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尺骨鹰嘴截骨和内外侧非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截骨组和非截骨组各38例,截骨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进行治疗,非截骨组采用内外侧入路非截骨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X线暴露时间,术后12个月骨折延迟愈合、尺神经麻痹、关节挛缩、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疗效。结果:截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X线暴露时间明显低于非截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16%,非截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优良率为84.21%,非截骨组优良率为71.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C1、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57%、88.23%、85.71%,非截骨组C1、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66%、73.33%、62.50%,非截骨组C1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评分优良率略高于截骨组,截骨组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评分优良率略高于非截骨组,但两组不同AO分型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应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较肱三头肌内外侧非截骨入路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以及术中X线照射时间,并且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在粉碎较为严重的C2、C3型肱骨髁间骨折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万里飞  胡懿郃  汪龙  蔡碰德 《生物磁学》2011,(23):4545-4547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结合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19—75岁,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6例,按Riseborough and Radin骨折分类法,Ⅲ型16例、Ⅳ型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依据比较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19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7%。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与疗效,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结合螺钉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19-75岁,平均年龄45.2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6例,按Riseborough and Radin骨折分类法,III型16例、IV型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依据比较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19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7%。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AO"Y型钢板切复治疗青少年重度髁问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AO"Y型钢板治疗骨折C3型青少年肱骨髁间骨折22例,术后全部随访.结果 术后16例骨性愈合并取出内固定物,功能恢复好;6例在功能锻炼中,未发现明显的肘内翻畸形.结论 "Ao"Y型钢板治疗青少年重度肱骨髁问骨折效果满意,但远期是否出现迟发性肘内翻畸形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腓骨移植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行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8例。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6例,四部分骨折12例;随访期间测量肱骨头内翻角度、肱骨头高度;患肩功能评分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标准、美国肩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及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5.5±1.8个月;末次随访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平均89.0±3.2分;美国肩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为平均81.2±14.5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平均27.6±5.3;根据UCLA评分系统,患者术后优良率为89.4%。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及内旋运动范围分别是143±20°、138±9°、44±12°、42±9°。影像学结果显示:末次随访肱骨头高度平均丢失1.9 mm,颈干角度平均为128±16°。根据Paavolainen方法,末次随访优30例、良7例、差1例。结论:同种异体腓骨移植重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术中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能有效支撑肱骨头,预防肱骨头塌陷及螺钉穿出,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内侧间室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内侧间室性KOA患者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组与胫骨高位截骨组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股胫角(FT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腓骨近端截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胫骨高位截骨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FTA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FT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均可有效治疗内侧间室性KOA,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感,纠正内翻畸形,但腓骨近端截骨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效果,探讨颗粒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2例,其中采用块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颗粒状自体骨进行骨移植的患者72例,随机从两种植骨方式中各抽取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全身并发症,两组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块状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15%(3/20)术后9个月融合率45%(9/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95%(19/20)。颗粒骨组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融合率45%(9/20)术后9个月融合率80%(16/20),术后12个月融合率100%。块状骨组术前Cobb角为29.8°±5.0°,术后Cobb角为14.7°±2.5°,末次随访Cobb角为16.0°±2.9°。颗粒骨组术前Cobb角为30.9±7.6°,术后Cobb角为15.6°±3.8°,末次随访Cobb角为16.7°±3.8°,两组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颗粒骨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块状骨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状自体骨与块状自体骨相比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入方便,出血量少,植骨融合时间短,融合率高,是胸腰椎结核植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后入路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MIPPO)肱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改良后入路MIPPO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代谢、肘关节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手术后2周、4周、8周时血清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入路MIPPO技术对肱骨下段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满意,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有利于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腓骨近端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98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49膝)。研究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膝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内翻角、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内翻角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KA术式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中均占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例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予以切开复位钢内固定治疗,采用DASH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 Score)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纳入患者平均年龄为63.5±3.2岁(53~82岁),男性2例,女性7例,根据Neer分型,单纯二部分骨折5例,二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4.2±3.2个月。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所有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2.7±2.5周,末次随访时,7例无明显肩关节疼痛,2例有轻微疼痛,Constant评分平均87.0±4.2分;DASH评分平均20.9±2.5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平均31.3±2.1;SF-36评分平均分,影像学结果显示:末次随访肱骨头高度平均丢失1.7±0.4 mm,颈干角度平均为126±1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实现术中精确截骨及旋转角度,从而达到个体化治疗,改善患儿预后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按照术前规划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传统手术组;另一组为模拟手术组。共20例患儿均采用骨盆三联截骨术+股骨截骨术治疗,传统手术组10例,模拟手术组10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1.3岁,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儿均于术前行骨盆三维重建CT检查,测量CE角、股骨前倾角及髋臼指数,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手术方案,确定术中股骨截骨需要旋转的角度及骨盆截骨的位置,术中按照模拟手术的结果进行操作。术前评价指标使用Tonnis分级,术后评价指标使用改进的Trevor评分系统。结果:模拟手术组Tonnis分级3级4髋,Tonnis分级4级8髋;传统手术组Tonnis分级3级4髋,Tonnis分级4级9髋,两组患儿术前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依据Trevor评分,模拟手术组8髋(67%)优秀,3髋(25%)良好,1髋(8%)一般。传统手术组5髋(38%)优秀,5髋(38%)良好,3髋(23%)一般。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术后传统手术组3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结论:大龄DDH患儿术前模拟手术,可以达到术中精确截骨及旋转角度,可改善患儿预后,实现该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NA-Ⅱ组与Inter Tan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PENA-Ⅱ治疗和Inter Tan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NA-Ⅱ组优良率为89.13%,略高于Inter Tan组的86.9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A-Ⅱ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2±15.3)min、(57.2±29.3)m L,明显低于Inter Tan组患者的(84.3±13.8)min、(104.7±36.5)m L(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周以及术后24周PENA-Ⅱ组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水平与Inter 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拴、近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以及髋内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A-Ⅱ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且两种手术方法对骨密度水平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PENA-Ⅱ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使用改良Masquelet技术在胫骨感染性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2.01范围内,使用改良Masquelet治疗胫骨感染性缺损的共计21患者。通过骨愈合(Samantha X 线评分),软组织愈合,感染控制,下肢功能,并发症等方面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为18.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愈合标准(3.2±8.3个月)。Samantha X 线评分:1例为4分,8例为5分,12例6分。PALEY功能评分为:优9人,良11人,可1人,差0人,优良率为95.2%。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在胫骨感染性缺损的治疗中,改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总结26例中国先天性晶状体异位患者的基因诊断及晶状体异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2020年3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来自不同家系的双眼先天性晶状体异位患者26例共52眼。收集详细临床资料,提取外周静脉血全基因组DNA,应用靶向基因捕获技术筛查晶状体异常相关基因突变对所有患者进行基因诊断,采取微创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记录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及主要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为汉族,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21.2±15.2)岁。25例患者存在FBN1突变,1例为GJA8突变。22例(84.6%)可确诊为马凡综合征,3例诊为"潜在马凡综合征"。42眼采取微创晶状体-玻璃体切除类手术,7眼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类手术。有31眼(59.6%)存在视网膜变性行网膜激光光凝。平均随诊时间(15.7±3.7)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0.30±0.16及0.21±0.11)均高于术前(0.7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2,P<0.001;t=13.171,P<0.001)。术后所有眼的人工晶状体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人工晶状体脱位、人工晶状体偏位、继发性青光眼、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马凡综合征是此26例中国人先天性晶状体异位的主要病因,FBN1基因突变检测可为确诊提供有力证据,微创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总结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4例PBMF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结果:24例患者全部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穿刺准确率为75.00%.胸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2例发现肺部转移灶,22例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肿瘤局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3例出现骨质溶解性破坏,1例出现肿块影,20例表现为骨膜反应。MRI检查结果显示:4例MRI检查肿瘤局部情况时发现3例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1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本研究中行放化疗18例,有6例(33.33%)发生转移,转移时间为6~45个月,中位转移时间为(25.30±6.24)个月,单纯手术治疗6例中有5例发生转移(83.33%),转移发生时间为3~6月,中位转移时间为(5.00±0.24)个月。结论:PBMFH患者单纯手术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5月,根治性手术辅以放化疗出现转移多发生于术后25月。由此可见,术前穿刺活检病理有助于疾病诊断,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BMFH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眼外伤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前、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BCVA比例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眼内异物、受伤类型、手术时机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期间,共有71例患者眼内炎症反应,17例术后继发青光眼,6例角膜水肿。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眼外伤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患者术前视力情况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患者预后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