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世界》2008,(8):38-39
红树植物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认识,相关的研究也正在成为热点。其实,我国红树林生长地区的居民一直在用红树植物治疗一些疾病,红树药用资源也十分丰富,绝大多数药用红树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比如前文提到的海漆、老鼠勒,此外还有角果木、银叶树等等。  相似文献   

2.
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植物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该文选取5种真红树植物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对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 9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2)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3)真红树植物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比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3.
秋茄Kandelia obovata Sheue,LiuYong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带与河口潮间带的常绿红树植物,在海岸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秋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基于分子标记的秋茄亲缘地理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逆境胁迫响应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研究;最后还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秋茄分子生物学未来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植物胎生是指有性繁殖产生的后代在母体上直接萌发的现象, 在红树植物中最为常见。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耐受高盐、高温、淹水缺氧和海浪冲击等复杂环境。胎生被认为是红树植物对这种特殊生境的重要适应方式。该文从形态发育、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生态适应4个层次讨论红树植物胎生现象对复杂生境的适应性, 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与非胎生胚胎发育相比, 红树植物胎生是一个遗传的程序, 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植物激素对胎生发育起关键的调控作用, 繁殖体发育过程中, 其盐离子的种类与浓度的动态变化则是对海岸潮间带生境的重要适应特征。这种胎生繁殖体依靠在母体上完善的一系列功能性特征能更有效地适应落地后的滩涂环境。然而, 红树植物胎生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机制还有待研究。理解胎生这一特殊适应性现象的本质及其进化过程将为红树林保护繁育、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红树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兰芳  唐绍清   《广西植物》1989,9(3):221-232+285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特殊植被类型。红树植物花粉已被证实加入海泥沉积,因此,可作为海滨、浅海相的直接标志。本文对分布于我国的红树植物22科29属40种以及寄生在红树植物上的桑寄生科植物3属3种进行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以期为海洋地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红树林生长于受潮汐影响的海滨特殊生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及应用价值。红树植物的水分利用特点一直是研究热点。由于受环境盐分影响,红树植物水势普遍较低;水分运输系统抗气穴化能力极强;水分利用保守,用水量处于同径级的热带陆生树木用水量的低值范围;表型可塑性大,可通过耐旱、耐盐和多样的水分管理策略适应潮间带环境;水分运输效率不低,能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高效的光合合成。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综述了红树植物的水分关系特点、水分和盐分管理策略,对未来从多角度、结合新研究技术的红树植物水分关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红树科的新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生长于受潮汐影响的海滨特殊生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及应用价值。红树植物的水分利用特点一直是研究热点。由于受环境盐分影响,红树植物水势普遍较低;水分运输系统抗气穴化能力极强;水分利用保守,用水量处于同径级的热带陆生树木用水量的低值范围;表型可塑性大,可通过耐旱、耐盐和多样的水分管理策略适应潮间带环境;水分运输效率不低,能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进行高效的光合合成。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综述了红树植物的水分关系特点、水分和盐分管理策略,对未来从多角度、结合新研究技术的红树植物水分关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红树科7种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红树、红海榄、秋茄、角果木、木榄、海莲、尖瓣海莲等7种红树科植物为材料,采用改进的CTAB法获得了纯度较高、得率高、片段完整的基因组DNA。通过筛选出的15个有效引物进行RAPD分析,探讨了7种树植物间的亲缘关系。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17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1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67.26%。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个分类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7个分类群分为A、B两个大组,平均遗传距离为0.41。将得出的7个分类群的DNA分子分类系统图,与传统的分类进行比较,发现结果相符。同时获得一个OPG05-900的差异片段可作为区分海莲和尖瓣海莲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1927年Merrill首次报道海南产柱果木榄。通过对Merrill引证的标本进行研究,发现所谓的柱果木榄是Merrill的错误鉴定,确认该标本是海莲。中国不产柱果木榄,先前有关该种的研究结果需要更正。  相似文献   

11.
红树植物淹水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陈鹭真  林鹏  王文卿 《生态学报》2006,26(2):586-593
潮汐淹水是红树植物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也是导致目前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关键因子。由于长期适应于水淹生境,红树植物发育出一套适应于潮间带生长的抗淹水机制。综述了与红树植物相关的抗淹水胁迫响应机制,包括了形态结构、生长、水分和光合作用、膜脂过氧化系统和根系脱氢酶系统、内源激素和胁迫多胺等5个方面。提出应用人工潮汐系统研究红树植物的淹水抗性机理是确定不同种类红树植物的耐淹水能力的有效手段。并指出生长的研究是淹水胁迫响应研究的基础,而与分子手段相结合的激素水平的研究将在红树植物抗性胁迫研究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红树植物抗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重金属污染对红树植物生长的影响,红树植物吸收重金属并在其体内分布以及在这种污染环境下红树植物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红树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重金属的,进入其体内的重金属除少量分布在叶表面的各种腺体组织中外,主要富集在根部;对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红树植物通过细胞壁沉淀,液泡的区域化等有效方式以降低其毒性;红树植物还可通过渗透作用把重金属排除到体外以减少对自身的毒害;另外,生长在此环境下的红树植物以增强自身抗氧化系统来加强其抗重金属的能力。对今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红树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综述了红树植物的耐盐机理。红树植物具有盐腺、叶片肉质化等形态特征,通过离子选择性积累、盐分区域化、泌盐和拒盐等机制降低体内的盐分浓度,积累或合成渗透调节物质(主要是松醇和甘露醇)来维持渗透平衡,增强抗氧化系统以清除活性氧。在分子水平上,红树植物的耐盐能力与参与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关键酶和抗氧化酶等基因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红树植物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萌莉  林鹏 《生物多样性》2000,8(2):192-197
红树植物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的木本植物群落。因因适应海岸带和作的生长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红树林是海岸有重要价值的湿地。论述了红树植物的物 多样性、适应多样性、物侯多样性以及分子水平的多样性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海南岛东北部15种红树植物不同叶龄叶片水分与盐分含量,探讨了红树植物的盐分调节方式。结果初步表明:红树植物是高度聚盐生植物,其叶内水溶性盐离子浓度多倍于海水;随着叶片衰老,硫酸盐均发生显著积累,但氯化物、钠盐和钾盐依种不同而呈现积累、稳定或减少;在衰老过程中,叶片多汁性通常保持稳定。红树植物主要调盐方式包括根系拒盐、盐腺泌盐、叶片中的盐分转移和富盐老叶脱落。  相似文献   

16.
17.
与陆生生物一样,海洋生物也是现代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但与之不同的是,由于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十分独特,从而使它们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酶反应系统也与众不同,并拥有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海洋先导化合物。因此,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已经将医药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海洋,希望从海洋中开发出新型药物,来治疗那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症。目前,  相似文献   

18.
半红树植物水黄皮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黄皮Millettia pinnata L.是豆科的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柴油能源树种,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半红树植物。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水黄皮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包括基于分子标记的水黄皮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水黄皮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以及水黄皮基因和基因组片段的分离及相关分析;最后还结合当前研究的现状,展望了水黄皮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金建华 《生态学报》2005,25(4):676-681
红树科植物化石种类有红树属Rhizophora、秋茄属K andelia、角果木属Ceriops和木榄属Bruguiera等4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新世至全新世地层中。红树科植物化石记录显示:该科植物很可能于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起源于环特提斯海沿岸,中始新世开始从这一起源中心迅速向世界其它地方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扩散;渐新世在上述地区继续这一扩散历程,但在欧洲的化石记录消失;中新世时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达到了极盛期;上新世开始分布范围有所缩小,更新世则进一步缩小;一直到全新世才又重新繁盛起来。红树科植物的这一分布格局和地史演变是与地质时期大陆漂移、洋底扩张、第四纪冰川活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变迁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0.
半红树植物是一类既可在海岸潮间带又可在陆地生长和繁殖的海陆两栖植物。夏季强光和高温是海岸带生境突出的特点,半红树植物如何在这样的自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研究以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的常绿半红树植物黄槿(H.tiliace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c.,USA)对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广东省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然生长的黄槿在夏季高温季节的叶片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探讨了其在自然生境下的光合行为和相关的形态解剖特征,揭示其生境适应性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结果表明:(1)黄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曲线,中午未出现明显光抑制现象。(2)黄槿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较高的气孔导度相关,而后者则可能与其较大的气孔密度和具有表皮毛等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有关。(3)黄槿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日均净光合速率均符合阳生植物特征,因而是一种阳生性树种。以上结果说明黄槿在自然环境中具有的快速生长特性可能与其较强和较稳定的光合能力有关,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黄槿以及其他半红树植物适应海岸带高温强光生境的生理生态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黄槿的合理栽培及造林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