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ing factor,CT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左肺全切组(A)、假手术组(B)和对照组(C),每组15只。手术后6周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光镜下检测肺肌型小动脉占肺小血管百分比(SMA%)。免疫组化观察TGF-β1和CTGF在肺组织中的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TGF-β1mRNA和CT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左肺全切后复制了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引起mPAP、RVH和SMA%明显增高(P<0.05)。②左肺全切组TGF-β1和CTGF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而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GF-β1和CTGF的过度表达是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能共同促进了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野生型 p5 3、bcl2 基因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 p5 3mRNA、bcl2 mRNA在大鼠心脏及肺组织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缺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 (MT % ) 2 9 3 %± 4 5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5 2 %± 3 2 % (P <0 .0 1) ,肺小动脉壁 p5 3mRNA表达 0 6 8± 0 12明显弱于对照组 1 12± 0 38(P <0 .0 1) ,而bcl2 mRNA表达 2 38± 1 0 4强于对照组 1 0 9± 0 32 (P <0 .0 1)。结论 :①慢性缺氧能导致肺小动脉重建及肺动脉高压 ;②野生型 p5 3bcl2 基因均参与了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肾上腺髓质素-2(ADM2/IMD)及其受体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的变化和可能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2组(n=10):正常对照(NC)组和低氧四周(4H)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肺组织ADM2/IMD和肾上腺素髓质素(ADM)蛋白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肺组织ADM2/IMD、ADM及其受体(CRLR,RAMP1,2,3)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ADM2/IMD在肺细小动脉的定位表达:结果:①4H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比[RV/(LV+S)]高于NC组(P均〈0.01)。②4H组血浆和肺组织匀浆ADM水平分别为NC组的2.3倍和3.2倍(P均〈0.01),ADM2/IMD水平分别比NC组高89.6%和45.0%(P分别〈0.01、〈0.05)。③4H组肺组织ADM2/IMD与ADMmRNA表达高于NC组(P分别〈0.01、〈0.05),CRLR和RAMP1mRNA表达显著低于NC组(P均〈0.01),而RAMP2和RAMP3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①ADM2/IMD主要在大鼠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及血管外膜表达。结论:ADM2/IMD与ADM相似,与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病理过程密切相关;ADM2/IMD及其受体CRLR/RAMP1基因表达和/或蛋白合成、代谢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受体(urotensinⅡreceptor,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不同低氧(高二氧化碳)时间(1周、2周、4周)大鼠,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检测肺动脉质膜UT结合位点,组织原位杂交测定各级肺小动脉UT及尾加压素Ⅱ(UⅡ)mRNA的表达.结果: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 S)的重量比:1周组(1HH)较对照组(NC)分别增高26.2%和21.6%、2周组(2HH)较1HH增高22.5%和14.1%、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②肺主动脉质膜UT最大结合位点(Bmax),1HH组比NC组高38.8%(P<0.01),2HH组比1HH组高23.2%(P<0.01),4HH组比2HH组高7.3%(P<0.05),随低氧时间延长有渐升的趋势;UⅡ受体亲和力(Kd值)各组间无差别.③三级肺小动脉UⅡ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2HH、4HH组明显高于NC组(P均<0.01);2HH组较1HH组分别高5.9%(P>0.05)、16.4%和9.1%(P均<0.01);4HH组与2HH组间无明显差异.④三级肺小动脉UT 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均高于NC组(P均<0.01),以1HH组后2级肺小动脉的表达最强,而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⑤肺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4HH组各级血管均有显著重构,1HH组无明显变化,2HH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内的动态变化与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改建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形成过程中SENP1在肺小动脉的动态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和缺氧3 d、7 d、14 d2、1 d组,常压间断低氧复制HPH大鼠模型。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血管形态学指标;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内SUMO特异性蛋白酶-1(SUMO-specific proteases-1,SENP1)mRNA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其蛋白质水平。结果:①缺氧7 d后,肺小动脉出现血管重塑,且mPAP明显上升;低氧14 d后,肺小动脉重塑更明显,mPAP达高峰。RVHI在低氧14 d后明显增加。②原位杂交显示,SENP1 mRNA在对照组肺小动脉壁呈阳性表达,低氧后其相对量无明显变化。RT-PCR显示肺组织SENP1 mRNA表达与原位杂交所观察到的肺小动脉壁SENP1 mRNA变化趋势一致;SENP1蛋白在对照组呈阳性表达,低氧7 d后其表达量开始呈进行性下降。Western blot显示肺组织内SENP1蛋白表达与免疫组化观察到的肺小动脉壁SENP1蛋白变化趋势一致。③SENP1蛋白与mPAP、重塑指数、RVHI均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低氧诱导肺小动脉壁SENP1蛋白降解,进而可能在HPH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Ⅱ受体(urotensinⅡreceptor,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不同低氧(高二氧化碳)时间(1周、2周、4周)大鼠,放射性配基结合法检测肺动脉质膜UT结合位点,组织原位杂交测定各级肺小动脉UT及尾加压素Ⅱ(UⅡ)mRNA的表达。结果: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 S)的重量比:1周组(1HH)较对照组(NC)分别增高26.2%和21.6%、2周组(2HH)较1HH增高22.5%和14.1%、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②肺主动脉质膜UT最大结合位点(Bmax),1HH组比NC组高38.8%(P<0.01),2HH组比1HH组高23.2%(P<0.01),4HH组比2HH组高7.3%(P<0.05),随低氧时间延长有渐升的趋势;UⅡ受体亲和力(Kd值)各组间无差别。③三级肺小动脉UⅡ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2HH、4HH组明显高于NC组(P均<0.01);2HH组较1HH组分别高5.9%(P>0.05)、16.4%和9.1%(P均<0.01);4HH组与2HH组间无明显差异。④三级肺小动脉UT mRNA相对含量的变化:各低氧高二氧化碳组均高于NC组(P均<0.01),以1HH组后2级肺小动脉的表达最强,而4HH组与2HH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⑤肺小动脉显微结构的变化:4HH组各级血管均有显著重构,1HH组无明显变化,2HH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UT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内的动态变化与肺动脉高压、肺血管改建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葛根异黄酮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我们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野百合碱组、葛根异黄酮治疗组。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观察肺小动脉结构重塑,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VEGF的分布及表达。结果显示,野百合碱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葛根异黄酮治疗组较野百合碱组MPAP明显降低(p0.05),肺小动脉重塑显著改善。野百合碱组大鼠肺组织VEGF的表达较正常组及葛根异黄酮治疗组明显下调(p0.05),葛根异黄酮治疗组较野百合碱组VEGF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本研究表明葛根异黄酮能减缓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在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Ⅱ)及其受体UT在慢性低Q高C02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的表达。方法: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低氧高二氧化碳4周(HH)组,分别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InPAP),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UⅡ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心肌小动脉UⅡ蛋白的表达;组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心肌小动脉UⅡmRNA和UⅡ受体(UT)mRNA的表达。结果:①HH组InPAP和RV/LV+S比正常对照组分别高52.0%与25.4%(P均〈0.01)。②HH组血浆U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增高。③免疫组化显示HH组心肌细胞UⅡ蛋白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Ⅱ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④组织原位杂交可见HH组的心肌细胞UⅡmRNA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Ⅱ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⑤组织原位杂交可见HH组的心肌细胞UTmRNA表达阳性率和心肌小动脉UTmRNA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大鼠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大形成过程中,心肌小动脉和心肌细胞的UⅡ及其受体UT的表达均呈现明显上调,提示UⅡ可能有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导致右心室重构的作用。推测UⅡ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大的形成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早期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140~160 g,随机分为分流组(40只)和对照组(40只)。分流组大鼠经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穿刺术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分别在术后1 d、3 d、1周、4周及8周各实验时间点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组织匀浆中硫化氢(H2S)含量及CSE mRNA相对含量。结果:SPAP于分流后1周开始升高,8周明显升高;肺组织H2S及CSE mRNA含量于分流后3 d及4周显著升高;SPAP与肺组织H2S、CSEm RNA含量于分流后1周、4周及8周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大鼠高肺血流性动物模型可导致肺动脉高压,早期伴随内源性肺组织H2S及CSEmRNA含量的变化,提示内源性H2S体系可能与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有关,并在其中发挥保护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HHPH)时大鼠肺组织内硫化氢(H2S)体系变化的改变及相关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低O2高CO2组(HH组)(n=10)。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光镜观察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比值(WA/TA),测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P)比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测肺细小动脉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检测肺细小动脉Bcl-2、Bax蛋白表达。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匀浆胱硫醚-γ-裂解酶(CSE)活性变化。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CSE基因表达。结果:HH组肺平均动脉压(mPAP)、WA/TA、RV/LV+SP明显高于C组(P〈0.05或P〈0.01)。与C组相比,HH组AI显著下降(P〈0.01),Bcl-2表达加强,Bax减弱,Bax/Bcl-2比值上升(均P〈0.01)。血浆H2S含量、肺组织匀浆CSE活性、肺组织CSE基因表达水平HH组明显低于C组(P〈0.01)。血浆H2S、肺组织CSE活性、肺组织CSE mRNA相对含量与mPAP,Bcl-2/Bax比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A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2S/CSE体系与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HHPH时H2S/CSE体系的明显受抑,可使Bcl-2/Bax比值升高,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减少,促进肺血管重建和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该文探讨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left heart disease,PHLHD)大鼠模型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聚集与脱颗粒的规律和时间相关性。实验选取66只雄性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模型组(54只),对照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当天即进入实验程序;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后64 d进入实验程序;模型组大鼠通过实施升主动脉缩窄手术来制备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在术后第1、3、5、8、15、22、36、50、64 d进入实验程序。该实验行肺组织的固定和切取并制作成病理切片,观察肺血管周边肥大细胞的聚集与脱颗粒。结果显示,20~50μm和50~100μm的肺血管周边,在第36 d时均发生明显的肥大细胞聚集现象,且以脱颗粒状态为主,并引起了整个肺组织肥大细胞密度的明显增加。100μm的肺血管周边肥大细胞的聚集发生比较迟(第50 d),且以成颗粒状态的肥大细胞为主。在PH-LHD大鼠模型的形成过程中,肥大细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直径100μm的肺肌性动脉周边的肥大细胞对肺高压形成的影响较小,而20~50μm和50~100μm的肺细血管周边的肥大细胞明显参与了肺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严重威胁着国民身体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通过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组小鼠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vessel wall thickness/total vasculardiameter,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vessel wall area/total vascular area,WA%),RT-PCR检测肺组织中Rho激酶(ROCK1,ROCK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ROCK1、p-MYPT1(phospho-myosin phosphatase target subunit 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ROCK1的定位表达,探讨了Rho激酶在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组小鼠RVHI、WT%、WA%值均显著升高(P<0.01),ROCK1、ROCK2基因表达明显增加(ROCK1 P<0.01,ROCK2 P<0.05),ROCK1、p-MYP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ROCK1蛋白表达于肺动脉、肺泡和支气管。以上结果提示,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小鼠肺组织中Rho激酶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压、肺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探讨PNS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氧组和低氧+PNS组。以常压低氧法复制肺动脉高压模型,以微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测量右心室(RV)及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以RV/(LV+S)代表右心肥厚指数。用Western blot法和逆转录PCR方法分别检测肺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mPAP、RV/(LV+S)明显升高,肺组织匀浆pERK及ERK1 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低氧+PNS组mPAP、RV/(LV+S)、肺组织匀浆pERK及ERK1 mRNA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P<0.05)。结论:PNS具有显著预防HPH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降低ERK1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肺小动脉Siah 1的动态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氧3 d、7d、14d、21 d组,每组8只,常压间断低氧复制HPH大鼠模型.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血管形态学指标;原位杂交、RT-PCR检测肺内Siah1 mRNA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质水平.结果:①低氧7d后,肺小动脉出现血管重塑,且mPAP明显上升;低氧14d后,肺小动脉重塑更明显,mPAP达高峰.RVHI在低氧14d后明显增加.②Siah1 mRNA在对照组肺小动脉壁呈弱阳性表达,低氧7d后显著增高,低氧14d后达高峰.低氧21d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Siahl蛋白在对照组肺小动脉壁呈弱阳性表达,低氧7d后显著增高,低氧14d后达高峰,低氧21 d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③大鼠肺小动脉壁Siah1蛋白与Siah1 mRNA呈正相关;Siah1 mRNA、Siah1蛋白与mPAP、重塑指数、RVHI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低氧诱导肺小动脉壁Siah1表达增加,进而在HPH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西鼠尾草(SPM)对大鼠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氧组、SPM(0.5 g/kg、1 g/kg、2 g/kg)剂量组,每组14只,对照组饲养于西宁(海拔约2260 m),其余组均饲养于玛多县人民医院(海拔约4260 m)。SPM剂量组灌胃不同浓度的SPM(1 ml/100 g),浓度分别为0.5 g/kg、1 g/kg、2 g/kg,对照组和缺氧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日一次,连续4周后,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并取相同部位肺组织置液氮保存备用。采用RT-PCR法测定每组大鼠肺组织中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4)、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D1)、RhoA(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OCK1、ROCK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大鼠mPAP、肺组织中PCNA、CDK4、CyclinD1、RhoA、ROCK1、ROCK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缺氧组比较,SPM剂量组大鼠的mPAP、肺组织中PCNA、CDK4、CyclinD1、RhoA、ROCK1、ROCK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SPM对大鼠HAPH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和RhoA/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组、低氧+罗格利酮组,建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标,同时检测各实验组PPARγ、PTEN的表达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培养原代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给与低氧、低氧+罗格列酮、低氧+GW9662处理后观察细胞增殖及PPARγ、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低氧组大鼠右心室压力、右心肥厚指标明显增加,肺小动脉管壁增厚,PPARγ、PTEN的表达明显减少。与低氧组相比,低氧+罗格列酮组大鼠右心室压力下降,右心室及肺小动脉管壁的肥厚减轻,PTEN的表达增加。2低氧下,PASMCs中PPARγ、PTEN表达明显减低,细胞增殖较常氧明显增加,给与罗格列酮后,PTEN表达增加,给与GW9662,PTEN表达减少。3罗格列酮可以抑制PASMCs低氧下的增殖,而给与GW9662后,这一抑制作用减轻。结论:早期应用罗格列酮可激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PPARγ的活性,进而上调PTEN表达,改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38-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HHPH)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七总皂苷(PNS)防治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方法:复制慢性HHPH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N),低O2高CO23 d组(H3d)、1周组(H1w)、2周组(H2w)、4周组(H4w),及PNS治疗组(Hp),Hp组腹腔注射血塞通注射液(成分为PNS和生理盐水)。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及肺血管P-p38、p38蛋白的表达。结果:①H1w、H2w、H4w和Hp组的WA/TA均高于N组(P均<0.05),但H3d组较N组增加不明显(P>0.05),Hp组WA/TA明显低于H4w组(P<0.05)。②肺组织P-p38蛋白在N组表达不明显,在H3d、H1w、H2w、H4w组均有高水平表达。③肺小动脉壁P-p38蛋白在N组和H3d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H1w、H2w、H4w组有高水平表达,较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Hp组肺组织P-p38,肺小动脉壁P-p38蛋白表达较低O2高CO2组降低(P<0.05)。结论: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了大鼠HHPH的形成。PNS可减轻这一过程,其机制可能和PNS抑制P-p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肌组织Rho激酶表达的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肌组织Rho激酶表达的影响,探讨法舒地尔对心梗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MI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及AMI组均结扎左前降支(LAD)制作AMI模型;假手术组只在其LAD下穿线不结扎。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5mg/kg,腹腔注射,每日两次;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周后,EvensBlue及NBT双染色确定缺血面积及梗死面积,RT-PCR法测定rho激酶mRNA的表达,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 UNEL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表达的变化。结果:1周后,A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大鼠Rho激酶mRNA表达增加(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增加(P0.01),bcl-2表达减少(P0.01),AI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与AMI组相比,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5),Rho激酶mRNA及bax表达显著减少,AI显著降低,bcl-2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大鼠AMI后,心肌组织中Rho激酶的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连续应用法舒地尔1周能有效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内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低氧3周组(2w)、低氧4周组(4w)和低氧5周组(5w).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大鼠分别在低氧环境中饲养3周、4周和5周.测定各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RV/(LV+S)%].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分布和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结果: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的mPAP、RVSP和右心室肥厚度均显著升高(P均<0.05),并且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HT1B受体主要分布在正常大鼠肺动脉的内膜层,而平滑肌层中仅有少量表达:和正常组相比,低氧3周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的表达显著增多;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层中5-HT1B受体表达持续增多.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大鼠肺组织中5-HT1B受体的蛋白含量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结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5-HT1B受体呈过度表达,这可能是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素防治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Hypoxia),常氧加肝素组(Normoxia+H),缺氧模型组(Hypoxia)及缺氧加肝素组(Hypoxia+H)共四组。待模型复制完毕后,测定大鼠RVPSP和RV/LV+S,然后进行组织病理分析,测定MA%和MT%以确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利用Western-blot实验与RT-PCR实验检测肺动脉中p27蛋白水平及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低氧显著增加了大鼠RVPSP、RV/LV+S、MA%和MT%,引起了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右心室肥厚和肺中小动脉的中膜增厚及外膜增生,肝素的使用减轻了慢性缺氧条件下大鼠的RVPSP和RV/LV+S,降低了MA%和MT%,有效降低了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并减轻了肺中小动脉的中膜增厚和外膜增生。Western-blot实验发现使用肝素的缺氧组大鼠肺动脉中p27蛋白表达增加,而RT-PCR实验发现p27的转录水平变化不显著。结论:结果显示肝素可能通过增加p27的表达,从而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了肺动脉血管的狭窄及降低了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