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哈士蟆油”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哈士蟆油是“哈士蟆的脂肪”,“雌性哈士蟆的卵巢和输卵管外的脂肪”,“雌性哈士蟆的输卵管”。本研究通过对哈士蟆油干品形态结构的观察、显微切片的观察和化学成分的分析,否定了上述的前两种解释。形态结构、组织化学和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哈士蟆油是雌性哈士蟆(中国桂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或黑龙江林蛙R.am  相似文献   

2.
应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哈士蟆十种干样品进行了氨基酸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必需氨基酸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雄蛙腿肉,雌蛙腿肉、卵、整只雄蛙、整只雌蛙、雄蛙皮、哈士蟆油、雌蛙皮、雌蛙腿骨、雄蛙腿骨。②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雄蛙腿肉、雌蛙腿肉、雄蛙皮、雌蛙皮、卵、整只雄蛙、整只雌蛙、哈士蟆油、雌蛙腿骨、雄蛙腿骨。③雄蛙腿肉和雌蛙腿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哈士蟆在南方的养殖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前言哈士蟆(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是两栖类动物,属于蛙科,原产我国寒冷的北方——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北纬44°,东经127°)。雌蛙的输卵管(哈士蟆油)在秋季特别发达,含有大量的脂肪与维生素甲、乙、丙,为人们冬令良好之补品,对神经衰弱及肺结核患者亦有良好的疗效,所以经济价值很高。过去,全国各地所需之哈土蟆油大都产自东北。在大跃进中,南方各地为了扩大水产养殖品种,试养了哈士蟆。近两年来,在山东、北京等地都曾试养过,但由于对哈士蟆的生活习性掌握不够,以致遭到失败。上海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 ,主产东北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是我国著名药用经济蛙种 ,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 ,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在南方能否养殖呢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近年来我们在苏州郊区进行了中国林蛙南移养殖试验 ,并取得了成功。1 引种种蛙的引进可以在秋季中国林蛙下山冬眠时进行 ,在东北 9月中旬到 10月下旬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都可以采集到种蛙 ,向南方运输种蛙可以在 10月下旬进行 ,也可以将秋季采集的种蛙在东北存放到 12月份待南方气温较低时再进行。从我们过去的经验看 ,10…  相似文献   

5.
刘昊  石红艳 《四川动物》2000,19(2):68-69
中国林蛙 (RanachensinensisDavid)俗称哈士蟆 ,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两栖类动物。其雌体的输卵管 ,即哈士蟆油是一种驰名中外的滋补良药。同时它还是一种对农、林、牧业生产及卫生防疫有益的动物。关于它的研究 ,前人已作了不少的工作[1- 7] ,但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针对东北的长白山亚种开展的。而实际上 ,此蛙在川西北高原草地上分布甚广 ,且有相当数量。如今 ,东北地区资源因受过度开发而遭受巨大破坏 ,产量日益减少 ,因此加强对若尔盖草地的中国林蛙的生态研究 ,对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笔者于 …  相似文献   

6.
研究林蛙(Rana amurensis)受精卵的表面膜,有时先要除去包裹在蛙卵外面的胶膜(卵胶和卵黄膜)。机械法剥离胶膜可以得到完整无损的裸卵,但难度大、效率低。Katagiri 从哈士蟆和日本青蛙胚胎  相似文献   

7.
哈土蟆(Pam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蛙类,它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最近几年来,东北很多地方,积极加强资源保护并发展人工养殖。在东北广大山区,水田是哈士蟆的天然产卵场,因此,保护哈土蟆蝌蚪,并有计划地利用稻田饲养蝌蚪,是保护哈士  相似文献   

8.
东北产中国林蛙——哈士蟆的染色体组型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产的中国林蛙——即哈士蟆,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类动物之一。其输卵管可加工制成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激素的哈士蟆油,是一种享有盛誉的滋补强壮剂,能治精力耗损及神经衰弱等疾病。然而,对于哈士蟆本身的生物学,从它的分类学地位乃至其他基本的生物学资料,至今仍然缺乏了解。  相似文献   

9.
哈士蟆的生态观察和养殖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哈士蟆的陆栖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山期,森林生活期和下山期。森林生活期,哈士蟆主要栖憇于阔叶林中,柞木林里很少。(2)哈士蟆有二种冬眠方式,即水下冬眠与地下冬眠。水下冬眠为主要冬眠方式,这种方式又可分为散居冬眠与群居冬眠二个阶段。(3)森林植被的破坏引起哈士蟆数量的变化,其变化过程约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森林区:哈士蟆为优势种,青蛙与蟾蜍数量少。半林区:哈士蟆数量减少,青蛙与蟾蜍数量增多。哈士蟆与青蛙、蟾蜍的数量约处于等同地位。农田区:森林植被全部被垦为农田,哈士蟆的数量极少,或绝灭。青蛙与蟾蜍成为优势种。(4)哈士蟆养殖场需有树林和水源,并需有二类池塘,即产卵孵化池和越冬池。  相似文献   

10.
人工封沟养蛙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傅立中,张新田,王宝贵,王建军(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136100)中国林蛙(RanaChansinensis)俗称哈士螟、油蛤螟,属于两栖纲、蛙科、蛙属的珍贵经济动物。我省人工封沟养殖林蛙始于80年代初,近几年来,封沟...  相似文献   

11.
广西境内的琴蛙有多个地理种群,主要分布于桂东北地区的龙胜、灌阳,北部地区的融水,中部地区的金秀和南部地区的上林及武鸣,现己证实在灌阳都庞岭的种群为湘琴蛙(Nidirana xiangica),在大瑶山的种群为瑶琴蛙(N.yaoica),在大明山的种群为广西琴蛙(N.guangxiensis).雷山琴蛙(N.leisha...  相似文献   

12.
棘腹蛙(Quasipaaboulengeri)是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的两栖动物。因其以农业和森林害虫为食且对生存环境要求高的特点,故有保护和监测环境的生态功能。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捉等原因,造成野生棘腹蛙数量急剧下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本文从棘腹蛙的习性、生存环境特征、系统进化、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棘腹蛙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西棘腹蛙的生活习性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棘腹蛙为山区流溪型种类,广食性,成蛙以捕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蝌蚪主要摄食藻类等植物食物。棘腹蛙有显著消灭为害森林的动物(昆虫),其有益系数为68.31%。  相似文献   

14.
两例四肢畸形的峨眉髭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畸形两栖动物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些报道,多数资料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蛙产生畸变的事例。但是,在自然情况下蛙类形成畸形的个体事例则较少见,托尼尔(Tornier)曾描述过一只长有四条前肢的畸形塘蛙(Rana esculenta),该蛙右前肢正常,左侧除一条正常前肢外,还有两条畸形前肢;皮森(Peason)报道一例具四条后肢的畸形牛蛙幼体(Rana catesbeiana);奥托(Otto)报道过一只畸形棕色锄足蟾(Pelobates fuscus),该蟾左侧前肢正常,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生育力与体型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测量了黄山浮溪地区23只排卵后雌蛙的体重、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宽、前肢及指长、前肢长、后肢全长、胫长等9个体型参数,并计数每只雌蛙的窝卵数。相关性分析显示,雌蛙的窝卵数和9个体型参数值均呈正相关性(P 0.05),体长和其他8个体型参数值均呈现正相关性(P 0.05),以体长为控制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窝卵数和体重呈正相关性(P 0.05),故具有较长的体长、较重的体重特征的雌蛙,可以携带更多的卵,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不同雌蛙个体间的窝卵数差异较大,平均窝卵数为(646.5±37.6)枚(590~706枚)。大个体雌蛙具有更强的生育力、更大的繁殖输出,可能是导致凹耳蛙两性间异形程度较大(雌大雄小)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探究抱对雌、雄凹耳蛙之间的配对模式,测量了21对抱对雌、雄蛙的上述9个体型参数,分析显示,抱对雌、雄间9个体型参数值均不存在相关性(P 0.05),未发现凹耳蛙在性选择的过程中采用选型配对模式,雌性凹耳蛙可能倾向雄蛙非体型的品质特征,比如鸣叫声等。  相似文献   

16.
2018年9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采到14号湍蛙属Amolops标本,雄性体长46.4~56.5 mm(n=9),雌性体长74.7~89.7 mm(n=5),个体明显大于西域湍蛙Amolops marmoratus,线粒体基因16S rRNA序列与西域湍蛙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2.61%,与克钦湍蛙Amolops afghanus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对比研究,确定为克钦湍蛙,并对克钦湍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开口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摇蚊Chironomidae midges幼虫、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蝇蛆Musca demestica、人工饵料作为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饲养棘腹蛙幼蛙28 d,观察这些饵料对棘腹蛙幼蛙生长、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组幼蛙生长速度最慢,存活率也最低(61.88%);摇蚊幼虫组的存活率最高(79.38%),生长最快,是棘腹蛙幼蛙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9月及2010年7月,在湖北省宜昌市高家堰镇采集两栖类标本,其中,部分臭蛙标本被鉴定为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属湖北省新纪录。要确定中国大绿臭蛙各居群的关系、澄清其分类问题,有必要进行适度的资源考察和深入的系统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Bourret),1939)是Bourret于1937年根据越南沙巴采集到的标本订为棘胸蛙一新亚种[1],1939年他改订为新种[2]。寇治通等人1983年10月在云南省勐腊县景飘采到一只雌性成体蛙的标本,作为我国多疣棘蛙的新纪录发表[5]。但一直未得到承认[3,4,6~9]。笔者于2003年7月在云南省景洪市勐龙乡勐宋村、2004年8月在云南省勐腊县勐远镇艺班东村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8号蛙类标本,经鉴定为蛙科棘蛙属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这是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两栖类生存,但该区域的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新兴的生物声学方法,调查该地区无尾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了解蛙类鸣叫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选择5个生境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条样线,每条样线上布设3台录音设备,于2021年6月、8-9月和12月以及2022年1-3月分别收集至少半个月的声音数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蛙类17种,隶属6科11属。四季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其中冬季(12月)出现的物种最少。不同区域的物种组成也存在差异,其中飞列地区发现的物种最多。记录到的17种蛙中,有12种仅在夜晚鸣叫,有3种主要在夜晚鸣叫,偶尔也在白天鸣叫,有2种全天都活跃鸣叫。不同生境蛙类对降雨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永久水体中的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栖息环境多样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鸣叫活性不受降雨影响,但浅水溪流中的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和地面上的海南拟髭蟾(Lepto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