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人类疱疹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是近年来新分离到的对T淋巴细胞具有高亲嗜性的DNA病毒。研究表明,临床上HHV-6与多种疾病有关,因而颇受重视。本文对其形态结构及生长特性,血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与一些疾病的关系等作简要综述,并略述了HHV-7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南京株YY5在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及SUPT1细胞株上生长特点。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后不同时间病变效应程度,记数死亡细胞百分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记数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数,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病毒感染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病毒复制不同时期的特点。结果发现:HHV-7在CBMCs及SUPT1上出现CPE时间迟于HHV-6,且CPE程度也低于HHV-6;HHV-7在SUPT  相似文献   

3.
人类疱疹病毒6,7型(HHV-6,HHV-7)是近年发现的人类β-疱疹病毒,本文对两者培养特点,抗原特性,对细胞CD抗原和细胞因子表达及CTL活性的影响,以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关系等免疫学特性作一对比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是近期发现的又一种新型人类疱疹病毒。本文介绍该病毒的分离,病毒对CD4^+T细胞免疫的影响,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之间的干扰现象及致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人疱疹病毒6型的原发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人疱疹病毒6型的特征,与幼儿急疹的关系,儿童中HHV-6原发感染的情况以及HHV-6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探讨了HHV-6感染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聚酶链反应法在检测和研究人类疱疹病毒6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周瑶玺 《微生物与感染》1995,18(5):10-12,15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80年代末新发现的一种DNA病毒,它对T淋巴细胞有高度亲嗜性,与婴幼儿急疹(ES)、淋巴系肿瘤及AIDS等病有密切关系。在近年对HHV-6的研究中,多聚酶链反应(PCR)被广泛应用。本文就PCR法检测HHV-6的一般方法、常用引物特点以及此法在研究HHV-6中的应用及其结果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疱疹病毒6型(HHV-6)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自然感染过程中起着促进因子的作用。HHV-6与HIV有着共同的T细胞嗜性,除此以外,HHV-6还能感染杀伤CD8^+T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故认为免疫系统潜在影响更大。弄清HHV-6在HIV感染过程中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将有助于阐明艾滋病发病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近几年分离到的、对T淋巴细胞具有高度亲嗜性的双链DNA病毒。HHV-6现已分为A、B两型,它们在生长特性、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及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表明HHV-6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和AIDS病人的增多,HHV-6的感染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主要对其分离培养、流行病学、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人疱疹病豢-6型(HHV-6)pSTY28DNA片段的序列测定。应用分子克隆、缺损突变体(Dcletionmutant)制备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完成了3.9kbHHV-6pSTY28DNA片段的全序列测定。经DNASIS核酸蛋白软件分析,该片段含有两个开读框架(ORF)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R)ORF有2414个核苷酸,可编码805个氨基酸;P41蛋白由1100个核苷酸组成。与其他疱疹病毒作氨基酸同源性比较,HHV-6RiR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有高度同源性,最适记分(Optimizedscore)达459。实验结果支持Esftathiou提出的论点,HHV-6属于β-疱疹病毒。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的分子生物学性质及特点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加强对这种病毒的防治和对其科研价值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外对HHV-6基因组结构,病毒DNA复制、转录及反式激活作用及病毒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收集婴幼儿急疹及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从7例婴幼儿急疹及2例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此病毒能在PHA激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传代生长,产生典型CPE:形成气球样巨细胞。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中可见直径180nm左右,有包膜,疱疹样病毒颗粒;血清学试验证明分离株与HSV-1,2、HCMV、及EBV无抗原交叉,而与HHV-6GS株间存在抗原一致性;多聚酶链反应表明该分离株HHV-6特异性DNA阳性;综合以上结果,初步认为该分离株为HHV-6。同时还用pCR法对所收集的标本直接检测HHV-6特异性DNA。PCR法与病毒分离法相比较,前者HHV-6检出率为88.8%(16/18).后者为38.9%(7/18)。  相似文献   

12.
人类疱疹病毒8的致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疱疹病毒8(HHV8)是一新近发现的γ2疱疹病毒,又名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具有独特的致瘤机制。它编码类似于人趋化因子受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恶性转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HHV8的特性Chang等[1]于1994年从艾滋病相关的Kaposi肉瘤组织分离出人疱疹病毒的基因片段,1996年克隆成功[2],与另外两个嗜淋巴性的γ疱疹病毒——EB病毒和Saimiri疱疹病毒有较高序列同源性。HHV8在组织中多处于潜伏状态,呈溶细胞性感染。病毒呈多面体壳状包裹颗粒,直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1996年以来对卡波济肉瘤(KS)相关疱疹病毒(KSH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的流行病学,人体内病毒分布,细胞模型及溶细胞型生长培养系统的建立,电镜超微结构,血清学检测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张卓然 《微生物与感染》1997,20(1):14-15,25
从Kaposi's肉瘤的病变部位检出一种新病毒,其分子生物学物因与γ-疱疹病毒具很高的同源性,命名为人疱疹病毒8例。它可能是引起KS的病因因子,此外与增生性淋巴系统疾患及增生性皮肤疾患的致病有关,故认为HHV-8是又一个新的致癌病毒。  相似文献   

15.
范萍 《Virologica Sinica》1997,12(3):229-234
采用生物活性法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和以及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研究了人类疱疹病毒6型南京地方株CN8对人体周血单个核细胞的IL-6,IL-8的诱生和NK活性的影响,并与国外的GS侏作比较。结果发现,HHV-6CN8,GS两种病毒感染均苛诱导PBMCs产生IL-8,48h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6.
收集婴幼儿急疹及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从7例婴幼儿急疹及2例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分离出一种病毒,此病毒能在PHA激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中传代生长,产生典型CPE:形成气球样巨细胞。电镜下观察,感染细胞中可见直径180nm左右,有包膜,疱疹样病毒颗粒;血清学试验证明分离株与HSV-1,2、HCMV、及EBV无抗原交叉,而与HHV-6GS株间存在抗原一致性;多聚酶链反  相似文献   

17.
崔虹  尚大庄 《病毒学报》1997,13(3):193-201
从我国分离到的一株单纯疱疹病毒I型病毒基因组中,分离出含有糖蛋白D基因的1.2kb片估,插入带有痘苗病毒天坛株TK区的持粒pJSB1175P7.5k启动子下游,转染无白血病鸡胚原供细胞,获得带有HSV-1-168gD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此株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膜上表达HSV-1-168gD糖蛋白抗原,能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8.
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基因组中分离出其包装信号序列,与含HSV-1复制起点及IE-68基因启动子的DNA序列、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大肠杆菌质粒骨架,构建了一种HSV-1扩增子质粒载体pHSL,其中LacZ基因置于IE-68基因启动子控制下。将此质粒转染已感染了HSV-1温度敏感株tsK株的Vero细胞,pHSL可在HSV-1tsK的辅助下包装成假病毒颗粒,这样就可得到同时含有假病毒和HSV-1tsK的混合毒株dvHSL。将此混合毒株感染传代细胞和神经细胞,可在其中表达LacZ基因,而在生理温度(37℃)下,混合毒株的复制受到抑制。提示这种缺陷型疱疹病毒载体有用于向神经系统基因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分离到的一株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168株)病毒基因组中,分离出含有糖蛋白D(gD)基因的1.2kb片段,插入带有痘苗病毒天坛株TK区的质粒pJSB1175P7.5k启动子下游,转染无白血病鸡胚原代细胞,获得带有HSV-1-168gD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此株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膜上表达HSV-1-168gD糖蛋白抗原,能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在感染细胞中表达的膜抗原经SDS-PAGE分析,表达分子量为54kD糖蛋白。用Southern杂交分析了重组病毒DNA中特异的gD基因,对作为活疫苗的重组痘苗病毒株进行了一些微生物学活性、免疫原性和毒力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利用PCR方法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糖蛋白D(HSV-2gD)基因进行了修饰,在其5'端删去约500bp的非编码区,仅保留ATG上游7个bp。将修饰后的HSV-2gD基因插入到带有痘苗病毒天坛株TK基因区段的痘苗表达质粒pJSA1175,置于痘苗病毒P7.5k早/晚期启动子控制下。将此重组质粒用脂质体Lipofectin方法转染已受野型TK ̄+痘苗病毒天坛株感染的TK ̄-14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机制和标志基因LacZ产物的蓝斑显色作用,以及BudR试剂对TK表型的选择压力,筛选出整合有HSV-2gD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Southem杂交表明,HSV-2gD基因已正确地插入痘苗病毒TK基因区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SV-2gD蛋白已得到有效表达,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重组病毒免疫家兔可产生明显的抗HSV-2gD中和抗体。用重组病毒免疫小鼠,3周后可使94%(17/18)的小鼠对抗HSV-2的致死量攻击,表明重组病毒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