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后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维生素C的含量及变化。肝胰脏为中华绒螯蟹储存维生素C的器官;越冬后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其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高于雄性;正常活动雌性或雄性,其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死亡的个体的维生素C含量;产卵且抱卵孵化的雌体,其肝脏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那些不产卵的雌体。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是越冬时或越冬后中华绒螯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中华螯蟹越冬时,越冬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状况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及变化。越冬时、越冬后死亡的♂♀河蟹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均不到8%,而同时越冬成活的♂♀蟹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均高于10%。顺利越冬并能产卵的雌蟹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为4.96%,顺利越冬并交配的♂性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为4.18%。产卵并抱卵孵化的♀蟹肌肉中粗脂肪含量为5.85%,产卵但♀蟹中途死亡的其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为5.47%。交配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时和越冬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状态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及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变化,分析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越冬死亡,越冬后交配,产卵和孵化关系。越冬前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碘(I2)值为57和48。越冬(越冬时,越冬后)死亡雌,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分别低于28和10;而其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I2值分别低于1.25和0.83。越冬后能成功交配的雄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33。越冬后交配产卵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高于42,抱卵并使卵正常孵化的雌河蟹粗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I2值大于47。脂肪酸在河蟹的细胞内氧化分解,为越冬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与释放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在Pb浓度为0.25、0.50、0.75mg/L,Cd浓度为0.025、0.050、0.075mg/L的单一水环境中暴露时,蟹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和Cd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与富集时间和水环境中Pb和Cd暴露浓度表现出了很好的正相关,血淋巴在富集阶段没有明显的规律。理论平衡状态下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含量CAmax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相关。(2)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开始实验前,Pb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血淋巴>肌肉。在实验浓度的Pb和Cd水环境中暴露16d后,Pb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3)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和释放都较缓慢。经过16d的生物富集,各组织器官中Pb和Cd的含量均未达到稳态平衡。Pb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范围分别为5-51和6-3148,中华绒螯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Pb(P1/2)范围分别为4-9d和8-57d,中华绒螯蟹对Cd的排出能力明显低于Pb。    相似文献   

5.
盐酸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盐酸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雄、雌蟹血淋巴与肌肉内的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肌肉注射给药后血淋巴中盐酸环丙沙星的浓度立即达到峰值 ,药物开始向肌肉等组织中运转 ,血药浓度在 1h内迅速下降 ,而肌肉中的浓度达到峰值 ;此后无论是血淋巴还是肌肉中的盐酸环丙沙星浓度均缓慢下降 ,到第 12 0h雌、雄蟹中盐酸环丙沙星的浓度均在 1μg·mL-1(g-1)以下 ,到 2 16h均不能检出。研究表明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盐酸环丙沙星的药物浓度可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描述 ,雄、雌蟹的消除半衰期 (T1/ 2 β)分别为 40 .34± 1.48h和 2 2 .0 7±0 31h ;中华绒螯蟹的性别对盐酸环丙沙星在其体内的代谢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33-1144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分析、低氧胁迫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均重为0.6g左右)成活、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幼蟹饲料中适宜的DHA含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生长、蜕壳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2)饲料中DHA含量对幼蟹肝胰腺水分、肌肉水分及总脂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过量DHA(0.81%)导致幼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升高;(3)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均随着饲料中DHA含量升高而显著上升,但DHA相对保留率(组织中DHA与饲料中DHA的比值)随着饲料中DHA含量上升而显著下降,整体上肌肉中各PUFA的相对保留率远高于肝胰腺。无论饲料中DHA/EPA比值如何变化,肌肉中DHA/EPA均小于1,这说明幼蟹肌肉需要更多的EPA;(4)饲料中添加适量的DHA(0.18%0.28%)可以提高低氧胁迫下幼蟹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乳酸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幼蟹的抗低氧胁迫能力。综上,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DHA含量为0.2%左右。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日立H835-5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健康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其氨基酸含量以步足最高,肝(蟹黄)最低。含量高低顺序为步足>肌肉>鳃>肝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口灌给药途径下,研究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华绒螯蟹以20 mg/kg剂量给药双氟沙星后,其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时间曲线关系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迅速,在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达峰时间短.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Vd分别为3.170 L/kg、2.122 L/kg、1.045 L/kg、1.051 L/kg和0.203 L/kg;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6.316 h、88.228 h、137.524 h、67.021 h和124.679 h;总体清除率CLa分别为0.783 L/h·kg、0.040 L/h·kg、0.013 L/h·kg、0.011 L/h·kg和0.008 L/h·kg.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双氟沙星相似,都呈现多峰现象.但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4种组织中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出现药峰的时候恰好是这4种组织中双氟沙星下降缓慢时期.鉴于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而可食组织中脂肪含量较高,因此若规定可食组织中双氟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以脂肪中最大残留限量(100μg/kg)为标准,沙拉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为30μg/kg,则建议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休药期大于24d,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游离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不同部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步足肌肉、腹部肌肉和蟹黄这三个部位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限制性氨基酸总量存在显著差异性。此外,阳澄湖蟹和池塘养殖蟹的各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海水水生动物和淡水水生动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能力一直是众多研究的重点。相比于淡水水生动物,海水水生动物更容易从食物中获得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其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低于淡水水生动物。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洄游型甲壳动物,其脂肪酸合成能力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通过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离体培养技术,利用不同的脂肪酸培养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旨在探讨不同脂肪酸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酸对中华绒螯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本研究表明:油酸会显著增加中华绒螯蟹肝胰腺ELOVL6、fad6、和fad9基因的表达量;不同脂肪酸对fad6和fad9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相似,且相比于EPA和DHA,亚麻酸和油酸会显著增加fad6和fad9基因的表达。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EPA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会抑制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过程。进一步证实了海水水生动物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能力和海水中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4.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泽蛙单倍体细胞RNA含量对胚胎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栖类单倍体的综合症以及死亡原因,前人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用实验说明,单倍体细胞的RNA含量不及二倍体的一半,并认为,单倍体泽蛙的死亡原因与其细胞中RNA含量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