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曾报道了我们从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中分离出山海棠素(hypolide)、雷藤酮(triptonide)、雷藤甲素(triptolide)、雷藤丙素(tripterolide)和雷公藤次碱(wilforine),本文报告在同一分离过程中得到的齐墩果酸乙酸酯(3-acetoxy oleanolic acid)Ⅰ、最近文献报道从同属另一植物雷公藤中得到的雷公藤内酯甲(wilfolide A)Ⅱ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  相似文献   

2.
昆明山海棠的生物碱——雷公藤次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nm hypoglancum(Levl) Hutch〕根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千余病例,临床疗效较好。目前,已用昆明山海棠根的酒精提取物制成片剂,供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我们从昆明山海棠根中提出的生物碱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初步临床观察认为疗效显著,有效剂量为口服18—27毫克/日,服用5周左右可基本控制症状,对类风湿因子由阳性转为  相似文献   

3.
“COSY”谱用于昆明山海棠生物碱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的生物碱可从甲醇中结晶析出,是多元混合物。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出现5个峰,用制备性烷化硅胶RP-18薄层层析板分离纯化,5个生物碱逐一分开。用化学和光谱法证明为: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碱乙、雷公藤碱丁、雷公藤碱及卫矛碱(1—5)。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指出,前二者为其中的主要成分。用高分辨核磁共振谱及COSY谱指定了它们的质子及其在分子中的取向,说明了它们之间结构和构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昆明山海棠中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甲素、去甲泽拉木醛、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甲6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药材含量进行了分析。采用Phenomenex Luna C_(18)色谱柱(50×2.0 mm,3μm),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柱温3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检测模式(MRM)。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甲素、去甲泽拉木醛、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甲分别在6.80~1360.00、5.90~1180.00、1.20~240.00、25.05~5010.00、1.45~290.00、1.65~330.00μg/L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9%~100.91%,RSD为1.46%~2.99%。应用该方法对来自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的36个昆明山海棠样品进行了测定,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昆明山海棠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中药昆明山海棠在Ames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及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中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提取物(THH)(200-800mg/皿)及乙醇抽提物(ATH)(100-200mg╱皿)在TA97、TA100均不同程度地诱发突变。THH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显著诱发SCE(0.313-0.625mg/ml)。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分析中,THH未表现出明显的染色体断裂效应(2.5-14.3g/kg)。结果暗示,昆明山海棠对人类遗传物质具有潜在威胁,其临床应用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着丝粒和端粒DNA探针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了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 NIH3T3细胞微核的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诱导的由整条染色体组成的微核分别可达70.7%和65.9%,提示昆明山海棠和丙烯酰胺均有较强的非整倍体毒性。  相似文献   

7.
昆明山海棠茎中化合物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山海棠茎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雷公藤内酯甲(Ⅰ)、昆明山海棠二萜内酯(Ⅱ)、雷公藤内酯乙(Ⅲ)、雷酚二萜酸(Ⅳ)、雷公藤碱(Ⅴ)及3-epikatonic acid(Ⅵ)。其中,化合物Ⅲ及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茎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和Ⅱ对大鼠足跖部角叉菜胶炎症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天然产物尤其是植物中寻找杀虫活性物质是杀虫剂创制的重要途径。【方法】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分离等方法,研究了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evl.) Hutch对6种鳞翅目昆虫的杀虫活性及有效成分。【结果】昆明山海棠根皮石油醚提取物、甲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均具有拒食活性,24 h的拒食毒力AFC50值分别为1 165.7 μg/mL、104.3 μg/mL和 47.3 μg/mL。昆明山海棠根皮甲醇提取物对粘虫4龄幼虫具有触杀活性,其LD50值为100.4 μg/头。从昆明山海棠根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吉碱、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 4个杀虫活性化合物,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吉碱对粘虫具有胃毒麻醉活性,对粘虫3龄幼虫8 h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是18.1 μg/头和7.4 μg/头。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对粘虫具有触杀麻醉活性,对粘虫4龄幼虫24 h的ND50分别是0.33 μg/头和0.06 μg/头;对3龄小地老虎具有胃毒麻醉活性,24 h的麻醉中量ND50分别是5.62 μg/头和1.24 μg/头。【结论】昆明山海棠对所测试的6种鳞翅目昆虫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吉碱、雷公藤定碱和雷公藤榕碱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昆明山海棠遗传毒性评价I.致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报道了中药昆明山海棠在Ames试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及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中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发现,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提取物(THH)(200~800mg/皿)及醇抽提物(ATH)(100~200mg/皿)在TA97、TA100均不同程度地诱发突变。THH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显著诱发SCE(0.313~0.625mg/ml)。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分析中,THH未表现出明显的染色体断裂效应(2.5~14.3g/kg)。结果暗示,昆明山海棠对人类遗传物质具有潜在威胁,其临床应用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0.
1植物名称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ul.)Hutchin]。2材料类别幼嫩叶片。3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WPM和MS。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濾紙層析法分離維生素丙時,氧氣是破壞維生素丙的主要因素,防上這種破壞作用的最有效方法是用CO_2把層析室及溶媒中的O_2排出,並加一定量的H_2S。 (二)以正丁醇、三氯醋酸和水(混合四體積的正丁醇和六體積的4%三氯醋酸水溶液)為溶媒,用CO_2把溶媒及層析室中O_2盡量完全排出,並置飽和H_2S水溶液50—100毫升於層析室內,可以完全防止層析分離時維生素丙的破壞。用這種方法測定動植物組織中維生素丙的總合量時,回收率茌98%以上。 (三)層析室中的H_2S對脫氫維生素丙的還原能力不規律,因此不能用這種方法測定樣品中脫氫維生素丙的含量,只能用以測定還原維生素丙的總合量(浸取液先經H_2S處理然後層析)。  相似文献   

12.
山蓝色素前体是很不稳定的化合物。用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谱联用的技术,结合紫外光谱的变化,研究山蓝色素前体的分子组成及化学变化。表明山蓝色素前体分子有由2个紫蓝氨酸残基和1个氨基酚残基键合而成的片段,在室温下放置后,氨基酚结构转变为醌结构。研究结果为山蓝色素前体、山蓝色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提供了重要数据,为山蓝色素的化学、山蓝色素形成机理的阐明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澜沧江流域北部人食用蜂蜜中毒的原因,于2013年6—9月份,对该区域蜜蜂和蜜源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蜜蜂采集有毒蜜源植物的行为,并进一步调查了蜜蜂巢内蜂蜜、蜂花粉的储存情况,采集了中华蜜蜂蜂蜜样品,进行蜂蜜孢粉学与营养生态位分析。该区域有大量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及少量野生中华蜜蜂、黑色小蜜蜂(Apis audreniformis)、黑色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群体分布;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巢内部结构与野生中华蜜蜂蜂巢相似,为自然蜂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储存,部分蜂群蜂巢内虫害严重。该区域内主要蜜源植物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其他零星辅助蜜源较多,部分地点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l.)Hutch)连片集中分布。对中华蜜蜂蜂蜜进行孢粉学和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蜜标本中含有有毒蜜源植物南烛、昆明山海棠花粉,部分样品中南烛、昆明山海棠的花粉含所占比例较高;中华蜜蜂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0.22,比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生态位指数小,推测澜沧江水电枢纽的修建等人为原因已对蜜蜂种类、蜜源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胡椒科植物山蒟中分得两个新木脂素类成分(Ia)和(Ⅱ),以及巴豆环氧素(Crorepoxide)(Ⅲ)和β-谷甾醇(Ⅳ)。经光谱分析及化学鉴定,(Ia)、(Ⅱ)为新结构,分别命名为山蒟素 B(hancinone)、山蒟素 C(hancinone C)。  相似文献   

15.
从假紫草根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提纯了四个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高效液相色谱等,鉴定为:去氧紫草素(deoxyshikonin)、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紫草素(shikonin)和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β-hydroxyisovalerylshikonin)。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抽提物(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el)Hutch,THH)处理中国仓鼠V79细胞,通过检测V79细胞C-M细胞频率以及二酰基甘油(1,2-diacylgcerol,DAG)的含量测定,分析了THH诱发非整倍体与细胞醇磷酯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指出THH能在1mg/ml、2mg/ml两个剂量上使V79细胞的DAG含量显著升高(P<0.001),并明显的提高C-M细胞频率(P<0.05),提示肌醇酯信号通路是介导THH诱发非整倍体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益智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益智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良姜素(izalpinin)(1)、杨芽黄素(tectochrysin)(2)、白杨素(chrysin)(3)、芹菜素(apigenin)(4)、刺槐素(acacetin)(5)、5-羟基-4',7-二甲氧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6)、山奈酚-4'-O-甲醚(kaempferol-4'-O-methylether)(7)、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flavone)(8)和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pinocembrin)(9)、球松素(pinostrobin)(10)和二氢山萘酚(dihydrokaempfer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8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抽提物对体外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猪脑中分离纯化的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反应,分析了非整倍体诱发剂昆明山海棠根部水抽提物(THH)对微管蛋白聚合状态的影响,从该角度探讨了THH诱发哺乳动物非整倍体的机制。秋水仙素(COL)为本研究的阳性对照物。结果发现THH能显著抑制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该抑制效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与我们以往关于THH为非整倍体诱发剂的实验证据相吻合并进一步提示THH可以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作为诱发非整倍体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研究瓦山锥(Castanopsis ceratacantha)叶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综合采用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Diaion HP20SS等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瓦山锥叶子8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瓦山锥叶子中的特征化化合物进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已从瓦山锥叶子80%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在此研究基础上继续从瓦山锥叶子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1)、6-O-没食子酰基熊果苷(2)、3-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瓦隆酸双內酯(4)、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5)、长梗马兜铃素(6)、木麻黄鞣亭(7)、praecoxin A(8)、栗木素(9)、栎木素(10)、chinquapinic acid(11)、栎木鞣花素(12)、栗木鞣花素(13)、castacrenin D(14)、山奈酚(15)、异槲皮素(16)、aviculin(17)。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瓦山锥植物中分离得到,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4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他化合物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山牡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山牡荆根茎的化学成分。山牡荆根茎经80%丙酮提取,采用硅胶和凝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山牡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牡荆葡基黄酮(2)、20-羟基蜕皮素-20,22-单丙酮化合物(3)、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4)和胡萝卜甾醇(5),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