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武夷岩茶与土壤中铅、铬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荣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203-3206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GFAAS)测定方法,结合茶叶卫生标准和无公害茶及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对武夷岩茶及茶产地土壤中Pb、Cr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各产地茶叶中Pb、Cr含量均未超出评价标准的限量值,茶产地的土壤均符合国家无公害茶及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武夷岩茶中Pb、Cr含量与对应土壤中Pb、Cr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岩韵"是衡量岩茶品质的关键因素.自古以来,岩茶"岩韵"的强弱与产地密切相关,然而产地对岩茶"岩韵"的影响一直缺乏科学依据.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来自武夷岩茶三大产区(正岩、半岩、洲茶)的112个茶园,采集了1120个茶青样品和224个相应的土壤样品,通过代谢组技术结合大样品数据分析,探讨了产地对"岩韵"的影响.首先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了不同产地岩茶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发现来自武夷茶区不同产地的岩茶,其代谢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利用检测到的1058个代谢信号对岩茶产地进行分类的正确率高达94.94%,正岩茶和洲茶大部分点及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分离状态,而半岩茶则处于两者之间,说明岩茶"岩韵"确实客观存在.利用产地作为限制条件进行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constraine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CPCoA),发现产地对代谢物质总变异的贡献极其显著,产地可解释代谢物总变异的32.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茶园间茶青代谢物相似度极高(R=0.6380),表明"岩韵"确实与产地密切相关,正岩茶的"岩韵"显著异于洲茶,半岩茶则处于二者之间.通过不同产地茶园耕层土壤肥力指标(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综合分析,发现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肥力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与茶叶代谢组变化趋势极为吻合,说明武夷茶区各产地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了岩茶的"岩韵".此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定量测定了8项主要的茶叶品质成分: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 GC),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研究发现各土壤肥力指标与不同茶叶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壤肥力确实影响了岩茶的品质,进而可能影响其"岩韵".本研究结果为解析产地与"岩韵"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及管理高品质茶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索稳定同位素对三疣梭子蟹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黄海、渤海和东海3个主产区海域的三疣梭子蟹为对象,分析了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差异性和不同组织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利用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通过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产地判别分析,采用肌肉和腮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产地判别正确率(>95%)明显高于肝胰性腺,说明肌肉和腮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对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填补了目前三疣梭子蟹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如何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探索性地提出了在陕西商洛地域内茶农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方面的生产加工技术和操作经验,有助于帮助指导当地茶农整体提高自身种植茶叶品质,增强地域茶农生产加工品质优良的炒青茶产品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当地茶农主要经济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茶氨酸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的含量不仅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抗肿瘤、降压安神等功效。本文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的形成、积累、测定、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茶叶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农残问题能否彻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关系到宜昌茶业的兴衰存亡。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目前宜昌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建立农药残留的相关检测方法,从产业链的源头到产品的终端进行跟踪溯源,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食品产地溯源是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工作。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作为一种兼具快速、简便、不破坏试样、分析过程无试剂消耗等优点的新兴绿色检测技术,近年来被逐步应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研究中。简要介绍了应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技术及软件平台,同时概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外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在目前产地溯源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近红外光谱溯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加工工艺,是形成其独特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咖啡碱是一种甲基黄嘌呤,是茶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生化成分之一,也是茶叶主要呈味物质和生理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兴奋、强心、解毒、利尿、助消化等功效。咖啡碱在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文章对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咖啡碱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普洱茶咖啡碱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中国北方相似地域大豆产地的溯源特性指标,以提高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大豆产地溯源方面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来自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5个主要大豆主产省区的159份大豆样品中12种矿物元素(Mg、Al、P、K、Ca、Mn、Fe、Ni、Cu、Zn、Rb、Sr)的含量。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大豆产地进行初步分类,但除黑龙江外,其他产地并不能进行良好地区分,进一步利用多层感知器建立产地分类模型。训练子集、测试子集和保持子集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100.0%、92.3%和94.4%,可有效地对中国北方地区5个产地进行分类。结论:本研究可为我国大豆产地溯源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ICP光谱仪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5种茶叶中的K、Na、Ca、Mg等共14种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原始光谱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结合聚类分析对来自安徽、福建、湖南和雅安四个地区的茶叶进行产地判别。结果表明此法可对不同产地茶叶进行很好的区分,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可作为茶叶产地判别的测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氨基酸 ,通常占茶叶干重的 2 %左右 ,约占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5 0 %。茶氨酸具有鲜甜味 ,是茶叶特征物质之一 ,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现已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领域。除此以外 ,茶氨酸还具有一些重要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降压安神、拮抗咖啡碱等医疗功效。本文综述了茶氨酸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滕杰  曾贞  黄亚辉 《广西植物》2018,38(5):568-576
该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不同叶位对秃房茶(Camellia gymnogyna)的嘌呤生物碱组成特点以及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黄酮、茶氨酸等生化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秃房茶的嘌呤生物碱组成及配比显著区别于茶叶植物凤凰单从(C.sinensis),同时具有可可碱、咖啡碱和苦茶碱三种组分,而且可可碱含量最多,为13.46~39.72 mg·g~(-1),咖啡碱含量最低,为0.51~2.02 mg·g~(-1),苦茶碱含量介于两者中间并随芽叶成熟度增加而升高。茶叶植物只存在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变化分别为22.22~53.13 mg·g~(-1)和0.47~12.82 mg·g~(-1)。在相同叶位中,秃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为EGCGCECGEGCECGCCGGCG,且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接近,保持为40~50 mg·g~(-1)。除黄酮含量在各叶位变化趋势不大外,其他品质成分含量变化基本符合第1叶芽第2叶第3叶第4叶,一芽二叶的含量介于第1叶和第2叶之间的规律,而茶多酚、黄酮、茶氨酸等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低于茶叶植物。该研究首次明确了秃房茶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特别是嘌呤生物碱的组成及配比特点,且含有特征性成分—苦茶碱。该研究结果为生物碱代谢机理、特异茶加工、功能成分开发、低咖啡碱资源、选育种等提供了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3.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里,“野生”产品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和追捧。 而天目山还生长着不可多得的野生云雾荼, 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炒茶的传统。对茶叶来说, 生长环境至关重要.保护区里的纯自然环境使野茶的品质更胜一筹。 然而.天目山野茶要在茶市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采用多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用于丹参产地溯源的可行性。采用ICP-MS测定丹参药材中的35种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用于不同省份丹参药材的判别。研究表明,其中18种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PCA法能够区分不同产地丹参,但存在一定重合;采用LDA分析可以实现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正确判别,回判正确率为100%,交叉验证成功率为85.5%。该方法采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产区丹参药材的正确区分,为中药产地溯源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5.
茶叶锌、硒含量变化与种植土壤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贵州4个茶叶产地(贵定、都匀、凤冈、湄潭)生产的新鲜茶叶(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及种植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茶树叶片及种植土壤的锌、硒含量,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深度土壤锌、硒含量的差异;茶树当年生新叶(一芽二叶)和生长1年以上老叶的锌、硒含量变化;土壤锌、硒含量与新老叶片锌、硒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茶园土壤深度(0~20 cm,20~40 cm)的增加,锌含量增加了2.0%~18.0%,而土壤硒含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样地土壤和同一样地土壤不同深度的锌、硒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Sig.0.01),但差异未见明显规律;茶树新叶锌、硒含量比老叶分别高2.3~4.0倍和1.2~3.0倍;新叶的锌、硒含量与土壤锌、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新叶中的锌、硒含量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中的锌、硒含量来源于成土母岩并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因此合理选择土壤类型对种植优质茶和规划发展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质茶中可溶性氟元素的含量和茶防龋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品质茶中可溶性氟元素的含量和茶防龋齿刘大中,王道信(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250100)关键词茶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氟是茶中含有的特殊非金属元素。本工作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不同品质茶中可溶性氟的含量,据此认为茶叶嫩度可以以它的可溶性含氟量近似...  相似文献   

17.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Glomus manihot(木薯球囊霉,菌号:38) 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菌号:90036),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CK),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 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AM)对无性繁殖茶苗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 ,分别接种丛枝菌根 (AM)真菌Acaulospora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 ,菌号 :34)、Glomusmanihot(木薯球囊霉 ,菌号 :38)和Glomus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 ,菌号 :90 0 36) ,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 1 4个月。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 ,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 (CK)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浓度 ,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茶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营养健康经济作物,具有降低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风险、延缓疾病进程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消费者对于茶叶的健康价值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而且现有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影响了茶叶的消费。本文回顾了茶叶健康的典籍记载,分析了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简述了茶叶健康的法规现状,介绍了生物工程、酶工程在现代茶开发中的应用,并特别说明了组学技术在研究茶叶多组分物质基础、代谢特征及功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应用。文章指出,为推动茶产业向营养健康转型,应首先提升茶叶品质、制备功能型茶及茶制品,标准化及功能因子的富集是这一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科学证据和实践对茶叶功能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解读茶及茶制品的健康作用特征、量效关系及物质基础。最终通过开展健康饮茶指导,推动饮茶成为现代人健康饮食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选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与比较分析梵净山茶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梵净山茶中1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趋势极相似,K和Mn含量均较高,红茶具高钾低钠特点,红茶和黑茶的有益矿物质元素比藤茶高。经主成分分析可知梵净山茶中特征元素为Ca、Mn、Co、Se、Cd、Hg和Pb;相关性分析显示梵净山茶18种矿质元素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将矿物质元素分为4类,其中Na、Mg、Cr、Fe、Mo聚为一类;K、Cu、Zn为一类;Ca、Mn、Co、Se、Pb为一类;As、Cd、Sb、Hg、Sn为一类。通过对梵净山茶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以期为梵净山茶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且聚类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叶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要或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