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肾上腺髓质切除对慢性间歇性缺氧(CIH)大鼠的血管重塑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慢性间歇性空气(CIA)假手术组、CIA手术组、CIH假手术组、CIH手术组。制备CIH模型,手术组在缺氧前行肾上腺髓质切除术,假手术组行相同操作但不切除肾上腺髓质。测量尾动脉血压;ELISA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HE、Masson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胸主动脉形态,计算胸主动脉中膜厚度、胶原容积分数和弹性纤维紊乱断裂比例;IHC观察胸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TUNEL观察胸主动脉细胞凋亡率;WB检测胸主动脉天冬氨酸半胱氨酸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CIA假手术组比较,CIH假手术组E、NE、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胸主动脉中膜厚度、胶原容积分数、弹性纤维紊乱断裂比例、α-SMA水平、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升高(P<0.05);与CIH假手术组比较,CIH手术组E、NE、尾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胸主动脉中膜厚度、胶原容积分数、弹性纤维紊乱断裂比例、α-SMA水平、细胞凋亡率、Caspase-3表达降低(P<0.05)。结论:切除肾上腺髓质可改善由慢性间歇性缺氧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2.
猪胃的动脉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积累猪的解剖学资料以及为人胃的动脉分布提供比较解剖学依据,选用猪的离体内脏,将血管注射乳胶研究胃的动脉分布。结果表明,胃左动脉分为四种类型,来自脾动脉基部的A型最多(50.00%);憩室动脉分为三种类型,来自脾动脉的A型也最多(84.38%);胃十二指肠动脉有六种类型,在第一肝固有动脉之后分出的A型最多(40.63%);胃右动脉有七种类型,在第二肝固有动脉之后分出的A型最多(43.75%);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的动物模型,进而探索术后血管壁有关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巴马猪为实验对象,一组(7只)先建立动脉硬化狭窄模型,另一组(9只)为正常动脉,在颈总动脉施行SIA,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造模段动脉的通畅率及病理变化等。结果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3.8%(15/16)。SIA术后总的通畅率为53.3%(8/15)。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SIA术后动脉管壁有新内膜形成,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较多泡沫细胞出现,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范围增大、染色密度增加。超微结构观察提示SIA术后中膜层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型与合成型同时存在;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含量异常丰富。结论①首次成功设计、构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动物模型。②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模型构建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腔内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内膜增生模型上观察了L-arg和LNNA对大鼠胸主动脉条的血管反应性及cGMP含量的影响。血管反应性观察及血管局部cGMP测定发现,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后3天对-arg及LNNA的舒缩反应明显受损,血管局部基础cGMP明显下降,用L-arg和LNNA干预后的cGMP变化亦明显受损,损伤后10天,以上现象明显恢复,损伤后21天进一步恢复,但仍不能恢复正常。结果表明,内皮损伤后的动脉血管EDRF产生明显受损,且长期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金丽  张耀光 《四川动物》2007,26(2):395-396,I0007
2005年10月~2006年5月,用组织学技术研究中华蟾蜍颈动脉腺结构。结果表明,颈动脉腺位于外颈动脉基部,圆球形,深红色至棕褐色。组织结构显示:颈动脉腺的外壁是动脉管壁的延续,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整个外壁厚薄不均。颈动脉腺的最大特点是中膜和内膜并不像一般血管形成环圈状,而是从不同部位向管腔突出延伸、相互连接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迂回曲折的网状血管。管腔大者,管壁厚,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多,内膜靠腔面内皮细胞多成立方状,细胞核端位近圆形;管腔小者,管壁薄,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少,内皮细胞扁平、排列稀疏,胞核长梭形;一些区域管径极小,管壁极薄,成为开放的血窦,只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网状管壁间有密集成团的大型类上皮细胞等细胞分布。据结构推测中华蟾蜍颈动脉腺有调节血压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脱细胞血管基质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胰蛋白酶、低渗溶液、化学除垢剂法处理猪胸主动脉来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标本作苏木素-伊红染色,大体、光镜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经该法处理的血管细胞全部脱除,胶原纤维、弹性纤维无断裂,细胞外基质保持完好。结论酶、低渗溶液、化学除垢剂联合法是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取正常鼠肝,狗胸主动脉和狗腹腔淋巴结,Bouin液固定,常规石腊包埋,切片厚8μm。肝胶原纤维Masson染色,血管弹性纤维Weigert染色,淋巴结网状纤维Foot染色。测量使用IBAS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德国KONTRON公司)每张玻片随机顺序选择6个视野,10倍物镜下经JVC KY-110彩色摄象机输入,横/数转换后暂存于帧图象存贮器。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实验动物组织染色反应中,为了证明血管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的分布情况,选用丽春红S苦味酸(Ponceau S picric acid)、间苯二酚碱性复红(Resorein basic fuchsin)与Perls铁法(简称P-PA-R-BF-P法),对大鼠组织进行组合染色,能够较好显示组织血管中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铁质物质呈蓝色,胶原纤维呈红色,弹性纤维呈棕色,肌纤维呈黄色。这是一种相互对比清晰的组合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酸中毒条件下正常大鼠和脓毒性休克大鼠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对照组和脓毒性休克组大鼠胸主动脉在不同pH条件下的反应性变化。结果:pH值依次降低,对照组及脓毒性休克组离体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均下降,在相同pH值条件下脓毒性休克组比对照组离体血管对多巴胺反应性下降更为明显。结论:①环境pH值的下降会导致正常大鼠和脓毒性休克大鼠离体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的下降。②在相同的酸性环境中脓毒性休克大鼠的血管对多巴胺刺激的反应性更差,更易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胸主动脉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3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状态,通过DHE荧光探针技术观察大鼠动脉血管超氧阴离子水平变化,通过比色法测定大鼠动脉血管丙二醛(MDA)含量,通过蛋白印记技术观察悬吊(SUS)大鼠和正常对照(CON)大鼠动脉血管NOX4、p22phox的表达变化。结果:尾部悬吊3周后,SUS组大鼠胸主动脉超氧阴离子水平较CON组明显增高,SUS组(0.849±0.023 nmol/mg protein)大鼠MDA含量较CON组(0.575±0.054nmol/mg protein)明显增加;SUS组大鼠胸主动脉的p22phox及NOX4蛋白表达均较CON组明显增强。结论:模拟失重3周可使大鼠胸主动脉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增高,p22phox及NO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结果提示,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状态下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可能与NADPH氧化酶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现有文献描述兔支气管动脉均是单侧起始于胸主动脉。为研究兔呼出气中水的来源,我们对兔该动咏的起始和分布作了初步探索,结果与上述记载不同。其多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距右颈总动脉根部外侧1厘米处,与乳内动脉共干起始。本文报告以血管戍形剂灌注法、墨汁灌注法观察其起始与分布;并以氚水示  相似文献   

12.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泛指动脉变硬,由于形态特征不同分为三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一种动脉硬化疾病,其病灶累及弹性动脉和较多弹性纤维的肌性动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和坏死细胞构成的“粥样”成分。另两种动脉硬化疾病分别为门克伯格氏中膜钙化性硬化(Mfinckeberg medial calcific sclerosis)和微(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3.
脑啡肽对离体动脉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谨之  林树新 《动物学报》1992,38(2):202-207
亮氨酸脑啡肽(L-ENK)和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对兔耳动脉条在电场刺激下所产生的收缩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此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可以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用荧光法测定动脉条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量的实验表明,脑啡肽(ENK)是通过抑制支配动脉壁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继而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实验还证明,吗啡对动脉条的收缩无抑制作用,从而表明在兔耳动脉上以δ亚型阿片受体为主,可能无μ亚型阿片受体。可卡因和育亨宾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使动脉条释放NE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细胞外基质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在不同年龄阶段鼠主动脉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分别采用Van Gieson染色、弹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胸主动脉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生后3天、3月、6月和16月龄)的弹性膜形成、弹性蛋白和胶原纤维的表达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术观察12月和18月龄大鼠腹主动脉细胞外基质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出生后3天小鼠胸主动脉的弹性纤维没有形成完整的弹性膜,3月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弹性膜,6月有5~7层弹性膜,16月弹性膜呈片段化;出生后3天弹性蛋白的表达低,3月呈上升趋势,6月最高,16月减少;出生后3天胶原纤维含量少,随着年龄增长,胶原纤维的含量增加。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12月大鼠腹主动脉细胞外基质以弹性纤维为主,胶原纤维含量较少;而18月大鼠胶原纤维含量增加。结论细胞外基质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在不同年龄小鼠主动脉壁内的表达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pH值条件下大鼠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反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①胸主动脉对不同浓度多巴胺的反应。②检测不同pH值备件下血管对多巴胺反应性的变化。结果:①不同浓度多巴胺(10^-6mol·L-1,10^-5mol·L^-1,10^-4mol·L^-1)均能增加正常大鼠胸主动脉收缩力。②pH值依次降低(7.4,7.3,7.2,7.1,7.0,6.9,618,6.7),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对多巴胺10^-5mol/L反应性下降,血管在pH6.6时完全失去对多巴胺的反应性。结论:大鼠胸主动脉对多巴胺刺激的反应性随环境pH值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随着环境pH值的下降,离体动脉对多巴胺刺激的反应性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6.
陈丽  梁明  吕国军  王为  马小军  韩雅玲 《生物磁学》2013,(30):5864-5868
目的:探讨在战争或自然灾害等野战条件下,使用综合手术介入方舱,现场对脾脏实施快速微创介入栓塞的可行性及效果,对比分析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内采用不同栓塞材料介入救治脾破裂的适应症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至脾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出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插管至该动脉,经导管注入不同类型栓塞剂以栓塞出血动脉。术后观察不同栓塞剂成功封堵受损血管所用时间,封堵时造影剂用量,封堵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止血效果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观察2周动物无死亡。结论: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灾难现场应用综合手术救治方舱开展血管损伤应急介入救治具有可行性。根据血管损伤的不同类型,恰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栓塞剂,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髓周动静脉瘘(perimedull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MAVF)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报道1例PMAVF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对PMAVF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1例表现为进行性下肢麻木伴无力的患者,并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胸腰段MRI示第9胸椎水平附近椎管内髓周血管明显迂曲扩张。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胸9肋间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在胸12椎体水平通过分支供应的异常引流静脉走形于脊柱右侧。予Onyx胶栓塞引流静脉及瘘口,术后一年肌力恢复至4级左右。结论:PMAVF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具有特异性,后逐渐出现进展性脊髓病变表现。脊髓MRI对提示PMAVF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血管CTA和ceMRA有助术前判断供血动脉和瘘口位置。脊髓血管造影仍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手术切除和血管内治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共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及TCD检测。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测结果,分析TCD的诊断价值以及TCD对双侧大脑的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结果:CTA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总共检出105例有颅内动脉狭窄,在1155条颅内段的前、后循环血管内,经CTA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49条,TCD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36条。与CTA相比,TCD对患者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其中TCD对MCA的诊断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1.26%和93.07%,一致性最好(Kappa值=0.917)。210条MCA血管经CTA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3条,其中轻度狭窄17条,中度狭窄41条,重度狭窄45条,TCD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1条,其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40条,重度狭窄45条。经Kappa检验发现,TCD对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CT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84)。结论:TCD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与CTA的诊断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血管立式包埋方法,并通过对内皮损伤的定量分析来评估血管的功能。方法 (1)肠系膜动脉的分离:首先游离大肠小肠部分至体外,暴露出肠系膜动脉,随后用剪刀游离出带有少量组织的肠系膜动脉,最后在镜下剔除黏连组织;(2)肠系膜动脉的立式包埋;(3) 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肠系膜动脉的结构和内皮损伤程度。结果大鼠肠系膜动脉立式包埋及血管内皮评估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得到良好形态的大鼠肠系膜动脉切片,并给出小血管病变的病理学研究方法。结论本方法能够降低病理切片的制作难度,为血管病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它动物或临床病人的小血管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内膜增生模型上观察了L-arg和LNNA对大鼠胸主动脉条的血管反应性及cGMP含量的影响。血管反应性观察及血管局部cGMP测定发现,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后3天对-arg及LNNA的舒缩反应明显受损,血管局部基础cGMP明显下降,用L-arg和LNNA干预后的cGMP变化亦明显受损,损伤后10天以上现象明显恢复,损伤后21天进一步恢复,但仍不能恢复正常。结果表明,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