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渔稼  张兆义 《昆虫学报》1989,32(3):350-354
刺槐谷蛾Hapsifera barbara(Christoph)在中国为新记录。七十年代初,在山东部分刺槐林内发生成灾。幼虫蛀食刺槐树干和主枝皮层,受害部位膨大变形,严重者整株枯死。鉴于国内首次发现并造成危害,我们于1971—1973年对成虫形态、生物学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经英国谷蛾科专家G.S.Robinson博士鉴定为鳞翅目、谷蛾科Tineidae, Hapsifera barbata(Christoph)(孙渔稼,1984)。 国内分布于山东,辽宁等省;国外分布于苏联远东,日本本州、四国。 日本森内茂博士将其视做朽木昆虫,末见有危害健康林木的报道。七十午代初,在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宁阳县高桥、中皋和部分社队林场刺槐林发生成灾。幼虫主要危  相似文献   

2.
记述我国地谷蛾亚科Meessiinae 1新属:骨斑地谷蛾属Maculiscleritica gen.nov.,及3新种:三角骨斑地谷蛾M.triangulidens sp.nov.,弯刺骨斑地谷蛾M.curvispinea sp.nov.和截齿骨斑地谷蛾M.truncatidens sp.nov,.提供新种成虫外形、翅脉和雌雄外生殖器特征图及分类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记述聪谷蛾亚科Harmacloninae 2属2种,其中聆谷蛾属Micrerethista Meyrick,1938及齿聆谷蛾M.denticulata Davis,1998为中国首次报道.文中提供了成虫及外生殖器图.  相似文献   

4.
记述我国地谷蛾亚科Meessiinae1新纪录属——黑地谷蛾属Epactris Meyrick,1905及1新纪录种——短黑地谷蛾E.alcaea Meyrick,1924。首次记述了该属外生殖器特征,并研究和讨论了短黑地谷蛾的雌性外生殖器变异。研究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华南谷蛾科1新纪录亚科聪谷蛾亚科Harmacloninae Davis,1998(中文名源于其共同衍征,第2腹节上具鼓膜状听器)及该亚科的模式属聪谷蛾属Harmaclona Busck,1914,进而记述了1新纪录种潜孔聪谷蛾Harmaclona tephramtha(Meyrick,1916)(中文名源于其生物学特性-幼虫在山檨子属植物Buchanania Roxb.的原木上钻孔,成儿英寸长的隧道,营潜生生活),以及中国谷蛾科Tineidae Latreille,1810谷蛾亚科Tineinae Latreille,1810 1新纪录属户鞘谷蛾属Phereoeca Hinton et Bradley,1956(中文名源于其模式种的英文通用名"household casebearer")及该属的模式种户鞘谷蛾Pherepeca uterella(Walsingham,1897).研究标本保存于湖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正> 1974—1975年全国贮粮害虫调查中,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粮食仓库及和林格尔县粮食加工厂中发现一种谷蛾科的褐斑谷蛾Homalpsycha agglutinata Meyrick幼虫。此虫在我国内蒙、宁夏、吉林、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广东、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发现。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高粱及油料加工后的副产品等。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福建省栽植的肉桂,由于肉桂木蛾的蛀害,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现将1978年3月—1979年9月间对肉桂木蛾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 肉桂木蛾Thymiatris sp.属鳞翅目、木蛾科(Xyloryctidae)。在福建省云霄、南靖、龙海、诏安、长泰、漳浦、连江、厦门等县市均有发生,寄主为肉桂及樟树。 肉桂受此虫为害率最高为96%,最低为40%,每株(株高2.5米)有虫1—6头,平均3.2头,受害最多的新旧坑道达62处(已折枝条除  相似文献   

8.
记述中国太宇谷蛾属Gerontha Walker10种,其中有4新种:拟华太宇谷蛾G.similihoenei sp.nov.,喙太宇谷蛾G.rostriformis sp.nov.,梯缘太宇谷蛾G.trapezia sp.nov.,褶太宇谷蛾G.rugulosa sp.nov.和3新纪录种:暹罗太宇谷蛾G.siamensis Moriuti,1989(图7,17~18)、清迈太宇谷蛾G.nawapuriensis Moriuti,1989(图8,19)、钻太宇谷蛾G.borea Moriuti,1977(图9,20).首次发现和报道了弯茎太宇谷蛾Gerontha flexura Huang et al .(图6,15-16)和暹罗太宇谷蛾G.siamensis Moriuti的雌性个体.文中给出了所有中国种的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四种木蠹蛾的形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木蠹蛾为阔叶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近年来在山东境内普遍发生,有些地方已酿至成灾,严重威胁着防护林及城市行道树的正常生长。笔者从1979年着手对省内该类害虫进行研究,发现种类繁多,且混杂发生,在种类辨认中颇易造成错误,现就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榆木蠹蛾(即柳干木蠹蛾、黑波木蠹蛾、柳乌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lkr.、东方木蠹蛾Holcocerus orientalis Gaede.、小木蠹蛾(即小褐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gr.四种木蠹蛾的形态特点整理如下: 一、成虫形态 蒙古木蠹蛾 体长24.5—33毫米,翅展58—69毫米。触角雌雄均为单栉齿状,栉齿呈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绿刺蛾(俗名哈拉子)Latoia oryzae Cai,属鳞翅目刺蛾科,是我县水稻害虫。近年来它的发生与为害日趋严重(其中有20%左右为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Walker))。现将研究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概况 1973年以来,全县每年均有发生,严重时受害面积可达万亩左右,尤以海拔400—800米沿河地区的稻田受害较重。1982—1983年间,通过对150多亩水稻梯田的调查,每亩受害面积平均为11%左右。其中“三农矮”品种,稻叶  相似文献   

11.
玉米钻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锺觉民 《昆虫学报》1959,(6):528-539
1.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n.)、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 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 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 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 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 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 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4.根据南京地区玉米遭受3种钻心虫为害,以迟播者严重,故宜适当提前播种。 5.五个玉米品种受害轻重为:小粒红<华农2号<早玉米<金皇后<甜玉米。 6.查得卵寄生蜂一种初步鑑定,为褐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在南京地区寄生率不高,而在徐州地区寄生率在第3代玉米螟卵中可高达90%以上。 7.药剂喷射以1:300的6%γ可湿性666液剂喷射全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国谷蛾一新属新种(鳞翅目:谷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地谷蛾亚科Meessiinae的1新属:合腺地谷蛾属Unilepidotricha gen.nov.,及新种细弯合腺地谷蛾Unilepidotricha gracilicurva sp.nov.(图1~6)。新属与Xeringinia属近似且新种与X.altilis(Meyrick)很相似,但雄性腹部背面第3与第4节之间有特殊的狭长鳞片斑,颚形突和阳茎基环发达;雌性交配囊有2个囊突等可以区别。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自然保护区,保存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茶园茶谷蛾的发生及其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syr.是云南茶园一种重要的食叶害虫,属局部爆发性害虫。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准确识别和防控该虫,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茶谷蛾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该虫在云南全年发生4代,在茶树成龄和老叶片上用虫丝和虫粪构筑成虫苞取食。卵散产或卵粒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在温度26℃、相对湿度65%条件下,卵期7~10 d,平均9.3 d;幼虫期26~35 d,平均33.1 d;蛹期分别为9~17 d,平均13.9 d;雌成虫发育历期5~11 d,平均8.3 d,雄成虫发育历期1~6 d,平均4.2 d;化蛹时间集中在16∶00-20∶00之间,成虫产卵期可持续1~7 d,成虫羽化高峰为17∶30-20∶30;观察到雌蛾产卵量19~168粒,平均达96.7粒。雌雄蛾触角有明显区别,雌蛾触角为丝状,雄蛾为双栉齿状。研究结果可为茶谷蛾的田间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茶谷蛾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形态结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各类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茶谷蛾触角上共分布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2种亚型)、鳞形感器、刺形感器(2种亚型)、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4种亚型)、舌形感器。【结论】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雌雄蛾感器种类相同,但在感器亚型和数量上,雄蛾多于雌蛾。研究结果将为茶谷蛾通讯及行为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枇杷害虫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枇杷发生常见害虫约35种。叶部主要害虫有枇杷瘤蛾、苹掌舟蛾,在6-8月份发生为害叶片;果实主要害虫有燕灰蝶、长卷蛾,在3-5月份发生为害果实。研究应用90%万灵WP和10%吡虫灵WP防治低龄瘤蛾幼虫,效果分别为92.61%和90.34%;采用喷5%齐螨素结合套袋(牛皮纸)保果能有效控制果蛀虫的为害,防效为96.5%。  相似文献   

16.
粟穗螟(Mampava bipunctata.Rag.)又名粟缀蛾(群众取名为谷脑虫)是谷子产区的一种间歇性发生害虫。解放以来,1952、1956和1963年曾猖獗发生3次。据调查统计:一般每穗含虫5-10条,最多竟达40条以上。产量损失估计将近30-50%。目前对此虫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尚缺乏系统研究资料。在防治方法上  相似文献   

17.
从枣刺蛾(Iragoides conjuncta Walker)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株颗粒体病毒,颗粒体为椭圆形、卵圆形,约200—250×300—400毫微米,颗粒体在2%NaOH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多数微弯,约150—200×30—35毫微米。室内感染3龄幼虫的LC_(50)为1×10~(-4·36),野外用3000—5000倍病虫尸匀浆液喷洒,枣刺蛾幼虫下降可达86—100%,杀虫效果比化学农药马拉硫磷好。此株病毒对扁刺蛾、褐边绿刺蛾、枣尺蠖、家蚕、柞蚕和瓢虫无致病性,该病毒的分离获得为枣刺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引 言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属鳞翅目谷蛾科,是为害三麦的一种新害虫,俗名麦螟、钻心虫或蛀茎虫。幼虫钻蛀麦茎,造成白穗。据初步了解,在苏北平原的阜宁、滨海、建湖、射阳、大丰等县及淮阴、徐州、南通等地均有发生,但在苏南尚未发现。我们从1963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20.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