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急性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探寻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35例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加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偏瘫侧上肢进行Bm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的测定.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肢的Bnnnstrom分级、FMA及EMG幅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但在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较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更显著地促进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及分离运动的产生,同时对促进腕关节背伸肌力的恢复方面提供了电生理学依据.总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更显著地促进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为脑卒中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镇痛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镇痛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GU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态不对称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镇痛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参数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72小时内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在15~30天左右进行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各项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但是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吴玉琴 《蛇志》2012,24(3):275-276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及促进患肢肌力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脑卒中患者230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肌力、肢体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及促进患肢肌力恢复具有疗效好、安全且经济适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1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来源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和研究组(n=74,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干预12周。对比两组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和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1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2周后健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未见明显变化,且组间同时点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12周后患侧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可促进下肢功能改善,提高步行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患侧躯干屈伸肌群肌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偏瘫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1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93例,对照组93例,两组均常规使用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的Barthel指数和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测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1月后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测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惠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68,等速肌力训练)与观察组(n=68,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干预)。两组均干预3周,观察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偏瘫Brunnstrom分级、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周后FMA-UL、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IV级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周后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经等速肌力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干预,可促进偏瘫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单位募集同步化,改善上肢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5,常规康复训练)和研究组(n=65,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膝关节峰力矩(PT)、膝屈伸PT、膝屈伸耐力指数(E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8周后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8周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等速肌力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在纳入研究1周内和研究结束1周内进行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价,对前后两次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剑桥老年认知量表、Berg平衡、功能伸展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康复训练能明显促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辽宁本溪市中心医院和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首先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随后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肌痉挛改善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量角器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痉挛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时,两组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4周的Fugl-Meyer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和腕部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1:1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在4周后记录下肢肌力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下肢评分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的120 °/s时膝关节的伸肌与屈肌峰力矩体重比都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联合组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改善神经功能与运动诱发电位,从而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与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MI)联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术(PNF)躯干模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步行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三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按入院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MI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NF躯干模式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的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坐-站-坐时间以及躯干前倾距离。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UEFT、FMA、mBI评分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FAC、TGA评分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TCT、BBS评分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坐-站-坐时间逐渐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躯干前倾距离逐渐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联合PNF躯干模式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上肢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实验组(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偏瘫侧上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下肢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步长、步速、6 min步行试验(6MWT)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8周后,生理职能(RP)、活力(VT)、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步行能力,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苏州市立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进行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运动想象训练,研究组患者接受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比两组疗效、上肢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uL)、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期;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Barthel指数(BI)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调神益气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疲劳(PS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PS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周,观察组(40例)采用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调神益气针法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疲劳程度、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 vs 62.50%,P<0.05)。两组治疗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和下肢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上肢和下肢评分、SS-QOL、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调神益气针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疲劳症状和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