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cocincinus的核型,即2n=12(10M+2SM)+22m,NF=46;大型染色体中,No.2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os.1、3、4、5和6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并与我国已报道的该科的另外5个种(昆明龙蜥、四川龙蜥、草绿龙蜥、新疆鬣蜥、蜡皮蜥)的核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南草蜥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秋金 《四川动物》2001,20(3):157-157
南草蜥眼斑亚种 (Takydromussexlineatusocella tus)隶属于蜥蜴科 (Lacertidae)草蜥属。该属我国已知有 8种〔1〕,其中只北草蜥 (T septentrionalis) 〔2〕和白条草蜥 (T .wolteri) 〔3〕见有核型数据。南草蜥在我国分布于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 ,其核型未见有人报道。本文对♂性南草蜥的核型作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南草蜥 2♂ ,采自福州仓山。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着丝粒位置按Levan等(1 964 )的标准确定。2 结果和分…  相似文献   

3.
昆明龙蜥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骨髓及精巢作实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首次报道了昆明龙蜥Japalura vacoae(Boulenger)的核型,即2n=12+22mNF=46,并与已经报道的本属的另二个物种—J.swinhonis J.polygonata—的核型作了比较。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途经。在该属染色体臂数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因此,罗伯逊易位在演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核型分析还讨论了龙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另外,本文还观察分析了精巢的减数分裂。 昆明龙蜥—Japalura varcoae(Boulenger)—属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川生所,1977),是高原山地型种类。各种动物的核型研究,不但对于细胞学、遗传学是项基本工作,同时还可以丰富动物的信息系统,为动物演化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据查,昆明龙蜥的核型未曾报道。特作此文。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采自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荒漠麻蜥染色体核型为2n=38=36I+2m,具18对大型端部着丝粒型和1对微小染色体,属丽斑麻蜥型,与蜥蜴科和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一致。系统整理已报道的麻蜥属核型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与演化。  相似文献   

5.
林炽贤  杜宇  邱清波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3):437-445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1.1、69.6和55.3d。幼体性别不受孵化温度影响。不同处理孵出的幼体仅有稍许形态差异,但运动表现差异显著。27℃孵出幼体在跑道上的表现比其它处理孵出幼体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这两个孵化温度并不适宜。蜡皮蜥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可能处于最频繁的巢温变化范围(28℃-32℃)内。与其它在低温生境或温暖生境但产卵于浅巢的有鳞类爬行动物相比较,蜡皮蜥有相对较高但较窄适宜的卵孵化温度。因此,作者的数据支持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6.
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于2002、2003年4月下旬从海南乐东一种群捕获423头蜡皮蜥。经检测得到繁殖雌体的最小体长为89.0mm,据此判定≥89.0mm的个体为性成熟。研究结果表明:①蜡皮蜥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成体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幼体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以性别和年龄(成、幼体)为因子的双因子ANOVA比较两性头长和头宽与体长的回归剩余值发现,雄性头部大于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大于成体。②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中有42头于2002、2003年5月22日~7月16日产出正常卵,这些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窝卵数和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前者变异度大于后者。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蜡皮蜥缺乏卵数量与卵大小之间的权衡。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雌性蜡皮蜥的成体为什么个体较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3 年 5 月~ 2004 年 5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 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昼间不同天气下蜡皮蜥行为时间分配中, 休息行为占有绝对的比例, 其次为运动、晒太阳、警戒、摄食和其他行为。晴天其休息、运动和晒太阳行为分别占 94 73%±0 01%、3 24%±0 01%和 1 56%±0 01%, 而阴天休息、运动和晒太阳分别占97 03%±0 02%、1 31%±0 01%、0 89%±0 01%。晴天和阴天蜡皮蜥的运动、警戒、休息和晒太阳等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5); 雄、雌和亚成体的行为时间分配上, 只有雌雄之间的警戒行为存在差异性 (P<0 05)。在活动节律方面, 晴天和阴天蜡皮蜥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起始和持续时间上有差异, 晴天其晒太阳的高峰期在10:00~11:00, 运动高峰期在11:00~14:00, 休息低谷期在10:00~13:00, 而阴天晒太阳的高峰期出现在11:00~12:00、运动高峰期11:00~15:00, 其休息未表现出明显的低谷。  相似文献   

9.
中国19种蜡蝉的核型研究(同翅目:蜡蝉总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润刚  张雅林  袁锋 《昆虫学报》2004,47(6):803-808
研究了中国19种蜡蝉的染色体数目、性别决定和染色体行为。2n=28(26+XO)被认为是蜡蝉科的原始核型特征。由于蜡蝉精巢具有被膜,减数分裂前期Ⅰ具有弥散期,因此作者认为蜡蝉与半翅目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爬行动物鳞片的微结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脆蛇蜥(Dopasia hart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头部、背部和腹部鳞片的微皮纹结构及感受器特征。结果表明,3个物种的微皮纹和感受器存在种间差异。北草蜥和王锦蛇背部及腹部微皮纹均为狭长带状,脆蛇蜥为不规则多边形。北草蜥和王锦蛇颔片上有感受器,北草蜥无。脆蛇蜥腹部微皮纹上无小齿状凸起,北草蜥和王锦蛇有,与北草蜥相比王锦蛇的小齿状凸起更宽更长。王锦蛇的眼部微皮纹为向上竖起的脊,而其他部位的鳞片为具有小齿状凸起的狭长带状结构。本研究共收集整理17科99种的背鳞微皮纹数据和8科25种的感受器数据,对微皮纹特征和感受器形态进行祖先重建发现,狭长带状背鳞微皮纹主要存在于蜥蜴科(Lacertidae)、游蛇科(Colubr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中,而鬛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蟒蛇科(Boidae)以及蝰蛇科(Viperidae)的大多为多边形;较原始的感受器形态为无感觉毛的透镜状,这一结构在有鳞目动物进化中发生多次演化。本研究发现蛇蜥的鳞片表面微结构更接近于蛇类动物。因此,有鳞类动物鳞片微皮纹特征和皮肤感受器的形态是对其所处环境多重压力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记述了陕西府谷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中发现的一前棱蜥类骨架。依据头骨及头后骨骼特征订立一新属种:河套五角蜥(Pentaedrusaurus ordosianus gen.et.sp.nov.)。讨论中,对原归入前棱蜥科的袁氏三台龙(Santaisaurus yuani)的系统分类位置提出了修正意见,同时建议取消黄河保德蜥(Paoteodon huanghoensis)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12.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保存有两块含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岩心。这两块标本极有意义,代表在我国新发现的蜥蜴类。这一类化石在我国发现不多,所以更值得予以记录。亚目蜥蜴类 Lacertilia科穴蜥科 Amphisbaenidae属昌乐蜥 Changlosaurus(新属)种五图昌乐蜥 Changlosaurus wutuensis(新种)正型标本一左上颚的大部分,具有五个保存完好的牙齿。另在附近靠上颚骨后  相似文献   

13.
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了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原尾蜥虎2n=46,NF=46,染色体组内没有划分大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的明显界限,光蜥2n=26,NF=42,含4对大染色体和9对小染色体,属两性核型。二者都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放  余丽江  徐蕴丽 《四川动物》2003,22(4):234-235
2003年1月4日,我们对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考察,采得壁虎科(Gekkonidae)标本1号(♀),经鉴定系广西壁虎科分布新记录——疣尾蜥虎(Hemidactylus frenatus)。疣尾蜥虎隶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蜥虎属^[1-3]。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繁殖期家域大小、家域内是否存在核域,以及家域与核域的重叠程度,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3月至5月在海南文昌荒坡地生境中,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蜡皮蜥家域进行了研究,采用最小凸多边形、固定核域、线家域等方法分析了13只个体(10雄3雌)的家域、核域及其重叠度。雄性最小凸多边形(100%MCP)家域面积为(14 091.6±5 718.0)m2,显著大于雌性的(253.3±106.5)m2(t=4.064,df=11,P=0.002);雄性95%固定核域(FK)和75%FK面积为(10 707.8±2 388.5)m2和(3 282.7±1 022.8)m2,分别显著大于雌性的(379.1±74.1)m2(t=7.262,df=11,P0.001)和(172.1±37.9)m2(t=5.107,df=11,P0.001);雄性线家域为(205.8±52.5)m,显著大于雌性的(25.0±2.0)m(t=5.781,df=11,P=0.034);分析遥测个体位点利用方式,蜡皮蜥个体家域内核域明显,雄性核域为(1 380.5±429.1)m2,显著大于雌性的(80.2±18.5)m2(t=5.088,df=11,P0.001),且雄性核域占100%最小凸多边形家域面积的比例为10.9%±3.9%,显著低于雌性的33.3%±6.1%(t=﹣7.834,df=11,P0.001);雄性100%MCP面积不仅与头体长(SVL)之间线性相关显著(n=10,r=0.815,P=0.004),而且与体重(BM)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n=10,r=0.683,P=0.029);个体之间具有家域和核域重叠,雄性个体之间100%MCP家域重叠指数为0.26±0.17,显著低于雌性的0.66±0.02(t=﹣3.372,df=34,P=0.002),而雄性核域重叠面积占核域比例为2.50%±1.70%、重叠指数为0.02±0.02,雌性比例为0.34%±0.01%、重叠指数为0.01,表明蜡皮蜥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且雌性在繁殖季节其领域性明显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16.
陈俊良  李玉 《菌物研究》2013,11(1):3-13,37
文中对中国蜡伞科(Hygrophoraceae)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简要介绍了其生境和分布,并对该科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整理了文献记载该科的102个种,广泛分布于28个省区。其中有效名称86个,包括蜡伞属(Hygrophorus)47个,湿伞属(Hygrocybe)36个,湿皮伞属(Humidicutis)1个,坛杯伞属(Ampulloditocybe)1个,金盖菇属(Chrysomphalina)1个,应转移到其他科的有5种,错拼名称有9种,另有存疑种2种。  相似文献   

17.
丽斑麻蜥     
邹寿昌 《四川动物》1989,8(3):45-46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是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型蜥蜴,俗名麻蛇子。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并参考有关资料,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综合介绍以供参考。分类和分布丽斑麻蜥属蜥蜴目、蜥蜴科、麻蜥属。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我国现知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常见。该种的模式标本采于山东烟台。近年有人将分布于我国的丽斑麻蜥分为二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a.argus)和北方亚种(E.a.barbouri)。前者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后者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  相似文献   

18.
戴鑫  曾晓茂  陈彬  王跃招 《遗传》2004,26(5):669-675
报道麻蜥属(Eremias ,Lacertidae) 6种15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及银分带核型。丽斑麻蜥(E. argus)、快步麻蜥(E. velox)、敏麻蜥(E. arguta)、密点麻蜥(E. multiocellata)、网纹麻蜥(E. grammica )的核型一致:2n=38=36I+ 2m,NF=38;虫纹麻蜥(E. vermiculata) 2n=38=12V+2sI+22I+2m, NF=50。中国麻蜥属的核型可分为3个类型:(1)丽斑麻蜥型(2)山地麻蜥(E. brenchleyi)型(3)虫纹麻蜥型。虫纹麻蜥核型演化有两种可能性(1)经历三倍体阶段,并通过罗伯逊易位形成;(2)通过染色体臂间倒位形成,倒位成因可能和天山山脉以及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密点麻蜥、快步麻蜥、敏麻蜥、网纹麻蜥、虫纹麻蜥均观察到一对NOR于一对较小染色体对上。雌雄个体中均未发现性异型染色体。Abstract: Based on the Giemsa-dyeing karyotypes and silver-staining bands of 15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China belonging to 6 species of the genus Eremias , We found all species studied have 19 pairs of chromosomes, the size of chromosomes reduces gradually and there are no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ranged pairs of macrochromosomes except the last pair of microchromosome. There are the same karyotype formula as 2n=38=36I+2m with NF=38 in E. argus、 E. multiocellata、 E. velox、 E. arguta and E. grammica; but the karyotype formula of E.vermiculata is different as 2n=38=12V+2sI+22I+2m with NF=50. The NOR are all located on one small pair in female of E. velox, and E. arguta , in male of E. grammica and E. vermiculata ,and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of E. multiocellata. We have not found two or more than two pairs of NOR. Having one pair of NOR may be common in Genus Eremias and also the trait of Eremias. We speculate that the derivation of the karyotype of E.vermiculata had two possible way: one experienced the stage of triploid, and later the Robertsonian transposal of chromosomes; the other way was through the inversions between the arms on the chromosome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versions might occur during or subsequently after the upheaval of the Tibet and Qinghai plateau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Tianshan . With regard to th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chromosomes in the lizards [1], the karyotype of E.vermiculata is more advanced. Making specialties of E. vermiculata will help in building the phylogenic tree of Eremias.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of the species studied, the heteromorphic sex-chromosomes were not found.  相似文献   

19.
正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 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  相似文献   

20.
西域沙虎生态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沙虎(Teratoscincus przewalskii)是壁虎科中的北方种类,也是仅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见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