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对钠与钾的代谢很重要。Simpson,Tait等于1951年首先发现此激素,随后又获得了此激素的结晶,并且确定了此激素的化学结构式。因为在18碳原子的位置上有一个醛基(CHO),故取名为醛固酮。  相似文献   

2.
1991年12月14日,在四川省安县花荄镇海拔500米的安昌河边采得一只雄性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体重224克;全长320,嘴峰16,翅长250,尾长200,跗蹠长21毫米。嘴为鸡嘴状,足仅3趾,均黑灰色;跗蹠和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13日,于陕西省蒲城县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晒碱池内(34°48′N,109°24′E)发现1只阔嘴鹬(Calidris falcinellus),但当时并未获得清晰的照片记录。2019年8月31日和9月6日于相同地点又分别发现1只阔嘴鹬,并于8月31日拍下清晰的照片(图1)。该鸟形态特征为喙黑色,长且宽,前端稍向下弯曲;贯眼纹和头顶黑褐色,眼上部有下粗上细的两道白色眉纹;背侧覆羽和三级飞羽中央黑色,边缘为白色或棕色;颊部、颈部、胸部和胁部具纵纹,腹部、臀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参考相关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赵正阶2001)的描述,确定该鸟为阔嘴鹬。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木洞江段翘嘴鲌早期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83-988
2013 年 910 月在三峡库区木洞江段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 摘取微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 推算了翘嘴鲌幼鱼的日龄及孵化日期, 探讨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 采集 97 尾翘嘴鲌幼鱼, 体长范围为 4098 mm。翘嘴鲌幼鱼的微耳石形状为不规则扁椭球形, 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1.627.8 m, 平均值为(18.63.8) m。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13.04.7) m。翘嘴鲌幼鱼的日龄为 44104d, 推算其孵化日期为 2013 年 6 月 9 日至 8 月 17 日, 高峰期为2013 年7 月9 日至7 月22 日。耳石半径与体长、日龄与体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耳石日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不断变化显示, 三峡库区翘嘴鲌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速率不断变化, 日平均生长率为0.774 mm/d。    相似文献   

5.
正小屁孩约瑟夫要给我讲讲鹈鹕的事。我把话抢在前头:"我知道鹈鹕啊,那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乌!人们常常未见其身,先见其嘴,那家伙的嘴又大又长,下嘴壳和皮肤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喉囊、至于大嘴张开后的样子,就更浮夸了……像极了一个……敞开的大马桶,装起鱼来那叫一个爽!"这听起来很博学多才吧?毕竟我只比他大2岁,但约瑟夫听了连连摇头:"你的比喻很形象,但对鹈鹕的大嘴还缺乏了解……不过没关系,我愿意牺牲一场电子游戏的时间,让你重新认识一下它!"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30日、1992年1月7日,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朱家林河漫滩小麦地中采到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3只(3♀,2♂)。1♂体重232克,体长402,嘴峰11,翅长242,尾长210,跗蹠21mm。1♀体重207克,体长348,嘴峰10,翅长231,尾长168,跗蹠18mm。  相似文献   

7.
地点:美国蒙大拿州北部。时间: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一天中午,热浪滚滚,太阳光直射大地,一群鸭嘴龙在叫着。这些9米长的恐龙在为筑巢而忙忙碌碌。这时,一只二吨重的雌性恐龙在窝边似乎紧张而又激动。窝有1.8米高,是用烂泥和烂植物枝叶垒起来的。过了一会儿,这只恐龙用它那巨大的嘴移动着上层的枝叶,露出了20个恐龙蛋(一次就孵这么多)。这蛋个个象大梨子似的。它用嘴把蛋一个个敲开。几个小时后,蛋里的小恐龙唧唧喳喳地吵着要出来。这样一个场面似乎难以相信:恐龙也会象鸟似地培育后代吗?这种恐龙与其他种类的恐龙不同吗?正是这样。最近,古生物学家找到证据足以说明恐龙在培育后代方面各不相同。杰克·霍纳尔是知名的恐龙专家之一。十多年以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褐背拟地鸦表型特征的性别差异与地理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数值分类用于鸟类分类学研究时,对于雌雄的形态特征差异没有被重视,尤其是对于雌雄同形的鸟类。本文以雌雄同形的褐背拟地鸦Pseudopodoces humilis为材料,运用SPSSl0.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对108号褐背拟地鸦标本(51♀♀,57♂♂)的数量性状(体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嘴宽、嘴高、上喙长、下喙长、嘴裂、第3趾爪长、第1趾爪长)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雄性状在翅长(n=51,P=0.012)和嘴高(n=57,P=0.043)上有明显差异,但在体长、跗跖长、尾长、嘴宽、上喙长、下喙长、嘴裂、第3趾爪长、第1趾爪长等数值特征上却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以后对于褐背拟地鸦的地理种群变异和亚种分化的研究中,翅长和嘴高两特征应该根据雌雄分别讨论。通过对不同性状量度和纬度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测量标本所涉及的采集地范围内,即主要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褐背拟地鸦体长和雄乌的翅长在地理分布上随纬度的增加而变小,而其它性状特征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纬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分布范围广、海拔梯度大,也是人类活动的伴随物种。对中国837个样本的10个形态特征与温度、日照、海拔和风速等4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嘴裂、翅长、尾长、跗跖长、脑骨宽、眼间距与日照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跖长与海拔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嘴峰、翅长、脑骨长与温度因子显著相关(P0.05),表明树麻雀的形态指标易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控制经度和海拔两个变量,对形态指标与纬度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体重、翅长、脑骨长和脑骨宽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嘴裂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树麻雀身体逐渐变大,符合贝格曼规律;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和嘴裂随纬度升高变短,符合阿伦规律。飞行能力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n=92,r=0.217,P=0.038),表明树麻雀在高海拔地区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这也许是它成为广布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雏鸟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对0~15周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进行了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黑颈长尾雉的各量度指标进行了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体重、跗跖长、嘴峰长和体长的生长过程用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R20.97),而翅长更适合用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R2=0.9899),其生长拐点分别为:体重(16.31 w,439.552 g)、跗跖长(7.70 w,38.519 mm)、嘴峰长(2.52 w,8.810 mm)、体长(5.01 w,180.020 mm)和翅长(1.82 w,81.055 mm)。运用三种模型对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曲线的拟合是可行的,黑颈长尾雉的体重、跗跖长、嘴峰长、体长和翅长之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跗跖长与其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好(R2均在0.94以上),跗跖长可作为衡量黑颈长尾雉雏鸟生长发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鳄嘴花生长动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得到,5×5组生根率较大,而种植密度过于稀疏将严重影响鳄嘴花根系的形成和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鳄嘴花叶片在15×15组表现出较高的叶片数量。但是较高或较低的种植密度均导致鳄嘴花叶片数量下降,且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但是不同种植密度的鳄嘴花叶片叶绿素a、b浓度、相对叶绿素含量均不显著(P0.05)。10×10组(或15×15组)的枝条长度较长、枝条数和枝节数较均较多,而2×2组(15×15组的枝节数也较少)的枝条长度均较短、枝条数和枝节数较均较少。地上空间资源充足减轻了由于密度制约带来的生长限制,更有利于鳄嘴花地上部分的生长。但是茎围的变化与以上3个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5×15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较高,而2×2组均较低。随着种植株行距增大,鳄嘴花的根冠比和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逐渐下降。说明在高种植密度环境下鳄嘴花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以保证根的生长来吸收更多的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2.
选取体长、翅长、尾长、跗蹠长、嘴峰长、嘴宽、嘴高共7个量度指标,对在我国大陆地区分布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两个亚种共331号标本(指名亚种P.s.sinensis 239个,两广亚种P.s.hainanus 92个)进行了测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指名亚种的翅长、跗蹠长、嘴宽和嘴高均大于两广亚种.指名亚种性别间的翅长、尾长、跗蹠长、嘴高和体长差异显著,而两广亚种性别间翅长、尾长、跗蹠长、嘴峰长和嘴宽差异显著,均是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将两个亚种的各量度性状与纬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指名亚种雄性个体的体长与纬度呈弱的负相关,两广亚种的嘴高与纬度呈弱的正相关,其雄性个体的跗蹠长与纬度呈正相关.此外,对白头鹎指名亚种枕部白斑的宽窄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数量化,发现其宽度随季节而变化,在繁殖季节达到最大,支持其起饰羽作用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
截至1983年为止,安徽正式报道的鸟类共有296种及20亚种,比1963年的纪录增加了100种及8亚种。本文又增记24种,共为320种及20亚种。其中,斑嘴鹈鹕、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白额雁、秃鹫、大鸨为第二类保护动物。现将新纪录鸟类简单记述如下。所列各鸟的量度以毫米、衡度以克为单位。(1)斑嘴鹈鹕Pet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 Gmelin1♀,1963.10,肥西县巢湖。翅长600,旅鸟,亦见于本省山区水库。(2)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albifrons(Scopoli)1幼鸟,1981.12.27,东至县升金湖。体重2000,翅长390,冬候鸟,见于…  相似文献   

14.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15.
4种水鸟途经北京的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阳  张正旺 《动物学杂志》2005,40(2):105-105
自 1 987年《北京鸟类志》出版以来 ,陆续又有一些北京地区鸟类的新分布记录。 2 0 0 3~ 2 0 0 4年 ,我们在开展“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研究”项目研究时又发现了 4种北京地区尚未记述过的鸟类。现报道如下。1 .阔嘴鹬 (Limicolafalcinellus)2 0 0 3年 9月 1 8日约 1 5 :0 0时 ,在北京市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记录到 1只亚成体水鸟。该鸟体型似滨鹬类 ,但喙基宽阔 ,喙长而尖端下弯 ;羽色似沙锥 ,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经照片鉴定 ,该鸟为阔嘴鹬的亚成体。阔嘴鹬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 ,越冬于地中海、红海、印度…  相似文献   

16.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是发现于中国辽西下白垩统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最初的研究认为它代表一种进步的手盗龙类,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质疑了这一系统发育假说,新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长掌义县龙代表一种原始的手盗龙类。鉴于长掌义县龙的系统位置会影响我们对兽脚类前肢和羽毛演化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因此需要评估哪一个系统发育假说更为可靠。本文评述了长掌义县龙所有可被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这一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基干副鸟类,并很可能属于基干恐爪龙类。这一结论与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一系统位置也与长掌义县龙可能具片状羽毛相吻合,并且否定了手盗龙类前肢演化历史复杂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知识果味派     
正机敏小智者:何晓晔(西安)砸来的问题:獐的长獠牙有什么用?成年獐都有獠牙,雄獐的獠牙又长又尖,雌獐的则又小又萌。獠牙便是犬牙,本质上是一种用来搏斗、杀敌的武器。雄獐的獠牙够长,但是不够粗壮,想用它刺得其他动物瞬时毙命,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但用它划开皮肤,让敌人出点血还是绰绰有余的。在繁殖季,雄獐会用这种武器互相打斗,争夺雌獐。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看到过动物是怎样吃东西的吧:鱼啊,马啊,大象啊……等等。但是不管它们吃什么东西,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都用下巴——也就是下颌骨——的活动来嚼磨食物。这似乎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其实,脊椎动物下颌的产生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进化过程的。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吧(图1):画的是距今大约三亿七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的一种“头甲鱼”,名字叫做电甲鱼。左边是它的头部的背面,右边是腹面。大家看,它的嘴是个椭圆形的孔,根本没有下颌骨。  相似文献   

19.
徐全华 《生物学通报》1989,(10):22-22,8
传统的基因概念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一个稳定的实体,它是不会改变其功能的,除非发生基因突变。而且基因不会任意移动位置和插入到其它染色体中去。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有些遗传因子或基因不仅能改变功能,而且可以任意移动而改变原来的位置。这种可移动的基因或核苷酸顺序被切下后可整合到其它染色体上,这种移动现象称转座。这种可转移位置的因子称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也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早在1932年,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  相似文献   

20.
安徽和县猿人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主要记述了1980年在安徽和县龙潭洞发现的一个猿人头骨化石。它是一个男性青年的脑颅,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性状,分类上当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初步研究表明,它在形态上和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具有若干较北京猿人为进步的性状。因此,该头骨代表了一种进步类型的直立人。根据目前的认识,它的系统位置似应与较晚的北京猿人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