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大豆蚜Aphis glycines虫龄鉴别特征,达到准确快速识别的目的。【方法】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测定无翅与有翅型大豆蚜不同虫龄个体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节数、触角长度、腹管长度、尾片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8项指标。【结果】不同龄期大豆蚜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无翅型及有翅型个体的后足胫节长度在各龄期间均无重叠,无翅型个体的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的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范围在各龄期间重叠程度较小,均可作为龄期鉴定的重要指标。此外,尾片形状可作为区分若蚜与成蚜的典型形态特征,触角节数可作为区分1龄、2龄若蚜与其他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结论】以无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和尾片长度及有翅型个体后足胫节长度、体长、触角长度和尾片长度作为大豆蚜龄期鉴定的主要指标,配合触角节数、尾片形状、体宽、腹管长及翅基的发育程度,可准确鉴定不同翅型的各龄期大豆蚜。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虫龄鉴别特征, 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 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个体不同虫龄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6项指标。【结果】麦长管蚜不同翅型个体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体长、 体宽、 头壳宽和触角长在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程度大, 后足胫节长的重叠百分比极小或无重叠; 除有翅型个体4龄若蚜和成蚜之间存在13.93%的重叠外, 腹管长在不同翅型的其他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百分比均极小或无重叠, 说明后足胫节长和腹管长可作为虫龄鉴定的主要特征。翅、 触角和尾片的其他外部形态特征在虫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3-4龄有翅型若蚜和成蚜虫个体前胸的膨大程度及其翅的长度明显大于同一龄期的无翅型个体, 可用于蚜虫翅型的分辨以及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鉴别; 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 3-4龄若蚜和成蚜的触角均为6节; 同时, 除了成蚜具有完整的尾片外, 1-4龄若蚜尾片均不发达, 说明触角的节数和尾片的发达程度可作为麦长管蚜不同龄期形态鉴别的辅助特征。【结论】以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的主要特征, 配合其他辅助特征, 如翅的大小、 触角的节数以及尾片的发达程度等, 可达到快速鉴别不同翅型不同龄期蚜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孤雌蚜虫龄的鉴别特征,实现快速和准确识别虫龄的目的。【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测量胡萝卜微管蚜孤雌世代无翅型与有翅型不同虫龄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长、中胸宽、腹管长、尾片长和后足胫节长8项指标,采用LSD多重比较方法对8项指标的测量值进行虫龄间方差分析,并将测量值与虫龄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胡萝卜微管蚜的8个形态特征指标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触角长和后足胫节长在无翅型和有翅型的各龄间均无重叠,可作为该种虫龄识别的主要指标;尾片长在无翅型3龄与4龄若蚜间、有翅型4龄若蚜与成蚜间有部分重叠,可作为识别虫龄的的次要指标。根据触角节数可以区分1龄和其它虫龄,尾片发达程度可以区分若蚜和成蚜,中胸膨大具翅芽是有翅型3-4龄若蚜的典型特征。【结论】利用外部形态可以对胡萝卜微管蚜进行龄期鉴别,以触角长和后足胫节长为主要指标,结合尾片长、触角节数、翅芽有无及尾片发达程度等指标可实现对胡萝卜微管蚜孤雌蚜不同翅型虫龄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虫龄的鉴别特征,以期达到准确快速识别豌豆蚜龄期的目的.[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并测定不同翅型、不同虫龄个体的体长、体宽、头宽、腹管长度、尾片长度、触角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7项指标.[结果]不同龄期豌豆蚜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无翅型与有翅型个体的腹管长度在各龄期间均无重叠,可作为豌豆蚜龄期鉴定的重要指标.后足胫节和触角长度,可以作为龄期划分的辅助指标.此外,触角节数可以用来区分1龄和2龄若蚜,翅基发育程度可以用来区分有翅型豌豆蚜3龄与4龄,尾片的发育程度可作为区分若蚜与成蚜的典型形态特征.[结论]以个体的腹管长度作为豌豆蚜龄期鉴定的主要指标,配合后足胫节长、触角长度、触角节数、尾片与翅基的发育程度,可达到快速鉴定豌豆蚜各个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6.
3种寄主上桃蚜的选择性及形态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寄主广泛,种下分化复杂。以采自黄土高原旱作区桃树、烟草、甘蓝上的桃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叶片选择法、传统比较形态测定法研究了3种寄主上桃蚜的选择性及形态分化。结果表明:在3种寄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烟草上的桃蚜嗜食烟草,表现为63.5%的桃蚜选择烟草叶,13.8%选择甘蓝叶,8.2%选择桃叶,而甘蓝和桃树上的桃蚜对原寄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从形态指标来看,3种寄主上的桃蚜在体长、触角末节长度、后足腿节长度、触角与体长的比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这几个特征可以作为区分这3种寄主上桃蚜的依据。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认为黄土高原旱作区烟草上的桃蚜可能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烟草型。  相似文献   

7.
钟剑  郭彦宏  许婷  李大伟  张启翔  孙明 《昆虫学报》2019,62(11):1315-132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各虫龄和翅型的鉴别特征,以及其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从而为鉴别菊小长管蚜虫龄和研究菊小长管蚜感器功能以及气味识别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借助超景深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各型菊小长管蚜整体形态和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触角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和大小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翅芽、腹末投影角、以及尾片等定性指标可被用于菊小长管蚜虫龄高效鉴别。尾片形状可用于区分成蚜和若蚜;翅芽有无可用于区分3和4龄若蚜的有翅蚜与无翅蚜;翅芽形状可用于区分3龄与4龄的有翅若蚜;腹末投影角可用于区分3龄和4龄的无翅若蚜;2龄若蚜与3龄若蚜可通过触角节数进行区分。菊小长管蚜触角为丝状,1和2龄若蚜触角分5节,其余龄期为6节。其触角上共有5种形态特异的感器:板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Ⅱ、钟形感器。成蚜与若蚜在触角节数、感器类型和感器数量上存在差异;有翅蚜与无翅蚜在感器类型、数量以及分布位置上也存在差异。【结论】通过翅芽、腹末投影角以及尾片发达程度等形态指标可以准确地鉴别各型菊小长管蚜;不同翅型不同虫龄的菊小长管蚜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分布位置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直接影响着其在定位寄主植株时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鉴定陕西省蚜虫标本时,发现二中国新纪录种,现报导如下:来木长管蚜Macrosiphum cornifoliae Shinji,1924 无翅蚜体长2.8mm,头背、触角、腹管、尾片、足均淡色。头部额瘤明显,每侧额瘤上具2根尖顶刚毛。触角为体长的1.2-1.3倍,无次生感觉圈,各节长度比例为20,11,110,80,80,31+10,第4节具瓦纹,喙伸达中足基节,末节钝与后跗第2节等长,具6-9根次生刚毛。足胫节无伪感觉,端部稍膨大。第1跗节毛序3:3:3,腹部  相似文献   

9.
在13℃、18℃、23℃、28℃及33℃五个温度下,对大豆蚜取食大豆、野大豆、白三叶和萝藦后的12个形态参数及体型大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温度对大豆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触角长、前足腿节长、前足胫节长、中足腿节长、中足胫节长、后足腿节长、后足胫节长、腹管长及尾片长,存在极显著影响;寄主植物对中足腿节长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影响;温度与寄主植物的交互作用,对腹管长度以外的11个形态参数存在极显著影响;(2)温度、寄主植物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大豆蚜的体型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在单一温度处理下,大豆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的形态参数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4)在单一温度或寄主植物处理下,蚜虫体型也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东北斑蚜科及蚜科新种及新纪录(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东北地区斑蚜科一新种和蚜科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椴绵叶蚜Sinishivaphis tilisucta Zhang新种(图1) 有翅孤雌蚜 活体灰绿,被白粉。体背及足股节、胫节有明显蜡片。腹部背片Ⅷ有一中瘤。喙不达中足基节。翊脉镶黑边如图所示。毛数:头背10,前胸背10,腹部背片Ⅰ—Ⅶ各4,Ⅷ6或7,触角节Ⅰ3,Ⅱ3或4,Ⅲ25—29,Ⅳ14—18,Ⅴ4或5,Ⅵ3+0,顶端3或4,喙节Ⅳ+Ⅴ10,附节Ⅰ7,尾片7,尾板15或16。触角次生感觉圈有睫:  相似文献   

11.
张润志  张军  杜秉仁 《昆虫学报》1999,42(-1):26-30
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无翅孤雌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腹管宽、上尾片长、尾片长和触角节Ⅲ长等7个形态指标,在各龄期间差异显著。根据麦双尾蚜的翅、翅芽、触角节数、尾片形状、上尾片长与宽比值等特征作为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编制了麦双尾蚜龄期鉴定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11,54(2):157-178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 杨柳科、 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 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测量并统计比较了37个形态特征及其种内变异。以克隆平均值为基础数据,选取与蚜虫取食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喙末端、跗节Ⅰ、Ⅱ和爪)为变量,分别得出无翅、 有翅孤雌蚜和所有蚜型3个聚类分支图,并将各种蚜虫的寄主植物科、 属分别对应到分支图上。结果表明:体型、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蚜虫的科间有一定差别, 喙末端、 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则在不同的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 在蚜虫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 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89%~26.08%。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蚜虫形成的分支基本对应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而杨一条角蚜Doraphis populi、三堡瘿绵蚜Epipemphigus imaicus和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matsumurai则处在较为特殊的分支位置, 那是因为前者为次生寄主型, 后两者均能产生虫瘿。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不同植物相同部位上的蚜虫存在形态特征的明显分异, 对应不同的寄主植物, 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形态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云南扁蚜科二新种记述(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种头部有1对尖锐的头角,尾片及尾板末端圆,与 Ceratoglyhina bambusae van derGoot近似,但触角3节,Ⅰ—Ⅲ长度比例:26,23,100 10(bambusae,4或5节);喙长几乎达到中足基节(后者,前足);胸部及腹部各节无成列的缘蜡片。 数据:毛数:头角各2—3,头背6;前胸14,腹部节Ⅰ—Ⅶ 12—16,有时18,Ⅷ 12: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管蚜亚科新种及新亚种记述(Ⅰ)(同翅目:蚜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长管蚜亚科9新种及1新亚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中所用量度单位为毫米。中华忍冬圆尾蚜Amphicercidus sinilonicericola Zhang,新种(图1) 本种与日本忍冬圆尾蚜 A.japonicus(Hori)近缘,但触角与足灰黑色(日本忍冬圆尾蚜淡色,仅鞭部及股节端、胫节端及跗节黑色);头背毛短,为触角Ⅲ基宽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载云南省林木斑蚜科(Callaphididae)1新种、2新亚种和1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和新纪录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樟绵斑蚜 Shivaphis cinnamomophila Zhang新种 本种与朴绵斑蚜Shivaphis celti Das近缘,但腹部背面各有缘毛4—6根(celti,2)根,Ⅷ有毛4(celti,2)根;跗节Ⅰ毛5(celti,8)根;尾片毛4或5(celti,8—11)根;触角为体长0.77(celti,0.49),节Ⅲ—Ⅵ长度比例100,84,72,61 11(celti,100,46,46,36 8),Ⅳ有毛9—13(celti,2—4);喙不达后足基节(celti,超过前足基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研究了角圆尾蚜属CeruraphisBorner, 1926, 并描述了1新种:食沙棘角圆尾蚜CeruraphishippophaetrophisZhang, sp. nov.,给出了该属所有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新种与C. eastopi近似,但尾片有毛9~12根(后者5根),触角末节端部约等于基部(后者4倍)。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食沙棘角圆尾蚜CeruraphishippophaetrophisZhang, 新种(图1)有翅孤雌蚜:活时体绿色,体长1.170、体宽0.420m m 。玻片标本头、胸黑色,触角、足和尾片灰色。额具中额瘤,额瘤不存在。触角5节,长0.760m m ,为体长的0.65;节Ⅰ~Ⅴ比例:13,13,100,42,35+ 35。触角次生感觉圈小圆形,节Ⅲ~Ⅵ分别有16~20,1~3个。腹管端部直径大于基部直径。雌性蚜:活时体绿色,体长1.590、体宽0.740m m 。额具中额瘤,额瘤不存在。头顶缘毛相当长,约为触角节Ⅲ直径的4.00~5.00倍。复眼无眼瘤。触角5节,长0.580m m ,为体长的0.37;触角节Ⅰ~Ⅴ长度比例:26,18,100,58,58+  相似文献   

17.
张峰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0,43(-1):131-136
该文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各型触角感器进行了比较研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桃蚜具有钟形感器、毛形感器、原生感觉圈和次生感觉圈4种类型的触角感器。桃蚜各型触角感器的最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次生感觉圈上,雄蚜、雌性母和有翅孤雌蚜具有次生感觉圈,雌性蚜、干母和无翅孤雌蚜无;但雄蚜具有的次生感觉圈数目多于雌性母和有翅孤雌蚜,且不仅仅分布在触角第3节,第4、5节也有分布。本文探讨了桃蚜触角感器在化学生态学上的功能作用,各型触角感器的差异与桃蚜寄主选择、迁移及交配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桃蚜触角感器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各个发育阶段触角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黄胸蓟马雌雄成虫、若虫、预蛹、蛹触角的形态结构以及触角上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黄胸蓟马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个部分组成,其中长的鞭节分为5个鞭小节(I-V)。雌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63.70±5.78 μm,雄成虫触角平均长度为225.79±8.92 μm。触角长度随着虫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发现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毛形感器、锥形感器(I, II和III)、腔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7种触角感器以及微毛和表皮齿2种表皮结构。预蛹触角呈锥形,无明显分节,可以自由活动,平均长138.81±6.29 μm。蛹触角紧贴头胸背部,圆柱形、无明显分节,不能自由活动,平均长213.07±6.30 μm。1龄和2龄若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鞭节分为4个鞭小节(I-IV),触角平均长度分别为122.48±1.72和134.58±3.75 μm。1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锥形感器(I和II)、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毛形感器和特殊结构感器共8种类型感器,表面分布表皮齿和舌状结构2种表皮结构;2龄若虫触角上分布有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刺形感器(I和II)、毛形感器、锥形感器(I和II)、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7种类型感器以及表皮齿1种表皮结构。【结论】本研究较全面地对黄胸蓟马各个发育阶段的触角及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推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蓟马类昆虫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斑蚜科 Drepanosiphidae叶蚜亚科 Phyllaphidinae叶蚜族 Phyllaphidini1新属——群斑蚜属 Thelazacallis Zhang进行了研究 ,提供了该新属的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及其与近缘属的示差鉴别。同时记述 1新种——毛茛群斑蚜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Qiao et Zhang。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群斑蚜属 Thelazacallis Zhang,新属模式种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 Qiao et Zhang,sp.nov.本新属的胚胎和成蚜与新叶蚜属 N eophyllaphis Takahashi相近 ,但喙端部有次生毛 (后者无 ) ;尾片完整 (后者分裂呈双叶状 ) ;触角节 I短于节 II(后者长于 ) ;生殖突 3个(后者 4个 )。与迪叶蚜属 Diphyllaphis Takahashi在胚胎毛序、成蚜的触角、体蜡片、喙端节等方面十分接近 ,但复眼仅由 3个小眼面组成 (后者多于 3个 ) ;生殖突 3个 (后者 2个 )。毛茛群斑蚜 Thelazacallis ranunculicola Qiao et Zhang,新种 (图 1~ 9)正模 :无翅孤雌蚜 ,No.Y16 0 3- 1- 2 - 1,1979- - 1,四川 (西昌 ) ;常勇楠采 ;副模 :1头无翅孤雌蚜 ,其他同正模。寄主 :毛茛 Ranunculus sp.。本新种与新叶蚜属已知种和迪叶蚜属已知种的区别见群斑蚜属与新叶蚜属和迪叶蚜属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董隆熙 《昆虫学报》1955,(3):309-316
雄蚊 身体较白蚊伊蚊略小。 头 头顶的中间部分有一从扁平的白色鳞片,其余的鳞片为灰黑色。触角、触须、唇基和喙均为黑色。触角第2—12节各节的长度均大於宽度;第2—12节的总长长於第13节。喙正常,与前腿约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