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泽蛙雌核单倍体几种同工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比较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和泽蛙二倍体在鳃盖闭合期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同工酶(G-6-PDH)和酯酶同工酶(EST)的表型。实验表明,单倍体的上述同工酶区带数和活力与同胚期的二倍体比较,差异甚大。由此,作者认为,泽蛙单倍体问工酶基因的表达异常是由于缺少另一套染色体基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单套染色体组在泽蛙雌核单倍体发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比较了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ie)单倍体和二倍体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泽蛙单倍体的生活力低下,器官发生异常,自原肠胚起发育速度减慢。据此,作者讨论了单套染色体组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比较分析了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复合四倍体4类不同倍性鲫鱼以及单倍体和二倍体鲤鱼在胚胎发育时期4种同工酶(EST,LDH,MDH,SOD)酶谱。结果表明,单倍体鲫鱼和单倍体鲤鱼胚胎与各自的二倍体胚胎相比,同工酶酶谱看不出差异;天然三倍体银鲫胚胎的MDH和SOD同工酶酶谱与二倍体鲫相似,但EST和LDH同工酶比二倍体增多了酶带,有的酶带如EST5和EST6还可在鲤鱼胚胎中找到相应的表达产物,提供了天然雌核发育三倍体银鲫杂交起源的证据;复合四倍体由于含有鲤鱼的一个外来基因组,其胚胎的基因表达有些与杂种类似,在所分析的4种同工酶酶谱中,都可观察到来自鲤鱼基因的影响。此外,在由源于不同复合四倍体个体的卵子发育形成的胚胎间,还观察到同工酶基因表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泽蛙单倍体细胞RNA含量对胚胎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栖类单倍体的综合症以及死亡原因,前人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用实验说明,单倍体细胞的RNA含量不及二倍体的一半,并认为,单倍体泽蛙的死亡原因与其细胞中RNA含量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鲫鱼和金鱼为材料,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体系作为基因标志,从检测同工酶的多重组合形式来研究基因的加倍与演化。对彩鲫与金鱼G6PD和LDH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与四倍体鱼类相应的谱带。因而说明了金鱼的G6PD和LDH同工酶基因座位的加倍与染色体的多倍性有关,为金鱼是四倍体的假说提供了证据。而对MDH同工酶的分析却得到了与二倍体鱼类相同的谱带数。这可能与加倍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发育中的核质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仲庆 《动物学研究》1988,9(4):335-342
本文详细比较了由同一母体卵子产生的泽蛙单倍体和二倍体的个体发育,并依据实验结果,讨论了个体发育中的核质关系。作者认为,个体发育始末,细胞质虽然影响早期的发育和细胞分化,但是,细胞核一直起到主导作用。没有正常的染色体组数,就没有正常的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河南新乡地区黑班蛙(Rananigromaculat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后0-324h)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DH1自始至终存在,且活性一直占绝对优势;LDH5比于心跳期出现,该期以后其活性仅次于LDH1;LDH2于襄胚早期开始出现,其活性一直较弱;LDH3和LDH4均于开口期少量出现,以后前者活性一直极弱,后者则呈现一定的活性。与哺乳类及鱼类资料比较,提示两栖类黑斑蛙LDH同工酶有其独特的表达谱式。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化学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膜状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乳酸脱氢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醇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等7种同工酶的酶谱组成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休眠包囊中其同工酶成分少、活性低,部分同工酶酶谱表现出趋于简单的趋势。ATP酶、苹果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3种同工酶在休眠包囊与营养细胞中有相同的酶谱,但在休眠期包囊酶的活性低于营养期细胞。  相似文献   

9.
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产生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汉波等(1965)在福建无尾两栖类的杂交实验中发现,泽蛙(Rana limnochris Boie)♀×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可以产生泽蛙雌核单倍体,但是这种组合的“杂交”如何产生单倍体,在细胞学方面未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育机理,本文主要从细胞学的角度探讨黑眶蟾蜍精子诱发泽蛙卵进行雌核生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付蔷  李凤莲  周伟 《四川动物》2007,26(2):316-318,322,I0006
对采自云南个旧、绿春、江城3地的泽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泽蛙核型均为2n=26(5L+0M+8S),NF=52,染色体次缢痕均出现在6p上。个旧大屯泽蛙的No.3为SM染色体,其余染色体均为M染色体;绿春大黑山的泽蛙No.2、6、7为SM染色体,其余均为M染色体;江城康平的泽蛙No.2、9均为SM染色体,其余为M染色体,显示出不同地区泽蛙核型的差异性。比较了滇南3地和国内外不同地区泽蛙染色体核型变化,结果显示,染色体核型模式及其大型染色体组比较稳定,但次缢痕位置不稳定,小型染色体组变异较大。根据泽蛙次缢痕的地理演化趋势,推测次缢痕位于7p上是一种原始类型,位于6p上是一种较为进化的类型,位于9p上是一种特化的类型。泽蛙的分布及核型分化与第三纪欧亚大陆边缘断裂形成日本海有关,也与第四纪冰期气候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泽蛙南迁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桂林地区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的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已入侵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多个省(市)。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对其生境中主要两栖动物泽蛙(Rana limnocharis)的影响,我们于2006年5-6月对广西桂林地区自然生境中克氏原螯虾和泽蛙蝌蚪的数量和密度进行了调查,7月在室内进行了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的捕食实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密度与泽蛙蝌蚪的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泽蛙蝌蚪的捕食强度与克氏原螯虾体长呈显著正相关,且对泽蛙蝌蚪的捕食强度高于饰纹姬蛙蝌蚪。表明克氏原螯虾对两栖类幼体有比较严重的危害,应加强监测,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2.
温州不同区域泽蛙染色体组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钱晓薇 《四川动物》1999,18(3):111-114
本文报道温州四个不同区域泽蛙( Ranalimnocharis Boie) 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四处泽蛙均为2n=26 (5 +8) , NF=52 。温州市区、乐清、洞头泽蛙在6p 上有一对次缢痕, 文成泽蛙在7p 上有一对次缢痕。洞头、文成泽蛙nos-4、9、11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 温州泽蛙nos-3、4、8 为SM, 其余均为M 染色体;乐清泽蛙nos-4、9 为SM 染色体, 其余均为M 染色体。通过温州不同区域以及国内外其它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结果差异明显, 显示泽蛙核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山蝠和黑斑蛙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大筠 《生理学报》1994,46(3):267-272
本工作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对山蝠和黑斑蛙在冬眠或蛰伏期与活动期的血清,脑,骨胳肌中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血糖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LDH同工酶及血糖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活动期的动物相比,在冬眠或蛰伏期中的动物的LDH1缺乏,LDH5明显增多(P<0.001),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01)。此外,LDH同工酶和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在冬眠动物和蛰伏动物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14.
所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根据染色体组,可把单倍体划分为二倍体的单倍体和偶数多倍体的单倍体。1由二倍体形成的单倍体这种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玉米(2n=20),水稻(2n=24)]的单倍体。这种单倍体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15.
上海郊区农田泽蛙种群动态和肥满度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10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郊区农田泽蛙(Rana limnocharis)非蛰眠期的种群数量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逐月共捕获泽蛙371只,对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组泽蛙的体长、体重和肥满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泽蛙的肥满度随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呈现显著性差异。种群在繁殖前的5月份肥满度最高,8月份肥满度最小。肥满度Kwl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加而增大,K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大而减小。2龄泽蛙的肥满度增幅最大。上海郊区泽蛙的年度种群数量波动呈双峰型,峰值在7月和9月。Kwl值比K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农田泽蛙蛰眠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2005年冬季对上海农田泽蛙的蛰眠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农田中的路径、田埂和沟渠岸边地下洞穴是泽蛙的主要越冬场所。蛰眠洞穴共用率高达34.0%,超过62.2%的泽蛙与其它个体共用洞穴蛰眠,各共用洞穴内的泽蛙只数为2~6只不等。泽蛙主要利用已有的地下洞穴蛰眠。86.6%蛰眠期的泽蛙为1龄个体。  相似文献   

17.
山蝠和黑斑蛙乳酸脱氨酶同工酶及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采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等方法,对山蝠(Nyctusnoctula)和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在冬眠或蛰伏期与活动期的血清、脑、骨胳肌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同工酶和血糖浓度进行了比较研究。LDH同工酶及血糖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活动期的动物相比,在冬眠或蛰伏期中的动物的LDH1缺乏、LDH5明显增多(P<0.001),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01)。此外,LDH同工酶和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在冬眠动物和蛰伏动物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提示,LDH同工酶含量和血糖浓度的季节变化不仅与动物的能量代谢水平相适应,而且显示了冬眠和蛰伏两种生理过程中的可能差异。  相似文献   

18.
石刁柏花粉植株诱导及其起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朝福  周维燕 《遗传学报》1993,20(6):531-535
采用高渗蔗糖溶液预处理石刁柏花药可以显著抑制花药体细胞分裂和提高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在转入含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中分化得到了花粉植株。其中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和非整洁体分别占4.3%、64.5%、17.2%和14.0%。单倍体的频率随愈伤组织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石刁柏幼茎中莽草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多态性表现稳定,用其作为遗传标记结合细胞学方法可以鉴定花粉植株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泥鳅雌核生殖单倍体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泥鳅雌核单倍体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单倍体的外部形态具有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单倍体的发育速度在眼黑色素期前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但此期以后则无法确定单倍体的发育时期。在水温为22-25℃时,单倍体至多存活15d。与正常二倍体卵黄囊吸尽期同时龄的单倍体,大多数内部器官或组织发育不良,细胞核小,但核质比与二倍体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鱼类雌核发育单倍体循环系统发育异常的原因, 从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中克隆了血管发生主调控基因etv2(Ets variant 2)的全长cDNA序列, 并比较分析了该基因在雌核发育单倍体和自交二倍体中的表达。金鱼etv2 cDNA全长1531 bp, 其开放阅读框为1116 bp, 编码371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表明, 金鱼ETV2蛋白的C端含有ETS(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转录因子家族所共有的ETS DNA结合结构域, 该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ETV2的同源性超过60%。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 etv2在自交二倍体金鱼成体的肝脏、心脏、肌肉、肾脏、精巢、脑和脾脏等多种器官组织中表达, 但在卵巢和成熟卵子中不表达; 在金鱼胚胎发育过程中, etv2从尾芽期开始表达, 在体节形成后, etv2表达水平随胚胎发育而升高, 在20体节期达到峰值, 随后其表达水平降低。整胚原位杂交显示etv2特异性表达于自交二倍体金鱼胚胎的侧板中胚层、成血管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在14体节期和20体节期, 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中etv2在躯干及尾部的部分区域表达减弱或缺失, 特别是在胚胎中线表达消失, 并且其整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自交二倍体。上述结果说明在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中成血管细胞数量减少并存在向中线迁移的障碍, 可能是导致雌核发育单倍体血管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