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咖啡灭字虎天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咖啡是我区桂西南部大力发展经济收益较高的热带技术作物。虽然在四十多年前我区已试种成功,但大面积栽植仍是近年来的新兴事业。在发展栽培过程中病虫灾害是重要环节。 据文献资料记载,已知害虫共有147种,其中为害幼苗的有7种,害根的5种,害枝干的24种,食叶的62种,吸汁液的有64种,害果的21种。在我区原植咖啡的龙津经初步调查,已发现有灭字虎天牛、木蠹蛾、缘天牛、缘蚧、粉蚧、银毛绵蚧、褐球蚧、袋蛾、刺蛾、土蝗、蚜虫、长蝽蟓等十多种,其中咖啡灭字虎天牛发生较普遍,为害较严重。1958年作者对该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观察,兹将结果整理于后,以供进一步探讨防除措施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大豆根绒粉蚧Eriococcus sp.属同翅目,蚧总科,绒粉蚧属,是寄生大豆根部的害虫。1977年在菏泽首次发现。鉴于国内尚无报道,故将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为害和寄生 大豆根绒粉蚧的幼虫及雌成虫为害大豆根部,被害主根呈灰黑色,木质部纵裂,受害严重的植株不能正常结荚,或荚果干缩卷曲,叶片失水干枯。此虫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第一代还寄生在小旋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的地下茎上。  相似文献   

3.
蚁粉蚧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粉蚧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清 《昆虫学报》1985,(4):444-446
蚁粉蚧属(Formicococcus)于1928年为高桥良一(R.Takahashi)所建立。我国已知二种,其一是该属的模式种樟蚁粉蚧(Formicococcus cinnamomi Takahashi),此种产自我国台湾省,寄生在樟树的茎、枝缝隙以及根上为害,另一种也是高桥良一于1929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名为木荷蚁粉蚧(Formicococcus schimae Takahashi),该种寄生在木荷枝上为害。本属还包括产自马达加斯加岛的第3种,名为格林蚁粉蚧(Formicococcus greeni(Vayssiere)),此种为害咖啡。1982年在我国福建省发现第4种,此种寄生在枇杷树根上为害,经鉴定后它是一个新种,订名为枇杷蚁粉蚧,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2013-2014年调查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对广东城镇绿化带、公园、高速(国道)公路等园林植物的危害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广州、珠海、深圳等17个地级市均有扶桑绵粉蚧发生,呈点片分布,主要为害扶桑、驳骨丹、蟛蜞菊等9种园林植物,高速(国道)公路绿化带的园林植物受扶桑绵粉蚧为害最严重,其次是公园(景点)绿化带的园林植物,而城区绿化带、苗木花卉基地(市场)由于管理较好,园林植物受到扶桑绵粉蚧为害最轻。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了7种天敌昆虫,分别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neri Mulsant、圆斑弯月毛瓢虫Nephus quadrimaculatus(Kamiy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Fabricius)、草蛉Chrysopa sp.、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和粉蚧广腹细蜂Allotropa sp.。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为害柑桔的粉介壳虫,经作者自1956年以来在福州、闽侯、长乐等地调查,共发现四种,经上海昆虫研究所鉴定为: 1.柑桔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2.柑桔粉介壳虫(Planococcus citriculus Green.) 3.堆蜡粉介壳虫(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 4. 藤氏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kraunniae Kuw.) 柑桔小粉介壳虫是为害柑桔的主要一种,无论在鲜果或果树上都有发生。 堆蜡粉介壳虫多为害柑桔幼苗,有些地区龙眼及  相似文献   

6.
苏铁蚧虫及其天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省10县市的调查、采集和鉴定,苏铁蚧虫计有15种,隶属4科、10属。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是咖啡盔蚧和酱褐圆蚧。天敌有寄生性天敌15种、捕食性天敌6种和寄生菌1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柑桔新害虫——柑桔地粉蚧记述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从未报道过的一种地粉蚧——柑桔地粉蚧 Geococcus citrinus Kuwana 1960—1965 年在福建初次发现。它属于同翅目,蚧总科,粉蚧科。当年我们在资料交流时把它暂名为柑桔根粉蚧,果区群众称之为“小白虫”。这种国内柑桔上的新害虫在福建的一些果区严重发生为害,是引致柑桔树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群众迫切要求防治。根据生产上的需要,我们时柑桔地粉蚧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过初步的考查,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本文除了介绍这两方面的工作结果外,并就分布、奇主和形态特征作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竹巢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又名灰球粉蚧,为我国近年发现的一个新种,隶属于粉蚧科Pseudococcidae、巢粉蚧属Nesticoccus。该虫广泛分布于苏、浙、皖、鲁等省竹区,为新辟竹区重要害虫。作者于1978至1981年对竹巢粉蚧的发生、为害和防治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后山东半部,是一个海拔1,200米以上,气温低,无霜期仅110天左右的高寒区。切根虫在我地是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经1971—1974年调查,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协助鉴定,初步搞清了有以下种类: 发生量大且对亚麻危害严重的有:白边切根虫Euxoa oberthurt(Leech)、黑翅切根虫E.birivia(Schiff)。 在豆类作物区发现或有为害史的有:宽翅地老虎Naenia contaminata(Wlk.)、三叉切根虫Euxoa trifurca(Ev.)、白肩切根虫E.corticea(Schill.)。 已经发现成虫、幼虫寄主尚待查清的有:警纹夜蛾Euxoa exclamattioniss(L.)、彗星切根虫E.duostgna Hampson、西伯利亚地老虎E.sibirica(Boisduval)。  相似文献   

10.
宁夏粉蚧科昆虫研究(半翅目:蚧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宁夏同族自治区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昆虫24属41种,其中包括2新种:宁夏草粉蚧Fonscolombia ningxiana,sp.nov.和冰草长粉蚧Longicoccus agropyri.sp.nov.;2中国新记录种:多管刺粉蚧spinococcus multitubulatus(Danzig,1980)和孤独条粉蚧Trionymus singularis Schmutterer,1952:1新组合:赖草长粉蚧Longicoccus leymicola(Tang,1992),comb.n.(移自少粉蚧属Mirococcus Borchsenius);Puto jarudensis Tang(1992)为Ceroputopilosellae Sulc.1898的新异名.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蚧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1.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土豆芽部为害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半翅目:粉蚧科)。该虫是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很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期报道了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pp. 871-876)。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浙江丽水市区园林花卉植物的蚧壳虫调查,表明有6科29属44种蚧壳虫为害53种植物寄主。文中列出各蚧壳虫的中名、学名、寄主、危害度等。  相似文献   

13.
陈守坚 《昆虫学报》1962,(4):401-408
本文对我国利用已有悠久历史的黄柑蚁在广东省广四县柑桔区作了调查,并对黄柑蚁消除害虫的实际情况作了观察。 在黄柑蚁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对柑桔大绿蝽象(Rhynchocoris humeralis Thunberg)有显著防治效果,对潜叶(虫斧)(Podagricomela nigricollis Chen)、粉绿象甲(Hypomeaes squamosus F.)、铜绿金龟子(Anomala cupripes Hope) 等,也有一定效果,凡有柑蚁分布均匀的树,健叶数比无蚁树多18.3%。 对介壳虫类,青翅羽衣(Lowana sp.),天牛幼虫等,完全无防治作用;与介壳虫类如吹绵介壳虫、棘粉介壳虫(Pseudococcus citriculus)及软腊介壳虫(Coccus sp.)有共生关系。 对吹绵介壳虫的天敌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小红瓢虫(Rodolia pumilaWeise)的活动没有影响。有黄柑蚁的果园,黑蚁均被驱逐。 作者认为黄柑蚁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天敌,目前在农药械供应不足及劳动力缺乏的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建议开展黄柑蚁过冬保护及人工饲养与放蚁的研究,以期提高和扩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氏瘤粉氨Aleurotubercutus takahashii David et Subramaniam是福建福州郊区桔园新发现的一种小型刺吸性害虫。国外在印度最早发现,并于1976年被鉴定命名。本通过该虫在替换寄主茉莉花上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对策作了初步探讨。高氏瘤粉虱在福州年发生约8~9代,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柑桔和莱莉叶片,在28±1℃条件下,世代历期为26-31天。以高龄若虫或拟蛹越冬。其寄生性天敌有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恩蚜小蜂(Encarsia sp.)等,寄生率为7.07-17.84%。  相似文献   

15.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16.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65,(6):613-616
水稻食根水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的为害和发生规律研究虽较早,但对幼虫形态方面的研究资料则不多见。国内为害作物的食根水叶甲类,除该种外,尚有大食根水叶甲(D.simplex Fabr.)及Haemonia sp.等数种,在形态上有加以区别的必要。有的地区甚至将食根水叶甲幼虫和稻象虫幼虫混淆,故须加以较详细记述,以便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植胶区采用2种不同方法对橡胶盔蚧共生蚂蚁种类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蚂蚁22种,隶属4个亚科15个属.优势种为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大田普查发现,有蚂蚁存在的橡胶树,受橡胶盔蚧危害的几率较高.为了解橡胶盔蚧与蚂蚁的相互关系,选择2棵有黄猄蚁和橡胶盔蚧的橡胶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橡胶盔蚧数量与蚂蚁数量呈正相关,蚂蚁数量越大,橡胶盔蚧危害越严重;同时,离蚁巢的距离也影响着橡胶盔蚧的数量,离蚁巢越近,橡胶盔蚧数量越大.蚂蚁隔离后,橡胶盔蚧第2代死亡率和寄生蜂的寄生率降低,从而增加了橡胶盔蚧的种群数量.结果验证,蚂蚁的存在确能保护橡胶盔蚧,它们之间为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笠圆盾蚧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 ostreaeformis(Curtis)属同翅目、盾蚧科,笠圆盾蚧属。此蚧是宁夏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地区有虫株率达100%。1981年我们在中卫县对此虫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及为害情况 此虫分布于东北、新疆、内蒙、宁夏等地,在我区中卫县各林场业已成灾。主要为害箭杆杨、合作杨、群众杨、大官杨等杨树品种,还为害苹果、梨、桃等果树。在中卫县以箭杆杨和合  相似文献   

19.
咖啡旋皮天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咖啡旋皮天牛(Dihammus cervinus Bates)为咖啡重要害虫。作者于1957—59年在云南西双版纳调查,为害率轻者13—16%,重者50—70%。此虫在国内分布云南、四川,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和印度。文献上记载,为害植物有咖啡(Coffea arabica L.)、水团花属(Adina)、柚木属(Tectona)、醉鱼草属(Buddleia)、臭牡丹属(Clerodendron)及  相似文献   

20.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 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