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幼儿肺炎的病毒病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976年冬—1978年春对北京地区临床诊断疑似病毒性肺炎22l例患儿的咽拭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合胞病毒29株,阳性率占13.1%。腺病毒42株,阳性率占19%。单纯癌疹病毒8株,阳性率占3,6%。血球吸附病毒2株,阳性率占0.9%。 2.对155例同上患儿的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表明,其恢复期对合胞病毒Lon株≥4倍中和抗体升高的有68例,阳性率占43.9%。首次证明了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合胞病毒的病原关系。从155例同上患儿的双份血清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证明,恢复期对腺病毒≥4倍血凝抑制抗体升高的有20例,阳性率占12.9%。145例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表明,恢复期对流感病毒4倍血凝抑制抗体升高的阳性率占16.5%。恢复期血清对副流感病毒4倍血凝抑舒抗体升高的阳性率占13.1%。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从1974年冬—1976年春对北京地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80例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了病毒分离工作,结果共分离出合胞病毒12株,阳性率占15%。 2.以65例患儿的双份血清中和试验结果证明:其恢复期对合胞病毒{倍中和抗体升高的有39例,阳性率占56.5名。首次确证了北京地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合胞病毒的病原关系。 3.北京地区农村于1976年春首次分离出合胞病毒,其双份血清恢复期中和抗体4倍升高的阳性率为75%。初步证明合胞病毒也是北京地区农村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原。 4.对北京地区合胞病毒新分离株进行了一些培养特性和分离特性的研究,为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本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中和抗体进行定性和效价评估,建立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96孔微量培养板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并接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以抗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单克隆抗体为一抗,使用间接ELISA检测SFTSV NP,根据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判断阳性孔数,采用ReedMuench方法计算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_(50)),以反映SFTSV在Vero-E6细胞中的复制水平。ELISA检测中和抗体作用后的病毒残余量,可间接反映中和抗体的作用效果并进行定量。应用以上建立的微量中和-ELISA对10例SFTS患者的双份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效价测定,8例患者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7份患者恢复期血清效价达1∶1 280,急性期血清效价最高为1∶640。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ELISA操作简便,结果判定客观,所需时间短,可用于临床血清抗体诊断,也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效果临床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原调查结果。33例小儿急性心肌炎患者,取其粪便、咽拭子或心肌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并采集患者急性与恢复期血清,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对Coxsackie B组6个型病毒的抗体增长情况。结果从26例分离出7株病毒,同时伴有对同型毒株双份抗体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者4例。1例为CoxsackieB_3,3例为腺病毒。对22例双份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有13例分别对Coxsackie B组2、4、3型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阳性率为59%。表明CoxsackieB组病毒为武汉地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病因。但腺病毒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病原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采集急性期病人的咽拭子或漱口液,用Vero、Vero E6、MDCK、Hela、Hep-2等传代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HEL)和人胚肺(HP)细胞分离培养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结果用Vero、Vero E6、MDCK和HP细胞从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恢复期病人血清可与所分离的病毒起反应,在胞膜和胞浆中出现翠绿色荧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恢复期病人血清能中和病毒对细胞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下可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RT-PCR法可扩增到冠状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且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发表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相应的基因序列相符,同源性达到100%。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漱口液中分离到SARS冠状病毒,这种病毒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SARS冠状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集急性期病人的咽拭子或漱口液,用Vero 、Vero E6、MDCK、Hela 、Hep-2等传代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HEL)和人胚肺(HP)细胞分离培养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结果用Vero、Vero E6、MDCK和HP细胞从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恢复期病人血清可与所分离的病毒起反应,在胞膜和胞浆中出现翠绿色荧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恢复期病人血清能中和病毒对细胞的致细胞病变作用;电镜下可观察到冠状病毒样颗粒;RT-PCR法可扩增到冠状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且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发表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相应的基因序列相符,同源性达到100%.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漱口液中分离到SARS冠状病毒,这种病毒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1988年7—11月湖北沙市出现了一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爆发流行,市区发病率为7%,累计患者不少于1.7万人。用Hela细胞从38例典型红眼病患者眼拭中分离出病毒28株(74%),理化试验与电镜观察提示为肠道病毒,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与特异性中和实验证明为柯萨基A组24型变种(CA24V)。检测的两个毒株中一株对乳鼠有致病性,而另一株无致病性。流行后红眼病48名患者恢复期血清CA24V特异性中和抗体阳性率(以≥1:4为阳性计)为81.2%,非红眼病对照血清阳性率为14.6%,差异极显著(P<0.01),结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认定是CA24V引起的AHC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由于SARS-CoV-2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高效制备获得高滴度的新型冠状病毒假病毒对基于S蛋白研发疫苗、中和抗体、病毒入侵抑制剂药物以及人群血清学调查等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慢病毒系统,对制备新型冠状病毒假病毒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假病毒S蛋白和p24蛋白的表达及假病毒包装情况,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假病毒感染入侵效率。利用制备好的假病毒对恢复期血浆的中和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骨架质粒与野生型Spike质粒为2∶1比例,在转染后48h收集上清为SARS-CoV-2野生型假病毒包装的最佳条件。与野生型相比,恢复期血浆对四种突变株的中和抗体滴度均降低,对B.1.351株中和能力最弱,B.1.617.2株其次,重型患者恢复期血浆对野生型和突变株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轻型与普通型患者。本研究优化了新型冠状病毒假病毒包装的实验室条件,评估了COVID-19患者恢复期血浆对野生型及四种突变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提示未来对突变株的免疫逃逸进一步加强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1985年4~10月与1986年6~8月,在贵州省沿河县的纸坊村和崔家坨村先后发生了病因不明的传染病。纸坊村约有1/5的村民发病,病死率为12%,崔家坨村有1/10的村民发病,病死率高达30%。发病波及各年龄组,以青壮年为多,有家庭集聚现象。 本病起病急,轻症者只有头晕、乏力、肌痛、多汗、心悸伴以低热,有的初期有短暂的腹泻。重症者有高热(40℃以上)、大汗、心悸、游走性肌肉痉挛伴有明显疼痛和触痛,以腰骶部及四肢肌肉为好发部位。病人烦燥不安,2~5天内死亡。经实验室检查,排除了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钩端螺旋体病和弓形体感染。从病人和接触者的粪便中分离到9株病毒,性状一致,为RNA型25nm的球形颗粒,耐酸,耐乙醚,能凝集人“O”型血球。经血清学鉴定为ECHO3型病毒。16份病人双份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恢复期血清对该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者共8例(纸坊村和崔家坨各4例)。病人单份血清也都有较高的抗体。有理由认为两年中先后在两个村庄发生的传染病与ECHO3型病毒有密切关系。查阅文献,尚未见有关ECHO3型病毒引起以肌痛、游走性肌痉挛为特征的疾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病原体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目前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SFTS患者不同时期血清内抗体的中和活性,为将来开发单克隆中和抗体药物和疫苗设计提供可靠的血源。7名患者15份血清收集后采用protein A亲和纯化抗体,SDS-PAGE分析抗体的纯度和分子量大小,中和实验评估抗体的中和能力,结果发现7个患者15份血清中4个恢复期患者血清内抗体具有广谱中和能力,其余3个患者未产生中和抗体,所有患者急性期均未产生IgG中和抗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个体内抗体的中和能力随病毒消长而发生改变。因此,机体感染后部分康复者建立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力。此外,SFTS患者年龄亦影响中和抗体的产生,高龄并不预示着免疫力逐渐丧失,推测个体差异决定了免疫力强弱。具有广谱中和能力的血源将为开发治疗SFTS的候选抗体药物以及疫苗设计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地区不明原因发热人群血清Tahyna病毒抗体进行检测,以了解Tahyna病毒在当地的感染状况及分布特征。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地区、北部伊犁地区74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Tahyna病毒抗体检测,并对IgM抗体阳性标本平行进行Tahyna病毒、Snowshoe hare病毒和Inkoo病毒三种抗原性相似的布尼亚病毒的蚀斑减少中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南部喀什地区采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gM抗体阳性率5.3%,IgG抗体阳性率18.3%;新疆北部伊犁地区采集的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中并未发现TAHV IgM抗体阳性;蚀斑减少中和试验结果显示,TAHV IgM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Tahyna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其它两种布尼亚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升高明显。本研究证实新疆南部地区不明原因发热人群存在Tahyna病毒的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为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监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从我国手足口病(HFMD)患者疱液中肠道病毒71(E71)型H株的分离和鉴定。该株病毒可在原代人胚肺(HEL)细胞、MA104细胞、BSC细胞中生长繁殖,导致典型的肠道病毒CPE出现。将H株接种乳鼠后出现肢体麻痹、第6天开始死亡。电镜下可见感染H株的BSC细胞胞浆中出现大量的结晶状排列的成熟病毒颗粒,直径约25nm。患者双份血清中有对H株4倍增高的中和抗体存在。采用100抗体单位的抗Cox A5、7、9、16、E70、E71抗体和50抗体单位的LBM组合血清A-H以及抗E71BrCr株MeAb P27对H株进行中和试验时,H株可被抗E71血清和MeAb P27所中和。抗E71抗体对H株的最低有效中和作用为1.6抗体单位,MeAb P27对H株的有效中和作用是64抗体单位。其它血清则无此中和作用。然而,在鉴定过程中发现,高滴度的抗Cox A16抗体(200抗体单位以上)也显出有中和H株的作用,提示我们所分离的H株含有与Cox A16的型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2005~2006年湖南省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病因以及对其进行病原学研究,采集病例呼吸道标本和血清标本,对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对血清标本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并对其中1例死亡病例(病例2)的肺穿刺物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所获毒株予以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2例病例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病例1恢复期血清H5N1特异性抗体阳性,并且较急性期血清呈4倍以上增长;病例2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阴性,2例均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确诊病例。从病例2分离得到毒株A/Hunan/1/2006,测序及分子特性分析表明,其8个基因片段均为禽源,且与湖南本地禽类分离的病毒相似,并未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或产生显著变异。  相似文献   

14.
为查找引起广州地区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采集患者漱口液及尸解标本,用组织培养法接种人胚肺细胞、MDCK细胞、Hep-2细胞和鸡胚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lgG抗体,确定分离的病原是SARS的主要病因,再用套式RT—PCR、免疫电镜法鉴定病原。结果用人胚肺、Hep-2细胞在75份漱口液和3例尸解组织中分离出13株病原体,经套式RT—PCR扩增出110bp的特异产物,经测序证实为冠状病毒。制备冠状病毒的抗原,检测30份SARS病人恢复期血,其中26份血清lgG抗体阳性。同时检测30份普通发热病人血清作对照,IgG抗体全部阴性。由此证明,经组织培养分离到的病原体是引起SARS的致病因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序后证实为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一起传染病暴发中肠道病毒血清型鉴定和ECHO30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3年5~9月,山东省泰安市发生了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所致的传染病暴发,临床症状以手足口病(HFMD)为主,同时有心肌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也占较大比例。131份病人(粪便、咽拭子、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到EV62株,其中ECHO1939株,EV716株,ECHO304株,其它肠道病毒13株。4株ECHO30病毒中的2株分离自2个患者的粪便标本,但用WHO肠道组合血清中和试验未能定出型别。另外2株分离自同一患者的粪便和脑脊液标本。病原学分析表明,ECHO30是引起该患者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抗E—CHO30标准株的血清中和这4株病毒的滴度低于标准株5~20倍。VP1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4株ECHO30分离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98.0%~98.5%,氨基酸同源性在98.9%~99.3%,提示这4株病毒来源于同一传播链,2003年5~9月ECHO30在该地区可能有局部流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CHO30病毒可以划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基因型1~5为GenBank中已发表的ECHO30分离株,山东分离株与其它5个基因型成员核苷酸差异分别在9.4%~24.4%,在进化树上形成了较独立的分支,是一个新基因型,将其划分为第6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出血热病毒株的分型和抗原性比较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进一步对分离自不同来源的14株出血热病毒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方法进行了分型。以不同株的家兔免疫血清对国际上血清Ⅰ型和Ⅱ型参考毒株进行试验,除分离自褐家鼠的K_(24)-株外,其余13株均可定为血清Ⅰ型或血清Ⅱ型用已知的Ⅰ型和Ⅱ型出血热高价免疫血清与K_(24)株进行中和试验,根据两型免疫血清的中和效价则可将K_(24)株定为血清Ⅱ型,但是K_(24)株免疫血清对6株Ⅰ型病毒和4株Ⅱ型病毒的中和效价几乎相同(相差≤2倍),表明K_(24)株是一株具有广谱中和抗原的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17.
1986年5月4日—5月19日,湖北省襄阳县发生七起以成人为主的流行性腹泻,发病98例,患病率为47.1%。发病涉及各年龄组,以青壮年为主。取18名患者粪便作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而有50%(9/18)的粪便际本在电镜下观察到约75nm的轮状病毒颗粒;72.2%(13/18)的粪便标本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检测呈阳性,病毒核酸图象与普遍轮状病毒核酸图象十分不同;患者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表明57.1%的病人恢复期血清产生对分离株轮状病毒的抗体。因此,可以确定,本次流行性愎泻爆发流行的病原是成人轮状病毒(ADRV)。  相似文献   

18.
广东佛山地区一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夏秋季节广东省佛山地区发生一次登革热流行。自患者急性期血液巾分离得三株登革热IV 型病毒。通过对180例患者双相血清和109例患者恢复期血清的血清学调查,也确定本次流行系由登革热IV型病毒引起。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提示单相血消补体结合抗体滴度≥1:32有诊断参考意义。 还观察到补体结合抗体在病后一周开始上升,三周达高峰,第二个月开始下降,第三个月降到1:64以下。感染的鼠脑悬液冻融三次,离心取上清,用蔗糖一丙酮法提取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较好,其非特异性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医鼠类带毒调查、病毒分离鉴定及抗原性分析结果,由7份EHF抗原阳性鼠肺标本及9份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各分离到EHF病毒5株。由鼠类分离的5株病毒包括褐家鼠2株,黄胸鼠1株,四川短尾(鼠勾)鼱1株以及中麝(鼠勾)1株。经IFA、ELISA及单克隆抗体的抗原测定,证明所有毒株均属野鼠型、抗原性与76—118株及A_9株接近,但由短尾(鼠勾)及中麝(鼠勾)分离的毒株的抗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婴幼儿中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中和抗体对CVA16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预防作用。方法随访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江苏省180名婴幼儿人群(6~<36月龄),主动监测CVA16-HFMD,分别采集0 d、2个月、8个月和24个月的系列血样,并检测其CVA16中和抗体。结果该人群在随访93.9~141 d期间发生了1起CVA16流行,共报告10例CVA16引起的HFMD。中和抗体结果显示,在CVA16流行前(2个月)CVA16中和抗体阴性的153例中,共有10例确诊为CVA16-HFMD(6.5%),49例在流行后(8个月)出现中和抗体阳转(阳转率为32.0%)。而在流行前CVA16中和抗体阳性的27例中,无1例患CVA16-HFMD,8例流行后呈中和抗体4倍及以上升高,占31.7%。10例CVA16-HFMD患者在流行后中和抗体均出现明显升高,较流行前平均升高51.71倍。结论婴幼儿人群中的CVA16中和抗体,可预防CVA16感染导致的HF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