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蚁科(Formicidae)昆虫蚂蚁的食性范围很广,食物的分布格局也变化多端,所以,蚂蚁在觅食活动中常常需要个体间的合作。例如,在某些专门吃蜜露的蚂蚁中,小个体蚂蚁专门收集分散的蜜露资源,然后再把蜜露从嗉囊中反吐给大个体蚂蚁,后者则专门负责把食物运回蚁巢内(J.H.Sudd,1967)。在红褐林蚁(Formica rufa)中,常常可以看到两只工蚁互相合作共同搬运1只像家蝇大小的猎物,其效率要比1只工蚁单独搬运高得多(R.Chauvin,1950)。而在大头蚁(Pheidole crassinoda)中,如果1只蚂蚁的力量不足以搬  相似文献   

2.
行为生态学(二):最优觅食行为(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觅食时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如猎取什么食物?到哪里去猎食?采取怎样的猎食路线?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要捕食者能够借助于更有效的觅食,使其存活和繁殖成功的机会增加,自然选择就会对它有利。这个道理对山雀属鸟类来说是很明显的,这些食虫小鸟在冬季白天必须每隔三秒钟就捕食一只昆虫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J.A.Gibb,1960)。  相似文献   

3.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破碎化山地次生林中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Parus major)繁殖成功的影响,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18块大,中,小3种类型的斑块及对照样点,观测了大山雀产第一枚卵时间,窝卵数,平均卵重,出雏量及雏鸟出飞量等生态指标,结果表明,斑块隔离度对大山雀繁殖成功没有影响,1999-2000年两年中,大山雀在连续分布次生林中的产卵时间平均早于各斑块中的产卵时间7.2d,各斑块间的产卵时间差异较小,连续分布次生林和较大面积斑块内的大山雀窝卵数略高于中,小面积斑块内的窝卵数,连续分布生林中的平均卵重最大,斑块面积对出雏量及雏鸟不量没有影响,中,小面积斑块内的巢损失率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巢址竞争较激烈。  相似文献   

4.
囊鼠是一种营地下单洞穴居的鼠类,广泛分布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农田、牧场和森林,危害甚大。作者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两种襄鼠(Thomomys bottae和Thomomys mazama)的某些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得到以下结论: 1.囊鼠的摄食行为有8个组成部分,即:(1)暴露洞口;(2)探察洞外动静;(3)将食物拖入洞内;(4)储藏食物;(5)反复在洞外搜索剩余食物;(6)推土堵洞;(7)尝试及摄食;(8)对粪便和尿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种子大小对小泡巨鼠贮藏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泡巨鼠为研究对象,在围栏条件下,测定小泡巨鼠对大小两种栓皮栎种子的贮藏行为差异,以检验最优贮藏空间模型的两个预测:(1)大种子(高价值食物)的贮藏率大于小种子(低价值食物);(2)大种子的贮藏距离远于小种子.结果表明:大种子的搬运比例(39%)多于小种子(21.5%),多数的小种子(53%)被取食,大种子的贮藏比率(16%)远大于小种子(7%),上述结果支持模型的预测(1).但是,不同大小种子在贮藏距离上没有显著差异,因而预测(2)没有被支持.实验结果表明种子价值对鼠类的取食和贮藏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围栏空间可能影响对模型预测(2)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经典的Sherrington模型构建了一个以食物环境为输入,果蝇产卵行为为输出的神经行为学模型,并且对这个模型的敏感性以及可塑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给果蝇提供不同的食物成分和浓度,我们发现,果蝇在不同浓度的食物上产卵量有明显偏好差异,并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和稳定性.而当阻断了果蝇的嗅觉感受神经元后,产卵的浓度偏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用经典条件化的学习方式对果蝇的产卵行为进行训练后,发现果蝇也可以学会将光照条件和产卵行为偶联起来.这也证明了这个模型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这个模型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果蝇食物偏好、产卵行为、条件化学习等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孙立新 《动物学报》2002,48(3):302-308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间取食 ;(3)集群动物与单独活动的动物相比 ,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结果表明 ,獐的集群在交配季节最大而在产仔季节最小 ,獐在短草期比在高草期倾向于形成较大集群。因此 ,本研究支持了第一个预测。但是 ,集群的獐和单独活动的獐在取食和警戒时间分配上并无差异。因此 ,本研究不支持第二和第三个预测。时间收支 (timebudget)分析显示 ,在非交配季节 ,带幼仔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但走动频繁。在交配季节 ,与单独活动的雌性相比 ,与雄性在一起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 ,而单独活动的雄性却比与雌性在一起的雄性花较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寻找雌性。鉴于獐集群行为的复杂性 ,本研究认为 ,獐并不只因反捕食而集群 ,其它社会和生态因子在决定獐的集群行为中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d±0.44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O.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等翅目(Isoptera)昆虫等翅目(白蚁)昆虫是昆虫纲的一个大类群,它们的行为变化多端,但全部依靠吃植物纤维为生。白蚁的经济对策同大多数社会性膜翅目昆虫有明显不同。它们的能量收益很少与采食对策相关,而主要是取决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效率。从社会比较能量学的观点看,白蚁最明显的特点是,它们常常直接居住在食物资源的内  相似文献   

10.
路纪琪  张知彬 《动物学报》2005,51(3):376-382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对不可预见的食物供应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为中国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作者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建造半自然围栏(4 m×3 m× 1 m),以核桃(Juglans regia)和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为备选食物,对岩松鼠(12只)的食物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松鼠表现出集中和分散两种食物贮藏方式,而分散贮藏是其偏好的贮藏方式;2) 当遇到贮藏食物被盗窃时,岩松鼠倾向于搬运更多的食物进行集中和分散贮藏;3)岩松鼠没有在食盘就地取食任何一种食物;把食物搬离后,岩松鼠所取食的山杏种子数量明显多于所取食的核桃数量;4)岩松鼠只选择核桃进行分散贮藏;5)岩松鼠对核桃的搬运距离大于山杏种子.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自然条件下,岩松鼠对核桃和山杏的天然更新起着不同的作用[动物学报 51(3)376-382,2005].  相似文献   

11.
行为生态学(十四):动物的领域行为(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领域?对领域(territory)一词曾有过各种解释,如“领域是受动物所保卫的一个区域”(G.K.Noble,1939);“领域是动物的一个排他性独占区”(T.W.Schoener,1968);“领域是不允许竞争对手闯入的一块禁地”(J.L.Brown和G.H.Orians,1970)等等。但有些生态学家对领域的解释则不那么严格,认为只要动物之间(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所间隔的距离大于它们在随机占有适宜生境时所间隔的距离,就可以认为是占有领域(N.B.Davies,1978)。  相似文献   

12.
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进化稳定对策是动物对某一环境包括种群内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大山雀(Parus major)是一种广域分布物种,研究显示广域分布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生态特征及婚配制度在不同地区或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选择了分布于中国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山雀(P.m.minor)种群开展其婚配制度研究.野外共采集了22巢大山雀亲代和子代血液样本.结果如下:(1)从11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了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用于大山雀父权鉴定,在母本已知的情况下确定父权的准确率可达99.98%;(2)巢内父权鉴定结果显示,31.8% (7/22)的巢包含婚外父权,8.12% (16/197)的子代为婚外子代.与其他森林雀形目鸟类相比,大山雀婚外子代的比例明显偏低(<10%),每个存在婚外父权巢的婚外子代比例各异(55.6%~9.1%),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研究昆虫社会中的经济学原理时,必须注意昆虫同脊椎动物相比时的某些特殊性。在脊椎动物中,合作行为和社会性主要是建立在社群生活和保卫资源的基础上,但是在昆虫社会中,亲缘关系和亲代操纵(parental manipulation)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雌性个体的生殖力可以借助于女儿们(不育的)的帮助而大大提高。但是,要靠这种关系形成一个社会还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先决条件:1)必须有足够的食物喂养后代;2)后代必须同它们的母亲有足够密切的联系,以便于亲代操纵;3)后代必须干愿忍受操纵并予以合作,无疑,后代只有从亲代操纵中也得到某些好处,它们才会这样做。  相似文献   

14.
多位点单体型的可用性对于数量性状位点(QTL)的遗传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QTL定位可以通过检测极端群体中一个标记位点的哈迪-温伯格不平衡(HWD)来实现.本文拓展了HWD检验到多个标记位点,通过选择基因型对QTL进行单体型关联分析.我们用分析方法调查了不同遗传率,不同样本大小和不同样本选择阈值对HWD检验的统计功效影响.结果表明HWD检验具有高的功效.一个基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10个SNPs单体型频率的模拟研究用来评估HWD检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社群结构和行为特征大都同捕食现象有关。这些特征既能使动物得到食物,而又不致使自己沦为别的动物的食物。猎豹的外形和奔跑速度、羚羊的高度警惕性、猫头鹰敏锐的听觉器官和地面营巢鸟类的保护色,都有利于这些动物在激烈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找到食物,而又避免使自己成为食物。被捕食动物的社群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但并不总是如此)可以减少捕食动物对自己的捕食,并有利于得到食物。  相似文献   

17.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5月开始产仔,分娩季节(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长27天,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85天,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分娩季节长54天,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初产雌麝(primiparous)的平均分娩日期6月29日±4.29天,比经产雌麝(multiparous) 迟(6月19 日±1.47天).  相似文献   

18.
千岛湖栖息地片段化对大山雀营巢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栖息地片段化对次级洞巢鸟营巢资源利用的影响, 我们于2008年2-8月, 在千岛湖地区选取21个岛屿, 采用悬挂人工巢箱方法进行大山雀(Parus major)招引实验。通过测定岛屿面积、岛屿隔离度、捕食者活动率、人工巢箱周围植被盖度和人工巢箱巢向等5种参数, 分析大山雀人工巢箱利用与上述参数间的关系。实验期间, 共悬挂443个人工巢箱, 其中有72个(16.3%)被大山雀利用。大山雀倾向于选择捕食者活动率低、植被盖度低、巢口向东或向南的人工巢箱; 岛屿面积和隔离度对大山雀利用人工巢箱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岛屿面积可通过影响捕食者的活动率, 对大山雀利用人工巢箱产生间接影响。因此, 我们认为在栖息地片段化后, 应更多关注对洞巢鸟营巢资源利用有直接影响的栖息地特征因素, 以及片段化效应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将大鵟作为艾虎的天敌动物,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6 只成体艾虎在3 个捕食风险水平和4 种饥饿状态条件下的取食行为,探讨艾虎在取食过程中对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的权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捕食风险存在时,艾虎被剥夺食物0 d 和1 d 后对食物量不同的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均无明显不同(P > 0. 05),但对高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的(P <0.05),而艾虎被剥夺食物2 d和3 d后对高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中的(P < 0.05),但在利用频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面临低风险时,艾虎在4 种饥饿状态下均只利用无天敌动物存在的低食物量斑块,而基本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高食物量斑块。在面临高风险时,艾虎不得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食物斑块,被剥夺食物0 d 时艾虎对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P>0.05),而被剥夺食物1d、2 d 和3 d 后艾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明显高于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P< 0. 05)。在相同风险条件下,随着饥饿程度增加,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均明显增加(P< 0.05),而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的饥饿状态下,不同风险水平时,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时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频次均明显低于无风险时的(P <0.05)。以上结果说明艾虎能够根据食物摄取率和自身的能量需求在捕食风险和饥饿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当饥饿风险小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躲避捕食风险,当饥饿风险大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面对捕食风险,所采用的取食策略是减少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大山雀(Parus major)是著名的食虫益鸟,在松林内较为常见。群众反映:大山雀在哪片松林活动频繁,说明哪里的松毛虫多,是查看虫情的线索之一。1964年我所曾在昆嵛山林场进行该鸟的食性、食量观祭。 大山雀育雏期间,采用扎雏鸟颈、望远镜及近巢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