给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记录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上述指标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ERCP组和保守治疗组中,术后1 d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1 d(P<0.05),但是术后3 d、术后7 d显著高于术前1 d,且ERCP组术后术后3 d、术后7 d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 (P<0.05)。在ERCP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RCP组中,选取白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白蛋白、降钙素原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著波动,白蛋白、降钙素原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心肌细胞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mink-S38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生的相关性.收集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共127例,其中房颤组63例,窦律组6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检测房颤组和窦律组的mink基因S38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房颤组与窦律组之间minkS38G的3种基因型频率为SS(9.52% vs 23.44%),SG(41.27% vs 50.00%),GG(49.21% vs 26.56%).在房颤组中,GG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窦律组,两组间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 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minkS38G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P=0.010).因此,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mink基因S38G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关,具有GG基因型的患者其发生房颤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心源性间充质样细胞 (CDMCs)的分子表型及向心脏谱系的分化潜能。方法实验分为:不同培养时间CDMCs (第3、5、7代),并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为对照。分析各细胞分子表型并向心脏谱系诱导分化。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生长倍增时间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抗原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干细胞多能分子及组织特异性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CDMCs具有UCMSCs形态特征与增殖能力,体外培养1 ~ 7 d,与UCMSCs比较,P3、5、7代CDMCs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表面标志抗原 (CD90)表达 (冻存前:97.13%±2.00%比59.87%±34.14%、38.83%±11.04%、34.77±14.78%;冻存后:99.83%±0.17%比56.00%±19.47%、47.48±11.88%、41.15±8.68%)降低(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Rex1 (0.00±0.00比0.68±0.50、0.29±0.17、0.38±0.50)、Oct3/4 (1.00±0.02比5.28±0.78、3.88±0.95、3.63±0.34)、Nanog(1.00±0.16比7.57±4.69、5.40±3.58、5.34±0.76)以及心脏特异转录因子Nkx2.5 (1.00±0.12比30.60±22.43、19.69±9.65、8.82±4.94)、Gata4 (1.00±0.85比60467±25266、44350±25800、35067±23113)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与诱导前比较,向心肌诱导分化15 d后,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cTnT蛋白表达水平 (0.40±0.13比0.98±0.16、0.38±0.18 比0.69±0.15、0.17±0.11比0.70±0.17)增高 (P< 0.05)。结论 CDMCs不仅具备部分干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表型,还具有心脏组织特异性。其具备心脏谱系分化潜能,心肌细胞分化能力可能优于UCM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