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寨卡病毒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寨卡病毒分离于1947年,但由于分布区域有限,所致寨卡热症状较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最近一些年,特别是2015年后,巴西的寨卡疫情暴发及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关联,引起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疫苗是应对寨卡疫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有30余个机构在进行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本文综述了寨卡病毒的生物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当前不同类型寨卡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同时对其他几种黄病毒属病毒批准和临床阶段疫苗情况进行了概述,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然  陈辉  安静 《微生物学报》2017,57(2):188-196
寨卡病毒系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超过20亿人在其流行区域生活。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感染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儿小头症。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率先报道的寨卡疫苗为一款DNA疫苗,其在设计、制备和生产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疫苗更加简易,且可避免可复制型疫苗因毒力回复而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在寨卡疫苗的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他传统类型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新型疫苗等均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将扼要综述寨卡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3.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一种主要以蚊虫传播的虫媒病毒,其感染孕妇后,可导致胎儿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感染成人后,可引起以神经缺陷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病症。近年来,寨卡病毒已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威胁,因此,各国相关研究人员均在积极研制安全有效的ZIKV疫苗,以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和蔓延。现就ZIKV的基本特征、目前正在研究的几种ZIKV候选疫苗,如减毒活疫苗及嵌合活疫苗、全灭活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寨卡病毒(Zik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 nm,有包膜,包含10 794个核苷酸,编码3 419个氨基酸。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及血液和性传播,灵长类动物(包括人)可能是寨卡病毒的主要宿主。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  相似文献   

5.
自2015年初至今,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以巴西为首先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几乎同时,与日俱增的小头症患儿使全球对此陷入警惕状态。目前,全球正在积极探索ZIKV感染所引发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中ZIKV能直接损伤胚胎脑部发育的同时,ZIKV感染者的防治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从ZIKV的流行病学、与小头畸形因果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初步建立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IgG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开发相应的血清学诊断试剂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寨卡病毒四种抗原,即E蛋白胞外区(Ectodomain)、NS1蛋白、C蛋白和rEⅢ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和纯化,分别包被ELISA板并用间接法检测寨卡病人临床血清和正常人血清,确定每种检测抗原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重组表达并纯化的四种寨卡病毒抗原浓度和纯度均达到检测要求。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E蛋白胞外区和NS1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较高水平,但C蛋白和rEⅢ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很低,不适合作为寨卡病毒的检测抗原。本研究初步评价了寨卡病毒四种抗原检测相应IgG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研制血清学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那琳  许梅花 《病毒学报》2021,37(6):1534-1538
寨卡病毒病是近年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流行的一种隐性传染病.该病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导致,虽然患者或携带者的病情并不明显,或在短期内很难察觉.但由于近些年来的突然流行,患者数目的 急剧增加,而且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繁荣,亦加快了该疾病流行的步伐.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确切的诊断,如何快速、准确检测出寨卡病毒不容小觑,是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引起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以及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筛选系统是防治ZIKV感染的有效工具。本研究构建了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并通过突变NS5蛋白,构建了非复制型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 NS5△GDD。为了检测复制子的功能,将两种复制子转化至Vero细胞,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 Rluc-ZIKV-Rep荧光素酶活性逐渐增加,寨卡病毒m RNA拷贝数逐渐增多,证明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构建成功。为了检测该系统是否能够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用马尼地平和西尼地平两种抗寨卡病毒的药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luc-ZIKV-Rep的复制能力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说明该系统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的寨卡病毒复制子,为筛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崔香玲  周睿  岑山  周金明 《病毒学报》2018,34(2):264-271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伊蚊属传播。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的小头畸型症和成人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紧密相关,但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FDA已批准的药物。新近研究表明,小分子抑制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寨卡病毒。虚拟筛选技术、老药新用等思路有望为抗寨卡病毒药物的研发带来新突破。本文就目前寨卡病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发现新型高效寨卡病毒抑制剂提供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大部分针对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孕妇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发现了寨卡病毒对于小鼠雄性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胁的严重关切。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报道了寨卡病毒对于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统的损害。研究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够在感染者精液内停留数月之久。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到过兹卡流行地区的个体应该坚持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可能存在的寨卡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相似文献   

12.
自我复制型mRNA是一种灵活的疫苗平台,该平台的开发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其中复制必需基因得以完整保留,而结构蛋白基因则被来自病原的抗原基因替换。由于避免了病原培养、毒力返强和现存免疫的干扰,使其成为疫苗快速设计的理想平台。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此类疫苗可应用在人、小鼠、兔、猪、禽甚至鱼类体内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去,自我复制mRNA疫苗的研究采用重组单载体的模式,基因组骨架来源于辛德毕斯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现在,反式复制型RNA和核酸修饰的反式复制型RNA作为下一代技术平台被寄予厚望。对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的mRNA疫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重点介绍针对以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为代表的自我复制型mRNA疫苗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我复制型mRNA是一种灵活的疫苗平台,该平台的开发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其中复制必需基因得以完整保留,而结构蛋白基因则被来自病原的抗原基因替换。由于避免了病原培养、毒力返强和现存免疫的干扰,使其成为疫苗快速设计的理想平台。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此类疫苗可应用在人、小鼠、兔、猪、禽甚至鱼类体内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去,自我复制mRNA疫苗的研究采用重组单载体的模式,基因组骨架来源于辛德毕斯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现在,反式复制型RNA和核酸修饰的反式复制型RNA作为下一代技术平台被寄予厚望。对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的mRNA疫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重点介绍针对以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为代表的自我复制型mRNA疫苗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  相似文献   

15.
<正>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流行的影响阐明了用疫苗来减少或预防感染以及预防致畸并发症的必要性。减毒株活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疫苗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疫苗平台,因为它们能对其他抗原产生很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记录。为了探索其对ZIKV的保护潜力,作者将编码ZIKV prM和可溶性E蛋白的重组MV Schwarz株与原型铝佐剂全灭活的ZIKV颗粒疫苗进行了比较。对MV-Zika-sE感染细  相似文献   

16.
正本期特约专稿刊登了梁国栋教授撰写的经蚊传播、我国少见的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的分离与毒株分析及相关感染病例的综述,是值得广大读者阅读与学习的重要文章。这是本刊近期刊登寨卡病毒(Zika virus)及其相关疾病后,再度刊登的需认  相似文献   

17.
核酸疫苗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核酸疫苗不仅可引起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能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被认为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的防治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核酸疫苗既可作为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的预防疫苗,也可作为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病的治疗用疫苗。  相似文献   

18.
陈则 《生命科学研究》2020,24(4):259-262
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能否研发成功引起全社会关注。目前,大多数新冠肺炎病人可以自然康复,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新冠病毒可以长期在体内潜伏,而且康复的患者血清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病人,这些都预示着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可能会成功。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也可能失败,主要原因是疫苗可能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即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增强病毒的感染能力。另外,疫苗也可能引起免疫性肺损伤。当前,疫苗的种类很多,包括传统型的疫苗和新型疫苗。从理论上来说,所有已经有的疫苗种类和技术都可以尝试用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9.
寨卡病毒是蚊源性虫媒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一头哨猴(恒河猴)中首次分离到。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报告有散发性病例。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雅浦岛发生以发热与皮疹为特征的第一次大流行;2013年10月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南太平洋最大的寨卡病毒爆发流行;在2015年引入巴西的寨卡病毒引起爆发。迄今,巴西已有150万人感染,并扩展到世界上30多个国家,大多数在南美洲。由于在巴西不正常地密集出现新生儿小头畸形,而母亲在孕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寨卡病毒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寨卡病毒感染是酷似登革热的、自限性的发热、皮疹、关节痛综合征,我国称寨卡病毒病。大多数病例是轻症,主要症状是皮疹、发热、关节痛、肌痛、头痛和结膜炎。寨卡病毒自然传播中的媒介为伊蚊,但也存在非生物媒介传播的危险。曾从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并证实性交传播。最近有更多的由性传播的病例报告。寨卡病毒由病毒携带的男性经性行为传染给女方。如果最近刚从寨卡病毒流行区来的男性,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如果女方已经怀孕,最好是放弃性接触,以保护胎儿。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以来,南美暴发大规模寨卡疫情,因其与新生儿小头症等严重神经发育疾病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虫媒黄病毒类似,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的3种结构蛋白构成病毒颗粒,7种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复制生活周期的调控。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寨卡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病毒复制与致病机制的认识,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潜在靶标。本文将对寨卡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