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的大害虫。本文为作者于1953—1962年研究粘虫的一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分析吉林省粘虫发生猖獗世代的虫源问题。我们怀疑春季出现的大量成虫有两种可能来源:(1)本地越冬的成虫、蛹或幼虫;(2)由外地迁入。通过研究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1.粘虫在吉林省一年完成两个世代。春季发生的第一代是猖獗世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繁殖虫源主要来自5月下旬到6月上半月出现的成虫。 2.粘虫在当地的入冬虫态,有幼虫、蛹及成虫。经过发生地的越冬调查及野外试验,证明粘虫在东北和内蒙地区的自然条件下不论何种虫态,均不能越冬。 3.据粘虫抗寒力测定,在-8℃恒温下,幼虫、蛹、成虫均迅速死亡,在-5℃下最长只能存活3—7小时,在1±1℃下全部死亡的理论时间为成虫19.95天、幼虫44.67天、蛹25.70天。查当地1、2两月旬平均气温最高-9.4℃,最低-16.5℃,田间5厘米深的土温为-12.4—-9.4℃,均超过虫体的死亡低温。 因此,粘虫不可能在吉林省越冬,从而可以推断猖獗世代的虫源,是由外地迁入的。  相似文献   

2.
<正> 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我省大发生世代为二代。该虫历来是我省山区玉米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800万亩左右。1958年后在平原稻区频频发生为害,近年有加重为害趋势。1978年仅温江地区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威胁水稻增产的害虫之一。为摸清二代粘虫在水稻上的发生为害,于1981—1983年在崇庆县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6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吴荣宗同志在昆虫知识第7卷第1期中提出“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一文,对作者“南方粘虫之研究”等文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作者重新再列举一些资料,提出几点意见,与吴荣宗同志商榷,并提出共同讨论。 央荣宗同志在上述文章内提出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1.广东夏季普遍有粘虫、幼虫、踊及成虫,只是密度较低,这可能是大发生的主要虫源。 2.晚稻粘虫发生数量与夏季旱地作物虫口密度关系密切。 3.各地或同一县内不同环境条件地区大发生年份及猖獗期不完全一致,是由本地由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虫口数量积累不平衡所致,与“寒露风”无关。 4.在地理上存在粘虫的历史发生区,这是由于历史发生区的环境条件,适于本地虫源的发育和繁殖,及利于群体增长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劳氏粘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62,(2):164-164
在广东,以往为害水稻的几种夜蛾科害虫统称剃枝虫。经作者调查有6种:即粘虫(Leucania sepe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白脉粘虫(Leucania venalbaMoore)、水稻叶夜蛾(Spodoptera mauritia Biosd.)、拟稻叶夜蛾(Spodoptera sp.)及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等。其中以粘虫及水稻叶夜蛾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劳氏粘虫为害次之。研究中得到蒲蛰龙教授指导,白脉粘虫学名由朱弘复教授鉴定,仅此志谢。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粘虫的发生规律问题,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发生虫源问题,引起了争论。陈瑞鹿(1962)、张彤文(1962)、林昌善(1963)、马世骏(1963)、邬祥光(1963)、陈永林(1963)、李光博(1964)等分别提出了东北、南方等地的虫源系自外地远距离迁飞而来的说法,但张履鸿(1961)、吴荣宗(1963)、石毓亮(1963)等则认为大发生的虫源来自当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仅就河南许昌地区粘虫发生的情况及作者1957—1964年的试验调查结果,作为讨论资料,提供商榷。 一、粘虫在河南许昌地区越冬的可能性 根据历年调查试验资料说明如下。 1.少数蛹可能越冬 1956年冬和1957年春在郾城东关外河堤、公路两旁、荞麦、红薯地以及侧柏根际  相似文献   

7.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国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3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为明确各地的虫源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记录,分析高空风场;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华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在夏季风盛行的背景下,3代粘虫主要来自于与其发生区相邻的偏南地区(约占45%),如鲁东、苏皖鄂、浙北、赣北、湘北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西北区(包括晋陕甘宁,约占10%)和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以北区域,约占7%);在某些年份,西南地区也会提供约6%的虫源。另外,还有约30%的虫源来自于发生区域内的相邻地方,属于当地前代滞留虫源的近距离迁飞;而东北区对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构成则只有极微的贡献(约0.2%)。从山西和陕西起飞的1代成虫则主要是北迁,有将近30%的个体迁入了华北3代粘虫发生区,约23%迁入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还有约4%迁入西北的甘肃宁夏、约5%迁入东北区,另有27.5%的个体近距离迁飞落在本省境内。晋陕种群南向迁飞的比率不大,只有大约10%的个体迁入3代粘虫发生区的南邻区域。【结论】华北3代粘虫的暴发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大范围的潜在虫源和如此局部的发生区,以及复杂的天气系统给我国华北地区3代粘虫的预测预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逐渐深化对3代粘虫暴发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东北迁飞场对粘虫的Pied piper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我国2代粘虫的回迁过程和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东北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2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明确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关系。【方法】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高空气象记录,统计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各方位风向的频次和平均出现频率,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东北和华北地区7、8月的风向均以西南、南风为主且因气旋频繁过境而风向多变,不利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回迁进入华北农作区;而对其迁出种群的轨迹模拟结果也表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能够进入华北的可能性极低:它们或迁入更北的无法生存的山区,或未能成功跨海而死亡,抑或迁入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的虫源(同样无法越冬),还有一部分滞留东北地区继续为害一代后因气候原因死亡,而只有在极少数风向风速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入河北。【结论】东北地区的夏季风场不利于东北粘虫的回迁,华北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与东北夏季种群几无关系,东北迁飞场表现出显著的Pied piper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我国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种群周年北迁南回的动态规律。【方法】2014-2017年分别在全国16、25、24、23个省(市、区)17、28、27、26个县(市、区)设立了17、35、34、31台高空测报灯,系统观测了全年或主要发生期逐日蛾量。【结果】基本掌握了粘虫在我国全年各代发生区域、发生时间和发生数量,为全国区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我国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区域是我国粘虫成虫发生区域,每年循环发生5个代次;30?N以南区域诱测到越冬粘虫,27?N及以南的观测点虫量较多,冬季未观测到区域间虫源交流;浙江象山、上海奉贤、江苏东台、山东长岛、河北滦县是粘虫北迁南回的主要路径;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等区域间观测到虫源交流,华北和东北地区2代、3代可进行虫源交流;东南亚国家或许为我国提供较多虫源,我国粘虫存在种群重建的可能,这有待于今后进行国际合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粘虫的迁飞发生区及其分布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祥光 《生态学报》1981,1(4):327-334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的年周期远距离迁飞,早已为我国多数昆虫学者所证实(林昌善等、1963、1964;马世骏;1963;陈永林等,1963;李光博等,1964;陈瑞鹿等;1965;李绵春等,1965)。作者亦曾于1962年全国昆虫学会及1963年广东省植保学会上提出数据,同意此观点。并作出全国粘虫迁飞发生区地图,综合粘虫的水平迁飞及垂直迁飞为害实况,绘出福建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云南南部为第一次发生区,2—3月幼虫为害小麦。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陕西东、南角西至贵州、四川、云南的平坝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粘虫发生概况:60年回顾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本文总结了我国1950—2013年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发生、防治和损失概况,揭示了60余年中我国粘虫种群数量动态的演化规律。(1)南方地区越冬代种群发生年代间有波动,江淮1代发生区为害减轻,东北、华北、黄淮、西北和西南等2、3代发生区发生加重。(2)2代粘虫为发生最为广泛的1代,1995年以来粘虫主要危害作物已由小麦变为玉米。(3)寄主作物种植面积对种群数量总体变动起重要作用,气候条件影响年度间和区域间的种群波动和变化,农田生境影响小区域的发生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蓖麻夜蛾Achaea melicerta(Drury)又名飞扬阿夜蛾,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是为害蓖麻的一种大害虫,据文献记载,河北地区不常发生。但据1963年8月间观察,幼虫在河北中部地区为害蓖麻很严重,咬食叶片呈花叶状,甚至只留下粗大叶脉,减产很大。1964年8月间又发现此虫为害蓖麻。因此我们进行了生活史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作一初步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粘虫发生世代及其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在云南省的发生及为害,由于受特殊地理、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影响,表现相当复杂、特异。七十年代以来,其发生为害频繁、程度加重,严重影响了本省的粮食增产。因此,查明粘虫在本省的发生及为害规律,不但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大意义,而且在学术上也有一定价值。昆明动物研究所受云南省科委的委托,于1974年筹备,1975—1979年先后组织了省内部份地,县农业科技单位协作攻关,基本查明粘虫在本省年发生世代数分别有1—8代,可区分为六个发生区;全年有五次迁飞活动,可造成四次为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秋季回迁过程,阐释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迁飞的周年循环,分析粘虫大发生的原因,提取粘虫暴发的预警参数。【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数据,分析9月份我国925hPa高度的迁飞场,用NOAAHYSPLIT平台模拟长岛2010-2013年间过境3代粘虫的回迁过程。【结果】9月份华北低空通常存在一个中心位于鲁西的冷高压,高压西侧的南向风和北侧的西向风导致秋季迁飞场环境不利于北方粘虫的秋季回迁而形成明显的Pied Piper效应。但在2011和2012年9月,冷高压中心明显偏西,我国东部北向风频次大大增加;轨迹分析表明,过境长岛的秋季回迁粘虫分别有20%(2011年)和5%(2012年)的迁飞日能回到30°N以南;北方粘虫成功回迁到越冬区的比率提高,为2012-2013年粘虫的暴发提供了相应的虫源基数。【结论】华北秋季的迁飞场以北向风和西向风为主而不利于粘虫的秋季回迁,只在9月冷高压偏西的年份,大陆东部盛行偏北风,粘虫成功回迁到南方越冬区的成功率较高,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种群的形成奠定虫源基础。因此,秋季高压中心的位置可作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9.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58,(3):281-289
柑桔光楯枝绿天牛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亦有极少数为二年完成一代者。成虫5月间出现,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雌虫产卵于树梢之分叉处。6月间幼虫开始孵化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为害盛期。1月间幼虫进入休眠越冬,为害时间达180—200天。4月间化蛹,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该虫成虫寿命为15—30天;卵期18—19天;幼虫期为290—320天;蛹期23—25天。文中对该虫之各期形态与生活习性,亦有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20.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