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本文用放射受体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脑池脑脊液中内啡肽总量及脑啡肽含量来研究内啡肽释放是否亦表现在脊髓上水平。第一部分实验20只家兔,均分为对照、手针足三里、电针足三里及电刺激脑中央灰质4组。手针、电针及电刺激脑后在局麻中穿刺脑池吸取脑脊液1毫升,用 SephadexG-10柱层析去盐,盐峰前洗脱液合并成组分Ⅰ,盐峰后洗脱液合并成组分Ⅱ,后者与已知脑啡肽洗脱部位相同。用放射受体法测吗啡样活性,手针、电针及电刺激脑组的组分Ⅰ平均值比对照组分别增加22%、31%和20%,组分Ⅱ分别增加10%、15%和2%,但数据较离散均无统计显著意义。第二部分实验家兔15只,均分为对照、脑室内注射杆菌肽50微克及脑室内注射杆菌肽50微克+手针足三里3组。同法抽取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啡肽含量。结果单注射杆菌肽不增加脑啡肽含量,但杆菌肽+手针组增加十分显著,为对照组的3倍。说明静息状态下脑啡肽神经原活动程度较低,针刺可使它大大激活。  相似文献   

2.
电针刺激加速大鼠中枢脑啡肽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和  韩济生 《生理学报》1985,37(3):265-2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纹状体、下丘脑、丘脑、桥延脑内甲啡肽和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MEK,Ir-LEK)的含量。脑室注射氨基肽酶抑制剂 bestatin(B)或“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T)各50μg 并不影响脑内 Ir 脑啡肽含量,合并应用 B T 各50μg 仅引起下丘脑 Ir-MEK 含量轻度上升。这说明安静状态下中枢脑啡肽的更新率不高。给大鼠电针30min 使纹状体和下丘脑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40%(33—52%)(P<0.01)。在脑室注射 B T 各100μg 以及腹腔注射非特异性肽酶抑制剂 D-苯丙氨酸250mg/Kg的基础上电针,则使 Ir-MEK 和 Ir-LEK 含量升高约120%(94—147%)(P<0.01)。以上结果说明30min 电针刺激既促进脑啡肽的合成,也促进其释放。由于前者超过后者,因此静态含量升高。在中枢脑啡肽含量升高的同时,电针镇痛效果加强。说明由于肽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而积聚于脑内的脑啡肽是具有功能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抑制伏核内脑啡肽的降解使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得到加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脑啡肽酶”抑制剂 Thiorphan 或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 经慢性埋植套管注入家兔一侧状核内,观察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在1—4μg 范围内呈现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该作用可为伏核内注射纳洛酮或甲啡肽抗体所完全翻转,亮啡肽抗体则无效。表明伏核内注射 Thior-Phan 或 Bestatn 所产生的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甲啡肽而完成的。伏核内注射微量 Thiorphan 或 Bestatin 使电针镇痛的后效应明显加强,并能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表明电针和吗啡的镇痛效果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在伏核内释放出脑啡肽(特别是甲啡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豚鼠冰水游泳应激3min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髓质和脑内三个脑区组织的亮—脑啡肽(Leu-enkephalin,LEK,)含量和血浆的血管紧张肽Ⅱ(Angiotensin Ⅱ,ATⅡ)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冰水中游泳应激组豚鼠的血浆、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和纹状体组织的LEK含量和血浆的ATⅡ浓度,均较对照组豚鼠明显升高(P值均<0.01)。提示:豚鼠在冰水中紧张、剧烈游泳后,可能激活了中枢神经和周围组织内的脑啡肽能神经元和血管紧张肽原酶—血管紧张肽Ⅱ系统,从而促进LEK和ATⅡ的释放增加。  相似文献   

5.
大鼠中枢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含量与电针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电针镇痛大鼠各脑区和脊髓中甲硫脑啡肽(MEK)与亮脑啡肽(LEK)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电针组大鼠尾核和下丘脑内的 MEK 与 LEK 含量显著升高,丘脑、低位脑干和脊髓的含量基本不变。将每只鼠电针镇痛效果与脑内脑啡肽含量作直线相关处理,可见尾核与下丘脑的 MEK 含量与大鼠针效呈正相关(P 均<0.05),而这两个脑区的 LEK 含量与针效优劣无相关关系。本工作提示,尾核和下丘脑的 MEK 可能在电针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家兔上进行。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阻断血流方法建立内毒紫休克的实验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休克前后脑区、脑脊液及血浆中脑啡肽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脑室或静脉注射纳洛酮的抗休克效应。结果如下:1.休克时,下丘脑、延脑、桥脑的亮脑啡肽含量显著升高,中脑无明显变化、丘脑、纹状体下降。脑脊液和血浆中亮脑啡肽明显增加。外周静脉血与肾静脉血中无显著差别。2.侧脑室或静脉注射纳洛酮,均可使休克动物的血压回升,延长存活时间。脑室注射的升压数值略大,维持升压时间也较长。实验结果提示:脑啡肽参与内毒素休克过程。断阿片样物质的作用,可能是治疗内毒素休克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条件反射箱内训练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操作式防御性条件反射。训练时灯光先出现15s,然后结合给予脚掌电击8s。每天训练30次。如果动物能在灯光出现15s内按下反应键以避免电击,即谓建立了条件反应。在条件反应率(CR)连续5d达到80%以上后,即进行双侧尾壳核埋植套管手术。术后2—3d,向双侧尾壳核内注射甲硫氨酸脑啡肽(MEK)或bestatin(一种氨基肽酶抑制剂)。注射后30min,2h,24h,48h分别进行条件反射测验(每轮30次)。尾壳核内注射生理盐水作自身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生理盐水注射后,CR仍保持在80%以上。MEK(60ng)或bestatin(10μg)注射后30min和2h,CR显著下降。2h测验时伴有条件反应潜伏期(L)延长。CR及L两项指标于注射后24h和48h恢复至对照水平。纳洛酮(2mg/kg)腹腔注射能阻断bestatin的效应。MEK或bestatin尾壳核内注射后对自发活动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尾壳核的脑啡肽有可能参与条件反射再现的调节。bestatin可能通过增加内源性脑啡肽而产生类似MEK对条件反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枢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侧脑室注射催产素(OT)及抗催产素血清(AOTS)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注射50 ngOT 后80min 内,大鼠痛阈比注药前增加20—38%。与注射生理盐水组的痛阈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增高(p<0.01—0.001),侧脑室注射 OT 后电针期内,痛阈增加139—234%,与生理盐水电针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OT 的剂量在25—100ng 范围内,其增强电针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注射 AOTS 后,电针镇痛应明显低于注射正常兔血清(NRS)组(p<0.05—0.01)。上述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 OT,既可提高痛阈又可明显地增强电针镇痛效应,而用 AOTS消除内源性 OT 的作用后,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OT 在电针镇痛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练庆林  倪国坛 《生理学报》1993,45(2):182-185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鼠氧惊厥时,纹状体和下丘脑内亮-脑啡肽(L-Enk)含量的变化。实验中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常压空气组、高压常氧氮组、高压氧未惊厥组和高压氧惊厥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纹状体和下丘脑内L-Enk含量。结果显示,在高压氧环境中暴露的大鼠纹状体和下丘脑内L-Enk含量明显高于常压空气组和高压常氧氮组;且增高到一定水平时发生惊厥。实验结果提示,动物惊厥与纹状体和下丘脑中L-Enk含量的增加呈正相关,而与高压氧环境及加减压方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为探讨加巴喷丁的脑皮层镇痛机制是否与内源性脑啡肽相关.9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假手术组(S)和模型组(M),各组再按不同给药分为生理盐水(P)和加巴喷丁(G)两个亚组(最终分为C+P,C+G,S+P,S+G,M+P,M+G6组).部分坐骨神经结扎2周后开始腹腔给药,给药4周后留取大脑皮层.通过手术侧足机械痛阈和热痛敏的改变来确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成功及观察加巴喷丁的疗效.选择S+P,M+P和M+G3组做前脑啡肽原(ppENK)基因表达差异检测,并用Real—Time PCR验证,同时ELISA法测定脑皮层组织脑啡肽含量.M+P与S+P相比较、M+G和M+P相比较,均未见ppENK基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S+P,S+G,M+P和M+G组间脑皮层组织中脑啡肽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内源性脑啡肽可能与加巴喷丁的脑皮层镇痛机制无关.  相似文献   

11.
内源性吗啡样多肽和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内啡肽)是近年来从脑、垂体、肠分离出来的一类具有吗啡样活性的神经多肽,目前已达8种,它们可能是一类新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物质。其中脑啡肽是两个5肽:亮-脑啡肽及甲硫-脑啡肽,其脑内分布与(阿片)受体有相当显著的平行关系。β-内啡肽首先发现于垂体,然后亦在脑内找到。在脑内给药时其镇痛作用比脑啡肽强而持久。最近有许多资料提示脑刺激或针剌引起的镇痛都可能是由于激活了脑内的内啡肽能神经原使之释放内啡肽。本文讨论了有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尾核具有镇痛机能,并与针刺镇痛有关。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刺激尾核时痛阈升高,并可加强电针镇痛效应;而损毁尾核后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电针刺激“合谷”时,尾核出现诱发电位。记录尾核的单位放电也可看到多数神经元对电针有反应。某些神经元在电针数分钟后逐渐出现反应,停止电针后反应仍可持续数分钟,与临床实践中所见针刺效应的出现需要诱导期及停针后有后效应颇为相似。临床观察表明,电针人的合谷等穴位时,尾核也有诱发电反应,刺激尾核可以缓  相似文献   

13.
许多工作证明,给小鼠(Pomeranz,1976)、大鼠(范少光等,1979)、兔(北京医学院基础部针麻原理研究组生理组,1977)、猴(黄晔等,1978)等动物和人体(Mayer,1977;江振裕等,1978)注射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针刺镇痛效应便显著减弱。给大鼠电针后,脑内鸦片样物质活性明显增加,且与针效有平行关系(汤健、韩济生,1978)。说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endogcnous opiate-like substanee,OLS)在针刺镇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内释出的OLS以很快的速度发生酶解,例如将脑啡肽注入大鼠脑室,一分钟内即  相似文献   

14.
刺激大鼠尾壳核对脑内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激某一脑区时,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是否改变;如有改变,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的变化是否一致。本工作在乌拉坦麻醉大鼠上,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电刺激尾壳核对六个脑区(下丘脑、纹状体、丘脑、海马、皮层及脑干)两种脑啡肽含量的影响。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1)动物经乌拉坦麻校舍醉及手术操作后,除纹状体外,其它五个脑区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甲-脑啡肽含量只有下丘脑和丘脑明显降低,其它脑区无显著变化。(2)在乌拉坦麻醉及手术的基础上,再刺激尾壳核,除丘脑无显著变化外,其它五个脑区甲-脑啡肽含量均明显降低,亮-脑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甲-脑啡肽/亮-脑啡肽比值减少(其中纹状体的比值改变无统计学显著性)。以上结果表明,刺激大鼠尾壳核可明显影响远隔脑区脑啡肽含量。关于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反向变化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甲啡肽200—800nmol引起与剂量相关的镇痛效应。注射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Thiorphan 50nmol或Benatin 300nmol可加强电针镇痛,注射甲啡肽抗体则可对抗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内源性甲啡肽确实在痛觉调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亮啡肽800nmol使痛阈升高44%,其镇痛效应尚不及200nmol甲啡肽的作用(痛闻升高61%);注射甲七肽10-200nmol未见痛阈明显改变。注射亮啡肽或甲七肽抗体并不能对抗电针镇痛;注射甲七肽降解酶抑制剂Captopril 1000nmol也不能加强电针镇痛。这些资料说明,脊髓中的亮啡肽和甲七肽存痛觉调制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171只大白鼠的实验中,分析脑内5-羟色胺(5-HT)、吗啡样物质(MLF)和针刺镇痛效果(针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辐射热甩尾法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脑内5-HT 含量,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脑内吗啡样活性。主要结果如下:一、MLF——针效 25只正常大鼠,测定脑内 MLF 活性(受体结合抑制率)为28.6±1.4(均值±标准误,下同)。20只大鼠给予电针30分钟,痛阈平均增长72%,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对神经毒素(MPTP)致小鼠神经和运动机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在注射MPTP或生理盐水前1d和注射后1、4、7、10d,测量MPTP游泳组、MPTP非游泳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的爬杆时间和步伐,第11天用放射自显影法测定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密度。结果MPTP两组第1天步伐延长,随后恢复。第4天MPTP非游泳组步伐小于生理盐水组和游泳组,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MPTP两组第1天爬杆时间延长,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游泳组在随后各时间点爬杆时间依次缩短,并在第7、10天明显短于MPTP非游泳组和生理盐水组。游泳组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相对密度较非游泳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下调。后两组无差异。结论游泳运动能增强小鼠的运动机能,减轻MPTP的损伤效应,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下调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大鼠在热及冷环境、苯丙胺兴奋和骨折等四种应激状态下脑内亮-脑啡肽(LEK)含量的变化。观察到热及冷环境和苯丙胺兴奋均使下丘脑和纹状体LEK 含量明显下降,而骨折使纹状体和丘脑 LEK 含量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说明,在四种不同的应激状态下,脑区 LEK 含量变化的趋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蛋白质抑制剂环己亚胺500微克/50微升大白鼠脑室内注射方法同光热甩尾测痛、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发现环己亚胺组、环己亚胺 电针纽与对照组、单独电针组之比,痛阐明显降低,同时测定脑内纹状体、下丘脑甲-脑啡肽含量相应降低。阐明电针能促进甲-脑啡肽的合成,电针为提高脑内脑啡肽含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纪如荣  张勤 《生理学报》1993,45(4):395-399
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表明电针可促进脊髓脑啡肽释放,本研究进一步利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电针后前脑啡肽原mRNA在脊髓和延髓的表达。结果表明电针刺激(2Hz,1-2-3mA,30)后24h同侧脊髓背角前脑啡肽原(PPE)-mRNA阳性细胞数高于对侧。电针后对侧延髓腹内侧网状结构[包括延髓网状巨细胞核(Gi)及其α部(GiA)和Gi的外侧旁核(LPGi)]PPE-mRNA阳性细胞数高于同侧。我们推测电针诱发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增加可弥补因脑啡肽释放增多而导致脑啡肽前体物质的损失,从而参与针刺镇痛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