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磷酸铅盐溶液技术对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有明显衰退迹象的一些珠心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只出现在细胞核轻微凝聚的染色质上,随珠心细胞衰退程度的逐渐增大,其衰退特征越来越明显,酸性磷酸酶依次在细胞质中较小液泡、细胞壁、线粒体、质体以及内质网等结构上出现活性反应。紧连胚囊的珠心细胞衰退细胞程度最大,细胞严重变形,酸性磷酸酶定位于细胞绝大部分结构中,但此  相似文献   

2.
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细胞化学研究Ⅱ.酸性磷酸酶超微结构定位田国伟,申家恒(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哈尔滨150080)采用修改的Gomori法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的酸性磷酸酶(AcP酶)作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珠心细胞衰退过程进行了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初始衰退的珠心细胞,ATP酶只定位于细胞膜上,其它部位未见有ATP酶活性。衰退中期的珠心细胞,细胞膜上ATP酶活性减弱并逐渐消失;细胞核染色质和细胞质中一些细胞器上存在ATP酶活性。在严重衰退的珠心细胞中,只在细胞核染色质上存在ATP酶活性。珠心细胞的细胞核以两种方式衰退。衰退的细胞核染色质碎片仍存在ATP酶活性,并向胚囊方向转移。推测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细胞膜上ATP酶变化反映了珠心细胞生理状态转变;细胞核染色质上ATP酶与其形态变化和运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囊周围邻近的珠心细胞退化降解,并出现很高的酸性磷酸酶反应,特别是合点部分最强。电镜细胞化学定位也表明退化珠心细胞质中有强烈的酸性磷酸酶活力,它们存在于多层环状的胞质结构中,而远离胚囊的非退化珠心细胞中无上述结构,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出现于液泡中。认为珠心细胞的退化是一种自溶现象。从功能大孢子至七细胞胚囊期,胚囊内部胞质酸性磷酸酶活性很低,合点与珠孔两端的反应强度无明显区別。后期成熟胚囊阶段,反足细胞中出现强烈酸性磷酸酶活性,中央细胞次之,而助细胞及卵细胞中很弱。  相似文献   

5.
小麦珠心细胞衰退过程细胞化学研究Ⅰ.ATP酶超微结构定位田国伟,申家恒(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哈尔滨150080)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珠心细胞衰退过程中的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初始衰...  相似文献   

6.
小麦受精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受精前成熟胚囊,除胚囊中央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中有酸性磷酸酶外,其余部位均未发现酸性磷酸酶。受精时期,以下部位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卵细胞的细胞核内一部分染色质和细胞质中大部分线粒体;精、卵核融合时两核的核周腔内;退化助细胞合点端细胞质和一些液泡内;进入雌性细胞中的两个精核;胚囊各成员细胞的细胞壁及胚囊周围珠心细胞的细胞壁。二细胞原胚中未见有酸性磷酸酶。早期胚乳游离核染色质上有酸性磷酸酶。小麦受精过程酸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卵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和细胞质中线粒体的改组、助细胞的退化、精核的生理状态以及精核与卵核的核膜融合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GMA低温包埋方法和β-甘油磷酸钠为底物,对小麦糊粉细胞在不同萌发时期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细胞化学光学显微镜定位。发现,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反应物,大量地存在小麦的干种子糊粉细胞的内壁,胞间,胞间连丝和糊粉粒内。当种子吸水萌发后,存在糊粉细胞内和内壁的酸性磷酸酶,便不断地释放出来,流入胚乳。有关酸性磷酸酶怎样从糊粉细胞流入胚乳的途径,我们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张敏  谭宁  侯连生 《动物学报》2007,53(2):278-284
利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盘基网柄菌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中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在细胞丘阶段,酶反应颗粒出现在线粒体内自噬空泡内,随着内自噬空泡的逐渐增大,线粒体内的酶反应颗粒逐渐增多,线粒体内嵴结构不断破坏,直至遍布整个空泡化的线粒体内;当细胞发育至前孢子细胞时,由于嵴结构被完全破坏,酶反应颗粒主要集中在前孢子细胞空泡的单层膜上,空泡化的线粒体内酶反应颗粒逐渐消失。在凋亡的柄细胞中,自噬泡内酶反应强烈,凋亡中期的前柄细胞的细胞核中出现酶反应颗粒,均匀分布在细胞核中,直至细胞核与自噬泡融合。在孢子细胞外被与质膜间也观察到非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所得结果证实:线粒体内自噬小泡具有消化功能;自噬泡内酶活性与细胞器消亡有关;细胞核中的酸性磷酸酶可能作为一种非溶酶体酸性磷酸酶参与细胞核中核蛋白的脱磷酸化过程,与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透射电镜对花椒(X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珠心胚原始细胞,多细胞原胚和此时期的珠心细胞及其ATP酶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珠心胚原努细胞具厚的细胞壁,明显分为电子致密的外层和电子透明的内层,无胞间连丝,大的核中未见核仁,细胞质富含细胞器,多细胞原胚的壁比原始细胞的薄,电子透明,均质,具胞间连丝,核体积增大,核仁1至2个,细胞质中细胞数的数量明显增加,珠孔端的珠心细胞比胚性细胞体积大,细胞液泡化程度高,细胞质稀薄而呈现衰退趋势,ATP酶分布于液泡膜及液泡液中,与胚性细胞相接触的最内层珠心细胞胞质降解,核严重变形,最终细胞解体,此时无ATP酶活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酶、Ca2 -ATPase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染色质凝聚,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随后,双层核膜消失,细胞器将逐渐解体,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ATP酶、Ca2 -ATPase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纤维原生质体中ATP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对基因转导前后的P815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进行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及多糖的定位。研究结果显示,空载体转导的P815/neo细胞与其亲本细胞相比无显著改变,而IL2基因修饰的P815细胞的酸性磷酸酶及多糖反应明显增强,可能提示细胞内某些细胞器的形成以及细胞内多糖类合成功能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Ca^2+和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l.)珠心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珠心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中伴随着液泡破裂、染色质凝聚、细胞质解体等明显特征。在鹤顶兰功能大孢子形成之前,大孢子母细胞的侧细胞壁存在明显的内突。随着胚囊体积的逐渐增大,衰退珠心细胞残留的细胞壁叠合在一起,从而使胚囊壁不断加厚。胚囊成熟前,合点端珠心细胞与胚囊之间有胞间连丝相连。合点端珠心细胞的细胞质状态,特别是液泡形态与大孢子母细胞、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时期的细胞状态高度相似。结果表明,衰退的珠心细胞不仅为胚囊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也为胚囊的发育提供营养,合点端珠心细胞对胚囊发育内环境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TUNEL检测、细胞学及细胞化学方法,对毛竹茎秆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进行了研究。在次生壁形成的早期,纤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器膨胀、液泡膜解体和细胞质泡状化等典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特征;TUNEL检测反应呈阳性,显示此时的纤维细胞核DNA发生了片段化。此时,在纤维细胞裂解的液泡膜、降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具有ATPase活性。纤维细胞质的Ca2+水平会随着次生壁的形成而逐渐升高,随后Ca2+聚集成块状。在初生壁形成后期,纤维细胞染色质上的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增强。随着纤维次生壁的持续增厚,ATPase、酸性磷酸酶和Ca2+将在裂解的细胞质和凝聚的染色质上持续存在多年。结果表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的次生壁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自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初生壁形成后期染色质上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及次生壁形成期胞质Ca2+的聚集,与纤维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ATPase,Ca2+和APase参与了纤维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原生质体的降解。  相似文献   

15.
利用显微和细胞化学方法, 对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茎秆纤维次生壁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次生壁形成早期,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 染色质凝聚, 可见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存在于纤维细胞中; 随后, 双层核膜消失, 细胞器将逐渐解体, 多泡体开始出现在纤维细胞的细胞质; 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细胞壁逐渐增厚, 并出现多层结构现象, 而运输小泡、细胞膜、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将持续存在。在次生壁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ATP 酶、Ca2+ -ATPase 和酸性磷酸酶在运输小泡、细胞膜、质膜内陷、胞间连丝和凝聚的染色质中将持续存在。结果表明, 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不同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长寿细胞, 纤维原生质体中ATP 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持续存在与次生壁的持续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小麦珠心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衰退前的珠心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大多数珠心表皮细胞和离胚囊较远的珠心细胞有较大的核质比,细胞质中游离核糖蛋白体的密度较大;线粒体和质体数量较多,形态上也有较大变化;有具活跃分泌功能的高尔基体和少量或长或短的粗糙内质网槽库;细胞中有或多或少的小液泡,其中常常含有被消化的细胞质碎片;细胞壁上有很多纹孔和胞间联丝与邻近细胞相通。在离胚囊稍近的珠心细胞中,粗糙内质网迅速增生,出现平行内质网槽库和同心内质网环,后者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一种自噬结构。同心内质网环包围的细胞质被消化后往往形成小液泡。通过新液泡的形成,原有液泡的扩大和合并,珠心细胞形成大的中央液泡。这时,珠心细胞呈现薄壁组织细胞的典型特征。此后,胚囊进一步扩展??引起这些珠心细胞衰退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磷酸饥饿时番茄幼苗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与Pi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磷酸饥饿时,番茄幼苗根部及地上部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强,根部细胞表面酸性磷酸酶及根部外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亦明显提高。动力学分析表明,磷酸饥饿提高了番茄幼苗根部的酸性磷酸酶对其底物的亲和力。另外,磷酸饥饿对番茄幼苗根部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最适pH值没有影响。钼酸对番茄幼苗根部酸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番茄幼苗Pi吸收速率也有十分明显的抑制效果。以上结果表明,磷酸饥饿时,番茄幼苗Pi吸收的适应性变化可能与根部酸性磷酸酶特别是根部细胞表面酸性磷酸酶及其外泌酸性磷酸酶的参与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蒜瓣在温度调节下解除休眠前后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恒温30℃贮存大蒜可以延长休眠10来个月,短时期的放置在4℃下就能解除休眠。蒜瓣外表皮细胞核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休眠解除与否的指标。解除休眠后蒜瓣外表皮细胞核显示出酸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处于休眠状态的表皮细胞中细胞核一直保持休眠期所特有的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没有上述三种酶的活性。在30℃中保存一年以上,细胞也会发生局部解体与细胞内含物的撤离,细胞内明显地分布着许多蛋白质颗粒,细胞间有“核穿壁”现象。  相似文献   

19.
磷酸脂酶是水解磷酸与碳之间的键的一种专一性酶。按照它们活性最适宜的pH值分为碱性(pH9.4),酸性(pH5.0)和中性(pH6.5)三种。酸性磷酸酶的定位一般用Gomori的方法;碱性磷酸酶定位的方法在植物上还很少见报道,近年来国际上多用  相似文献   

20.
被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侵染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皮层中,由外至内形成三种类型的染菌细胞:菌丝结细胞、空腔细胞和消化细胞。外部两类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定位显示,一些位于空腔细胞或衰老的菌丝结细胞中的菌丝内部逐渐产生大量酸性磷酸酶,随后菌丝发生自溶。这两类细胞中未发现明显的释放水解酶消化菌丝的现象。当菌丝进入消化细胞以后,情况与此不同,大量包含酸性磷酸酶的微小颗粒出现在菌丝周围,随后这些酶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包围菌丝的消化泡,菌丝被溶酶体水解酶所消化。最后消化泡变为包含代谢废物的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