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高龄人群中髋关节骨折或坏死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主要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但高龄患者身体机能出现衰退,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因此,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探讨流程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为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位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模式和流程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且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流程管理模式对高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劳美荣  廖红珍  叶颜凤 《蛇志》2017,(2):222-22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以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及康复的效果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12、24、36、48、72h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能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加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蓝丽智 《蛇志》2012,(4):382-383
目的探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月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自编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同时对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认知水平、行为方式达标率分别为86.7%、76.7%、66.67%,对照组分别为53.3%、36.7%、33.3%,观察组各项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率比较,观察组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护理模式,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创伤较小,远期生活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5.
方海强  王间萍 《蛇志》2016,(4):509-51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的62例高龄患者手术护理配合情况。结果 62例高龄患者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有效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严格无菌操作,熟悉的手术配合步骤和器械使用,术后合理搬运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的82例行手术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压、术后引流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93.25±4.51),对照组患者Harris评分为(82.76±3.8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效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高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病人88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行一般护理,对照组44例在常规护理中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静脉血栓、感染、残疾、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相比于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 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 <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 <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赵婵  苏海瑕 《蛇志》2010,22(2):179-180
高龄老人由于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髋周肌群退变,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因其愈合能力差,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42例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整体护理,使病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精神方面处于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引流量。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IL-6水平。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 d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逐渐升高(P0.05),且与同时期的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降低手术早期的炎性反应,同时能明显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自身意愿按照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主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关节置换组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合并症、手术时机≥2h、采用内固定手术。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更高,但采用该手术治疗时需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所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疼痛率及翻修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3.6±19.3)min,术中出血量为(432.1±32.7)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10.2)min、(201.3±30.1)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总优良率、Harris评分分别为91.43%,(91.13±5.0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14%、(80.15±4.7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翻修率分别为20.00%、0.00%,低于对照组的22.85%、5.7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疼痛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均能起到有效的治疗,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对疼痛较为敏感和活动较多的老年患者而言,宜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黄海燕  黄叶莉  杨文  张炎  郭晓东 《生物磁学》2013,(25):4892-4894
目的:探讨军队医院干部病房实施流程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入住我院干部病房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流程化管理。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变化,调查患者对不同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良好,抑郁和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军队医院干部病房实施流程管理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的护理模式对大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空肠营养的作用,为临床护理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9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1例患者采取流程管理的模式进行空肠营养护理,而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干预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之前比较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等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5.71%,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管理护理配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急诊收治的不同病症的肝病患者越来越多,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以致工作频频出错,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针对急诊肝病患者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及作用,为肝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60例肝病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常规组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人性化管理、分层级管理、情绪管理及环境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患者的依从性。结果:管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7%,护理工作落实率为97.62%,患者依从性为90.46%;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77.5%,护理工作落实率为94.58%,患者依从性为87.82%;管理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及患者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急诊工作顺利进行,更有利于提高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以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其中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观察组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8.37%(9/49)(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患者髋关节各项评分相比术前均有升高,术后3个月的各项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采用SL-R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减少住院时间,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且可改善髋关节各项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