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栎属青冈亚属17个种及炭栎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青冈亚属和炭栎花粉均为三拟孔沟,球形至长球形,(15~28.0)μm×(15.0~25.6)μm。花粉外壁纹饰可划分为3种:(1)蠕虫状(包括皱波状)、(2)聚合颗粒状、(3)棒状或小刺状。各纹饰在组间镶嵌分布。棒状及小刺状纹饰为栎属花粉较为原始式样,并为青冈亚属与高山栎组及部分巴东组(sect.Cerris)共有,推测其间具有较其它栎类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可能为广义栎属中较为基础的类群,而与栎亚属sect.Quercuss.s.,Lobatae和Protobalanus关系较远。花粉形态对广义栎属系统分类价值仅适用于较高分类阶元。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苦苣苔科异片苣苔属、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等3个特有属中3种代表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植物的花粉形状比较一致,均为长球形或近球形,表明花粉形状对苦苣苔科的系统与分类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观察到两种类型的花粉外壁纹饰:细网状纹饰、粗网状纹饰;异片苣苔属具粗网状纹饰,长檐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具细网状纹饰。还讨论了一些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在苦苣苔科的系统研究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12个分类群16个样品的花粉形态特征(包括花粉大小、萌发孔及外壁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光叶山小橘(G.craibii var.glabra)、长果山小橘(G.erythrocarpa)、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长叶山小橘(G.longifolia)、亮叶山小橘(G.lucida)、海南山小橘(G.montana)、少花山小橘(G.oligantha)、小花山小橘(G.parviflora)和华山小橘(G.pseudoracemos)等9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范围为(15.90~23.92)×(14.56 ~ 22.00) μm,极面观为圆形、三裂圆形或近三角形,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E)范围为1.03 ~1.31,均为3孔沟;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以将国产种类划分为条网状、复条网状、条纹-穿孔纹饰以及孔穴状纹饰等四种类型,其中小花山小橘不同来源花粉的外壁纹饰差异较大,至少存在5种类型:(1)极面穴状,赤面条网状或穿孔,(2)极面穴状,赤面均匀分布圆形穿孔,(3)具复条网状,(4)条网状兼具不规则小穿孔,(5)条网状兼近圆形穿孔纹饰.研究发现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为该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对14种酢浆草属植物花粉形态及表面纹饰进行观测,对其花粉形态进行聚类分析,并基于孢粉学聚类结果,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所观测的14种植物花粉粒为近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多数为3沟花粉粒,稀2沟(星星酢浆草)和4沟(黄花酢浆草);其中,96.3%花粉粒为中等大小,3.7%为小花粉粒;不同花柱类型都表现为长雄蕊花粉比短雄蕊花粉大;外壁纹饰可分为复网状和网状两类。(2)首次发现3种存在异常花粉粒,分别为桃之辉酢浆草、一片心酢浆草及黄花酢浆草,花粉的异常表现为萌发沟数目和排列异常,其外壁纹饰结构与正常花粉粒未有明显不同。(3)根据外壁纹饰可将14种划分为2大类。一类为复网状花粉,仅构巢酢浆草和果香酢浆草为该类纹饰,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为网状花粉,对12种具网状花粉酢浆草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桃之辉酢浆草、双色冰淇淋酢浆草、藤双色冰淇淋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扁平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纳马夸纳酢浆草及兔耳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大花酢浆草、星星酢浆草、乳白蝴蝶叶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吉氏酢浆草和一片心酢浆草与其他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绣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厘清绣球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国产绣球属及其近缘属41种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以及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花粉为三孔沟;形状多数为长圆体形或近球体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圆形;极面观多为圆形,少数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网状和孔穴状。网眼内的三级纹饰可分为光滑和具颗粒状突起。根据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类型将上述物种划分为4个组,即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以上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类型。上述表明花粉形态证据可为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属下分类和种间界定提供重要佐证;但结合前人的系统发育重建分析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系统学意义相对有限,如花粉形态证据对于该属及其近缘种属系统发育树上大支的界定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蓼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44种2变种蓼属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除了前人报道的31种外,其中15种为首次报道。本属花粉形态多类型,有球形、近球形、近扁球形、近长球形及长球形;从萌发孔来看,有三沟型、三孔沟型、散沟型及散孔形:外壁纹饰有颗粒-穿孔、微刺-穿孔、微刺-凹穴、细网状、皱块状及粗网状。根据这些特征将花粉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西伯利亚蓼型(Sibir-icum-type)为本文首次提出。文中对本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支持Steward(1930)将本属划分为8个组的意见,而认为应将本属划分为11个组。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鸡矢藤属(Paederia L.)6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鸡矢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辐射对称,小型或中型,极面观3-裂圆形至钝三角形,赤道面观呈长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具3个萌发沟,无内萌发孔。外壁纹饰网状、细网状或穿孔状,孔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或无。臭鸡矢藤(P.foetida)和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具有花粉二型现象,其中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是首次报道。花粉二型现象与花柱二型现象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与前人的观点一致。推测鸡矢藤属外壁纹饰的可能演化趋势为:穿孔、网状、细网状→粗网状;网眼内无棒状突起→网眼内有棒状突起。鸡矢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变化较大,且无内萌发孔,是茜草科花粉过渡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12个分类群16个样品的花粉形态特征(包括花粉大小、萌发孔及外壁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光叶山小橘(G.craibii var. glabra)、长果山小橘(G.erythrocarpa)、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长叶山小橘(G.longifolia)、亮叶山小橘(G.lucida)、海南山小橘(G.montana)、少花山小橘(G.oligantha)、小花山小橘(G.parviflora)和华山小橘(G.pseudoracemos)等9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范围为(15.90~23.92)×(14.56~22.00)μm,极面观为圆形、三裂圆形或近三角形,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E)范围为1.03~1.31,均为3孔沟;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以将国产种类划分为条网状、复条网状、条纹-穿孔纹饰以及孔穴状纹饰等四种类型,其中小花山小橘不同来源花粉的外壁纹饰差异较大,至少存在5种类型:(1) 极面穴状,赤面条网状或穿孔,(2) 极面穴状,赤面均匀分布圆形穿孔,(3) 具复条网状,(4) 条网状兼具不规则小穿孔,(5) 条网状兼近圆形穿孔纹饰。研究发现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为该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鸢尾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产鸢尾属Iris L.3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 了观察。该属植物的花粉为舟形或近球形。萌发孔可分为远极单沟、远极单沟-拟沟、二合 沟及无萌发孔等类型。外壁主要为网状纹饰,少数具瘤状或鼓槌状纹饰。本文依据花粉形态 和其它器官特征,对本属花粉外壁及萌发孔的演化趋势及某些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太行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河北、河南、山西太行菊属2种植物17个种群的花粉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形态进行系统观察和比较,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太行菊属植物的演化进程路线.结果显示:(1)太行菊属花粉为单粒花粉,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具3孔沟.(2)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花粉外壁纹饰以刺-颗粒状复合纹饰为主,刺基部膨大,体积较小属小型...  相似文献   

11.
土圞儿属和旋花豆属(豆科)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豆科Leguminosae土圞儿属Apios和旋花豆属Cochlianthus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在光学显微镜下,大多数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形状(表面观)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浅波状或波状,只有一个种——和Apios gracillima Dunn叶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式样为较平直。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多数种类的叶片蜡质纹饰通常为片状或颗粒状,一些种叶表皮未见蜡质纹饰;气孔器外拱盖内缘通常为浅波状或近平滑。在这两个属内,上述叶表皮特征在物种内较稳定,因此对于解决属内种间和属间关系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A.gracillima叶的上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弧形,A.delavayi Franch.叶的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A.gracillima应处理为一独立的种,而不是A.delavayi下的一个变种;(2)A.priceana B.L.Rob.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和蜡质纹饰形态等方面与土圞儿属中其他种不存在显著区别,因此土圞儿属内两个亚属的划分是不合理的;(3)土圞儿属多为5或7小叶,无毛或近无毛,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或近平直,而旋花豆属3小叶,密被柔毛,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浅波状,本文支持它们为两个独立的属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刘林德  张萍  孙京田  祝宁 《植物研究》2000,20(3):300-30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刺五加和无梗五加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花粉粒的赤道面观呈近圆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具三孔沟。无梗五加、刺五加雄株的花粉表面纹饰为网状;刺五加两性株的花粉的表面纹饰亦呈网状,但有些花粉网脊不连续。无梗五加的花粉粒大小为26.5μm×27.4μm;刺五加雄株的花粉粒大小为21.1μm×22.1μm;刺五加两性株的花粉粒大小约为21.6μm×23.9μm。研究结果表明,无梗五加和刺五加雄株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支持传统的属级和种级水平的分类;刺五加两性株某些花粉粒亚显微形态的独特表现可能与其发育不正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地处滇中南的无量山地区迄今计有种子植物207科,1026属,2540种,其中东亚特有科10个,中国特有属27个,无量山特有种子67个,这一地区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特有现象较为显著,在对科级持有现象进行较细致的研究后,本文认国无量山具有较多的分类系统上隔离的东亚特有科反映了该地作为东亚古老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其地质历史与整个东亚是一致的,且与东亚植物区系的发端密切相关,属的特有现象表明,地处中国特有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四分孢子及花粉粒均见有粘连现象。花粉气囊的形态、大小变化复杂多样。除一般具两个正常气囊的花粉粒外,还观察到气囊不发育、具一个气囊、二个异形气囊、三个气囊和四个气囊的花粉粒。成熟花粉壁从外至内可分为外壁外层、外壁内层、内壁外层和内壁内层,它们的构成成分及形态均有明显差别。贮存后花粉的内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木犀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4组2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花粉为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外壁表面均具网状纹饰。大多数种类都具有三孔沟的萌发孔,极少四孔沟,或六萌发孔。内孔明显或不明显,有9种植物同时存在具三孔沟和具三沟二种类型的花粉及中间过渡类型(显脉木犀同时存在具三拟孔沟和具四拟孔沟)。很多特点表明,木犀属花粉的萌发孔在木犀科中处于由简单萌发孔向复合萌发孔过渡的阶段。根据网眼从沟间区中央到沟边是否变细,可将本属花粉分为两大类型,与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综合一些花粉特征,可发现本属花粉形态差异较明显,与一般形态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花粉形态在木犀属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椴树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椴树属Tilia是椴树科一个形态特殊且唯一的北温带分布属,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构成典型的北温带分布格局,三个分离的分布区之间缺乏共有种。本文对各分布区的种类进行重新评价,确认全属25种。其中东亚17种,占68%,包含了现存种类各个演化阶段的类群,是现代分布中心;欧洲-西西伯利亚6种,属于木果组及壳果组;北美2种,均为木果组成员。化石分布与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分布纬度较现代分布偏北,达到北纬80°附近,且还出现于现今无椴树分布的亚洲大陆腹地,北美西部椴树至第三纪末完全绝迹,而东部到第四纪才有化石记录。根据现代地理分布,结合化石证据、地质历史、气候变迁及形态演化推测,椴树属可能在白垩纪晚期起源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山地,至少到始新世之前已散布至欧洲和北美西部。渐新世之后的全球降温和更新世大冰期对椴树属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野外调查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报道了浙江凤阳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现知凤阳山有种子植物164科、659属、1488种(含种下分类群)。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40.9%),其次是世界分布(20.7%)和北温带分布(19.5%),温带分布少于热带分布(47:81);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20.5%),其次是北温带分布(18.0%)和东亚分布  相似文献   

18.
领春木茎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穿孔板的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a Hook. f. &; Thoms.隶属领春木科Eupteleaceae。该科为东亚特有的单型科,其系统位置一直颇有争议。本文对中国产领春木茎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穿孔板的变异进行了观察,以期为它的系统位置提供进一步的解剖学证据。结果表明,领春木茎次生木质部中包括无明显穿孔板的管胞状导管和典型的导管两种类型。在无明显穿孔板的导管中,穿孔中的纹孔膜全部或部分消失,但穿孔无规则排列或聚集,不形成具典型的形态特征的穿孔板;在典型的导管中,穿孔板形态变异较大,包括几个类型:网状穿孔板(含麻黄式穿孔板)、网状和梯状混合型穿孔板、梯状穿孔板、梯状穿孔板向单穿孔板的过渡。在上述导管穿孔板类型中,只有梯状穿孔板的穿孔中可以观察到纹孔膜的残余。在领春木次生木质部中也观察到了端壁多穿孔板及侧壁穿孔板。根据观察结果,我们认为领春木次生木质部导管穿孔板的许多特征说明该科可能处于毛茛目中比较原始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19.
The outer epidermal walls of 65 species incorporated in 14 genera of the tribe Stapelieae were investigat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EM). The species, all of them stem succulents preferring the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Palae-otropics, possess an outer epidermal wall, which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structure. The whole plant body is covered by a massive wax layer, in addition some species bear wax crystals. A cutin layer follows beneath, reticulate over its whole expanse and not divided into a cuticle proper and cutinized layers. A cellulose layer, which often exhibits enclosed cutinbodies, delimits the wall against the plasmalemma.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pollen grains of 32 species of the genus Iris in China were examin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rctron microscope. Pollen grains in Iris of China are navicular or subspheroida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aperture and shape, pollen grains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1) Monocolpate (distal): pollen grains navicular or subspheroidal, exine reticulate. (2) Monocolpate-colpoidal: pollen grains subspheroidal, exine pilate. (3) 2-syncolpate: polen grains subspheroidal or navicular, exine reticulate. (4) No aperture: pollen grains subspheroidal; exine verrucate. The evolutional trends of aperture and exine ornamentation are traced and systematic po-sitions of some spec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s and other org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