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种蚜虫的生化鉴别(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分析了棉蚜、甘蓝蚜、洋槐蚜、桃蚜、柳二尾蚜、茜草蚜、绣线菊蚜、艾蚜、夹竹桃蚜和月季长管蚜等十个蚜种的酯酶同工酶。除月季长管蚜的酶活很低外,另9个蚜种都有自己特有的酶谱,彼此易于区分。桃蚜和柳二尾蚜的酯酶是多态性的。  相似文献   

2.
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借助麦蚜人工饲料研究明确了小麦几种主要次生物质单宁酸、总酚(没食子酸)和香豆素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存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蚜阈值浓度分别为0.06%、0.08%和0.065%。用昆虫酶系体外抑制法,研究上述三种次生物质的抗蚜阈值浓度对麦长管蚜的糖转化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0.06%单宁酸强烈抑制麦长管蚜蔗糖酶、海藻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0.08%没食子酸显著抑制蔗糖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0.065%香豆素极显著地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 (Thomas)是2种主要的马铃薯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这两种马铃薯蚜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测定了5个温度(10, 15, 20, 25和30℃)下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指标,并组建了4个恒温条件下(10,15,20和25℃)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0~25℃范围内,2种蚜虫的若蚜期、世代历期、成蚜寿命和产蚜期等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30℃高温抑制了其发育、存活和繁殖。2种蚜虫的平均世代历期(T)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分别从10℃的30.08 d和35.35 d缩短至25℃的14.28 d和12.95 d。桃蚜的净增殖率(R0)在15℃时最高(86.00),其次为20℃(73.75),再次为25℃(62.49),最低为10℃(51.00);马铃薯长管蚜的R0在15℃最高(58.97),其次为10℃(51.98),再次为20℃(48.94),最低为25℃(12.36)。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最小10℃的0.1307增大到25℃的0.2896;马铃薯长管蚜的rm在20℃时最大(0.2182),其次为25℃(0.1942),再次为15℃(0.1485),最小为10℃(0.1118)。在相同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马铃薯长管蚜。【结论】温度对2种马铃薯蚜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桃蚜在马铃薯上的种群增长能力强于马铃薯长管蚜。这一结果为马铃薯蚜虫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解释了桃蚜在马铃薯上发生数量多于马铃薯长管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帅霞  王进军 《动物学研究》2005,26(1):101-105
采用生物测定和微量滴度酶标板法监测了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筛选次数增加 ,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筛选 3代后相对抗性倍数为 13 0 0 ,10代后为 4 9 86倍。随着抗性增强 ,桃蚜酯酶酶源蛋白含量从 35 86 32增加到 6 6 2 990 μg/mL ,酯酶活性从 33 6 76 0增加到 171 0 0 5 2μmol/ (mL·min)。比较抗性发展过程中酯酶酶源蛋白含量及其活性个体频率分布结果发现 ,随着选育次数的增多 ,更多的桃蚜个体分布在酯酶酶源蛋白含量和酯酶活性高的区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抗性筛选过程中的LD50 与酯酶含量及活性变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酯酶在桃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发展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 Geoffroy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分布广泛。本文对采自上海地区粘核毛桃Amygdalus persica L.var.scleropersica(Reich.)Yüet Lu、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atropurpurea(Jacq.)Rehd.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3种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取食偏好和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叶碟法观测桃粉大尾蚜对3种寄主叶片的取食偏好,同时测量体长、体宽、触角各节长、喙末端长和宽、各足节长等30个形态指标,基于对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研究不同寄主植物上桃粉大尾蚜的形态变异。【结果】饲以3种寄主植物叶片时,来自粘核毛桃和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对各寄主叶片的总体喜食程度依次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来源于紫叶李上的个体对3种叶片的喜食程度为芦苇>粘核毛桃=紫叶李;形态数据分析发现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桃粉大尾蚜各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与芦苇上的个体在触角节Ⅱ、触角末节鞭部长、喙末端长和中足胫节的长度间差异显著(P<0.05),紫叶李与芦苇上的个体前足跗节Ⅰ长这一指标差异显著(P<0.05),此外,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体长、头宽、触角各节和各足长度等特征构成的前四个主成分对总体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6.206%,其中贡献率较高的特征为触角和各足节长度,系统聚类和典型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采自芦苇上的桃粉大尾蚜区别于粘核毛桃和紫叶李上的,归为一类,同为蔷薇科植物的紫叶李和粘核毛桃上的桃粉大尾蚜克隆有小部分重叠。【结论】禾本科植物上的桃粉大尾蚜种群形态特征与蔷薇科植物上的相比,触角节Ⅱ和末节鞭部、喙末端长、中足胫节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分化,初步推测造成桃粉大尾蚜形态分化的原因主要为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及其表面特征,其种内变异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王向东  郭荣华 《昆虫知识》2000,37(6):336-337
桃蚜 Mgzus Persicae(Sulzer)又名烟蚜 ,属同翅目蚜科瘤蚜属 ,是茄科、十字花科、蔷薇科植物的一种重要害虫 ,在西南地区全年均可发现有危害。由于桃蚜多型、多态 ,寄主及生活史关系极为复杂 ,前人为此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桃蚜的生活周期有全周期、不全周期及兼性周期之分 ,以卵或孤雌蚜越冬 [1] 。而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较高 ,湿度适宜 ,桃蚜没有以卵越冬的现象 ,终年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 ,未见雄性蚜 [2 ] 。 1 998年冬 ,作者对在月季等花卉上危害的桃蚜生活周期及越冬情况进行调查时 ,发现了大量的雄性蚜和受精卵 ,为此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墨管蚜蝇属二新种;细叶墨管蚜蝇和长茎墨管蚜蝇,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噻虫胺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和桃蚜的代谢解毒机制,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 叶片浸渍法和叶柄内吸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对桃蚜的毒力, 以及胡椒基丁醚(PBO)、 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噻虫胺毒力的影响; 检测了噻虫胺在亚致死剂量LC6, LC15和LC30下对桃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噻虫胺对桃蚜点滴、 浸渍和内吸LC50分别为1.891, 2.341和1.303 mg/L; 3种酶抑制剂分别与噻虫胺按1∶1混用, PBO对噻虫胺增效达2.41倍, 增效作用显著; TPP对噻虫胺增效达1.52倍, 增效作用也较明显; DEM对噻虫胺无增效作用。以噻虫胺LC30浓度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受到显著抑制, 抑制率达41.2%; 以LC15和LC30浓度的噻虫胺处理桃蚜, 处理后24 h其体内羧酸酯酶比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9和1.36倍, 有显著诱导激活作用; 以噻虫胺LC6, LC15和LC30浓度处理的桃蚜, 对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达7.9%, 11.9%和22.7%。结果说明噻虫胺对桃蚜具有较高毒力, 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桃蚜体内代谢噻虫胺的主要酶系。  相似文献   

10.
羧酸酯酶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吡虫啉胁迫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羧酸酯酶基因在不同吡虫啉剂量下的表达量变化。扩增所得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大小为392 bp,命名为SaEST 3(GenBank登录号KY 441614),该片段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4 kD,等电点4.93。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EST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长管蚜、麦双尾蚜、夹竹桃蚜、桃蚜的羧酸酯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4%、85%、80%和8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吡虫啉处理剂量下,SaEST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为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片段,吡虫啉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SaEST3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将从荆芥Nepeta cataria L.中提取的纯度为96%的荆芥内酯和通过二异丁基铝还原提取的荆芥内酯得到的纯度为67%荆芥醇,配成浓度为5%的不同比例的己烷溶液,于1995年10月19~28日在北京大兴县南郊农场的桃园进行了引诱蚜虫的试验。各种比例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引诱到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雄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雄蚜以及少量的桃蚜产雌性母;荆芥醇和荆芥内酯的比例为1∶1时引诱桃蚜雄蚜的效果最好;单一组分的荆芥醇引诱桃粉大尾蚜雄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六种常用杀虫剂对八种蚜虫的选择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希武  曹本钧 《昆虫学报》1990,33(3):274-279
作者自1982年开始研究了乐果、氧化乐果、抗蚜威、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对8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以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为标准,氧化乐果对桃粉大尾蚜和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之间的选择毒性指数最高为163.77,乐果和抗蚜威分别是373.24和34.70,而氰戊菊酯仅为1.37.氰戊菊酯最高的选择毒性指数是在桃粉大尾蚜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之间,也只有6.86,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不同蚜虫的选择毒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巯基试剂(DTNB)的敏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其选择毒性与AChE的巯基结合部位有关.同时还发现,抗蚜威对洋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和瓜蚜AChE的150值与其LC50值表现一致.这些都说明了这两类杀虫剂对不同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与AChE有关.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蚜虫的选择毒性与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β-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则无任何关系.氯氰菊酯的选择毒性与上述两种酯酶的活性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对低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4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7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对高龄若蚜的捕食作用,三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20头以上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二龄幼虫,四龄幼虫的捕食量在猎物密度为30头以上时显著高于三龄幼虫。异色飘虫二-四龄幼虫对桃大尾蚜低龄和高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用a/Th来评价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异色飘虫蚴虫龄期愈大,对桃大尾蚜控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杀虫剂毒力受温度的影响及其程度,本文测定了4大类8种药剂在10~25℃下对麦长管蚜的毒力;并测定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在不同温度下2个解毒酶和1个靶标酶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麦长管蚜表现不规则负温度系数,啶虫脒表现不规则正温度系数,高效氟氯氰菊酯对麦长管蚜的毒力不受温度影响,其他药剂(辛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均表现为明显的正温度系数效应,以有机磷类杀虫剂表现最为明显,毒死蜱温度系数高达57.70。酶活性实验表明:麦长管蚜在高温下GST活性增强,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它们的变化规律表明:GST活性与负温度系数密切相关,正温度系数与羧酸酯酶活性和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小桐子枝叶提取物对蚜虫的毒杀活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水、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为溶剂,采用冷浸法对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 )枝叶进行了粗提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各粗提物对豌豆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毒力,从中筛选出毒力最高的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的活性组分分离及毒杀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随溶剂极性的减小,小桐子枝叶不同溶剂粗提物的提取率降低,其中水和乙醇粗提物的提取率较高,分别为18.76%和11.94%;6种溶剂粗提物对豌豆长管蚜和桃蚜都具有一定的毒力,其中,乙醇粗提物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溶剂粗提物,LC50分别为2.693 3和2.565 6 g·L-1.乙醇粗提物的水、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萃取物均对桃蚜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石油醚萃取物的萃取率最高(74.27%),对桃蚜的毒杀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溶剂萃取物,8 g·L-1石油醚萃取物对桃蚜的24 h校正死亡率高达94.5%.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枝叶的灭蚜活性组分存在于其乙醇粗提物的低极性组分中.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确定了小桐子枝叶灭蚜活性组分的提取流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研究了角圆尾蚜属CeruraphisBorner, 1926, 并描述了1新种:食沙棘角圆尾蚜CeruraphishippophaetrophisZhang, sp. nov.,给出了该属所有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新种与C. eastopi近似,但尾片有毛9~12根(后者5根),触角末节端部约等于基部(后者4倍)。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食沙棘角圆尾蚜CeruraphishippophaetrophisZhang, 新种(图1)有翅孤雌蚜:活时体绿色,体长1.170、体宽0.420m m 。玻片标本头、胸黑色,触角、足和尾片灰色。额具中额瘤,额瘤不存在。触角5节,长0.760m m ,为体长的0.65;节Ⅰ~Ⅴ比例:13,13,100,42,35+ 35。触角次生感觉圈小圆形,节Ⅲ~Ⅵ分别有16~20,1~3个。腹管端部直径大于基部直径。雌性蚜:活时体绿色,体长1.590、体宽0.740m m 。额具中额瘤,额瘤不存在。头顶缘毛相当长,约为触角节Ⅲ直径的4.00~5.00倍。复眼无眼瘤。触角5节,长0.580m m ,为体长的0.37;触角节Ⅰ~Ⅴ长度比例:26,18,100,58,58+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1,34(2):189-197
测定了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非全周期孤雌胎生型在13个恒温、3组自然变温下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两种蚜虫的发育速率(以及桃蚜的翅型分化)、寿命和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有直接的影响;(2)两种蚜虫能生存繁衍的温度广度基本一致,恒温下限到上限约相距23℃,但所对应的具体温度范围桃蚜的比萝卜蚜的约低3—4℃;(3)在较低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若虫期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比萝卜蚜的高,而在较高温度下则是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4)两种蚜虫的内禀增长能力rm均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变化,在16—24℃范围内两种蚜虫的rm基本一致,低于16℃桃蚜的比萝卜蚜的高,高于24℃则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5)在变温下两种蚜虫能适应的低温范围都比在恒温下明显要低.  相似文献   

18.
钟剑  郭彦宏  许婷  李大伟  张启翔  孙明 《昆虫学报》2019,62(11):1315-132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各虫龄和翅型的鉴别特征,以及其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从而为鉴别菊小长管蚜虫龄和研究菊小长管蚜感器功能以及气味识别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借助超景深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各型菊小长管蚜整体形态和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触角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和大小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翅芽、腹末投影角、以及尾片等定性指标可被用于菊小长管蚜虫龄高效鉴别。尾片形状可用于区分成蚜和若蚜;翅芽有无可用于区分3和4龄若蚜的有翅蚜与无翅蚜;翅芽形状可用于区分3龄与4龄的有翅若蚜;腹末投影角可用于区分3龄和4龄的无翅若蚜;2龄若蚜与3龄若蚜可通过触角节数进行区分。菊小长管蚜触角为丝状,1和2龄若蚜触角分5节,其余龄期为6节。其触角上共有5种形态特异的感器:板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钟形感器。成蚜与若蚜在触角节数、感器类型和感器数量上存在差异;有翅蚜与无翅蚜在感器类型、数量以及分布位置上也存在差异。【结论】通过翅芽、腹末投影角以及尾片发达程度等形态指标可以准确地鉴别各型菊小长管蚜;不同翅型不同虫龄的菊小长管蚜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分布位置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直接影响着其在定位寄主植株时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仝则乾  孟琳钦  苏丹  张弛  胡祖庆 《昆虫学报》2019,62(12):1392-1399
【目的】小麦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GAV是BYDV在我国的主流株系,且其在田间与介体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和非介体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同时发生,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大麦黄矮病毒胁迫下介体和非介体蚜虫体内重要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规律,为揭示病毒 蚜虫互作生理生化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化方法测定取食健康小麦(空白对照组),取食前期经无毒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3龄若蚜为害72 h的小麦(条件对照组)及取食前期经携带BYDV-GAV麦二叉蚜3龄若蚜为害72 h的小麦(处理组)7 d后,介体麦长管蚜与非介体禾谷缢管蚜成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重要保护酶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重要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取食前期经BYDV-GAV感染的麦二叉蚜3龄若蚜为害的小麦7 d后,介体麦长管蚜成蚜体内POD, SOD和AKP活性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上升,但与条件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条件对照组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上升。取食经BYDV-GAV感染的麦二叉蚜3龄若蚜为害的小麦7 d后,非介体禾谷缢管蚜成蚜体内SOD,AKP和AchE活性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ACP活性显著上升,但与条件对照组相比仅ACP活性显著上升;且条件对照组禾谷缢管蚜体内AKP和AchE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ACP活性显著上升。【结论】取食感染BYDV-GAV小麦后介体麦长管蚜成蚜体内POD, SOD和AKP酶活性升高是前期蚜虫的为害造成,与BYDV-GAV无关;非介体禾谷缢管蚜成蚜体内AKP和AchE酶活性下降是前期蚜虫为害引起,SOD酶活性下降是前期蚜虫为害和BYDV-GAV的综合作用,而BYDV-GAV和前期蚜虫为害均能使禾谷缢管蚜体内ACP酶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20.
模糊聚类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取模糊聚类方法,分析青梅桃粉大尾蚜发生规律,从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桃粉大尾蚜种群在时间序列上亲疏关系的动态特征,初步认为可分为5个状态集,并简要阐述了各自特点,为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