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化学通讯对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雄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同伴个体尿液气味行为反应的发育模式。结果显示,在成年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雄性个体表现显著多的嗅闻行为和嗅闻/舔舐环境行为,但是嘶咬气味刺激物的行为明显减少。在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不同年龄段的雄性个体行为表现不同,成年雄性个体表现较亚成年和幼年个体显著多的舔舐行为。此外,成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均表现较多的嗅闻/舔舐环境行为,而幼年个体则无该行为表现。幼年个体较成年和亚成年个体表现显著多的气味涂抹行为,而且嘶咬气味刺激物的时间较亚成年个体显著多。幼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对雌性和雄性个体尿液气味刺激的行为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熊猫对同种个体尿液中化学信息的行为反应呈现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中立竞技场中通过两两互作确定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同性个体间的社会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尿液,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自我/非自我识别能力及模式、尿液气味的行为响应机制,以及社会等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1)四川短尾鼩优势个体表现攻击行为较多,从属个体防御行为较多,优势个体的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攻击行为表现为同等级雄性高于同等级雌性,且雌性间的攻击强度低于雄性。(2)从属个体和优势个体分别对自身尿液气味和非自身尿液气味存在明显偏好差异。不同性别、等级个体自我识别模式差异不明显,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对于自身识别模式和非自身尿液的行为反应模式均不同。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具有自我识别能力且能力不同。(3)四川短尾鼩能够识别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尿液气味,雌性对雄性尿液更感兴趣,雄性对优势雄性尿液选择回避。雄性对其他个体的访问时间与嗅舔频次均显著高于雌性,雌雄个体在识别不同社会等级的尿液气味时存在性二型。  相似文献   

4.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2001,21(4):292-300
研究了成年布氏田鼠在10min内,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LD;短光照:SD)陌生雌/雄个体尿液和粪便两种单一个体气味源的气味行为反应,实验发现:所有雌雄被试鼠对LD气味源比SD气味源表现出更多的嗅闻行为。LD和SD被试鼠对同性/异性尿液气味的嗅闻行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但LD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粪便的嗅闻频次显多于SD被试雄鼠,从嗅闻行为特征量(嗅闻行为占所有行为的百分比)来看,所有LD和SD被试雌,雄鼠对尿液的嗅 明显多于粪便,除SD粪便气味外,被试鼠对异性气味源的嗅闻明显多于同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两种个体气味源,尿液和粪便都带有季节性信息,而且是具有性别特性的。异性的个体气味源比同性的个体气味源更具吸引力;长光照动物的个体气味比短光照动物的气味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光周期对雄性布氏田鼠种内个体气味辨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2004,24(4):304-310
本文研究了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 LD; 短光照: SD) 的陌生雌鼠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表现。实验发现: 所有被试雄鼠对LD 雄鼠、雌鼠气味比SD 雄鼠、雌鼠气味有更多的社会探究行为。LD 雄鼠比SD 雄鼠对同性或异性陌生个体气味的嗅闻和挖掘行为要多, 而且差异显著。在探究L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雄鼠比SD 雄鼠表现出更多的嗅闻和挖掘行为; 在探究S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和SD 雄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被试雄鼠在L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都显著多于在S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LD 雄鼠在L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显著多于在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 而SD 雄鼠在LD 和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进入频次和停留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同时, LD 雄鼠对LD 动情雌鼠的气味在嗅闻频次和嗅闻时间上多于非动情LD 雌鼠, 而对SD 动情和非动情雌鼠的气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SD 雄鼠对LD 和SD 动情雌鼠的嗅闻行为仅在频次上显著多于对非动情雌鼠的嗅闻, 而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表明: 布氏田鼠嗅觉通讯中的个体气味及其对气味进行辨别过程中的行为反应都随着光照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动物的个体气味带有季节性信息, 来源于长光照下的气味比短光照下的气味更具有性吸引; 短光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雌鼠的动情和雄鼠的性行为反应。其嗅觉通讯行为的适应意义可能在于: 减少秋季短日照环境下的繁殖活动, 提高雄性个体之间的社会容忍性以利于集群越冬。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75±15.79)kg。初生幼仔体重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幼仔、亚成体、成年及老年个体的大熊猫,雌性个体体重均小于雄性个体(P0.05)。雌、雄大熊猫幼仔生长曲线均接近幂函数(Power),雌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接近三次方(Cubic)函数,雄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则呈S型;无论雌性和雄性,幼仔和亚成体期间均保持线性增长(P0.05)。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年度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进入成年后期时体重会下降。进入老年期后,雄性大熊猫的体重在后期有显著性下降(P0.001)。本研究补充完善了大熊猫整个生活史的体重增长规律,为大熊猫迁地保护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雄性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对配偶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辨别实验发现:(1)雌鼠动情状况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溴闻和舔舐的持续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陌生雌鼠巢垫物的嗅闻和舔舐时间,而其他行为没有明显判别当配偶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雄鼠对动情的和非动情的陌生雌鼠的气味行为反应都没有明显判别当陌生雌鼠处于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时间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的嗅闻时间,而其他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当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动情配偶雌鼠巢垫物的嗅闻时间,挖掘频次,舔舐频次和时间都明显多于对非动情配偶气味的嗅闻,而且雄鼠在动情配偶气味周围搔扒体侧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也多于在非动情配偶气味周围的搔扒行为;(2)熟悉性对雄鼠气味行为反应的影响,当配偶雌鼠和陌生雌鼠都处于动情期或都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陌生雌鼠气味的探究行为(嗅问、挖掘和舔噬)和搔扒体侧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雌鼠气味的探究;雄鼠访问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在其中的停留时间也都多于访问配偶雌鼠气味源箱的频次和停留时间;当配偶雌鼠处于动情期而陌生雌鼠处于非动情期时,被试雄鼠对配偶气味的嗅闻,挖掘和自身修饰行为明显多于对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进入配偶气味源箱中的访问频次也多于进入陌生雌鼠气味源箱的访问频次。结果说明:雌鼠与被试雄鼠的熟悉程度和雌鼠的动情状况直接影响雄性布氏田鼠的社会探究和气味选择行为,即雄鼠偏好并选择动情雌鼠和陌生雌鼠,雄性布氏田鼠对雌鼠气味的行为反应也表现出田鼠属动物典型的多配制种类特征。  相似文献   

8.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上海动物园8头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食物丰容(木丝、麻袋和竹筒)对取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试验因素和水平,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记录丰容前后黑猩猩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能够有效对不同的试验方案进行排序。本研究中,对黑猩猩取食行为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木丝麻袋竹筒;不同食物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所有成年雌性丰容后取食行为增加,且取食占比比雄性高,幼年个体在丰容后取食行为占比降低。3种丰容方式对成年雄性和幼年个体的取食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对4头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丰容组合为木丝和麻袋(有无竹筒都可),对1头亚成年雌性黑猩猩的最优组合为木丝(有无竹筒和麻袋都可)。木丝对成年雌性取食行为的影响极显著(P 0.01),竹筒对每个个体行为影响均不显著(P 0.05),麻袋对部分个体影响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9.
果子狸繁殖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描述了果子狸在繁殖期表现出的17种子体为、14种神群行为和交配模式。个体行为包括侧卧、叭、蹲、静立、双脚站立、食粪、理毛、抓痒、嗅闻、标记,发情叫、雄性鸣咽声、舔阴茎、咬阴部、食交配栓;社会行为包括仪式化格斗、雌性雄必与的抵抗、打斗、依偎、同性或异性之间彼此舔毛、雄性嗅闻雌性阴部及尿液、舔雌性阴部和错爬胯,交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其交配模式为无锁结(可能)多次插入、插入后抽动、一次、性射精并在射精  相似文献   

10.
利手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往曾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然而,针对灵长类以外的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是否存在利手,未曾有过报道.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首次对其利手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大熊猫在个体水平存在利手现象,但是在群体水平不存在明显的一侧利手优势.雄性个体的利手指数与其年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90,P=0.008,N=19),即幼年雄性个体多表现为左利手,成年和老年雄性多表现为右利手.雌性不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r=0.219,P=0.245,N=30).相对单一的食性和取食、活动及育幼方式,可能是影响大熊猫利手指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表明,许多成年雄性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不能表达正常的社群性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研究大熊猫正常社群性行为与性情特征、展示、以及饲养管理的关系。通过调查获得大熊猫展示和饲养管理的数据,询问饲养员得知2001年繁殖季节中大熊猫的社群性行为发生频次,然后评估社群性行为能力。研究对象是分布在中国4个繁育中心的37头(12头雄性和25头雌性)成体大熊猫。通过提供新物品和气味来评估大熊猫情绪反应状况。情绪反应分为3类:畏惧、访问和访问玩耍。在有饲养员陪同玩耍的一组里,雌、雄大熊猫的"访问玩耍"的分值都较高。"畏惧"类的雌性大熊猫气味标记行为少,表达的性行为也少,并且更多地攻击接近它们的雄性,或者不理睬雄性。在繁殖季节前就接近雄性大熊猫围栏的雌性,表现出更多的气味标记行为和性行为。这些雌性的"访问玩耍"分值也高。"访问"分值高的雄性大熊猫,接近雌性的行为更多。那些与饲养员接触时间少的雄性大熊猫倾向于攻击雌性,与那些攻击性小的雄性相比,这些雄性倾向于能够接受丰富性低的环境。这些结果表明,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大熊猫的畏惧,在大熊猫和饲养员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在繁殖季节之前,增加雌性和雄性之间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12.
根为检验根田鼠对不同亲属关系异性成体尿气味的识别能力,通过一雄两雌配对实验建立实验种群,从而产生同胞、父系半同胞和陌生个体。在行为选择箱中记录了雌、雄根田鼠对亲属系数分别为0、0.25 和0.5 异性尿气味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如下:雌性根田鼠对3 种不同亲属关系雄鼠气味的接近潜伏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嗅闻时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 <0.05),而嗅闻频次和反标记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雄性根田鼠对3 种不同亲属关系雌鼠气味的接近潜伏期和嗅闻时间的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对不同亲属关系的气味嗅闻频次和反标记的比较分析表明,三者间的差异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因此,雌性根田鼠能够识别不同亲属关系异性气味并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而雄鼠不能识别3 种气味并对其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者研究了胸腺依赖抗原 (SRBC) (羊红血细胞 ,sheepredbloodcells ,SRBC)和非胸腺依赖抗原 (细菌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免疫活化对黑线毛足鼠气味信号和内分泌状态的影响。成年雄鼠注射SRBS5天后 ,其气味的性吸引力下降 ,这种结果伴随着粪便中睾酮含量的下降。SRBC处理后 ,雄性气味吸引力降低 ,这在体液免疫反应低的雄性个体中最明显。与SRBC的作用相反 ,注射LPS的雄性个体的气味吸引力增加 ,成熟雌性个体用于嗅闻嗅觉刺激上的时间差异与经LPS和盐处理过的雄鼠的粪便中睾酮浓度的差异呈正相关。作者讨论了这两种相反的嗅觉效应的适应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体辨别对于减少同种争斗以及配偶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用棉棒粘取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尿液作为气味源,以香水作为对照,测定鳄蜥对熟悉个体气味、陌生个体气味以及香水的舔舌次数和舔舌潜伏期,来探讨鳄蜥通过化学信息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的能力。结果显示,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对不同个体尿液的舔舌次数均显著高于对香水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香水的;尽管雄性对陌生同性个体气味与熟悉同性个体气味的舔舌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雄性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熟悉雌性气味的,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雌性对陌生雄性气味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熟悉雄性气味的;雄鳄蜥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雌鳄蜥对陌生雄性的。结果表明,鳄蜥能辨别同种个体的化学信息,并能通过化学信息来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推测鳄蜥的这种辨别能力对其领域分配以及繁殖交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雌性布氏田鼠对雄鼠气味的辨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立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9,45(3):294-301
通过雌性布氏田导其配偶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辨别实验,以及无交配经历的成年雌鼠对社会等级不同的陌生雄鼠气的辨别实验发现,有生育经历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气味的探究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气味的控究,但雌鼠在配偶雄鼠气味周围的停留时间、自身修饰行为和何处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地陌生雄鼠,没有交配经历的雌鼠对处于从鼠地位的雄性个体气味探究行为多于对优势雄性的控究,而其他行为表现没有明显差异。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可以利用气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大仓鼠对黄鼬气味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雌性成体和雌雄亚成体大仓鼠 (Cricetulustriton)长期 (4周 )暴露给过量的黄鼬 (Mustelasibirica)肛腺分泌物 ,观察其行为和生理状态的变化 ,并通过与我们以前有关黄鼬气味对成年雄鼠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表明黄鼬气味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大仓鼠的胁迫效应和生殖抑制存在差异。发现黄鼬气味对雌性大仓鼠的影响较雄性小 ,对亚成体的影响较成体小 ,这与雌性和未成年动物对各种胁迫因素的反应更敏感的普遍现象相反。在成年鼠中 ,雌雄鼠的攻击行为都受到黄鼬气味的抑制 ;但天敌气味使雌性的胁腺膨大 ,对胁腺标记和肾上腺大小无影响 ;成年雄鼠的肾上腺膨大 ,胁腺萎缩 ,标记减少。在亚成体中 ,除了雄性胁腺受到抑制(与成年雄鼠相同 )外 ,雌雄鼠的肾上腺和雌性的胁腺未受影响。亚成体实验鼠的体重都比对照组低 ,但成年鼠的体重未受影响。另外 ,与以往对其它鼠类的研究结果一致 ,天敌气味并不影响成年鼠的生殖器官 ,却抑制了未成年雄鼠的附睾和未成年雌鼠的子宫。这些差异可能和生理基础的性二态以及可能面临的被捕食风险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两遭遇法确定雄性根田鼠的社会等级,然后以新鲜尿作气味源,在行为选择箱中观察不同社会等级雄性根田鼠对自身气味和非自身气味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表明:种群中从属个体对自身尿液存在明显偏好,其对自身尿液的接近潜伏期显著短于非自身尿液,而访问时间、自我修饰频次都显著高于非自身尿液;种群中优势个体则优先访问非自身尿液,其对非自身尿液的访问时间、嗅舔时间、自我修饰及反标记均显著高于自身尿液;对非自身尿液,不同社会等级雄性个体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行为反应模式。这说明,不同社会等级雄性根田鼠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且模式不同,同时其对非自身尿气味响应模式的差异也与自身的社会等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绵羊对化学信息的识别及其在繁殖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动物生殖的各个阶段,都包含有嗅觉的作用。家畜经历了长期驯养过程之后,某些化学通讯行为有时会逐渐消失,但是它们仍然保持着野生祖先释放和感知气味的能力。 本项实验的目的在于测定绵羊产生和感知气味的能力及其在生殖中的作用。 取新疆细毛羊和哈萨克羊尿液和阴道分泌物作为外激素源,实验测定公、母羊对异性外激索的反应,记录嗅闻时间和行为表现。 结果表明,细毛公羊仅仅通过嗅觉,就有选择发情母畜的能力。它们对发情母羊化学倩息的趋近频次和嗅闻时间均高于对未发情者的频次和时间。 未曾交配过的一龄畜也能区分发情和未发情母畜的气味,但识别能力不如成畜。一定的性经验及随后的学习过程影响这种能力的发展。 实验表明,公羊在发情母畜阴遭分泌物处停留时间较长,嗅闻频次却并不高于对未发情畜阴道分泌物的次数。试畜对尿液的反应较阴道分泌物强。可见两处都含有表明性及性状况的化学信息存在。公畜对母畜化学信息表现蜷唇、舐、嗅、拱刺激源等行为。阴道分泌物所引起的行为类型则较尿液贫乏。 母羊亦表现出选择公畜化学信息的特性,它们在公羊气味处舐、排尿等。一龄畜反应亦弱于成畜。 新疆细毛羊和哈萨克公羊两个品种都表现了选择异品种信息的倾向。 绵羊是在近距离感受化学信息的,这就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9.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46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Logistics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87.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所辖的天坛山管护区,基于个体识别和野外跟踪,观察了一个野生太行山猕猴群(王屋1群, WW-1)的社会结构,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记录了该群内成年个体之间、母系单元之间的竞争行为过程,进而依据"David得分法"构建了WW-1群内成年个体及母系单元间的优势等级, 并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andscan sampling)记录了成年个体到达投食区的移动顺序, 分析了平均移动序位与社会顺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WW-1群体大小为41只个体, 由7个成年雄性和13个成年雌性以及21个未成年猕猴组成, 群内的成年雌性个体分别隶属于3个母系单元; 2)群中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亚成年雌性、青少年雄性、青少年雌性、婴幼猴雄性、婴幼猴雌性的比例为1∶1.86∶0.29∶0.43∶0.86∶1.29∶0.14∶0, 且未成年个体占全群的51.2%; 3)WW-1群表现出严格的优势等级结构, 成年个体优势顺位由高到低依次是: 豁鼻>次红>白鼻>痞子>红脸>尖脸>小白脸>皱眉>光鼻>长毛>黑颊>小不点>斑点>斑眼>灰头, 母系单元间的优势顺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红脸单元>长毛单元>斑点单元。研究结果提示, 太行山猕猴的社会结构为多雄多雌型; 成年雄性个体之间优势等级较成年雌性严格, 而成年雌性的社会顺位受所在母系单元社会顺位的影响; WW-1群的α位为成年雄性, 其在获取资源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