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观察组使用B超引导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且记录两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优良率(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 %,P<0.05);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T2和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高于T1(P<0.05),且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的脊髓麻痹、气胸、呼吸困难、局麻药物中毒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480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术后给予连续坐骨神经自控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疼痛控制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切口干燥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24 h与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的感觉阻滞情况0级、1级、2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83、0.083,P=1.0、0.773、0.773),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的切口裂开、感染、皮下血肿与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x2=18.148,P=0.00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应用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影响阻滞效果,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BPB)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患儿14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70例与试验组70例。麻醉后两组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BPB,其中对照组予以0.25%罗哌卡因药液,试验组予以0.25%罗哌卡因、0.1 mg/kg地塞米松所组成的混合药液。记录两组患儿痛觉阻滞时间;于患儿苏醒后10 min、术后2 h、术后6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采用FLACC评分对患儿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儿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痛觉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2~24 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 h布洛芬混悬液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曲马多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提前(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行BPB能够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据患者入院的编号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采用伤口浸润麻醉方法,观察组的43例采用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浸润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恢复痛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6 h和1 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2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伤口浸润麻醉对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在手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派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男38例,女21例,年龄65-78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定时记录感觉、运动神经完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37%相较0.2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副作用风险未见增加,可常规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肝癌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TPVB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TPVB组予以TPVB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两组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镇痛相关指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和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测定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后4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比于对照组,TPV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使用减少(P<0.05),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迟(P<0.05),术后24 h镇痛按压次数及用量减少(P<0.05),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TPV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相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IL-6水平和IL-8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但TPVB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24 h时,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但TPVB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PVB复合全麻用于肝癌切除术能够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消耗,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后,对其镇痛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红十字医院于2015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接收的131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6),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自控静脉镇痛(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背景输注总量、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术后2h、12h、24h、48h安静时以及咳嗽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 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背景输注总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 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及对血清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94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7例。对照组于臂丛阻滞实施前10分钟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静脉推注地佐辛。随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臂丛神经麻醉前(T0),药物注射分钟后(T1),手术切皮(T2)、手术操作5分钟(T3)、手术操作30分钟(T4)和手术结束(T5)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Ramsay镇静评分、VEGF、IL-6和IL-10水平。结果:联合组T1~T5时间MAP(血压)、HR(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pO2(血氧饱和度)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1~T5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T1~T5时间点VEGF均上升,且联合组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显示,联合组IL-6、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P0.05)。结论:在行上肢手术过程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明显,同时可有效刺激VEGF分泌,降低IL-6、IL-10炎症因子水平,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用于上肢手术锁骨上阻滞的效果。方法:招募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我院收治并接受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臂丛神经阻滞。根据研究方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引导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引导组采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对上臂丛神经阻滞,统计分析临床麻醉完成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中差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总体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应对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不满意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可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宋恺颖  谭宪湖 《蛇志》2012,(4):352-353,35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剖宫产术后应用PC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剖宫产产妇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腰麻组40例,硬膜外麻醉组40例,两组均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10ml/kg(共同负荷),分别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行剖宫产,两组产妇术后均连接相同配方PCEA,并观察术后镇痛效果,恶心呕吐、瘙痒、腰痛等不良反应;观察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下床时间、肠排气时间、开始泌乳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时间点为术后2、4、8、12、24、48、72h。结果两组术后应用PCEA比较,腰麻组静息VAS疼痛评分T1时点腰麻组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T2、T3时点腰麻组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活动VAS评分T1时点腰麻组高于硬膜外麻醉组,T2、T3、T4时点腰麻组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腰麻组较硬膜外麻醉组产妇的肠排气时间和泌乳时间短(P<0.05),瘙痒发生率高(P<0.05),腰痛发生率低。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相对硬膜外麻醉而言,腰麻能使PCEA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术后产妇运动功能恢复快,无其它严重不良反应,且利于肠蠕动功能恢复和泌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0,喉罩全麻)和B组(n=61,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2)-术后1 h(T5)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B组T2~手术结束即刻(T4)时间点SpO2、MAP、HR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MMSE评分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B组MMSE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A组,术后苏醒时间、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则短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给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置换(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术后镇痛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6月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对照组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与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的恶心、头晕、嗜睡、心动过缓等并发症发生率(4.9%)显著低于对照组(21.3%,P0.05),术后1 d、1个月与3个月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TKA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其有效抑制IL-6和CR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危险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肩关节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与超声引导下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斜角肌间臂丛神经阻滞,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阻滞前后心率变异指标、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水平;同时研究危险因素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与性别、平均年龄、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合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和饮酒史无关(P>0.05),镇痛维持时间较短、运动恢复时间较长、阻断节数较少的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患者更易表现出心率变异性(P<0.05)。阻滞后,实验组LF、HF、LF/HF、RMSSD、SDNN和PNN50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阻滞后SpO2、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无差异(P>0.05)。影响心率变异性危险因素的多因素为镇痛维持时间(OR=6.224,P=0.001<0.05)、运动恢复时间(OR=9.556,P=0.002<0.05)、阻断节数(OR=7.591,P=0.001<0.05)。结论:斜角肌间臂丛阻滞出现心率变异性与镇痛维持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阻断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以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胸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5 min(T_0)、切皮即刻(T_1)、切皮后15 min(T_2)、30 min(T_3)、钉皮即刻(T_4)及拔管后1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1-T_5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每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丙泊酚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PONV)、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肋间神经阻滞相比,胸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有效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术后呼吸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