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息地片段化是导致许多森林鸟类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已是成为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集合种群理论等,并阐述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威胁舟山群岛大中型兽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对自然栖息地造成的面积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捕杀。自然栖息地面积已损失了56.3%,自然栖息地破碎成许多碎片,破碎程度在加深,而自然栖息地质量在1912~1950年间严重下降。大中型兽受威胁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前,大中型兽受威胁较轻;1912~1950年间,大中型兽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威胁因素是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和森林覆盖率下降;1950年至现在,大中型兽受威胁同样很重,主要威胁因素是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和捕杀。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和质量下降对大中型兽绝灭有重要影响。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和人为捕杀是大中型兽濒危、分布区缩小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决定了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和质量变化的速率以及捕杀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刘超  丁志锋  丁平 《生态学报》2015,35(20):6759-6768
为探究千岛湖陆桥岛屿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于2009年4月—2012年1月鸟类繁殖季(4、5、6月)和冬季(11、12、1月)对千岛湖41个陆桥岛屿鸟类集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杂食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食虫鸟,繁殖季时二者无显著差异,繁殖季和冬季时下层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高于林冠鸟,冬季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候鸟,繁殖季则无显著差异。杂食鸟和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存在季节差异,而食虫鸟、林冠鸟、下层鸟和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无季节差异。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有助于人们在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区设计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鸟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作为典型的陆桥岛屿, 千岛湖成为检验栖息地片段化理论的自然研究平台。2011年5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 我们在千岛湖32个岛屿和1个大陆对照样点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 对千岛湖体型较大的地栖兽类及其最小监测时长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在27,798个相机日的监测中, 共获得动物影像照片23,639张, 照片清晰、可进行物种鉴定的有2,414张, 占照片总数的10.2%; 其中体型较大的地栖兽类独立照片988张, 识别为9个物种: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黄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华南兔(Lepus sinensis)、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n)、猪獾(Arctonyx collar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花面狸(Paguma larvat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平均独立照片拍摄率为40.9%。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 岛屿上的地栖兽类物种丰富度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曲线的z值为0.27。大岛(>10 ha)中, 最小监测时长随面积增加而增加, 而小岛没有明显趋势; 最小监测时长随隔离度增加而减小, 但关系不显著(d.f. = 20, F = 3.067, P = 0.095), 表明建湖后栖息地的片段化与岛屿化导致了一些对面积或栖息地较为敏感的大型兽类在小岛屿上的局部灭绝。因此, 我们建议对于面积较大的片段化栖息地, 红外相机应保证较长的最小监测时长, 而面积较小的片段化栖息地在监测中应根据隔离度、基质性质、物种种类适时调整调查强度, 以完整反映当地物种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栖息地片断化对动物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栖息地片断化指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自然栖息地被其它非适宜栖息地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斑块(岛屿)的过程。栖息地片断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也是威胁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栖息地片断化将影响基因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运动(基因流),开展栖息地片断化研究对保持物种间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片断化程度和基因流的测定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片断化对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和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物寿命与人类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勤峰  杨世雄 《生态学报》2002,22(11):1991-1994
地球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寿命是有本质差异的,即使一些大小、形态和生理上大体相似的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差异。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基因、热量限制、药物与动物特别是人类寿命的相关性上,而环境因素以及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动物寿命的影响则很少被涉及。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以倍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寿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可以从近年来诸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活动中得到体现。然而,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生境的日益萎缩和片段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人们不应只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导致物种的绝灭,也应研究人类如何改变动物的生存环境、寿命以及动物固有的生命轨迹。介绍了有关动物寿命研究的最新进展,呼吁更多的学者投身到环境因素对动物寿命的影响这一迅速升温的诱人的研究领域中来。植物方面的类似研究也应该尽早启动。  相似文献   

8.
行为生态学(十七):栖息地选择(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栖息地选择的遗传与获得据目前研究所知,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即可借助于早期生活经验和学习而改进)。如果把两种动物饲养在同一环境中,发现它们对栖息地的选择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大都是由遗传所决定的。例如:把从未在自然植被中生活过的蓝山雀和煤山雀关在同一个鸟舍中,鸟舍内放有栎树枝和松树枝,观察记录表明,煤山雀大部分时间都停栖在松树枝上,而蓝山雀则主要停栖在栎树枝上。这种不同的选择同这两种山雀在自然状态下对栖息地的不同偏爱是一致的(蓝山雀偏爱阔叶林,而煤山雀偏爱针叶林)。  相似文献   

9.
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解焱  汪松 《生物多样性》1995,3(4):234-239
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解焱,汪松(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背景生活在地球上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人类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种的...  相似文献   

10.
栖息地的减缩和破坏是野生动物种群衰退重要因素之一,尤对那些小型且不为人们注意、目前仍属非经济动物种类,其栖息地的减缩和破坏更是最重要原因。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近年来国外对动物园的功能提出了许多新的...  相似文献   

11.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占总面积56.3%的自然栖息地已经消失,自然栖息地已破碎成许多碎片,碎片面积不断变小,碎片数量在增加.自然栖息地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栖息地的易破碎带与其地理特征有关,破碎易发生于被开垦和开发的地带.由于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杀,已有5种兽绝灭,3种兽正走向绝灭,绝灭速度高于临近大陆.人口增长是舟山岛自然栖息地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物种绝灭的根本原因.本文还讨论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的一些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态学(八):野生动物管理(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遭受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建立城市、修筑道路、开采矿山、竖立井架、建设发电站等。热带雨林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地方,但地球上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急剧缩小,顶极植被的破坏是对野生动物生存的最大威胁。每一种动物对于周围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忍受限度,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将使很多动物失去生存场所和必需的资源,造成这些动物的生存危机。虽然很多野生动  相似文献   

13.
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是中国特产的鸡形目珍禽,仅生活在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雄雉羽色艳丽,头顶有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喉下垂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裾;雌雉体色暗淡,远不及雄雉美丽。每年3月,处于发情期的雄雉头上肉角伸直,胸前肉裾极度膨胀,极具特色。目前,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等原因所导致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种群数量稀少,黄腹角雉已成为濒危鸟类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macropodum)是交让木科常绿乔木,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和台湾省,也见于朝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境内物种的演化形式复杂多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的物种谱系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对各类群动物、植物进行了综述,但缺乏对所有动物的全面研究概况的介绍。该文通过整理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探讨在中国境内动物谱系地理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气候动荡、地质变迁、人类活动以及物种自身的散播等因素的作用。发现气候和地质因素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第四纪冰期循环引起的气候动荡形成多个冰期避难所,驱使温带动物的分布和遗传结构多样化;山脉的阻隔、隆起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片段化和排水系统的改变,以及岛屿与大陆的分分合合,形成了基因流屏障或迁徙廊道,导致了动物的隔离和分化。以上因素对动物谱系地理格局的影响最终取决于动物的分布地域及自身属性。  相似文献   

15.
四川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根据全国第3次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结果,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石棉、冕宁和九龙三县,栖息地总面积802.04 km2,大熊猫种群数量有32只。大熊猫在3个位于小相岭山系的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为: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9只,栖息地面积168.01 km2;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14只,栖息地面积306.38 km2;四川贡嘎山自然保护区1只,栖息地面积15.19 km2。在3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489.58 km2,占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1.05%;有大熊猫24只,占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5.0%。小相岭山系大熊猫meta种群栖息地片段化比较严重,它由2个种群和2个孤立分布点组成。南北方向从成都至昆明的108国道以东的种群A有大熊猫13只,栖息地面积263.54 km2, 完整性较好,大熊猫分布比较集中。108国道以西的种群B有大熊猫19只,栖息地面积为538.50 km2,栖息地破碎。该山系大熊猫数量少,栖息地片段化严重,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6.
新疆马鹿塔里木亚种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新疆马鹿塔里木亚种高度适应荒漠生境,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退缩和片段化不仅导致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而且也因遗传漂变和近亲繁殖, 不断地加剧了该亚种的濒危程度。为有效的保护该物种, 特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为生态学(十六):栖息地选择(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栖息地选择是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显然,所有的动物都只能生活在环境中的一定空间范围之内。但是,每一种动物的现实分布状况是通过怎样的过程而完成的,目前生态学家还了解得很少,现在只知道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有关。栖息地选择常常可以产生深远影响。动物对一个特定栖息地的选择可使动物只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之中,这有利于动物的表现型的定向改造。因此,同一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往往会引起它们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而不同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又往往能增加种  相似文献   

18.
李敏 《生命世界》2012,(5):94-94,95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第十大街和宪法大道西北。该馆隶属于世界闻名的史密森研究院,1910年正式开馆,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博物馆致力于收集、保存和展出关于自然历史和人类文化艺术的藏品,展出内容涵盖了现生物、化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活动格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格局是动物内在机制和环境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昼夜活动节律及其活动水平的行为生态特征,影响着动物的能量代谢能力、觅食行为策略和进化适应。通过内置活动传感器的GPS颈圈,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毗邻区域,采集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的大量活动数据。分别选择3只成年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引入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活动时间片段率和活动片段时长等指标进行了两者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时间利用方面的内在特征。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在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百分率和活动时间片段率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仅两者之间的活动片段时长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4107)。野生大熊猫表现为活动水平低、活动时间少、活动片段率高和活动片段时长短等特征的活动格局,且不同月份(季度)之间变化较大(P0.0001);放牧家畜则呈现出相异的时间利用规律,即活动水平高、活动时间多、活动时间片段率稍低和活动片段时长略长等特性。不同的时间利用规律和不同的空间利用模式,造成动物之间对栖息地、食物资源和伴生动物的利用方式、影响强度和空间分布的截然不同。因而,合理规划和管控放牧家畜的散养区域与数量,是自然保护管理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WCS在中国     
WCS 《植物杂志》2011,(1):76-81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WCS)是世界上最大最有成就的非营利性保护组织之一,成立于1895年,原名纽约动物学会,总部设在美国纽约。WCS致力于保护野生生物和自然栖息地,目前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