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构建规律,初步探索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纳入57对母婴志愿者,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BF)组(n=31)和混合喂养(MF)组(1月龄内添加奶粉时间>8 d,n=26),收集产妇产后0天、第30天的母乳,以及婴儿出生后0天、第7天、第30天的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母乳和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属、角双歧杆菌(B. angulatum)、链双歧杆菌(B. catnulatum)、齿双歧杆菌(B. dentium)、短双歧杆菌(B.breve)、两歧双歧杆菌(B. bifidum)、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 longum subsp. longum)、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longum subsp. infantis)及青春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的丰度。观察2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0―7―30天的构建规律;分析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0―7―30天2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构建过程存在差异。母乳双歧杆菌与婴儿肠道双歧杆菌存在相关:0 d时,BF组母乳B. a...  相似文献   

2.
人类肠道中的重要生理性细菌——双歧杆菌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概述 Tissier于1899年首先从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出了双歧杆菌并指出:该菌占婴儿粪便中细菌总数的98%以上;婴儿的健康与该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密切相关。并且为了增强婴儿对肠道疾病的抵抗力,他曾试图给体弱婴儿服用双歧杆菌培养物。当时对于人工营养儿及成年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是否也占优势的问题尚有争论,甚至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大肠杆菌的数量在人类肠道中占优势的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盐酸林克霉素诱发小鼠相关性腹泻模型,观察螺旋藻、婴儿型双歧杆菌及其混合物爱灵生乐(2036)螺旋藻双歧胶囊(胶囊内容物,含婴儿型双歧杆菌、螺旋藻,下同)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经口投予盐酸林克霉素0.15 g/(d.鼠),连续3 d,然后经口分别给予螺旋藻、双歧杆菌及爱灵生乐(2036)螺旋藻双歧胶囊1.66 g/(kg.b.w),连续5 d。结果经口投予螺旋藻、婴儿型双歧杆菌及爱灵生乐(2036)螺旋藻双歧胶囊1.66 g/(kg.b.w),连续5 d,能有效改善盐酸林克霉素诱发的小鼠相关性腹泻症状,特别是给予爱灵生乐(2036)螺旋藻双歧胶囊组,可有效治疗盐酸林克霉素诱发小鼠相关性腹泻。结论螺旋藻与双歧杆菌复合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明确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影响因素与其婴儿期腹泻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明确它们与婴儿期腹泻的关系。方法以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生后5-7 d均做大便双歧杆菌定量培养,并做相关因素的准确登记,同时严密观察随访至1岁,准确记录其发生腹泻情况。结果母亲分娩方式、临产期及产后是否使用抗生素、母亲妊娠期饮食习惯以及新生儿黄疸期长短与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有相关性。新生儿黄疸期长、母亲临产期及产后使用抗生素均是婴儿腹泻的危险因素;阴道分娩、母亲喜发酵制品及喜素食均是婴儿腹泻的保护因素。结论为避免导致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提倡阴道分娩、临产期及产后不用抗生素、妊娠期多食发酵制品和素食,并尽量设法缩短新生儿黄疸时间,以减少婴儿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凝集素(aspergillus oryzae lectin,AOL)检测不同母乳样本的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按照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将母乳样品分为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组和低核心岩藻糖基化组,采集两组母乳样品对应喂养的婴儿的粪便,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检测两组婴儿粪便中菌群的组成。利用Fut8~(+/-)和Fut8~(+/+)模型小鼠作为母代让其分别哺育野生型子代仔鼠,以进一步阐明核心岩藻糖基化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母亲/母鼠母乳蛋白岩藻糖基化水平高组与低组相比,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菌群丰富度增加,仔鼠肠道内乳杆菌定植增加。结论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的母乳可以促进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对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丰富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凝集素印记(Lectin Blot, LB)检测不同母乳样品的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根据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的高低将母乳样品分为两组;采集两组母乳样品对应喂养的新生儿的粪便,通过16S 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两组婴儿粪便中菌群的构成。结果母亲母乳蛋白核心岩藻糖基化水平高组相对于低组,其对应的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丰富度显著增高。结论高核心岩藻糖基化的母乳可以促进子代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生长。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增殖因子—低聚糖的功能及在食品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自1899年Tiser首先从母乳婴儿的粪便中发现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后,许多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它是人类及动物肠道内100多种细菌中对机体的健康有促进作用的代表性有益菌。如其可以在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理屏障,从而抵...  相似文献   

8.
双歧杆菌菌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婴儿双歧杆菌菌液保留灌肠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31例试验组患儿治疗后,其大便双歧杆菌活菌计数及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双歧杆菌菌液保留灌肠对小儿腹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对改善胃肠道功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魏容  张德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4):256-256,F003
自从1899年Tiser首次从母乳婴儿粪便中分离出双歧杆菌近一百年历史中,国内外学者便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双歧杆菌是正常人肠道中的优势菌,对人体微生态平衡有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创造了细菌学上极其辉煌的篇章。下面就对双歧杆菌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治疗前后腹泻羔羊粪便细菌检查及临床观察,以查明两种抗菌药物对腹泻羔羊肠道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腹泻羔羊治疗前粪便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例分别为20%、10%和70%。用敌菌净治疗的效果显著,其羔羊肠道细菌的比例接近健康羔羊。用庆大霉素治疗的羔羊,部分出现不良反应,其肠道细菌出现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的遗传学研究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361005杨智源黄耀坚苏文金1前言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于1899年由巴斯德研究所的Tissier从母乳婴儿粪便中发现,是定植于人类或某些哺乳动物体内的革兰氏阳性生理细菌,在微生态学上...  相似文献   

12.
测定36例轮状病毒腹泻幼儿的粪便双歧杆菌数量,与15例健康小儿对照,并对5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自发病早期至愈后一周作双歧杆菌的动态定量分析,结果提示双歧杆菌在腹泻早期(3天以内)未表现明显脱水时数量不减,腹泻过程中则减少,减少的程度与脱水程度有关。对双歧杆菌在轮状病毒腹泻过程中的作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抗虫转基因植株及其抗性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李学宝  毛慧珠 《遗传学报》1999,26(3):262-268
通过油菜子叶外植体-农杆菌共培养法将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获得抗虫的转基因植株。带有1 ̄2mm子叶柄的油菜子叶经农杆菌感染后,共培养2 ̄3天,然后转移到附加15mg/L卡那霉素的MS选择培养基上筛选转化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卡那霉素抗性苗相继在含20 ̄50mg/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再转移到含25mg/L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以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为探针,进行1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高原训练中运动员腹泻发生率,并采集运动员粪便样品,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肠道菌群变化。方法:赴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调研在训运动员胃肠道反应,统计腹泻发生率及发生的时间特点。分别在运动员进驻高原前和高原训练过程中采集粪便样品,进行粪便常规检测、提取全基因组DNA,质检合格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手段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1)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腹泻发生率为46.7%,所有腹泻案例持续时间均10天,其中74.1%持续时间5天。2)腹泻案例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分别是进入高原后的第1-3天(占总腹泻案例数的35.7%)及进入高原后的第7-10天(占总腹泻案例数的46.4%),至进入高原后的第12天不再有新增腹泻案例出现。3)运动员进驻高原前后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差异。4)相较与平原时,运动员肠道菌群拟杆菌门先上升后恢复,厚壁菌门先下降后恢复。结论:1)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多发腹泻,腹泻案例呈现出两个爆发高峰。2)运动员进驻高原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拟杆菌门占比上升、厚壁菌门占比下降。随着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的普及,针对性补充有益菌保障运动员平稳度过高原习服期,有助于降低高原训练期间腹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合活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长白二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进行实验,断奶日龄为35 d。共分为5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选取健康仔猪6头。实验组一: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罗伊乳杆菌),实验组二: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实验组三: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实验组四: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罗伊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中复合制剂中益生菌活菌数为109CFU/g。饲养30 d后观察复合活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日增重、饲料效率及血清溶菌酶方面,实验组一和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腹泻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活菌制剂可提高每头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降低腹泻的发病率,且增高仔猪血清溶菌酶含量,提高仔猪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在抗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歧杆菌在抗感染中的作用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罗予,蔡访勤双歧杆菌是人和很多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之一,1899年Tissier[1]首次从母乳营养儿大便中发现该菌,在婴儿粪便中该菌占细菌总数的98%,并指出它对乳儿营养和预防肠道感染具有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母乳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液体,为婴儿提供一系列营养及多样化的非营养活性成分,如抗体、细菌和免疫调节蛋白。过去十年的研究已证实母乳中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在建立婴儿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肠道菌群以若干种双歧杆菌为主,起决定性作用,被称为母乳源型微生物(MOM)。MOM不但可以降低婴儿的感染风险,而且还能减少成年期某些慢性疾病患病风险。MOM的形成依赖于母乳中复杂的可以帮助婴儿消化的糖结构。本文主要阐述母乳中的多糖、糖基化蛋白以及母体表型对于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从而来了解早期饮食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形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的。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制品(回春生)对肝硬化患者治疗作用的观察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医院110316李兆平,陆新志双歧杆菌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有益菌。本文就回春生(双歧杆菌活菌制品)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有关症状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观察,其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肝硬化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整肠生)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观察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及整肠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两组血清胆红素值及黄疸消退时间、大便次数。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5天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大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儿均无过敏及脱水等不良反应。结论整肠生治疗母乳性黄疸可缩短黄疸持续时间,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