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舟山地区近5年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的感染状况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有效控制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送检的血、尿及痰等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鉴定采用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PSE-5条.结果 2006-2010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696株.Ab主要分布于ICU (301,43.4%)和呼吸内科(132,19.0%)的送检标本.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524株(75.3%).Ab对除妥布霉素以外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Ab感染最敏感的药物.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进一步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降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至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同时研究广州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OXA-23型碳青霉烯酶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利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药敏结果,PCR检测OXA-23型碳青霉烯酶的编码基因.结果 2009年至2011年临床分离出426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科病房(119株,占27.9%)和ICU病房(107株,占25.1%),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361株,占84.7%),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13.2%上升到39.3%,在12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PCR检出98株OXA-23型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强,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初步探讨米诺环素对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敏。将各种标本分离获得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米诺环素药敏试验,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471株,其中米诺环素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2009年5株、2010年12株、2011年23株;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其他耐药的0株,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米诺环素敏感其他耐药的0株;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敏感的236株,占总数的50.1%。米诺环素对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体外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2002-2004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分布和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Kirby-Bauer法对19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分析试验结果;分析感染患者基础疾病特征。结果3年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267株.96.25%分离自住院患者。3.75%分离自门诊患者。该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呈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在逐年上升。它主要引起住院老年人和严重外伤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耐亚胺培南(IPM)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榆林市中医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并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2013~2015年我院共分离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185株,其中IPM耐药99株(53.51%),IPM敏感86株(46.49%)。绝大部分菌株分离自痰液标本(138株,74.59%),其次是血液标本(14株,7.57%)与尿液标本(12株,6.49%);来自ICU送检标本菌株数量最多(84株,45.41%),其次是呼吸内科标本(53株,28.65%)与神经内科标本(30株,16.22%)。不同标本类型及科室中IPM耐药及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IPM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其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CSL)敏感性最高(50.51%);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尚可,其中以IPM敏感性最高(93.02%)。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广泛,多重耐药性严重甚至出现泛耐药,应当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监测近年临床标本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以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6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方法,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1制定的最新规则及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在统计年限内,我院共分离出不动杆菌84株,鲍曼不动杆菌64株,占不动杆菌的76.1%,其中痰标本分离出49株,占76.5%;尿标本分离出3株,占4.6%;分泌物标本分离出12株,占18.7%。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严重,除亚胺培南外,其耐药率在10.0~84.8%之间。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性逐渐增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1年湖州市中心医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 10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2890株,分离率为4.9%.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4.3%.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脑外科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为严重,并逐年上升;对头孢他啶等10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逐年上升,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粘菌素E敏感性均良好.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应重视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院感控制,防止耐药菌株播散.  相似文献   

8.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情况及对20种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送检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微生物方法操作,用Vitek—Systems ATB法国生物,梅里埃微生物分析仪,并结合传统手工非发酵微量生化管编码补充试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及法国梅里埃ATB试条。结果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有93株(83%)来自于上呼吸道(痰液及咽拭子):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索),喹诺酮类(环丙沙星),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率。对β-呐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在检测的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54.5%(61/112),三重耐药株占14.8%,而在这些多重耐药菌株中,大于三重耐药的菌株就占到6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多重耐药性,应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性监测,阻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播散,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参照201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判断药敏结果,以WHONET 5.6及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出780株鲍曼不动杆菌,科室分布居前的有重症监护室、呼吸科、皮肤科、胸外科及神经科,标本来源构成比居前的依次是痰液、分泌物及血液。其中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120株,占15.38%,重症监护室的CRAB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χ2=12.147,P0.05);痰液来源的CRAB分离率比其余标本类型高(χ2=4.047,P0.05)。共检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26株,占3.33%,其中各科室及各标本来源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92,P0.05;χ2=1.008,P0.05)。除了对一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的天然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二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呋喃妥因耐药严重,均超过90.0%;其余的抗生素耐药率均在30.0%~50.0%,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也达30.0%以上;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低,为29.7%。重症监护室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最为严重,对以上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标本来源与分离科室不同,CRAB检出率有差别,耐药率有较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抗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4年12月-2005年9月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资料及其治疗情况。结果从163株标本中分离出15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20.51%),其次是亚胺培南(38.46%);临床常用6种抗菌药物治疗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β-内酰胺酶抗菌抑制剂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病情严重尤其是全耐药时可联合用药,可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2015-2018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资料来源于检验科临床送检的伤口分泌物、痰液、血液、尿液等病原学标本。结果:2015年~2018年,共分离到菌株13246株,其中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株1927株,分离率为14.55 %。其中 2015 年的分离率为3.11 %,2016年的分离率为4.51 %,2017 年的分离率为5.15 %,2018 年的分离率为2.11 %;鲍曼不动杆菌标本分离率最高的为痰液,占78.83 %,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2.51 %,尿液标本占5.81 %,血液标本占2.85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所有致病菌中的排序均为第一位或者第二位;2015年~2018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2015年~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逐年升高,2018年有所降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培南以及亚胺培南的使用,是造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大连某三甲医院4种主要革兰阴性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变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4种革兰阴性菌临床分布及每年的耐药率,利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分离致病菌28 48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994株,肺炎克雷伯菌1 375株,鲍曼不动杆菌1 079株,铜绿假单胞菌1 998株,共占分离致病菌总数的26.1%。4种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37.2%~78.2%),对头孢哌酮/苏巴坦耐药率最低(6.7%~39.1%)。2012?2015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率有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率都高,且逐年上升。结论 本院4年感染中4种主要革兰阴性菌占主导地位。4种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率和变化不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最严重。4种菌对于头孢哌酮/苏巴坦均比较敏感,对哌拉西林耐药严重。在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加强管理和用药。  相似文献   

13.
调查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各种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1582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08至2010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582株,临床分布以ICU最多(484株,占54.5%)。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高,ICU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病区。该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高达90.9%和90.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相对严重,临床须重视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院內感染的控制及耐药性的监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生素,延缓耐药性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革兰阴性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其配套试剂盒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度耐药株数使用R语言3.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我院共检出病原菌3 7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 055株,占28.3%;革兰阴性菌2 673株,占71.7%。革兰阴性菌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2017年这4种细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已达10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头孢替坦连续3年耐药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以及头孢吡肟耐药率未逐年上升,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变化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杆菌对氨曲南耐药率逐年上升,对氨基糖苷类及头孢他啶耐药率逐年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住院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各异,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情况和药敏结果综合分析,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产β-内酰胺酶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科室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状况并分析多重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基因型,为有效的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1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其中120株多重耐药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0.0%、1.0%、30.8%和31.4%,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在38.5%-80.1%;120株多重耐药菌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分布AmpC型基因阳性率为66.7%(80/120)、SHV-12型基因阳性率为14.2%(17/120),PER-1型基因阳性率为16.7%(20/120),CTX-M-9型基因阳性率为8.2%(10/120),TEM-1型基因阳性率为9.2%(11/120);VER-1,CTX-M-1,CTX-M-2,OXA型均阴性。同时携带2种基因型有16株,携带3种基因型有14株。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流行株主要是产AmpC酶,且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特点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和药敏系统鉴定仪对所分离的3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6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痰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静脉血及大便,分别占58.96%、30.92%、5.49%、4.34%、0.29%。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和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耐药率低于10.4%。结论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了解其耐药性变迁,可合理指导用药,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立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分型的方法,对相应菌株的药敏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临床分离的45株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菌株,用多重PCR法进行基因分型,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株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用多重PCR法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38株,基因3型5株,基因13TU 2株,未鉴定出醋酸钙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以痰最多(35例),其次为血液标本(6例),脑脊液(2例)。科室分布在神经外科(11例)和ICU(10例)最多,其次是重症医学科(7例)和心胸大外科(6例)。年龄分布以41~60岁(17例)以及61~80岁(15例)两个年龄段最多;性别分布以男性较多(31例),女性较少(14例),而且各个年龄段男性均多于女性。在8种临床常用药物中,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了70.0%,其中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4.4%),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51.1%)。结论多重PCR技术能对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进行快速基因分型,它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合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推广。目前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形势严峻,患者以中老年患者、男性、呼吸道感染、神经外科和ICU科室居多。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大多呈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推荐临床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医护人员做好手卫生,加强消毒隔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等方法尽量减少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对耐药基因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珠海迪尔DL-96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碳青霉烯酶4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并通过网上GenBank进行比对以确定编码酶基因的类型。结果 2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80%、45%、30%、10%,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携带D类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有18株(78%),携带OXA-51基因有15株(65%),OXA-24、OXA-58基因引物PCR扩增为阴性,随机各抽取3株OXA-23基因阳性株进行测序后通过在网上GenBank比对与OXA-23标准株99%同源,OXA-51基因阳性株与OXA-51标准株98%同源。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丁胺卡那霉素,其中以携带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为主,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防止在院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