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42-1149
为制备并评价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的免疫效果,实验采用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海藻酸钠为疫苗载体,鲁氏耶尔森氏菌灭活疫苗为抗原,制备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疫苗。以拌料口服方式进行免疫,通过血清非特异免疫指标、抗体效价、免疫保护率等综合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成球性好,粒径均匀,粒径(8.761.73) m,跨距0.47,包封效率94.51%,具备良好的抗酸性、肠溶性及高安全性的特点。将疫苗免疫斑点叉尾,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以及补体替代途径活性(ACH50);血清凝集效价于第5周达到峰值为1:8,至免疫后第8周仍能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口服鲁氏耶尔森氏菌微球疫苗的斑点叉尾获得的抗鲁氏耶尔森氏菌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5.52%。综上所述,实验制备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能够对鲁氏耶尔森氏菌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猪瘟病毒能导致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由于传统猪瘟疫苗在使用及生产中存在诸多不足,促使科研工作者研制开发新型猪瘟疫苗。猪瘟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是E2蛋白和Erns蛋白,能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植物表达体系具有表达效果好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随着近些年开始出现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蛋白产品的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植物生物反应器具有完整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能够进行准确的蛋白翻译后加工,能较好的保留蛋白生物活性。为利用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制备猪瘟的亚单位可饲疫苗及其商品化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拟构建种子特异性启动子驱动的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并转导至亚麻芥生物反应器中,表达猪瘟病毒E2-Erns融合蛋白。利用表达的猪瘟病毒E2-Erns蛋白以口服接种的方式进行小鼠模型的免疫实验,验证目标蛋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均是我国常年生产和使用的生物制品,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被证实。根据我国计划免疫规定,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必须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因诸多原因,不能简单地将现行2种疫苗混合使用,而须分2针接种。制备乙型肝炎-卡介苗联合疫苗,可以减少针次,降低副作用。动物试验显示,联合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低于2种单价疫苗。  相似文献   

4.
嗜水气单胞菌和河弧菌二联疫苗对鲫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Aeromonas hydrophila和Vibrio fluvialis二联全菌疫苗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用该工艺制备的疫苗对鲫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注射免疫鲫4周后,抗A.hydrophila和V.fluvialis血清凝集效价分别为:1:4--1:32和1:2--1:16,平均都为1:10,但对攻毒均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浸泡免疫、高渗浸泡免疫或加多糖浸泡免疫在免疫4周后,对A.hydrophila攻毒均无保护作用;然而,加多糖浸泡免疫对V.fluvialis攻毒可产生有效的保护。免疫扩散试验表明,在煮沸并经超声波处理后的A.hydrophila的A.hydrophila或V.fluvialis菌液中均存在两种优势抗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已在各国批准上市[1]。其免疫效果已被证实,不良反应比菌体疫苗明显较低,但成本比菌体疫苗高很多,而百日咳菌的免疫性抗原成分复杂,目前尚未能以分子生物等手段将这些抗原克隆到成本较低的细菌中。因此,改进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6.
佐剂对于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人用疫苗中可使用的佐剂数量有限,尤其是有效的黏膜免疫佐剂缺乏。黏膜免疫佐剂能有效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少抗原用量或免疫接种次数,促进抗原提呈细胞的提呈作用,从而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但黏膜免疫佐剂安全性、有效性、免疫效力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就目前常用的几种黏膜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口服疫苗因其具有接种方便、能产生黏膜免疫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胃肠道屏障、酸性环境和蛋白酶等不利条件制约了口服疫苗免疫效果的发挥。为提升其免疫效果,将形貌调控与镀层修饰策略结合制备新型口服疫苗载体,具体为将溶剂蒸发法与快速膜乳化法结合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杆状颗粒,并采用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的β-葡聚糖及具有更高降解pH的硫醇化修饰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苯二甲酸酯(T-HPMCP)对PLGA杆状颗粒镀层修饰。在制备PLGA杆状颗粒时,通过对外水相条件的摸索制备出了适合小肠上皮细胞摄取的长度在2~4 μm、宽度在1~2 μm的PLGA杆状颗粒。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T-HPMCP修饰的疫苗载体在酸性环境下保持稳定有利于抗原活性保护,同时能够在pH≥7.4时分解而使抗原释放。细胞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特殊的杆状形貌可实现较高的肠道上皮摄取速率及转运效率,并且β-葡聚糖的修饰能活化树突状细胞(DC),提升OVA特异性IgA和IgG抗体水平。综上,制备的镀层PLGA杆状颗粒作为口服疫苗载体可提升机体免疫应答,为口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水产疫苗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疫苗不仅能够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力,预防水产病害发生,还能减少各类药物的使用,降低生殖生产成本,解决各种药物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水产疫苗已成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水产疫苗的发展历程、水产疫苗种类与接种方式,并介绍了水产疫苗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俊霞  王利 《广西植物》2021,41(2):318-326
植物口服疫苗是通过转基因植物生产,通过口服的方式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其研究开始于三十几年前。由于植物口服疫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传统疫苗的潜在风险,在疫苗生产中具有优势,因此拥有良好的商业生产前景。植物疫苗价格低廉,生产过程安全,可产生与注射疫苗相似效价效果,无论是在控制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情况下作为替代方法,还是在某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用于预防和控制某些传染病,都是十分理想的。该文对植物口服疫苗生产方法、候选生物反应器、疫苗有效性、适用范围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此外,还着重对目前开展的植物口服疫苗在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其在人类肿瘤预防中所开展的应用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虽然植物疫苗的研究及应用在植物外源基因表达量、免疫剂量、免疫接种途径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挑战,但依然为传统疫苗学的研发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联合疫苗(combined vaccine)通常是指以多种活的或灭活的微生物及抗原成分联合配制而成的疫苗,能同时预防多种传染性疾病。联合疫苗具有疫苗接种次数少、预防疾病覆盖率高、人群接种疫苗依从性高及接种成本低的特点,目前已在健康儿童中广泛使用。因适种人群庞大,所以联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备受关注。其中,联合后联合疫苗的多种成分(如抗原成分和佐剂)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疫苗有效成分的免疫效果,甚至可能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所以须对其进行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常用联合疫苗有以百白破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麻腮风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及甲肝乙肝联合疫苗等。现就这几种联合疫苗的研究基础概述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通报》2004,39(4):14-14
农业部3月11日宣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H5N1亚型禽流感染灭活疫苗和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由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及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成功。与现有禽流感疫苗相比,新型灭活疫苗抗原含量高、抗原针对性强,所诱导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高,持续期延长2~6个月以上。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生产效率高、免疫效果可靠、使用方便的突出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包括水禽在内的各种禽类H5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防治。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疫苗抗原针对性强,免疫后产生的针对H5亚型禽流感保护性抗体水平可持续6~10个月,大大优于国际同类疫苗…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由于BCG预防效果不佳,研制新型结核病疫苗迫在眉睫。研究开发新型结核病疫苗应根据机体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特点、结合BCG的不足来开展。新型结核病疫苗主要分为三类:重组BCG或重组结核菌;重组痘病毒或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蛋白抗原亚单位或重组融合蛋白抗原亚单位疫苗。由于蛋白亚单位疫苗可以不受机体已被分枝杆菌刺激的影响,能特异性地诱导CD4+Th1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并且使用安全性好,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主要是以BCG或重组BCG初次免疫,然后选择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作为结核病疫苗序贯免疫策略。然而,单个蛋白制成亚单位疫苗,其免疫效果有限,因此将多个具有保护效果的抗原或多肽表达成融合蛋白,联合适当的佐剂,制成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目前,已有一些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更多的融合蛋白正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免疫原性试验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报告了以三硝基甲苯X-100(Triton X-100)为裂解剂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效果的电镜观察结果及裂解疫苗的免疫原性。通过对病毒纯化、裂解、再纯化制备的3批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样品的电镜观察,表明使用此裂解剂能使疫苗中的病毒裂解完全,无完整病毒颗粒,裂解效果好。安全试验和免疫试验结果表明疫苗的安全性好,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免疫不育疫苗主要以哺乳动物的精子或卵子蛋白以及在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激素为靶抗原。以激素为抗原的不育疫苗产生的不育效果多为不可逆的,且对机体损伤较大。以精子表面抗原制备的疫苗能够诱导产生精子抗体和不育效果,目前已成为避孕研究的一个热点。哺乳动物卵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是覆盖于卵母细胞及着床前受精卵外的一层基质,其在调节精卵特异性结合、诱导获能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和阻止多精受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ZP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且免疫原性强,是免疫不育疫苗理想的靶抗原,抗ZP抗体可阻断精卵结合,故可被用作人类避孕和免疫不育控制有害动物种群数量的靶抗原,但人用ZP疫苗免疫机体后造成的卵巢功能损伤和免疫抑制等问题尚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用作口服疫苗传递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酸菌是食品级安全菌,利用乳酸菌为表达载体制成的口服疫苗安全无毒,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乳酸菌口服疫苗通过胃肠粘膜进行抗原呈递,使用方便,而且较传统注射途径的免疫效果和依从性好,是理想的疫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HIV-1复制型DNA疫苗和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疫苗(rNTV-C)进行单独免疫和联合免疫的研究(2种疫苗分别包含HIV-1 B’/C亚型的gp160、gag-pol、rev-tat-nef等6种基因),以了解这2种新型HIV疫苗单独免疫及联合免疫的效果,并为临床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HIV-1 DNA疫苗和rNTV-C疫苗免疫BALB/c小鼠,设计rNTV-C单独免疫组、DNA单独免疫组,以及DNA初免、rNTV-C加强的联合免疫组,并设计不同免疫途径和不同剂量的各种组合。用IFN-γELISPOT检测各组的细胞免疫效果,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细胞免疫效果的差异。结果:DNA疫苗和rNTV-C疫苗单独免疫时,二者都能诱发针对各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联合免疫能够诱发比DNA或rNTV-C单独免疫都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统计分析显示,2种疫苗采用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效果显著高于皮内注射,1μg和5μg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差异不显著,而1×108 PFU的rNTV-C比2×107PFU的免疫效果要强。结论:联合免疫策略能够显著增强HIV-1疫苗各抗原的免疫原性,通过对2种HIV-1疫苗单独免疫及二者联合免疫的细胞免疫反应的分析比较,确定了较好的免疫方案,为疫苗临床前免疫效果评价和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发的禽霍乱疫情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现有培养基存在培养菌密度较低的问题。【目的】研制高抗原活性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培养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培养基的成分进行调整,并对不同发酵阶段的菌体进行免疫原性测定。最后使用该培养基培养细菌后制备疫苗并通过动物攻毒试验评价其保护效果。【结果】使用研制的培养基培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活菌密度能够在6 h达到约1.84×1010 CFU/mL,增菌效果是对照培养基的2.6倍;免疫原性测定结果显示在生长平台期菌体的抗原活性最高;攻毒试验表明制备的疫苗能够很好地抵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侵袭。【结论】研制出了高抗原活性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培养基,为疫苗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DNA疫苗为编码抗原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注入体内后在原位表达所编码的抗原并诱导免疫应答,在预防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等疫病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与灭活疫苗相比,其免疫效价还比较低。有多种策略能够增强或调节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其中,作为外源基因载体的质粒的组成及插入的有关基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免疫反应的效果,在构建DNA疫苗质粒时,加入细胞因子、融合信号、泛素等基因以及ISS序列,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对抗原提成细胞有影响的分子共注射,以及加入转移分子,都可以明显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有利于研制更有效的DNA疫苗。  相似文献   

19.
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之一。由于耐抗生素病原菌的不断涌现,导致了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研发便捷、有效的疫苗对于细菌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尤为重要。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与志贺氏痢疾菌这三种最为主要的细菌性腹泻病原菌,设计和筛选了以热不稳定肠毒素亚基蛋白为抗原和黏膜佐剂、霍乱弧菌鞭毛蛋白及志贺毒素亚基蛋白为抗原的三联疫苗。通过工程大肠杆菌获得了相应的抗原与佐剂蛋白,并以海藻酸钙-壳聚糖微球为疫苗的口服载体,制备了疫苗的口服制剂。体外实验表明,微球载体中的蛋白质在模拟胃液中释放较低,但在模拟肠液中释放迅速,这种载体能够实现疫苗在肠道内定向释放的目的。通过对灌胃免疫后小鼠免疫指标的检测,证明了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sIgA与IgG抗体,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并提升了外周血中CD4~+T细胞的含量(7.5%~9.5%)与CD4~+T/CD8~+T细胞的比率,有效地激活了机体的黏膜免疫与系统免疫,能够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两种新型佐剂的免疫学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疫苗佐剂可非特异性地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式与特异性免疫原性物质结合,从而诱发机体产生长期,高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保护能力,同时又能降低免疫物质的使用量,减少疫苗的生产成本。铝佐剂是目前被批准并普遍使用于人类的疫苗佐剂,具有安全,可靠并可显著增强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但对于细胞免疫和小抗原免疫原性物质的效果不够理想。为了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的新型佐剂,近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两种最有希望的新型佐剂的免疫效果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