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猪丹毒弱毒菌用肉肝胃膜消化汤加血培养基培养,菌数一般较低。用此培养基培养注射、口服两用的猪丹毒弱毒菌GC42号,菌液的菌数则更低,平均在39亿/毫升左右,冻干后活菌数仅有23.6亿/毫升。因此,不适于大量生产。为了提高猪丹毒弱毒菌GC42号培养液的菌数,我  相似文献   

2.
由短小芽袍杆菌佃ac ",'us pumilus) 260/52 诱筛的1037菌株,在500升罐上产碱性蛋白酶 的能力稳定在8,000单位/毫升以上,生产能力 较出发菌株提高40%以上[1]。但该菌株在10 吨罐上的产酶水平并不高于出发菌株。发酵中 表现出二级种子种龄显著延长,发酵周期延长, 产酶速率低,泡沫增多,菌体生长略有下降等异 常现象。发酵液经平板检查出现噬菌斑,从而 证明为噬菌体感染。于是,开展了短小芽抱杆 菌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工作。本文报道有关噬 菌休抗性菌株的筛选过程及投产情况。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工业生产发酵过程中经常出现噬菌体污染的问题,分离筛选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菌的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自发突变方法筛选噬菌体抗性菌株。以枯草芽孢杆菌KC-260为宿主菌,从车间异常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噬菌体,将其命名为P260,富集培养后测定效价,对其热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宿主范围、抑制剂和消毒剂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防治噬菌体P260的污染,利用自发突变的方法筛选对噬菌体P260有抗性的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效价为3.45×1010 PFU/m L的噬菌体P260,该噬菌体具有一定的宿主专一性,对凝结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不敏感。噬菌体P260在高温条件下很容易失活,不耐热,70℃处理15 min存活率下降极为明显;25 mg/L的Cl O2对P260有极强的杀灭作用;0.5%的草酸铵和柠檬酸铵对该噬菌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260感染宿主菌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增殖的潜伏期为15 min,45 min进入裂解期。通过自发突变的方法获得了抗噬菌体菌株ZF-260,发酵过程中添加噬菌体后ZF-260的生长不受影响,说明ZF-260是一株可以抗噬菌体P260的优良菌株。研究了噬菌体P260的生物学特性,获得了遗传稳定且活菌数高的抗性菌株ZF-260。  相似文献   

4.
蜡状芽孢杆菌LW9809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cereus)LW 980 9发酵生产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发酵培养组成、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 ,确定了LW980 9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蛋白胨 1.0 %,酵母浸膏 0 .5 %,葡萄糖 0 .1%,最适发酵培养温度 32℃ ,最适初始pH为 7.0 ,在优化条件下 ,发酵液中菌数最高为 37亿 /mL。  相似文献   

5.
傅文博  杜海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9):3567-3580
【背景】噬菌体是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白酒发酵中噬菌体的分类和存在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检测公共数据库和酱香型白酒发酵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基因组中的前噬菌体整合区域,探究传统酱香型白酒发酵中关键功能菌株的前噬菌体分类和侵染情况。【方法】使用未培养(细菌全基因组分析)和可培养(菌株筛选和特异性PCR反应)技术对不同环境来源和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前噬菌体的分类和存在进行解析。【结果】细菌全基因组分析显示,30株来自不同环境的地衣芽孢杆菌基因组中共注释到165个前噬菌体,其中63.6%(105/165)为完整前噬菌体序列。97.1%感染地衣芽孢杆菌的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2.9%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53.0%完整前噬菌体的基因功能未知。在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B. licheniformis MT-B06中检测到7个前噬菌体整合序列,其中57.1%(4/7)为完整前噬菌体序列,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存在多种不同前噬菌体的共感染。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前噬菌体存在来自细菌基因组上相邻CotD孢子外壳蛋白(CotD family spore coat protein)基因的水平基因转移。在26株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中,69.2%(18/26)存在噬菌体编码主要衣壳蛋白的基因,100.0%(26/26)存在噬菌体编码CotD孢子外壳蛋白的基因。【结论】来自不同环境的地衣芽孢杆菌和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中存在高水平的前噬菌体整合,来自酱香型白酒发酵的地衣芽孢杆菌前噬菌体中广泛存在来源于宿主的CotD孢子外壳蛋白基因的水平基因转移。本研究为首次对传统发酵白酒中噬菌体的分类和存在进行探究,有助于对发酵微生物群落中噬菌体-细菌相互作用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抗菌素生产水平较高(4500γ/ml),对噬菌体敏感的卷曲链霉菌作出发菌,经噬菌体自然选择,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处理,获得5个抗噬菌体的菌株。菌体形态无变异。摇瓶发酵水平为4539—4649γ/ml,发酵罐产量平均为4533γ/ml,最高达6440γ/ml。  相似文献   

7.
利用枯草芽胞杆菌 ,以玉米废渣为原料发酵生产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结果发酵产品的活菌数为 1.76× 10 1 1 个 /kg,粗蛋白质含量为 5 2 % ,比原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2 8% ;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设计四种酵母菌混合发酵模式 ,以啤酒糟为原料 ,生产饲用微生物添加剂 ,结果四种酵母菌的最佳接种量比例为 :酿酒酵母 :红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 :白地霉 =5 :0 :0 :5 ;发酵产品的最高活菌数为 2 .77× 10 1 1个 /kg,最高粗蛋白含量为 6 2 .81%。  相似文献   

8.
对凝结芽孢杆菌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150 L发酵罐发酵44 h,最终发酵液活菌数达到了2.01×1010cfu/m L,芽孢形成率达到96.82%。3 m3罐中试,发酵时间为44 h,发酵液中的活菌数达到2.10×1010cfu/m L,芽孢形成率达到91.70%。发酵液离心后,收集菌液进行喷雾干燥以收获菌粉(进风温度160℃,出风温度80℃),菌粉收率为2.50%,芽孢收率86.07%。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鼠疫菌噬菌体噬菌斑效价测定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细菌接种浓度、孵育吸附时间及培养温度等参数,建立鼠疫菌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并分析其精密性;建立鼠疫活疫苗鉴别及纯菌检查用噬菌体效价质量标准。结果经优化后确定细菌接种浓度为7×108/mL,不需孵育吸附,培养温度为29℃,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精密性较好,用于鼠疫活疫苗鉴别及纯菌检查用噬菌体效价质量标准应不低于1×106PFU/mL。结论建立了鼠疫菌噬菌体噬菌斑效价测定方法,为鼠疫菌噬菌体及疫苗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原噬菌体的可诱导性,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 t)培养液用丝裂霉素C(MMC)诱导,诱导液经高速离心除菌和2.5×SDS-EDTA染料混合液处理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有无DNA带,以确定菌株的溶源性。实验证明,该DNA为溶源菌诱导出的噬菌体DNA,而非溶源菌以同样方法不能获得DNA。用此方法,可作为鉴定B t溶源性菌株的一个手段,有助于B t工业发酵中噬菌体污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由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260/52诱筛的1037菌株,在500升罐上产碱性蛋白酶的能力稳定在8,000单位/毫升以上,生产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40%以上。但该菌株在10吨罐上的产酶水平并不高于出发菌株。发酵中表现出二级种子种龄显著延长,发酵周期延长,产酶速率低,泡沫增多,菌体生长略有下降等异常现象。发酵液经平板检查出现噬菌斑,从而证明为噬菌体感染。于是,开展了短小芽孢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工作。本文报道有关噬菌体抗性菌株的筛选过程及投产情况。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耐噬菌体突变频率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菌自污水中分离到3株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PaP1、PaP2及PaP3者均为DNA双链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47kb、34kb及24kb。3株噬菌体原液滴度(pfu)分别为109/mL、1011/mL和1011/mL。PaP1为裂菌性噬菌体,PaP2及PaP3为溶原性噬菌体。电镜观察,3株噬菌体头部均为多面体立体对称颗粒,直径分别约为70nm、55nm和65nm。PaP1属肌尾噬菌体科,PaP2和PaP3属短尾噬菌体科。研究中还发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噬菌体现象及耐受菌与敏感菌之间的“菌群交替”现象,经测定铜绿假单胞菌耐噬菌体的突变机率在1.4×10-7~7.9×10-7之间。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酸生产菌用于发酵生产谷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由于外源噬菌体污染或者由溶原菌内诱导出的噬菌体污染,往往给工业发酵带来严重的危害,于是测定谷氨酸生产菌是否为溶原菌便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溶原菌E.coli K_(12)为研究模型,首先用~(32)P标记的λDNA作探针,建立了检测溶原菌株的分子诊断方法,继而通过寄主菌株从生产环境样品中分离筛选到7_6和7_(?)两大类共20多株噬菌体。由该两类噬菌体制得的~(32)P-7_(?)和7_(?)探针,可分别与以生产谷氨酸的棒杆菌B_9、7338和T_(?)三个菌株为寄主,从环境样品中分离的18个和6个噬菌体分离物杂交。而采用缺口翻译系统制备的7_(?)和7_(?)混合探针,或混合使用7_(?)和(?)探针,使得检测方法更为简便易行。通过Southern Blot技术和菌落杂交对菌DNA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寄主菌株均不是所分离的噬菌体的溶原菌。最后,本文还就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之间的同源性与分子诊断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标记O-I噬菌体快速检测食品源沙门氏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O-I噬菌体几乎可裂解沙门氏菌属细菌的特性建立快速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方法.[方法]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 gold染料标记O-I噬菌体侵染100株试验菌及120份食品样品菌,荧光显微镜鉴定沙门氏菌;并测灵敏度.[结果]100株试验菌中40株沙门氏菌可见杆状荧光,而10株变形杆菌、20株志贺氏菌、20株大肠杆菌和10株葡萄球菌均无荧光;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达10 CFU/100 μL;120份食品样品中沙门氏菌的O-I噬菌体检测与生化鉴定结果的阳性率分别为9.17%和10%,符合率为91.7%.[结论]试验表明用荧光标记的O-I噬菌体可以快速、直观、准确、大量地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杆菌SD—5菌株发酵生理学研究及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苏云金杆菌SD-5菌株对混合氨基酸的抗性及在3吨发酵罐中发酵生理学的研究,显示SD-5菌株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SD-5菌株发酵培养基配方,菌数可达110-130亿/ml,芽孢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添加5%(v/v)番茄汁的改良配方乳中对植物乳杆菌ST-Ⅲ单菌或与嗜热链球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发酵的生长特性、发酵乳风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脱脂乳中添加5%(v/v)番茄汁可以明显缩短植物乳杆菌ST-Ⅲ单菌发酵时的凝乳时间,提高其活菌数.在改良的配方乳中,三菌混合发酵制备的发酵乳具有良好的酸奶风味、无涩味.但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简单易行的诱导手段,从溶源性的嗜盐古生菌中诱导产生新的噬菌体,为分离嗜盐古生菌噬菌体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分别用紫外线与丝裂霉素C对10株对数期的嗜盐古生菌菌株进行诱导,上清液采用双层平板法进行噬菌斑鉴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经1 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嗜盐古生菌融合子F5产生了一株新的嗜盐古生菌噬菌体SNJ1,该噬菌体能感染Natrinema属的菌株J7.结论:丝裂霉素C能诱导原噬菌体从宿主中分离,为嗜盐古生菌噬菌体分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用生料制备功能性双歧醋生产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将双歧杆菌、醋酸菌、酵母菌和粉碎的制醋原料及麸曲共同发酵,通过生料制醋的方法来制备功能性双歧醋。方法将粉碎的玉米与麸曲、酵母液、麸皮和水搅拌均匀,使其经过液态糖化和酒精发酵后,接入醋酸菌和双歧杆菌(二者比例为1∶1),同时加入辅料,进行醋酸发酵,当检测到醋酸酸度为5.0%~7.5%时,加入食盐终止发酵,经过过滤,除菌澄清得到功能性双歧醋。结果双歧醋的最终醋酸度为3.2%,外观红棕色,光泽度好,清澈透明,无沉淀和悬浮物。总菌数:醋酸菌为3.3×1011/m l,双歧杆菌为1.9×107/m l;活菌数:醋酸菌为1.7×1011/m l,双歧杆菌为6.8×106/m l;大肠菌群数3个/100 m l;致病菌:不得检出。结论双歧杆菌及其代谢物可以在双歧醋中存活,生料固态发酵制备双歧醋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遗传》2020,(8)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p.)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菌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淡水、土壤等生态环境。假单胞菌噬菌体是以假单胞菌为宿主的病毒,不仅影响宿主的生存状况和进化过程,而且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截至2020年7月,GenBank收录的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数有247条,占全部病毒基因组(10,069条)的2.45%。由于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大、遗传含量不同、基因组之间相似性较低,因此对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对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的特点、遗传多样性和功能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理解细菌和噬菌体的对抗性共进化作用以及噬菌体的遗传进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微生物工业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噬菌体的危害。在抗菌素生产方面,自1947年首先报道链霉素发酵受噬菌休侵染以后,又发现其它抗菌素如金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土霉素、万古霉素的发酵也遭受到噬菌体的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