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摘要目的:大鼠肝部分切除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肝脏疾病的研究,随着干细胞治疗肝损伤及护肝药物研究的发展,对大鼠肝损伤 模型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本实验拟在大鼠肝部分切除术的基础上改进以建立大鼠肝断面门静脉分支残端的静脉置管模型,并 进行细胞移植实验,对比分析新模型的优劣。方法:60 只F344 大鼠分为三组。A、B 组行行85 %肝切除术;C组行85 %肝切除术+ 肝断面门静脉分支残端置管术。术中B 组经门静脉注入4× 105个表达GFP(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的胎肝干细胞(fetal liver stem/progenitor cells, FLSPCs)。C组经留置导管注射入同等量的FLSPCs,A组注射同等剂量的培养液。72小时取血清,测定 肝功能ALT、AST,统计死亡率;取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其修复情况。统计学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 检验。结果:B、C组F344 大鼠 72 小时肝功指标(ALT、AST)均明显优于A 组;B 组、C 组肝脏组织学的病理损伤的恢复分别较A 组快。B、C组间肝功指标无统 计学意义。结论:经门静脉分支残端置管途径移植FLSPCs 效果等同于经门静脉穿刺途径,且该模型具有可反复、可选时、减少创 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损伤大鼠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构建,然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输注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后处死大鼠。然后检测大鼠肝功能、肝脏病理改变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效果。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3周后,大鼠的肝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恢复,但是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损伤的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对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来我院诊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将80例患者分为Child-Push A级30例、B级25例、C级25级,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将80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45例)与非并发症组(35例),80例患者均用VTQ法检测VTQ值,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计算ALT/AST比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不同部位的VTQ值,对比不同Child-Push分级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的不同部位VTQ值,对比有无并发症组患者的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分析80例患者不同部位VTQ值与AST、ALT、AST/ALT比值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A组及B组高,B组患者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较A组高(P<0.05)。C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B组高,B组的AST水平、AST/ALT值明显较A组高(P<0.05),C组的ALT水平较A组、B组高,B组的ALT水平较A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组不同肝脏部位的VTQ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ST、AST/ALT比值明显较无并发症组高(P<0.05),并发症组的ALT较无并发症组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肝硬化患者的AST、AST/ALT比值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正相关(P<0.05),ALT水平与不同部位的VTQ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VTQ测量肝硬度与血清AST/ALT比值可用于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参胶原低聚肽(SCCOPs)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阳性对照组(C)、海参肽低剂量组(D)、海参肽中剂量组(E)和海参肽高剂量组(F)6组。除A组给予0.9%生理盐水(20mg/kg)外,其余5组大鼠分别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各50 mg/kg·BW,2h后,A、B组给予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C组给予水飞蓟宾22.1mg/kg·BW,D组给予SCCOPs 346 mg/kg·BW、E组给予SCCOPs 692 mg/kg·BW、F组给予SCCOPs 1 038 mg/kg·BW;实验周期为4w。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大鼠肝脏指数;测定大鼠肝匀浆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呈现大部分肝细胞浊肿变性,分界不清;肝小叶排列不齐,肝窦道受压变窄;脂肪变性广泛,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水飞蓟宾和海参低聚肽干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升高了6.46%和17.70%(P<0.05)。与模型组相比,水飞蓟宾组的ALT和ALP水平分别降低了25.36%和29.65%(P<0.05),而海参低聚肽低、中和高剂量组ALT水平分别降低了28.89%、27.77%和18.56%(P<0.05);ALP水平分别降低了14.84%、24.78%和21.08%(P<0.05)。结论:海参胶原低聚肽可明显改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大鼠80%门静脉分支结扎模型中大鼠增生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再生作用的关系。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平均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门静脉结扎实验组(PVL)。观察术后1、3、7和14d保留侧肝叶重量/体重比值;下腔静脉采血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的变化;光镜下观察保留侧肝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用免疫印记法检测MMP-9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保留侧肝叶重量/体重比值逐渐增加,7d达“平台期”;与对照纽明显不同,PVL组的ALT、AST的值在1h达到高峰,7d后回到正常水平;保留侧肝脏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3d开始表述增强(P〈0.05),7d以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保留侧肝叶MMP-9蛋白的表达在术后3d开始增加,术后7d达到高峰。结论:MMP-9蛋白的表达在80%门静脉结扎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及促进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 组,即肝切除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射DAPI 标记的MSCs 约1.5×106/ 只,分别于第3 天和第9 天后采血清检测肝功能,第9 天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移植途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及促进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 组,即肝切除对照组、尾静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和门静脉注射DAPI 标记的MSCs 约1.5×106/ 只,分别于第3 天和第9 天后采血清检测肝功能,第9 天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移植途径对MSCs 向肝脏迁移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移植组(18.1 ± 3.4)个细胞/100 倍视野到肝脏归巢及定植的 MSCs 多于尾静脉移植组(7.6 ± 2.0)个细胞/100 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第9 天各组大鼠肝功能均有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 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822,1.046,P = 0.057,0.365,P 〉 0.05);但两移植组与单纯肝切除组比较血浆白蛋白(ALB)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6.259,P = 0.006);尾静脉移植组与门静脉移植组两移植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移植途径对 MSCs 归巢、定植到肝脏有一定影响,门静脉途径优于外周静脉,MSCs 移植对肝大部切除大鼠肝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注射低剂量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 ,CC14)建立B/C小鼠肝损伤模型。方法正常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油对照组、CCl4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油对照组腹腔注射鲁花花生油(10μL/g,1次/3天,连续6周);CC14模型组腹腔注射0.5%CC14(10μL/g,1次/3天,连续6周)。第6周,各组小鼠检测血清AST、ALT浓度,HE及Masson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结构、细胞形态及纤维化程度。结果第6周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ALT(P=0.00)、AST(P=0.00)浓度极显著性增高,HE及Masson染色显示CCl4模型组小鼠肝上皮细胞呈广泛性空泡样变及大量坏死,肝小叶内出现明显的条索样纤维增生,其纤维化程度评分显著性升高(P =0.00),纤维显色积分光密度值极显著性增高(P =0.00)。结论注射低剂量CCl4可以诱导B/C小鼠肝损伤模型,实验模型具备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兔素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与海兔素组给予15 mg/kg刀豆蛋白A尾静脉注射每周一次,制作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日给予大豆油灌胃,海兔素低、高剂量组给予100、150 mg/kg·d海兔素+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8周后,禁食12 h,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Masson Trichrome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状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及LDH水平;ELISA实验测定血清TNF-α和TGF-β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模糊紊乱,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见灶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胶原指数明显升高。血清中ALT、AST、LDH及TNF-α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海兔素干预后,肝小叶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染色胶原显著减少,纤维增生明显改善,血清中ALT、AST、LDH及TNF-α和TGF-β1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海兔素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肝脏病变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海兔素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TGF-β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echarides,APS)在预防2型糖尿病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2只,其中48只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组)和APS组(C组),余24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C组大鼠给予APS 400 mg/kg/d灌胃,A、B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0、2、4、6周检测3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3组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第0、2周时B、C组大鼠ALT、AST、SOD以及MDA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第4、6周时,C组大鼠ALT、AST以及MDA水平均高于A组,但低于B组;而SOD水平低于A组,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观察,A组肝细胞内大量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完好,未见损伤;B组细胞器数量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形态异常,膜结构破损,细胞空化;C组细胞器也存在损伤,但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APS可增加肝细胞抗氧化酶的活性,促进氧自由基的清除,减少肝细胞损伤,对预防2型糖尿病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俞晓军  钱琤  张育瑆  胡志前 《生物磁学》2011,(19):3615-3617
目的:观察在大鼠左肝外叶切除+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过程中微量失血对最终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按不同的放血比例分为三组,以Wigger改良法建立左肝外叶切除+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严格标化放血前的各项手术操作和观测指标,比较三组大鼠最终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在分别按2.4ml/100g(A组)、2.5ml/100g(B组)、2.6ml/100g(C组)比例定容失血的大鼠模型中,各组大鼠生存率分别为:A组66.67%,B组42.86%,C组7.69%,A、B两组与C组大鼠的生存率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即使是0.1ml/100g的微量失血对于该模型大鼠的生存率也是有显著影响的,这一点在大鼠的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中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李成  谷青  刘新  孙明伟  王充强 《生物磁学》2011,(17):3311-331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右叶、左叶体积变化,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门静脉血流与肝功能之间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54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正常人,采用超声多普勒方法分析这些受试者的肝脏体积和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内径、血流速、流量数据,并通过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水平等评估患者肝功能水平。结果:肝硬化组平均年龄46.3岁,男性32例,其中childA级患者16例,childB级患者27例,childC级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41.8岁,男性24例。肝硬化组患者右左肝叶之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门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child分级升高,门静脉血流量也明显升高。肝硬化组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低于左支血流量(p〈0.05);此外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右支和左支血流量之比明显低于正常人群门静脉右左支之比(p〈0.05);而且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右左支血流量之比与右左肝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右左肝叶之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4,p〈0.05)。结论:评估肝硬化病人门静脉血流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病理变化程度,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选择治疗方案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中对TGF—β1和VEGF的影响,探讨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A组)、急性CCL4肝硬化模型组(B组),虫草菌丝组(c组),12周后比较分析3组TGF—β1和VEGF表达。结果:治疗后,C组TGF—β1、VEGF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虫草菌丝在大鼠肝硬化治疗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能与抑制TGF—β1和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冯志佳  刘晶  陶涛  席宏杰 《生物磁学》2013,(25):4823-4828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家猪肝缺血再灌注时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幼年家猪,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7只。基础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侧卧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T8-9)置管。经腹正中切口暴露肝脏,分离肝十二肠韧带,游离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备用。E组给予0.5%布比卡因0.75mL/节段(阻滞T5-T12脊神经),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15min后,夹闭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45min,然后开放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进行再灌注4h。分别在缺血前(TO),缺血末(T1),再灌注1h(T2),2h(T3),4h(T4)采血样用于测定AST,ALT,NO,ET-1,TNF-α,IL-1β和ATP。实验结束后取肝脏组织样本测定MDA和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MAP水平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H值以及PaC0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组各时点AST,ALT,ET-1,TNF-α,IL-1β浓度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NO及ATP浓度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MDA含量c组高于E组,有统计学差异(P〈O.05)。光镜下可见E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于C组。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加肝脏能量的生成,纠正NO/ET的失衡,减少促炎介质的生成,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肺及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单纯照射组、OP9细胞治疗组、胚肺MSC治疗组、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MSC治疗组(DA组),分别将OP9细胞、胚肺和DA区MSC移植入受体小鼠,4、9、13、17、2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外观、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外观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DA组、胚肺MSC组、OP9组、单纯照射组,正常组明显好于各组(均为P<0.01),单纯照射组明显差于DA组、胚肺MSC组(均为P<0.01);DA组、胚肺MSC组及OP9组的两两配对t检验均为P>0.05。肺病理镜检肺损伤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OP9组、DA组、单纯照射组。肺病理图像分析肺泡情况由好到差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DA组、OP9组、单纯照射组。外观评分与病理镜检的相关性检验P=0.040,与图像分析的相关性检验P=0.039。结论:不同来源的MSC均有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其作用强度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PAR-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正常组)15只普通饮食,B(高脂组)15只高脂饮食。8周后,自两组各随机抽取2只大鼠处死,光镜观察证实脂肪肝造模成功,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血清做免疫生化检查,取肝组织标本,分别以光镜观察做出NAS评分,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肝组织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脂饮食可以成功的复制NAFLD的大鼠模型;2.血清GLU、TC、TG、HDL-C、LDL-C在高脂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高脂组PPAR-γ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结论:1.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NAFLD模型;2.PPAR-γ在NAFLD大鼠肝脏成脂性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防治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运动组.后两组喂食普通饲料的同时在实验前三周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诱发脂肪肝.七周有氧运动后测大鼠体重、肝湿重、测血浆TC、TG、ALT、SOD及MD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肝细胞PP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TC、TG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TC、TG显著高于高脂运动组(P<0.01,P<0.01).2)高脂组PPARα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高脂运动组(P<0.01);高脂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高脂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窦界限不清,汇管区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改变,肝脂肪变性.高脂运动组肝脏仍有脂肪积聚,但肝细胞空泡消失,呈好转趋势.4)高脂运动组MDA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运动组SO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运动可以通过上调PPARαmRNA来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预防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监测分析来建立标准的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用直接饮酒法,于第8、12和20周时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并于第8、12周时随机采集5只大鼠肝组织,20周时采集剩余所有大鼠肝组织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于第8、12和20周时体重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和12周时TG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从8周至20周呈现出酒精性脂肪肝、重度酒精性脂肪肝伴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演变过程。结论:直接饮酒法可成功地复制出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分析可了解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参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鼠,雌性Wistar大鼠为受鼠,受体大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移植当天所有受鼠均接受8.5 GY的全身照射(TBI),于照射后4~6 h内,A组回输等量培养液,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C、D、E组分别回输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不同比例的脾细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期、外周白细胞计数、及有无a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结果A组大鼠于15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低,骨髓病理示造血组织减少,提示死于造血衰竭。B、C、D、E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恢复,B组大鼠8只存活超过50 d,C、D、E组大鼠均于50 d观察期内死亡,并有aGVHD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但C组大鼠aGVHD的程度较轻且时间不集中,其中D、E组大鼠可于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察到典型aGVHD临床及病理。结论TBI预处理的方式是可行的,单纯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不能引起明显的aGVHD,骨髓细胞与脾细胞1∶1及1∶1.5混合组均可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理想的aGVH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