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前尚未见大样本的中国乡村汉族人随纬度、经度增长,身高、体质量值的变化规律的报道。为此,2009~2013年测量了16501例汉族人(共36个调查地区)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等13项指标值,并计算了3项指数。研究不同纬度、经度地区汉族乡村成人的身高、体质量值变化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汉族人的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均呈正相关。随纬度增加,男性和女性的躯干、下肢的高度值均增大是身高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随纬度增加,男性身高的增加、躯干的增粗共同促进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女性身高、躯干围度、四肢围度、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值的增大是体质量与纬度呈正相关的原因。男性随经度增加,身高增大,躯干部的增粗是导致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原因。而四肢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四肢的围度并不随经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随经度增加,女性的身高、臀围呈线性增大,这是导致女性体质量与经度相关的主要原因。遗传、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身高、体质量与纬度、经度呈正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9-2013年测量了城市汉族成人10451例(男性5048例,女性5403例)的16项指标值,研究了不同纬度地区汉族城市成人的瘦体质量、脂肪质量值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31个族群脂肪质量、瘦体质量均数彼此相差较大,脂肪质量最大值男性、女性均为保定汉族;最小值男性为宜春汉族、女性为宁乡汉族。瘦体质量最大值男性为呼兰汉族、女性为南阳汉族;最小值男性为赣州汉族,女性为琼海汉族。2)各族群女性脂肪质量值均大于男性,而瘦体质量值均小于男性。3)胸部、臀部(女性还有腹部)围度的发育以及全身的皮下脂肪发育水平影响着城市汉族脂肪质量的发育水平,躯干与下肢围度(男性还有上肢骨骼)发育情况影响着城市汉族人的瘦体质量发育水平。4)随纬度的增加,即从中国的南方到北方,城市汉族人的体质量、脂肪质量、瘦体质量均呈线性增大。脂肪质量、瘦体质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共同引起了体质量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尚未见中国各地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综合研究。于2009年至2013年在中国22个省测量了汉族成人26928例(男13221例,女13707例)的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计算体脂肪率。运用u检验对城乡间皮褶厚度值进行比较,对6项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总的说来,随纬度的减少(从北向南)、经度的增加(从西向东)、年龄的增加,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向北)、年龄的增长,汉族女性皮褶厚度增大,皮下脂肪增厚,体脂率(PBF)增大。城市汉族男性皮褶厚度值均大于乡村汉族男性,城市女性肩胛下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乡村女性,其余4项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女性(P<0.01)。城市男性PBF值大于乡村男性,城市女性PBF值小于乡村女性。城市男性、女性与乡村男性、女性均为肩胛下皮褶最厚、髂嵴上皮褶次之,以肱二头肌皮褶最为菲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哈萨克族成人身体围度的特征。方法:本次研究中针对新疆伊犁哈萨克族374例(男性192例,女性182例)成人的身体围度进行了测量以及做了相关的分析。对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对年龄与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我国其他26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该区男性腰围、腹围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区女性除头围外的12项围度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比男性更加明显。直线相关分析,男性呼气围、腰围、腹围和臀围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躯干各部分围度和上肢围度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新疆伊犁哈萨克族在26个族群中头围、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6项围度值均处于较高水平。聚类分析显示,哈萨克族围度值与乌孜别克族最接近,我国20个人群围度比较,表明哈萨克族族围度值较大。结论:伊犁哈萨克族身体围度值较大,具有东亚类型族群的围度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9-2013年测量了中国36个汉族乡村族群的体质数据值,计算了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质量指数,进行了乡村汉族人的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瘦体质量指数与纬度呈正相关(P0.05)。女性的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与纬度均呈正相关(P<0.01)。从南方到北方,男性瘦体质量指数呈线性增长是导致男性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相关的原因。女性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均呈线性增长,共同导致女性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安徽滁州地区汉族694例(城市男性152例,城市女性158例,乡村男性201例,乡村女性183例)成年人进行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了安徽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并与我国部分族群的皮褶厚度值进行比较。研究显示:1)安徽汉族成人皮褶发育躯干部优于四肢,背部优于腹部,面部居中,肱二头肌皮褶最薄。2)6项皮褶厚度值在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6项皮褶厚度多与年龄呈正相关。4)城乡比较,城市女性皮褶发育明显低于乡村女性,而城市男性皮褶发育多优于乡村男性。安徽汉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点。  相似文献   

7.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组调查了中国南方汉族15154例(男性为7340例,女性为7814例)的身高、体重和16项测量指标,并计算出12项指数,将南方汉族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东亚类型族群的韩国人、日本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南方汉族头面部主要指标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南方汉族男性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南方汉族女性比男性头面部特征更接近南亚类型族群。2)南方汉族男性头部的长、宽、高、围度小于东亚类型族群,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女性头的长、宽、围度、下颌角间宽值小于韩国人、日本人,头较高,面部比韩国人、日本人狭窄。南方汉族男性、女性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3)聚类分析结果提示,中国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差异较大。南方汉族男性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体质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华南汉族体质在南方汉族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海南琼海随机测量了643例(城男160例,城女150例;乡男174例,乡女15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结果显示:1)海南汉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躯干优于四肢,并以背部最突出。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高于乡村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女性除面颊皮褶和肱二头肌皮褶厚度较城市女性低外,其他4项皮褶厚度均高于城市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项皮褶厚度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城乡男性面颊皮褶、肩胛下皮褶,乡村男性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城乡女性面颊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5)与其他9个国内族群比较,海南男性皮褶厚度与山西汉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比较接近;海南女性与山东汉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山西汉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比较接近。海南汉族皮褶厚度具有北方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09-2013年测量了中国11个汉语方言族群26954例汉族人的身高、体重值,计算了身体质量指数(I_(bm)),将汉族人的I_(bm)与经度、纬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的说来,随年龄增长,11个方言族群I_(bm)值均呈线性增大,并且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个族群中,北方话族群I_(bm)值明显大于南方各族群。乡村男性(r=0.671; p0.05)、城市女性(r=0.043; p=0.820>0.05)I_(bm)与经度无相关。按照I_(bm)均数大于24.0、I_(bm)均数在23.1~24.0之间、I_(bm)均数小于23.0,可以将中国方言族群分成3个层次,中国北方话族群均分布在第1、2层次,南方族群主要分布在第2、3层次,也就是说11个族群大致按照纬度高低顺序依次分布在第1、2、3层次。遗传、环境、饮食、劳作强度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身高、体重,也影响中国人的I_(bm)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现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用152处中国现代人群(含69处汉族人群和83处少数民族人群)的男、女性身高数据,计算两性身高差异指数,并对比该指数在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间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纬度、气候、体格大小与城乡环境因素对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比女性高出约7.16%(4.72%~9.26%);南、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两性身高差异程度相似,但北方少数民族的两性身高差异明显大于南方少数民族。此外,两性身高差异程度与纬度、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风速呈低度线性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低度线性负相关,而与体格大小和城乡环境并无显著关联。这提示遗传和自然环境因素在中国现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区域化演变中更趋主导性,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江西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 赴江西省丰城调查了汉族705例(城男151, 城女156, 乡男203, 乡女195)38项头面部指标, 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 对江西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江西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1)随年龄增长, 江西汉族成人有蒙古褶率下降, 眼裂倾斜度渐趋水平, 眼色变浅, 上唇皮肤部高度狭窄型率下降, 红唇厚度窄型率上升。2)相关分析显示, 江西汉族鼻宽、口裂宽、鼻深、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 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 3)江西汉族人头长宽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4)方差分析显示, 上述指标值、指数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Maninder Kaur  Indu Talwar 《HOMO》2011,62(5):374-385
The aim of the present cross-sectional study is to describe and compare age related changes in body composition and fat patterning among rural and urban Jat females of Haryana State, India. A total of 600 females (rural = 300, urban = 300), ranging in age from 40 to 70 years were selected by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Body weight, height, two circumferences (waist and hip) and skinfold thickness at five different sites (biceps, triceps, calf, subscapular, and supra-iliac) were taken on each participant. To study total adiposity, indices such as body mass index (BMI), grand mean thickness (GMT), total body fat and percentage fat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fat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studied using waist/hip ratio, subscapular/triceps ratio and responsiveness of five skinfold sites towards accumulation of fat at different sites with advancing age. Results indicate a decline in almost every dimension including level of fatness between the mid-fourth and mid-fifth decades of life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females. Urban Jat females were heavier (57.36 kg vs. 56.07 kg, p > 0.05) and significantly taller (1553.3 mm vs. 1534.5 mm, p < 0.001) than their rural counterparts. Urban females also exhibited higher mean values for both the circumferences, five skinfold thicknesses as well as for lean body mass, total fat and percentage fat than the rural females. This is also evident from their higher mean values for body mass index and grand mean thickness. Waist/hip ratio values in rural and urban females showed upper body fat predominance, with urban females having relatively more abdominal fat. Results of subscapular/triceps ratio showed that rural and urban females gained proportionally similar amounts of subcutaneous fat at trunk and extremity sites until 45 years of age. Subsequently trunk skinfolds increased relatively more in thickness. The magnitude of this increase was comparatively greater in rural females up to 55 years and among urban females from 55 to 70 years. The profiles of subcutaneous fat accu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each skinfold site also revealed more fat deposition in the trunk region compared to extremities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female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differential rates of fat redistribution among rural and urban females.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漳州地区调查了322例男性(城市男性为149例,乡村汉族男性为173例)和357例女性(城市女性为164例,乡村女性为193例)成人的86项体质指标,计算了24项体质指数,统计了指数分型情况,与我国族群资料进行了比较,对闽南人体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 1)闽南人有皱褶率高,有蒙古褶率低,眼裂高度眼裂多为狭窄型,眼外角多高于眼内角,鼻根高度多为中等型,直鼻背,颧部突出度多为微弱型;鼻基部男性多呈水平,女性多呈上翘;鼻翼高度多为中等,鼻孔最大径多为斜位,鼻翼较宽;男性耳垂多为圆形,女性多为三角形;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红唇男性薄型率、中等型均较高,女性薄型率最高,发黑,肤黄、眼褐。2)总体说来,闽南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值介于北亚、南亚类型族群之间。3)从指数均数来看,闽南人男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面型,狭鼻型。城市女性为狭头型,城市男性、乡村男性、乡村女性为中头型。闽南人头面部指数值更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4)从体部指标值和体部指数来看。闽南人更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闽南人体质介于南亚与北亚类型族群之间,男性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女性相对接近于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