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埃博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大范围传播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的】了解国内高校病原微生物的管理状况,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针对性举措。【方法】在查阅资料、与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座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50所高校的341名师生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国内高校实验室在病原微生物的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规范化建造、生物废弃物处置、实验室安全设施维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论】高校应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采取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报》2006,46(5):830-830
本书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全书共分为4章,包括实验室电,气,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基因工程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第2至4章后均附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相似文献   

3.
探讨网络实验室的构建与微生物教学与管理的实践。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实验室,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熟悉程度,弥补实验室已有硬件条件的局限,以仿真实验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同时,网络实验室能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有效加强毕业环节的过程管理与提高指导毕业实践的时效性,并提高真实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利用实验室网站,可以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学习成就,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安全科学管理基础理论,事故分析、预测与预防理论,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与构成事故的要素原理,通过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问题,及实验室生物危害事故的类型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人为事故的预防及安全对策,并提出了如何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超前预防、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把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微生物学的实践教学特点, 从改革实验大纲和管理方式入手, 积极探索并初步构建了开放微生物实验室在空间场地、仪器设备、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等方面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本科教学实验室是开展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如何通过实验室的管理有效提升学生实验素养值得探索。文中主要介绍了将“6S (整理 (Seiri)、整顿 (Seiton)、清扫 (Seiso)、清洁 (Seiketsu)、素养 (Shitsuke)、安全 (Safety) 六项要素) 管理”理念引入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的应用实践与效果,特别是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物品定位管理、试剂和耗材管理、学生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具体做法。通过实施“6S管理”,实验室环境得以改善,学生的实验素养得到提高,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这为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提供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医疗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建设。方法:分析当前生物安全出现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采用列举的方法,对相关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结果:由于传染病毒具有扩散块、毒力强的特点,因此生物安全的建设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疾病控制、疾病预防系统的建设及实验室的医疗安全检测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加强二者的安全管理,必须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即严格遵守疾病控制系统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对有关的实验设备进行完善与升级,对实验室病菌实验严格把控,对医疗人员、技术人员及检验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管理。讨论:由于当前传染病毒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关注生物安全,完善相关的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及医疗部门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实验动物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环境条件标准化控制是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质量和进行动物实验的条件保证。本人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实验动物安全工作发展,就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检查、发现、分析和消除实验动物环境设施运行中潜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做一阐述。总结性地提出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安全检查的程序、内容、实施步骤的闭环式安全检查模型。利用安全检查表,科学有效地开展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安全检查工作,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9.
面对突发疫情,生物安全三级(biosafety level 3,BSL-3)实验室是否能及时启动并稳定、安全运行,为科研攻关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平台,是对实验室应急能力的考验。针对2019年12月爆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复旦大学BSL-3实验室在接到任务后,立即按照国家规定,启动实验室冠状病毒新实验活动申请流程。经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和国家卫生委员会批准,实验室在开展实验活动一周内就从来自上海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体现了平时实验室内涵建设的重要性。BSL-3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包括实验室风险评估及管理、不同人员针对性培训、设施和设备管理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本文将介绍复旦大学BSL-3实验室在应急能力及内涵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期望对BSL-3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焱 《病毒学报》2019,35(2):288-291
目前,我国已有两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和五十多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成建造并通过实验室认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确保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本文探讨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区别于其他体系实验室(如ISO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与ISO 15189医学实验室)的若干个特征性管理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潜在污染的周期性评估、失活验证实验、分子诊断实验的无生物风险的阳性对照、微生物的不同封闭措施及生物安全文化。潜在污染的周期性评估与失活验证实验是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分子诊断实验的无生物风险的阳性对照与微生物的不同封闭措施应用于微生物实验(尤其是病毒学实验)从而降低暴露风险。生物安全文化应全面施行,以预防生物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If one looks back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research ethics, a bold pattern emerges. Since World War II, about every twenty years or so a breach of the social contract between investigators and human research subjects galvanizes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interest in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and oversight mechanisms governing research with humans.  相似文献   

13.
"In vivo" and "in vitro"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associations of cells ("rosettes") involved in immune response in human tumoral effusion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cell interactions either by simple membrane apposition between the cell projections or by gap-like junctions between two adjacent cells; endocytotic phenomena were also observed. The giant fibroblastic cells seen "in vitro" ("myofibronoblasts") reacting positively to anti-human macrophage Mabs, might be the cells presenting antigen to lymphocytes.  相似文献   

14.
15.
16.
In this article, I draw on anthropological and feminist scholarship on the body and the nature/culture divide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lace of surrogate mothers in a conceptual ideology that connects motherhood with nature. I explore links between the medicalization of childbirth in Israel and the personal agency of surrogate mothers as relayed through interviews. Taking the patriarchal context of the Israeli surrogacy law of 1996 into consideration, I underscore surrogates' imaginative use of medical metaphors as tools for the subversion of surrogacy's threatening social connotations. By redefining the surrogate body as "artificial" and locating "nature" in the commissioning mother's body, surrogates adopt medical rhetoric to transform surrogacy from a transgressive act into an alternative route toward achieving normative Israeli national reproductive goal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Ibis》1941,83(1):176-1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