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锈革孔菌科新种及值得注意的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多孔菌一新种,版纳嗜蓝孢层孔菌 Fomitiporia bannaensis Y.C. Dai,该菌具有平伏的子实体较小的担孢子及大量的子实层刚毛这些特征很容易使该新种区别于同属的其它种,对与其它近似种的不同也进行了讨论锈革孔菌科的另外两种悦目小集毛菌Coltriciella  ablectabilis(Lloyd) Kotl, Pouzar& Ryvarden和杜氏齿革菌 Hydnochaete duportii Pat.被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我国的材料对这两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三个种被重新进行了组合它们是 Fomitiporia sonora(Glib.)Y.C. Dai, Fomitiporia  sublaevigata(Cleland &  Rodway) Y.C. Dai和 Onnia flaovida(Berk.) Y.C. Dai.  相似文献   

2.
李娟  熊红霞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08,6(3):125-128
仲氏针层孔菌和假斑点嗜蓝孢孔菌为中国孔状木生真菌2新记录种。本文根据采集的标本材料提供了该2个种的详细描述和线条图。  相似文献   

3.
张媛  包海鹰 《菌物学报》2014,33(1):114-120
对粗毛纤孔菌、椭圆嗜蓝孢孔菌、火木层孔菌、木蹄层孔菌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为4.1%,高于其他3种多孔菌;同时,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对H22荷瘤小鼠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除木蹄层孔菌外,其他3种多孔菌给药剂量为500mg/mL和1 000mg/mL时抑瘤率均大于40%,其中粗毛纤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抑瘤率最高,低剂量组(500mg/kg)为58.12%,高剂量组(1 000mg/kg)为47.75%。  相似文献   

4.
“桑黄”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桑黄”的古代、现代名称及其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全面考证.“桑黄”最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桑耳”,在唐代甄权的《药性论》中才首次出现“桑黄”两字.认为中国“桑黄”,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绣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绣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主要包括来自Phellinus、Inonotus及Fomitiporia等属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木腐菌子实体,包括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及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的子实体,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超儀  包海鹰 《菌物研究》2013,11(3):196-201
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 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 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 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 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 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相似文献   

6.
椭圆嗜蓝孢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7,22,25-三烯-3-酮,21-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3-酮,麦角甾-7,22-二烯-3β-棕榈酸酯,麦角甾-7,22-二烯-3-酮,麦角甾醇和过氧化麦角甾醇;从其脱脂后的氯仿提取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分别是:苯并(1,2-b;5,4-b′)二呋喃-3,5-二酮-8-甲酸甲酯,麦角甾-7,22-烯-3b-醇和b-谷甾醇。其中苯并(1,2-b;5,4-b′)二呋喃-3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对石榴嗜蓝孢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棕榈酸(2)、(9Z,12Z)-十八烷二烯酸(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4)、亚油酸甲酯(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过氧麦角甾醇(8)、2α-methoxyl-3β,9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9)、3β,6β-dihydroxycinnamolide(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化合物10是一个新的drimane型倍半萜,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色谱法、重结晶法从椭圆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ellipsoidea子实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甾类化合物,单体化合物通过与已知标准品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麦角甾-7,22-二烯-3β-醇-棕榈酸酯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采用MTT法检测甾类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采用H22裸鼠移植模型法评价甾类化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在细胞毒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肺癌细胞株A549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麦角甾醇效果最佳,在浓度为50·g/m L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2.89%、74.33%、50.03%和69.33%,IC_(50)值分别为20.61·g/m L、37.18·g/m L、49.89·g/m L和38.74·g/m L,对Hep G2的抑制能力优于其他细胞系。在体内实验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在剂量为50mg/kg/d时抑瘤率分别为60.75%和63.21%,并且麦角甾醇组瘤鼠的脾指数有显著增加。构效关系分析认为甾核的C-3位被羟基或羰基取代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斑点嗜蓝孢孔菌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利用柱层析技术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经核磁数据比对为β-谷甾醇(1)、麦角甾醇(2)、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3-乙酰齐墩果酸(5)、白桦脂醇(6)。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各有机相及单体化合物对NCI-H460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其抗氧化活性。利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光谱研究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了斑点嗜蓝孢孔菌水提物与人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实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锈革菌属Hymenochaete两个中国新记录种:长孢锈革菌H.longispora采自广东省,主要特点是孢子长圆柱形且刚毛较大;微孢锈革菌H.nanospora采自海南省和广东省,主要特点是刚毛和孢子非常小。文中提供了这两个种的野外标本照片、显微结构绘图以及详细的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11.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杨  毕志树 《真菌学报》1989,8(3):198-201
  相似文献   

12.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13.
何双辉  李海蛟 《菌物学报》2013,32(2):202-207
报道了锈革菌属 Hymenochaete 3 个中国新记录种。圆孢锈革菌 H. globispora 和莱热锈革菌 H. legeri 采自广西自治区,榆锈革菌 H. ulmicola 采自吉林省。圆孢锈革菌的主要特点是孢子宽椭圆形或近球形,属于锈革菌组;莱热锈革菌子实体灰白色,刚毛具结晶,孢子圆柱形,属于裸刚毛组;榆锈革菌生长在活的榆树树皮上,属于锈革菌组。对这 3 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4.
锈革菌属三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双辉  李海蛟 《菌物学报》2011,30(4):644-648
报道了锈革菌属Hymenochaete 3个中国新记录种。双孢锈革菌Hymenochaete bispora采自吉林省,担子大多数有两个担子梗;柔软锈革菌Hymenochaete lenta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子实体覆瓦状叠生且担孢子呈尿囊形;暗赭色锈革菌Hymenochaete senatoumbrina采自西藏自治区,属于裸刚毛组中孢子较大的种类。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5.
作者等在编写中国多孔菌科志的过程中研究了大量标本,同时参阅了有关重要文献(邓叔群,1693;Ryvarden,1976;Ryvarden,Johansen,1980;Gilbertson,Ryvarden;1986;Carranza-Morse,Gilbertson,1986等),在本文中报道了拟层孔菌属两个新种。它们是:三明拟层孔菌(Fomitopsis sanmingensis Zhao)和海南拟层孔菌(F.hainaniana Zhao et X.Q.Zhang)。两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的锈革菌属(Hymenochaete)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长矛锈革菌(H. contiformis)和红边锈革菌(H. rufomarginata)前者的主要特点是解剖结构中无皮层和菌丝层,刚毛长且孢子大; 后者的主要特点是子实层具大量的侧丝,刚毛和孢子较小。提供了这两个种的野外标本照片、显微结构绘图以及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给出了云南省锈革菌属30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锈革孔菌科三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成  张小青 《菌物系统》2000,19(2):291-294
本文报道了我国锈革孔菌科三个新记录种--浅色小集毛菌Cotriciella subpicta(Lloyd)Corner,浅苋针孔菌Inonotus flavidus(Berk.)Ryvarden,颇氏针孔菌Inonotus patouillardii(Rick)Imazeki,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这三种多孔菌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拟层孔菌属一新种,安徽拟层孔菌(Fomitopsis anhuiensis X.F.Ren etX.Q.Zhang)同时讨论了该种与近似种的区别。新种的模式标本分别保藏在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No.8301)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54121)。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中国地下真菌一个新种和三个新记录,它们是: 山西胶皮菌 Gelopellis shanxiensis Liu et K. Tao sp. Nov., 大孢费歇块菌Fischerula macrospara Matt., 古氏地孔菌 Geopora cooperi Harkness, 以及柠檬黄层腹菌 Hymenogaster citrinus Vl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