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克罗恩氏病是一种全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累及范围从口腔到肛门,主要发生于末端回肠及临近结肠。主要病理改变为:肠壁增厚、粘膜表面不止形成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节,还会有深浅不一的溃疡。临床上较常见的为反复腹泻合并肛周皮肤感染。克罗恩氏病在欧洲和北美较常见,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克罗恩氏病的发病原因不明,至今仍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虽然具体发病原因未知,但家族性和双生子研究证明,遗传因素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基因水平上探究其易感基因,为克罗恩氏病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颅面骨发育不全症(Craniofacial dysostosis) 系颅面骨缝过早愈合所致,主要临床特征是眼 球突出,眼眶过远,外斜视及下颇骨突出等。本 病由Crouzon氏首先报道,故常称为Crouzon 氏综合征[5,8][1-3],但多为散发病例。我们在1964 年发现一个有多人发病的大家系。本文报道这 个家系,并对该病的病因、鉴别诊断、遗传方式 等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鼻-眶-脑真菌病(Rhino—orbital—cerebral mycosis,ROCM)是一组累及面部、鼻、眼眶及脑的真菌感染。该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80%,并常致失明、眼球坏死、面瘫等后遗症,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早期认识及正确处理该病,是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ROCM多由接合菌感染所致,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单侧视力减退、眼睑下垂、外展受限等症状,疾病的后期,常出现单侧视力丧失、疼痛性眼肌麻痹及面瘫;影像学表现为鼻窦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血管的阻塞;组织病理以炎细胞浸润、肉芽肿、血管炎及真菌性血栓形成、动脉栓塞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冯庚 《生物学通报》2001,36(5):15-1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脏病 ,该病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快 ,危险性大。特别是大多数患者都在医院外发病 ,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据统计 ,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院外死亡率很高 ,占该病死亡的 4 2 %~75% ,也就是说 ,在因急性心肌梗死去世的患者中 ,有4 2 %~ 75%的人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死亡。由此可见在发病现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是何等的重要。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心脏的职责是向全身各个组织输送血液 ,血液沿着血管被送往全身。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供应 ,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条 ,然后各自…  相似文献   

5.
牛猝死症(sudden death syndrome, SDS)又称为暴死症或急性死亡综合征,近年来许多病畜前期不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该病一般病程也不超过12 h,各年龄段的牛均能发病,是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疾病。发病牛以全身实质性器官衰竭以及消化道出血、小肠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并且给中国的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综述就近年来牛猝死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作总结概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9年 6月 ,四川省德阳某珍稀动物养殖场梅花鹿Cervusnippon突然发病 ,常规抗菌治疗无效 ,先后死亡 4只 ,其死前症状和尸体剖解病变基本一致。取死亡梅花鹿病理材料送实验室作微生物培养 ,结果显示为耶尔森氏菌Yersinia感染。并进行了动物毒性实验、药敏试验。由于近年来国内梅花鹿因各种感染引起急性死亡的报导较多 ,而各地所分离的病原菌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加上本群梅花鹿发病急 ,死亡快 ,现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尸体解剖病变、实验室诊断、动物毒性试验、药敏试验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1 临床症状 死…  相似文献   

7.
Leber氏病的mtDNA突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Leber氏病是一种典型的母系遗传病,表现为急性、亚急性视神经萎缩,Wallace于1988年首次证实了此病患者中存在mtDNA的特异性改变—Wallace突变。我们研究了8个独立来源的中国汉族人Leber氏病患者,其中在4个患者中找到了mtDNA的Wallace突变,支持了Wallac。关于Leber氏病发病机理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24岁男性患者,头痛、流涕3天,腹痛1天入院。期间症状急性加重,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右眼盲等症状。经查体、影像学、病理学等明确诊断为急性爆发性鼻-眼-脑曲霉感染。经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卡泊芬净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后择期进行了开颅手术治疗。发病后1年随访,患者偏瘫卧床,右眼视力有光感,整体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引起方斑东风螺急性死亡症的病原,对2015年6月广东省徐闻县发生的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急性死亡症进行了病原分离纯化,获得1株优势细菌,命名为XW-01。将XW-01人工感染方斑东风螺,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证实分离菌株为致病菌。分离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病原16S r R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XW-01对方斑东风螺半致死剂量(LD50)测定值为6.3×106 cfu/m 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常见的7种抗菌药物氟哌酸、氟苯尼考、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敏感。添加不同剂量的三联生物噬菌王产品到水族箱中,对方斑东风螺用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哈维氏弧菌试验,观察东风螺发病及死亡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的此产品可以明显降低东风螺的死亡率,表明三联生物噬菌王产品对东风螺感染哈维氏弧菌所引起的急性坏死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较快,其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等,多数患者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且病情变化多端。手术切除阑尾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1]。护理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较快,其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等,多数患者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且病情变化多端。手术切除阑尾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1]。护理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新英  彭文明  高轩 《病毒学报》2004,20(2):190-192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TBE),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经蜱传播,以中枢神经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10年,在前苏联亚洲部分发现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36年,Tkachev氏首次用小白鼠从患者分离到病毒.1937年从当地主要蜱种全沟硬蜱体内分离到同一种病毒,提出并证实蜱为本病传播媒介.1938年证实了森林中的啮齿类动物为本病贮存宿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有关本病的报告越来越多,几乎大部分国家均有报告.1990年由Pletnev AG等人首次完成森林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于1942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近几年流行又有增强趋势[1].  相似文献   

13.
胰性脑病是急性胰腺炎的罕见并发症,诊断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本文详细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菲氏叶猴与黑叶猴面颅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6个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8个黑叶猴(P.francoisi)的成年头骨作了比较研究。经45项定性和定量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在种间22项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菲氏叶猴为低颅型,而黑叶猴为正颅型;菲氏叶猴面颅比黑叶猴更凸出,枕骨大孔比黑叶猴更向嘴侧;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有更发育的视力;在犬齿与颅长的相关性中,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毛霉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霉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可引起易感人群鼻、脑、胃肠道、皮肤等多部位的感染。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渐有上升趋势。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对毛霉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丹毒发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多发行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以及肤疹块(亚急性)。现在,集约化养猪场非常少,可是在饲养条件较差的猪场还会散发性的发生,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文章对一例猪丹毒病例进行具体讨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期望能给养殖户净化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初,本院的教学实习牧场发生一起牛的群发性疾病,该病来势凶猛,发病普遍,损失较大。全场36头牛中,有20头发病,其中成年牛发病13头,死亡2头。周岁牛发病7头,死亡1头。通过临床诊断和病源学检查(剖检、试验性治疗,微生物学检查)确诊为牛泰勒焦虫病,经一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将该病彻底平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经病理确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10例(病例组)资料,另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人群1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病人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6.36%)为主,初诊主要症状为单纯肿块39例(35.45%),乳房红肿伴肿块37例(33.64%)。两组在生育次数、肥胖、初育年龄、平均哺乳时间、主动/被动吸烟、乳头内陷、失眠/焦虑、服用避孕药、乳头溢液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头内陷(OR=5.29,95%CI 2.12~13.25,P=0.000)、失眠/焦虑(OR=4.20,95%CI 1.68~10.48,P=0.002)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高危因素,而生育次数(OR=0.42,95%CI 0.27~0.64,P=0.001)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失眠、焦虑及乳头内陷增加该病发病风险,生育次数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Alzheimer氏病新基因被发现近年来,科学家发现,1760年移居到伏尔加河平原的德国人后裔中少数家族患Alzheimer氏病(AD)的年龄比通常年轻得多,有的在50岁前就患病该病。美国西雅图退休军人事务医学中心的GerardD.Schllenbe...  相似文献   

20.
两年来,在自繁的树鼦角中发现9例急性脊髓炎。于出生后45—57天发病,病前幼晌发育良好。本病的主要特征是两后肢突然松弛性麻痹,脊髓胸段出血性坏死,并伴有体温急剧下降(35℃以下)、排便排尿障碍等症状。该病死亡率极高,似有传染性,但病因尚待进一步探讨。这是关养树急鼩自发性急性脊髓炎的第一篇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