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在玻璃温室内的遮阴环境下,采用盆播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特征(大小和种皮)和播种深度(0、3、6、10 cm)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东栎大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值和萌发指数在所有播种深度均高于小种子。其中非去皮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差异显著,去皮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在6和1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去皮可促进大种子萌发,但抑制小种子萌发;不同大小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均在0 cm播种深度最大,在10cm播种深度最小。(2)不论有无种皮,大种子萌发幼苗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在所有播种深度均大于小种子萌发幼苗;去皮种子萌发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总干物质质量在所有播种深度均不同程度地小于非去皮种子萌发幼苗,但前者根冠比在0、3、6 cm播种深度大于后者;随着播种深度增大,幼苗株高、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基径随播种深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种皮和播种深度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玻璃温室内遮荫条件下,研究种皮和播种深度(0、2、5、10和15 cm)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皮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去除种皮后,种子萌发率显著升高,不同播种深度处理种子萌发率平均升高19.4%,且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增大,萌发进程加快.去皮种子和非去皮种子的萌发率均在2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分别为78.9%和62.2%;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在2 cm播种深度下最大,而萌发速率系数在5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去皮处理幼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干质量与非去皮处理相比均显著增大,但比根长显著减小.去皮和非去皮处理幼苗株高均在5 cm播种深度下最大,分别为13.8和14.2 cm;基径随播种深度增加逐渐增大,而主根长、侧根数和最大侧根长均减小;幼苗干质量受播种深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种子粘液质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该物质对于种子的扩散、定居、生存力的改善、萌发、幼苗生存乃至抵御有毒化学物质毒害等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朱唇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已广泛栽植于世界各地。为了理解朱唇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吸水特性和种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特性,该研究以朱唇种子为材料,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种子萌发试验的方法,对种子和粘液层的形态结构、粘液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朱唇种子为卵形,表面为负网状结构,千粒重为(1.611±0.0084)g,无粘液种子吸水倍数为3,粘液种子吸水倍数为25,粘液层吸水倍数为122。粘液和无粘液种子及粘液层的重量都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但脱水过程要远长于吸水过程。朱唇种子吸水2 h达到饱和,经过36 h可干燥失水恢复原重。不同浓度PEG对朱唇种子的萌发均有影响,发芽势随PEG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朱唇种子在5%PEG胁迫下发芽率最高达(90.00±8.66)%,20%PEG胁迫下发芽率最低为(76.67±10.41)%,低浓度PEG对朱唇种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这说明朱唇种子为速萌型种子,其粘液质在种子吸水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保证短时间内有充足的水分供其萌发。  相似文献   

4.
少花龙葵种子萌发特性及其果汁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少花龙葵的成熟果实采用3种采种方式,于室内测定水分、温度、光照条件对不同采种方式所得种子的发芽影响,并就少花龙葵的果汁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少花龙葵种子于25℃恒温下浸种8 h后吸水达到饱和,其适宜发芽温度为20℃~25℃,萌发受黑暗抑制;(2)3种采种方式中以捣烂果实后种子不从果实取出并不清洗而直接晾干的采留种方式最佳;(3)少花龙葵果汁原液和其5~10倍稀释液抑制广东小白菜种子发芽,20~50倍稀释液则促进其萌发,表明少花龙葵果汁具有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5.
伍晨曦  孙羽  冯固 《生态学报》2009,29(4):1849-1858
为了理解荒漠短命植物小车前(Plantago minuta Pall.)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对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作用,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粘液物质的吸水保水特性、剥离粘液物质的种子(无粘液种子)和保留粘液物质的种子(粘液种子)在-1.15~-0.15 MPa不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 (1)小车前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干重占粘液种子干重的5.6%;在去离子水中,粘液物质可以吸收相当于其自身干重217.1倍的水分;粘液物质的存在使得小车前种子的吸水倍数由2倍增加至14倍,从而保证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水分;(2)干燥的粘液种子吸水2h后即达到饱和,而吸水饱和后的粘液种子在室温下晾置,经过48h后又干燥失水恢复至原重;(3)在去离子水中或低渗透胁迫(-0.33~-0.15 MPa) 条件下,粘液物质吸水作用能促进小车前种子萌发,粘液种子3d的发芽势和10d的总萌发率均显著高于无粘液种子;在高渗透胁迫(-1.15~-0.73MPa)条件下,粘液种子3d的发芽势显著低于无粘液种子的,而10d的总萌发率与无粘液种子的没有显著差别,表明粘液物质在干旱条件下可能从种子而非外界环境中吸取水分,减缓了种子萌发速率.通过上述结果可以认为小车前种子表面的粘液物质在早春干湿交替剧烈的荒漠生境中起到通过调节水分来调节种子萌发的作用,这种萌发策略大大降低了因大批种子同时萌发导致幼苗受旱甚至种群灭亡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以采自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埋藏深度(0、30和50 cm)和埋藏时间(2、4、6、8、10和12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索辽东栎种子的安全贮藏条件和长期贮藏潜力,为辽东栎的种苗繁育和退化辽东栎灌丛及次生林的恢复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尽管土壤埋藏处理前期(2周)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但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萌发率提高,萌发速率加快,且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波动性增大趋势,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90.1%和96.8%.种子霉烂率表现为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且各埋深处理种子的霉烂率随埋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种子埋藏2周后,开始出现自动萌发现象;埋藏12周后,30和50 cm埋深处理种子的自动萌发率分别为24.5%和43.0%.  相似文献   

7.
美人树、紫檀和小叶榄仁的引种与栽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美人树、紫檀和小叶榄仁是福建沿海地区近年来新引进的园林绿化树种,本文介绍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状况。引种栽培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性状表现良好,适于在福建沿海作为庭园景观树种和道路遮荫树种。  相似文献   

8.
对中甸刺玫Rosa praelucens种子结构及其透水性,赤霉素处理对胚的影响,果壳、种皮、胚乳的粗提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中甸刺玫外种皮是由多层排列紧密的厚壁细胞组成,内种皮为坚硬致密的栅栏组织;(2) 种皮对种子的吸胀阻碍较大, 未处理的种子吸水率较低,吸水13 d后增加量为18.82%;(3) 果实结籽率为0.69%,多数果实中没有饱满的种子;(4) 赤霉素100 mg·kg-1预处理种子可加快胚的萌发速率;(5) 胚乳、种皮、果壳中存在内源抑制物。中甸刺玫种子的休眠是由其形态和生理特点引起的综合休眠。  相似文献   

9.
选择青藏高原东南林线地区优势植物薄毛海绵杜鹃为对象,研究薄毛海绵杜鹃结实特性和萌发特性随海拔(4183—4673 m)、坡度、坡向等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对比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薄毛海绵杜鹃果实的长、宽、重量、单果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结实特性;并测试了不同环境所产种子的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低温胁迫环境下,薄毛海绵杜鹃的生殖投入加大,果实大且质量重,种子数量多但质量轻;(2)坡向是影响单果种子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阴坡单果种子数显著大于阳坡,生活在阴坡的薄毛海绵杜鹃的繁衍能力更强;(3)较高和较低土壤湿度都会影响薄毛海绵杜鹃的种子质量,中等土壤湿度(28.3%—32.5%)薄毛海绵杜鹃种子萌发能力最强;(4)薄毛海绵杜鹃的种子是需光性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萌发;(5)在光照条件下,温度对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有显著影响,高温(25/5℃)有助于提高萌发率并促使萌发进程显著提前。研究揭示了不同海拔薄毛海绵杜鹃结实和萌发特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薄毛海绵杜鹃的种质资源保护和气候变化背景下藏东南林线动态预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梓叶槭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个不同种源地的梓叶槭(Acer catalpifolium Rehd.)种子进行了形态结构特性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梓叶槭种子呈压扁状椭圆形,为无胚乳种子.都江堰种源地的种子千粒重为(28.4±0.81) g,显著大于峨眉山种源地(18.5±0.39)g.种子吸水过程分3个明显阶段:0~1 h是急剧吸水的过程,1~12h吸水较缓慢,12~96h吸水量又急增.温度对2个种源地的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影响, 25 ℃是其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萌发率分别为48.7%±3.06%(都江堰种源)、42%±2.00%(峨眉山种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种子均能正常萌发.  相似文献   

11.
吸胀期低温处理对水青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野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吸胀期低温处理对水青树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讨限制水青树种群更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水青树种子的吸胀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其吸水量将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30%土壤湿度条件下基本达到充分吸胀状态;(2)随着野外埋藏时间的延长,水青树种子萌发率、发芽势及含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活力指数呈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3)经不同低温处理的水青树种子,在20%或30%土壤湿度吸胀条件下,其萌发特性达到最高;(4)在20%土壤湿度条件下,低温处理2~4 d或21~28 d时,0℃最适于水青树种子的萌发;在30%土壤湿度条件下,低温处理14~28 d时,-7℃最适于水青树种子的萌发;(5)在相同冷冻时间的条件下,随温度的降低,落叶中水青树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变化;在相同低温条件下(0℃低温除外),种子的萌发率会在冷冻28 d后有所提高。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吸胀期低温处理对水青树种子的萌发并无抑制作用,并不是限制水青树种群更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测定不同脱水程度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复水后的吸水率、脱水过程中抗性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贮藏方式下种子的萌发情况,该文研究了金丝李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和储藏特性。结果表明:(1)金丝李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29%,室内通风处放置35 d失水率即达45%。(2)种子失水率低于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的吸水率变化不显著;失水率超过18%时,萌发率和复水后吸水率均显著下降,失水率为42%时萌发率为0。其种子的临界含水量为27.29%,半致死含水量为12.72%。(3)随着种子脱水程度的加深,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逐步上升;丙二醛含量在失水率低于24%时变化不大,高于24%时显著提高; SOD和POD的活性均呈波动性变化,失水率为18%时活性均最高。(4)室温干藏1个月和-1、-20℃下湿藏1个月的种子均不能萌发;水浸贮藏1个月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 4℃湿藏1、3和6个月均显著延缓种子萌发,但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表明金丝李种子在失水率低于18%时,种子可通过抗性调节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能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和低温;当失水率超过18%时,种子代谢失衡发生劣变直至死亡,属于低度的顽拗性种子。4℃湿沙藏(含水量7.5%)是短期贮藏其种子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神农架山地不同海拔高度进行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种子萌发实验和萌发后实生幼苗的存活状况研究,模拟气候变化对领春木分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林下,林下的幼苗全部死亡;(2)在领春木的分布上限(2090 m)和以上区域种子萌发率高,且幼苗死亡率低,在领春木的分布下限(900 m)和以下区域种子萌发率低,且除620 m阳坡林下以外,幼苗均全部死亡;(3)种源对领春木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4)冬季播种的种子比春季播种种子萌发率低,萌发后幼苗死亡率高.研究结果表明,珍稀植物领春木具备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的潜能,但向高海拔的迁移扩散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低海拔区域,领春木幼苗更新受到威胁,但一些小生境可以缓冲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南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储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 90种木本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大小、含水量等特征及种子萌发 ,并对其中有足够萌发个体的种 (45种 )进行了萌发分析和对有足够萌发个体和足够种子的种 (41种 )进行了种子或果实储存对萌发影响的研究。肉质果实种子和肉质种子萌发率较干燥种子高 ,两者差异显著。大多数种播种 6 0d内萌发。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较干燥种子的休眠期长 ,留土萌发种子较出土萌发种子休眠期长。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之间、夏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与冬季和春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之间休眠期长短差异不显著。萌发率与新鲜种子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 ,但种子中水分含量的减少明显影响萌发率 ,尤其是在种子自然干燥的最初 3d。当种子的水分含量减至 2 0 % (约在种子自然干燥 10~ 14d)时 ,种子萌发率降至很低。萌发率随储存时间 (密封 ,(4± 1)℃ )而下降 ,但储存一个月下降不大 (- 8.3% ) ,储存 3个月后 ,显著下降。果实储存与种子储存之间、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储存之间、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储存与干燥种子储存之间 ,萌发率差异一般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90种木本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大小、含水量等特征及种子萌发,并对其中有足够萌发个体的种(45种)进行了萌发分析和对有足够萌发个体和足够种子的种(41种)进行了种子或果实储存对萌发影响的研究.肉质果实种子和肉质种子萌发率较干燥种子高,两者差异显著.大多数种播种60 d内萌发.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较干燥种子的休眠期长,留土萌发种子较出土萌发种子休眠期长.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之间、夏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与冬季和春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之间休眠期长短差异不显著.萌发率与新鲜种子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但种子中水分含量的减少明显影响萌发率,尤其是在种子自然干燥的最初3 d.当种子的水分含量减至20%(约在种子自然干燥10~14 d)时,种子萌发率降至很低.萌发率随储存时间(密封,(4±1) ℃)而下降,但储存一个月下降不大(-8.3%),储存3个月后,显著下降.果实储存与种子储存之间、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储存之间、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储存与干燥种子储存之间,萌发率差异一般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是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种入侵植物。为探讨北美车前种子的休眠萌发特性及种子粘液对其种子在干旱环境中萌发的作用,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其种子在收获后不同月份的萌发状况、粘液的吸水失水特性、有粘液种子和无粘液种子在不同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北美车前种子有近1个月的休眠期,成熟后第2~9个月保持较高的种子萌发率(48.75%~88.75%);北美车前有粘液种子对水分的吸收能力明显强于无粘液种子,粘液可吸收其干质量近59倍的水量;在-1.21~0 MPa渗透势胁迫下,与对照相比,有粘液种子萌发率只下降了18.58%,无粘液种子萌发率下降了62.71%;可见,北美车前种子休眠期短,萌发率高,种子粘液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种子对干旱环境的适应,从而间接增强了其入侵性。  相似文献   

17.
板蓝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发芽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测定方法,对板蓝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不同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活力指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板蓝根种子具有快速吸水的生物学特性,分为快速吸水期、缓慢吸水期和缓慢吐水期三个阶段,入水后2 h的吸水量达最大吸水量的73.29%,为快速吸水阶段;温度对板蓝根种子的萌发影响较大,最适发芽温度为30℃。光照、发芽床和种子预处理对板蓝根种子的萌发无明显影响。这说明板蓝根种子的萌发主要取决于水分和温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源及基质对水青树种子萌发及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玲玲  甘小洪  何松 《广西植物》2012,32(5):656-662
通过对4个不同种源地的水青树种子进行形态与生理特征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种源、基质及温度对水青树种子萌发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以了解该物种种群自然更新困难的原因。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的种子,其千粒重、饱满度及形态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种源的种子的萌发率分别为:74.67%(雷波)、41%(马边)、67%(九寨沟)、0%(美姑),对应的发芽势分别为38.33%、10%、27.33%、0(P<0.01);(3)在不同的萌发基质中,腐殖土中的萌发率、萌发势及幼苗的长势均优于生境土和沙土,而沙土中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的生长最差,因此水青树生境地的土壤不是其自然更新的限制因素;(4)常温下不同基质中,水青树种子的萌发率均高于恒温条件,表明适宜的变温处理有利于种子萌发及幼苗存活;(5)综合分析可知,雷波的水青树种子品质较好,马边的则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L.)Jacq.]种子的休眠特性和地理变异特性,测定了云南省元谋县凉山乡(属北亚热带区)和坝区苴林乡(属南亚热带区)车桑子种子形态,观察了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两地的车桑子种子都具有物理休眠特性,经热水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未处理的种子(P=0.001)。两地种子在长、宽、长/宽以及种子百粒重上十分接近,其萌发特征和幼苗生长特征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坝区苴林乡和凉山乡种子并未发生地理变异,两地均适合车桑子采种,但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休眠破除,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20.
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是三峡水库消落区常见的4种一年生植物。该研究旨在验证这4种植物的种子能否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水淹环境及种子在消落区变化的环境中能否成功地萌发。将消落区按照吴淞高程标准划分为9个高程梯度(145-150 m、150-155 m、155-160 m、160-163 m、163-166 m、166-169 m、169-172 m、172-175 m和>175 m), 实地播种这4种植物的种子(或果实), 并将种子萌发划分为“有泥沙淤积于种子表面”和“无泥沙淤积于种子表面” 2组。观察在消落区水位变化(蓄水到退水)一个周期内种子能否耐受水淹及水淹对不同高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 (1)稗、苍耳、合萌和水蓼的成熟种子(或果实)能够耐受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水淹环境并保持活力。(2)这4种一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起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都随着高程的降低而逐渐缩短(p < 0.01); 高程169 m以下, 种子萌发的起始时间显著缩短(p < 0.01)。总体来看, 在同一高程区域内, 合萌种子的萌发起始时间略长一些, 苍耳次之, 水蓼最短。(3)对稗、苍耳和水蓼的种子而言, 萌发率随高程的降低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合萌的种子萌发率随高程的降低总体呈下降的趋势。(4)水淹过程中产生的泥沙淤积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苍耳的种子萌发而抑制合萌的种子萌发。以上试验结果表明: 这4种一年生植物的种子(或果实)在三峡水库消落区变化环境中能够耐受水淹并成功地萌发, 可应用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