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作物栽培中,合理密植是农业“八字宪法”的中心,而播种量与密植程度有着直接关系,究竟要播多少种子,才能够达到增产的要求?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除去考虑种子的本身条件,例如:籽粒大小、发芽能力、生物学特性等以外,还要考虑播种时的其他条件,例如:播种期的早晚、播种方法、密植的程度、土壤的肥瘠、墒情、整地貭量、区的气候因素以及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情况等等。在这里,我们只结合初中三年级农业基础课中提到的播种时应根据那些原则控制播种量,来补充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行距和播种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垂直分布、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在不增加水肥等投入的基础上,设置等行距(R1,20 cm+20 cm)、宽窄行(R2,12 cm+12 cm+12 cm+24 cm)两种行距方式和低(D1,120 kg·hm-2)、中(D2,157.5 kg·hm-2)、高(D3,195 kg·hm-2)3个播种量水平,分析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冠层PAR的截获率及利用率、群体光合能力、生物量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 冬小麦冠层总PAR截获率、上层PAR截获率均表现为R1行距显著大于R2,而中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表现为R2大于R1,且在中层差异显著;从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相同播种量下R2行距光合势(LAD)、群体光合速率(CAP)、PAR转化率和利用率都显著高于R1,并以R2D2处理最大;冬小麦的群体生物量(BA)和不同层次叶片生物量(BL)均表现为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单株生物量(BP)则相反。在同一播种量下,BA、BL和BP均在开花期之后表现为R2行距高于R1,其中,BA、BP在成熟期行距间差异显著,中层和下层BL在D2、D3播种量下行距间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组合间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以R2D3、R2D1、R2D1、R2D2最大,其中,R2行距下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显著大于R1。综上,改变行距可以改善小麦冠层中下层PAR的截获量,增强冬小麦单株和群体光合能力、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及转化效率,提高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重视通过优化田间结构,塑造麦田理想的群体光合结构,以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光照资源,挖掘作物自身的光合生产潜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在本试验条件下,以R2D2配置群体光合能力、光合有效辐射利用率和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几年来甜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不断出现大面积高额产量,每公顷产量达30,000公斤以上,但一般产量每公顷10,000~14,000公斤。一.甜菜的生物学特性甜菜是二年生的作物。在生长第一年里,形成根、叶,根中积累糖分,在生长第二年里生出花苔,开花结实。甜菜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水分。播种后如果土壤干旱,虽有足够温度,仍不能适时发芽,如1951年由于播后月余无雨,  相似文献   

4.
深耕、增施有机肥料培养地力,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在肥沃地上适期精量播种,在保证个体良好发展的前提下,协调群体的发展,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夺取高产的关键。适期播种的农大139品种,每亩10万苗左右,越冬前总茎数每亩70万左右,越冬后最高总茎数控制在每亩120万以内,每亩55—60万穗,每穗26粒以上,千粒重36克以上,即可获得每亩千斤左右的产量。在北京地区冬性品种,关键是控制好春季分蘖才能达到合理群体。肥足墒好的地块,灌浆水适当提早到成熟前20天左右,以水控肥(氮肥),有利于调整碳氮代谢,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5.
在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inn.)种植过程中采用不同行距(25、30和35 cm)和打顶方式(分别于出苗后1、2、3和4个月打顶,以不打顶为对照),分析和比较其农艺性状(单株干质量、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和总脂产量的差异,并据此筛选出适宜续随子的种植行距和打顶措施.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有明显差异.随行距增大,续随子的单株干质量、株高和千粒质量总体增加、种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总脂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总脂产量则无明显变化规律;行距对续随子单株干质量、株高和总脂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及总脂产量无明显影响.随打顶时间的推迟,续随子单株干质量逐渐提高、株高和种子千粒质量则呈波动的变化趋势、种子产量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但总脂含量及产量变幅不大;不打顶处理(对照)的续随子各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以及总脂含量和产量均高于打顶处理;总体上看,打顶处理对续随子种子千粒质量、种子产量、总脂含量以及总脂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选择行距30 cm、不打顶的方法,其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871.01和359.73 kg·hm-2.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续随子种子产量和总脂产量与种植行距无关,但与是否打顶有关;打顶增产方式不适用于续随子的种植.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水稻栽培已经进入了以密植为中心的阶段,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渐趋明确,因此,培养大穗,增多每穗粒数,对实现跃进产量指标意义更为重大。在有关稻穗生态、发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泰农18:每公顷135、270、405万株;山农15: 每公顷172.5、345、517.5万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增加;在生育后期,山农15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大.泰农18的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05万株时最高,山农15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高,但与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17.5万株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在不同土层的积累量均降低.泰农18和山农15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405万株和345万株时,是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泰农18:每公顷135、270、405万株;山农15:每公顷172.5、345、517.5万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增加;在生育后期,山农15的根长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大.泰农18的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05万株时最高,山农15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45万株时最高,但与种植密度为每公顷517.5万株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成熟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在不同土层的积累量均降低.泰农18和山农15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405万株和345万株时,是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一、项目的市场背景和重要意义 1.经济、技术与市场需求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2467万公顷,总产1.42亿吨.虽然近年来.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都有所提高,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据分析,今后5~10年我国将从一个玉米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年进口量为700万吨.每年需玉米良种9亿千克左右.同时,我国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最多最快的国家.玉米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2325万公顷增长到2006年的2705万公顷,全国玉米亩产(1亩=1/15hm2)提高到目前的350~400 kg.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选用优良品种的遗传增益约占35%~40%.  相似文献   

10.
在雅罗斯拉夫国家育种站里,伊拉里奥诺夫制定了禾本科植物的无性杂交方法,就是当幼芽长到1厘米长时,把胚(接穗)嫁接在其他植物的种粒的胚乳上。幼芽在这年令最容易嫁接成功。如果幼芽长到1.5厘米或更多时,则愈合比较困难,或根本不能成功。材料的准备对于无性杂交是很重要的,要选取同年命的幼芽进行嫁接。当把小麦嫁接在黑麦上时,黑麦种子的播种催芽要比小麦晚一晝夜。在进行嫁接时很重要的是接穗和砧木的幼芽鞘粗细(直径)相一致,粗细不相符合常引起分蘖点和叶  相似文献   

11.
密植是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密植是目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有效而简单的措施之一。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下,密植已被作为重要的革命措施提出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也将密植单独列为一项增产措施,所以,以密植为中心的栽培技术,是一个增产的重要环节。许多地方准备由原来每亩插秧3—4万蔸增加到7—8刀蔸。我省(指湖南,下同)从1953年起推行密植,由于增产效果显著,到1958年全省约有90%以上的稻田实行了密植。但是,我省比起湖北省浠水、孝感两县每亩栽4—5万蔸,与苏联每亩16.8—19.98个穗相比,仍算稀植,所以稀植是我省栽培上的缺点。几年来推行密植的经验证明:在原有稀植的基础上,适当密植,并结合其他增产措施,是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但是增产指标,因各地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而有不同。据1956—1957年本省农科所和地区试验站  相似文献   

12.
增产菌的田间应用始于1979年,在过去的九年中,增产菌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应用.面积总计达346万公顷.在大多数应用地区,作物增产(增产率一般为10%)且一些病害减轻,以1987年为例,在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上应用达335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加41 000万公斤;油菜籽产量增加7400万公斤.经济收益增加31 87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构成小麦产量的因素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重量所决定的。但每年麦穗的成实粒数变异很大,且通常有三种現象,卽空壳、秕粒和飽粒,前两者合称为空秕。在滇南小麦生产中,由于空秕粒造成的减产現象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是否能通过罗汉果种子传播.本研究通过取ZYMV阳性的罹病罗汉果植株种子700粒,400粒直接播种于防虫网室中,300粒经表面消毒处理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最终获得213棵罗汉果实生苗.对所获得实生苗进行生物学鉴定及ZYMV 特异性RT-PCR检测,均未检测到ZYMV阳性植株.结果表明ZYMV不能经罗汉果种子传播,或其传播率很低.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田间试验(2006—2007年)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和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特征,夏大豆‘鲁豆4号’(Glycine maxcv.Ludou 4)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18 cm×18 cm(A)、27 cm×12 cm(B)、36 cm×9 cm(C)、45 cm×7.2 cm(D)、54 cm×6 cm(E)。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2006和2007生长季的各处理干物质分别在播种后第70天和90天达到最高,播种后第80天和100天时,A处理比E处理分别高21.6%和34.0%;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各处理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其中,A和B处理LAI表现较稳定,LAI相对较高且时间较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A和B处理显著高于E处理(P0.05)。夏大豆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6*(2006年),0.995*和0.892*(2007年),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而产量增加,A和B处理产量显著高于E处理(P0.05)。说明夏大豆在雨养农业条件下,植株相对均匀分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 1.水稻与人类生活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全人类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据报道,稻米直接食用的为93%,比小麦直接食用的75%多118%,每公顷水稻可养活5.63人,比小麦每公顷养活3.67人多1.96人;稻米易消化吸收的能量为96.3%,为6种禾谷类籽粒中之冠。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  相似文献   

17.
我校在苏联专家谢孔同志和北京师大生物系教学法组同志的指导之下,自建立生物实验园地以来,就根据苏联学校的经验,努力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谢孔专家教导我们,在中学生物实验园地上可以进行下列各种类型的工作:(1)上课;(2)参观;(3)实习;(4)试验研究工作;(5)长期的生物学观察;(6)米丘林生物学家小组的工作。现在以“冬小麦”这一课为例,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在生物实验园地上讲课的。一.准备工作根据教学大纲(草案)的精神,在讲“栽培植物”一章时,应广泛地利用实验园地,着重贯彻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我们在开学后即着手准备这章的教学,其中有关“冬小麦”一节的准备工作,做了下列几项: 1.了解到当地农民播种冬小麦的情况是:用耧播种,行距一般在55厘米以上,播种量是每亩12—15斤,品种以杂种较多;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播种优良品种“七二麦”,有的由农场用双轮双铧犂和马拉播种  相似文献   

18.
(一)发生为害情况 粘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1950年到现在,黑龙江有过三次大发生(1950年、1953年、1955年),1953年全省有宁安、牡丹江、鸡西、密山、勃利、桦川、佳木斯、富锦、集贤、呼兰、巴彦、宾县、阿城、五常、哈尔滨等27个县市发生,危害面积达23万公顷。1955年全省发生面积较1953年为少,据不完全统计,受害面积仍达十余万公顷,在大发生年份,  相似文献   

19.
正德国甘菊的基本介绍德国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系菊科母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80厘米,原产欧洲东南部,在德国、匈牙利、法国、俄罗斯、巴西、埃及、墨西哥、印度等国广泛种植,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公顷。近年来,以匈牙利产量较大,并主要以干花形式出口到德国,再提取精油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不同倍性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对灌浆期水分亏缺响应的差异,选用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on),和两个普通六倍体小麦(T.aestivum)品种‘长武134’和‘陕253’6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不同灌浆期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株高、旗叶叶面积、穗长、根干重、地上生物量、根冠比、千粒重、粒数、产量、收获指数、蒸腾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性状的变化。在小麦染色体倍体由二倍体向六倍体进化的过程中,小麦地上生物量、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显著增加。随着土壤水分从正常→中度亏缺→重度亏缺的减少,收获指数先增大后减小,分别为41.26%、42.48%和38.19%;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分别为2.39、2.43和2.53g·kg–1;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5、1.10和1.04g·kg–1。在灌浆期水分条件是影响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灌浆期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六倍体小麦的收获指数和四倍体的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四倍体和六倍体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