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本文对广东省一些荔枝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按常规方式生产的荔枝有三氯杀螨醇、氯氰菊酯以及甲胺磷农药残留,而经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荔枝园生产的有机荔枝未检测出农药残留.有机荔枝的出现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是未来荔枝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管理方式下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荔枝园、失管荔枝园和常规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种荔枝园的节肢动物差异较大。节肢动物科、种数以失管荔枝园(有机荔枝园(常规荔枝园。有机荔枝园、失管荔枝园和常规荔枝园害虫个体百分率分别为44.59%、40.86%和36.67%,捕食性天敌个体百分率分别为12.14%、11.02%、5.85%,寄生性天敌个体百分率分别为23.29%、9.38%、8.25%。有机管理下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较小,天敌尤其是捕食性天敌数量较高。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害虫的同时也大量地杀伤天敌,特别是捕食性天敌,而且对其他类群的节肢动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氯氰菊酯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氯氰菊酯在荔枝中的消解动力学进行了荔枝田间试验.运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氯氰菊酯在荔枝土壤和荔枝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土壤和荔枝中消解迅速,在土壤和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6~9.60.0044~0.0165mg·kg-1(荔枝肉),均小于0.5mg·kg-1.  相似文献   

4.
黄玉清   《广西植物》1996,16(1):81-87
本文研究隆安县不同地层的土壤元素含量对荔枝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地层的岩石、土壤、荔枝叶矿物元素含量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确定隆安县荔枝适生地层。提出可能促进隆安县荔枝高产的有SiO2和Mg元素;隆安荔枝生产中,土壤的Zn、B及N、P、K均感不足;引起荔枝中毒造成地层劣势可能是因为Al、Cu、As和Mn含量过高;荔枝含硫量很低,可能为低硫植物。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隆安县荔枝生产布局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平腹小蜂(Anastatusjaponicus)能大量寄生荔枝蝽卵,对荔枝蝽起着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由于荔枝和龙眼需经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以保证荔枝和龙眼的高产高质,为使化防和生防统一协调,本文就几种果园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平腹小蜂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於荔枝开花结实问题的研究,作者已有初步报告;在报告中,我们认为除因荔枝园缺乏施肥养分不足,荔枝蝽蟓为害严重外,曾经强调荔枝雌雄花不同时开放,传粉媒介缺乏授粉率低为荔枝开花多,结实少的首要因子;根据近两年来的继续观察,发现当荔枝在幼果生长期间,严重的落果现象是造成荔枝开花多,结实少的另一重要原因;荔枝自柱头萎缩,子房膨大以後,果实生长期间内,有2—3次明显的落果期;第一次在花萎後一星期内(5月6日—  相似文献   

7.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对珠海市斗门区有机、常规和天然荔枝园的蜘蛛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荔枝园蜘蛛群落丰富度S值天然>有机>常规荔枝园;多样性指数H'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均匀度E值有机>天然>常规荔枝园.说明进行有机管理的荔枝园对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有机、常规荔枝园的优势类群均为园蛛科、皿蛛科和球蛛科,而天然荔枝园除这三者外,跳蛛科也明显增加.除天气因素外,更重要的还与人为农事活动干扰程度直接相关.有机荔枝园不使用化学农药,蜘蛛种类多,个体数也较多.而常规荔枝园由于频繁地使用了化学合成物质,蜘蛛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对蜘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叶片水势降低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岭南佳果。但它生长的地区范围狭小,植株生长缓慢,故不易扩大种植和增加果实产量。除了研究荔枝开花习性的工作外,关于荔枝对环境适应性所知甚少。在华南,植物仍遭受季节性干旱。在自然田间情况下,荔枝也常受到土壤缺水和低的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研究叶片水势降低和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对荔枝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有助于阐明荔枝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生理反应。本文报道叶片水势降低、叶片/空气水蒸汽压陡度和细胞间 CO_2浓度变化对荔枝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挂绿”荔枝早期胚的形成及假种皮发育过程的研究陈健辉,杨俊慧,潘坤清(广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广州510400)“挂绿”荔枝是荔枝(Litchlchinensis)的一个品种,按《广东荔枝志》介绍的荔枝品种分类属黑叶类。其果肉(假种皮)肉质爽脆,甜带微香...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我国植物学家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1934年以来 ,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我国学者在离体器官发生、茎尖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大量培养等分支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引证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的基础上 ,着重评述了那些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此外 ,还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上一世纪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934年以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一直与国际发展同步进行.我国学者在离体器官发生、茎尖培养、花药培养、子房培养、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大量培养等分支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引证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那些被国际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此外,还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上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利用矿棉进行黄瓜无土育苗的效应及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于1986年秋季进行了试验研究,两种育苗法的黄瓜幼苗干重对数值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矿棉培土培黄瓜幼苗LnW=6.0376 0.1068t LnW=5.8500 0.0960t 经F值检验达极显著。两种育苗法在生长量上的差距显著,试验结束时,矿棉培幼苗于重高于土培幼苗近两倍;经幼苗各器官分析,矿棉培幼苗根系效应最大,高出土培幼苗的3-4倍;其次是叶,高出2倍;再次是茎轴1.5倍左右。经矿棉育苗的幼苗质量好,移栽成活率高,有利于植物根系舒伸生长,证明矿棉是一种良好的植物育苗基质。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利用矿棉进行无土育苗的优越性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Scale-up of suspension and anchorage-dependent animal cells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Alternative culture processes for laboratory scale-up (to 20 L) are described for both suspension and anchorage-dependent cells. Systems range from simple multiple culture units such as the roller bottle, through stirred suspension and microcarrier unit bioreactors, to highly sophisticated perfusion culture capable of maintaining cells at densities of about 108/mL. Critical parameters in scale-up are discuss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culture system are critically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组织培养、种质离体保存、原生质体培养及分子标记等方面,综述枇杷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并提出有待继续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植物细胞的研究进展(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当前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类型(搅拌式、气升式、转鼓式和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及其特点,对各种类型的反应器进行了比较与选择;并进一步介绍了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提出今后利用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的发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番莲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近年来西番莲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体外细胞培养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回顾了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分离、纯化环节的改良以及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永生化细胞系改造中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近几年来激素及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细胞共培养及三维培养技术在该疾病体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Recombinant retroviruses are now an established tool for gene delivery. Presently they are mainly produced using adherent cells. However, due to the restrictive nature of adherent cell culture,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is hampered by low cell-specific productivity and small production units.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retroviral vectors could benefit from the adaptation of retrovirus packaging cell lines to suspension culture. Here, we describe the ability of a 293 packaging cell line to produce retroviral vectors in suspension culture at high titer. Adherent 293GPG cells, producing a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MoMLV) retrovirus vector pseudotyped with the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G (VSVG) envelope protein and expressing a TK-GFP fusion protein, were adapted to suspension culture in calcium-free DMEM. At a cell density similar to adherent cell culture, the suspension culture produced retroviral vector consistently in the range of 1 x 10(7) infectious viral particles/mL (IVP/mL), with a specific productivity threefold higher than adherent culture. Furthermore, at the same medium replacement frequency, the suspension producer cells could be cultured at higher density than their adherent counterparts, which resulted in virus titer of 3-4 x 10(7) IVP/mL at 11.0 x 10(6) cells/mL. This corresponds to a 10-fold increase in viral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adherent cells. The capacity to up scale the retroviral vector production was also demonstrated by performing a 2 VVD perfusion culture for 9 days in a 3L Chemap bioreactor. The combination of suspension and perfusion led to a 20-fold increase in maximum virus productivity compared to the adherent culture.  相似文献   

20.
李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李茎尖培养、茎段培养、胚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叶片培养,分析其中的有关影响因子,重点阐述不同碳源和外源附加物对试管苗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并提出李组织培养的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