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卵原细胞形成成熟卵细胞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昆虫卵子发生在卵巢里进行,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卵母细胞的生长和卵母细胞的成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昆虫卵子的发生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细胞因子和环境等。卵子的发生影响着成熟卵细胞的质量以及卵细胞与精子的结合。本文就影响昆虫卵子发生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黑脊倒刺鲃卵子发生中生殖质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尤永隆  林丹军  苏敏 《动物学报》2004,50(2):231-239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黑脊倒刺的卵原细胞和各期卵母细胞中生殖质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仅在卵原细胞和Ⅱ时相卵中观察到了生殖质的产生过程 ,在Ⅲ、Ⅳ时相卵中未观察到生殖质的产生过程。生殖质来源于核仁。它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 ,进入细胞质。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产生生殖质的方式不同。在卵原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先移到核膜内侧 ,核膜解体 ,形成囊泡 ,随后 ,在生殖质前体物质所在处的内侧重新形成核膜 ,这样 ,细胞核表面就形成一个凹陷 ,生殖质前体物质位于核表面的凹陷之中 ,就这样被隔离于细胞核之外而进入细胞质中 ,成为生殖质。生殖质形成后 ,在细胞质中与线粒体相结合。生殖质的这种形成方式与精原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而在卵母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移到核膜内侧之后 ,核膜并无囊泡化 ,核孔明显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通过核孔离开细胞核 ,位于细胞核表面 ,形成生殖质。生殖质产生之后也与线粒体结合。以后 ,生殖质连同线粒体离开细胞核。生殖质最终与线粒体分离 ,分散于细胞质中。在Ⅲ时相卵中 ,生殖质细小 ;在Ⅳ时相卵中 ,几乎见不到生殖质  相似文献   

3.
东方扁虾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卵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之间的关系,东方扁虾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原细胞胞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核明显膨大,特称为生发泡;在靠近核外膜的胞质中可观察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卵母细胞逐渐为滤泡细胞所包围;卵黄合成旺盛,胞质中因而形成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卵黄粒。东方扁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是二源的。游离型核糖体率先参与内源性卵黄合成形成无膜卵黄粒。粗面内质网是内源性卵黄形成的主要胞器。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以多种方式活跃地参与卵黄粒形成。卵周隙内的外源性物质有两个来源:滤泡细胞的合成产物和血淋巴携带、转运的卵黄蛋白前体物。这些外源性物质主要通过质膜的微吞饮作用和微绒毛的吸收作用这两种方式进入卵母细胞,进而形成外源性卵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卵黄物质共同参与成熟卵母细胞中富含髓样小体的卵黄粒的形成。卵壳的形成和微绒毛的回缩被认为是东方扁虾卵母细胞成熟的形态学标志。    相似文献   

4.
2003年7月~2005年6月,从嘉陵江收集雌性华鲮性腺材料,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其卵子发育的特征。华鲮的卵子发生经过卵原细胞、核酸积累、皮层小泡形成、卵黄积累、成熟卵、退化卵几个时相。卵母细胞核酸时相初期,染色质明显向核膜内侧边缘聚集是卵母细胞早期发育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卵子的发生,是一种在形态和物质上都极为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经历了三种细胞形式——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卵子。在卵原细胞向卵母细胞转化之时,减数分裂开始,并以排出第二极体结束。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有两次中途停止的现象(以脊椎动  相似文献   

6.
黑斑口虾蛄的卵巢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黑斑口虾蛄的卵巢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卵细胞的发育分卵原细胞期(I期),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II期),卵黄形成期卵母细胞(III期),成熟期卵细胞(IV期),在卵黄形成前期和卵黄形成期卵母细胞对应的卵巢左右两叶各有一“S”形的增殖中心。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9年9月-1991年1月、作者利用透射电镜在超微结构水平研究了浙江舟山沿海的三疣梭蟹的卵子发生过程。实验结果得自于12次取得的150号样品。根据核和胞质的变化我们把该蟹的卵子发生分为五期;卵原细胞分裂转化为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发育早期;卵母细胞发育中期;卵母细胞发育晚期;卵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8.
Le 斑马鱼nanos1基因在配子发生中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贵  宋平  吕道远  周伟  桂建芳 《遗传》2005,27(4):589-574
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反义RNA为探针,检测了斑马鱼(Danio rerio) nanos1基因在卵子发生及精子发生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了该基因在斑马鱼配子发生中可能的功能。结果表明:在斑马鱼卵子发生中,nanos1 mRNA均匀分布于卵原细胞和各时期卵母细胞的胞质中;在卵原细胞和Ⅰ、Ⅱ期卵母细胞中,nanos1 mRNA的杂交信号十分强烈,而较晚期卵母细胞中信号明显减弱。在斑马鱼精子发生中, nanos1 mRNA可在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检测到。nanos1 mRNA的阳性信号在精原细胞中极为强烈,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较为微弱,而精子细胞中没有阳性信号。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斑马鱼nanos1基因对生殖干细胞-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的维持和正常功能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九孔鲍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及其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滤泡的结构等.将九孔鲍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3个时期;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滤泡.根据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将九孔鲍的卵巢发育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排放期共5期.  相似文献   

10.
金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环孔片层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环孔片层在金鱼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变化。描述卵母细胞发育的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环礼片层的分布以及排列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环孔片层的出现率和每束中片层的数目都逐渐增加。除了在卵原细胞以外,环礼片层一般都分布在远离细胞核的卵质中。尚观察到孔结合物质和片层间物质与多核蛋白体有联系。我们从观察结果推测金鱼卵母细胞的环孔片层可能是由粗面内质网衍生而成。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卵子发生的组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的卵子发生过程,根据卵细胞大小、核仁形态、卵黄粒的有无、皮质棒的出现以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南美白对虾的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并描述了各期卵细胞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一种与性腺发育和精、卵成熟有直接重要关系的性激素受体,不仅在哺乳动物中已经证实与卵子的发生有关系,近年来还发现雌激素受体也存在于雌性文昌鱼早期卵原细胞、卵黄生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中;Osada等在扇贝的卵巢中发现有ER免疫阳性物质存在于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中,认为ER是基本的类固醇激素受体,有着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 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 ,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 ,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 ,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 ,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胧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 ,核伸出伪足状突起 ,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 ,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 ,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的精子是与次级卵母细胞受精的现行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对受精作用的叙述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根据这个概念,使许多学生认为人的精子首先就是与卵细胞受精的。其实不然,在人的卵细胞发生中,卵原细胞是在胚胎时期的卵巢中增殖的。出生后,大部分卵原细胞逐渐退化,在一生中大约有400个左右的初级卵母细胞得到发育。人在性成熟后,一般来说每月仅有一个卵泡经10~14d发育成熟。成熟的  相似文献   

15.
泥螺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核伸出伪足状突出,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哺乳动物胚胎植入子宫后,随着原肠运动的发生,胚胎开始向三个胚层分化,同时生殖细胞开始形成和特化。胚胎最早期的生殖细胞被称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 PGC),雌雄原始生殖细胞增殖并迁移到生殖嵴,持续增殖后分别进入减数分裂前期和有丝分裂阻滞,分化形成卵原细胞和精原干细胞,经过复杂的发育过程分化形成卵母细胞和精子。该文回顾了小鼠和人类的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特化过程,并且对小鼠和人类精原干细胞的分子特征和体外培养体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长江华溪蟹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对长江华溪蟹卵子发生过程中,核酸、蛋白质、糖类及脂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进程中逐渐分散;蛋白质的量不断增加;脂类物质也在慢慢积累,伴随着发育,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内充满PAS阳性反应的卵黄颗粒。  相似文献   

18.
有假说认为,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如果延长GV期,可促进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因而提高发育潜能。采用山羊半卵泡和卵母细胞共培养,抑制卵母细胞GVBD发生,从而延长GV期。比较了共培养前后和恢复成熟培养后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其目的从亚细胞水平寻找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的证据。研究发现,常规成熟培养:有卵周隙存在,但不贯通,局部区域卵膜与透明带结合紧密;部分皮质区尚有细胞器存在;微绒毛大部分从透明带中撤出,倒伏于质膜表面,数量较多,形态较为粗大;皮层颗粒质膜下部分单层分布,部分散布于皮质区;线粒体均匀散布于卵质中央区。共培养前: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尚未形成,微绒毛没有从透明带中撤出;线粒体等细胞器分布于皮质区,皮层颗粒成簇状分布,皮质区富含细胞器。共培养后:局部形成卵周隙,微绒毛已自透明带中撤出,数量较多,垂直或倒伏于卵膜表面;线粒体以簇状分批开始内移,皮层颗粒已部分单层分布于质膜下,部分皮质区缺乏细胞器。恢复成熟培养后:卵周隙进一步扩大并且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并且绝大多数垂直于卵膜;线粒体在卵质中央区均匀分布,皮层颗粒卵膜下单层分布,大部分皮质区无细胞器存在。利用“两步法”培养得到的卵母细胞与体外常规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相比,更有利于皮层颗粒的质膜下单层分布,卵母细胞卵周隙的形成与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和垂直于卵膜表面,无细胞器皮层区的进一步形成。因此,更有利于卵母细胞胞质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9.
“两步法”体外培养山羊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假说认为,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如果延长GV期,可促进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因而提高发育潜能。采用山羊半卵泡和卵母细胞共培养,抑制卵母细胞GVBD发生,从而延长GV期。比较了共培养前后和恢复成熟培养后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其目的从亚细胞水平寻找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的证据。研究发现,常规成熟培养:有卵周隙存在,但不贯通,局部区域卵膜与透明带结合紧密;部分皮质区尚有细胞器存在;微绒毛大部分从透明带中撤出,倒伏于质膜表面,数量较多,形态较为粗大;皮层颗粒质膜下部分单层分布,部分散布于皮质区;线粒体均匀散布于卵质中央区。共培养前: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尚未形成,微绒毛没有从透明带中撤出;线粒体等细胞器分布于皮质区,皮层颗粒成簇状分布,皮质区富含细胞器。共培养后:局部形成卵周隙,微绒毛已自透明带中撤出,数量较多,垂直或倒伏于卵膜表面;线粒体以簇状分批开始内移,皮层颗粒已部分单层分布于质膜下,部分皮质区缺乏细胞器。恢复成熟培养后:卵周隙进一步扩大并且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并且绝大多数垂直于卵膜;线粒体在卵质中央区均匀分布,皮层颗粒卵膜下单层分布,大部分皮质区无细胞器存在。利用“两步法”培养得到的卵母细胞与体外常规成熟培养的卵母细胞相比,更有利于皮层颗粒的质膜下单层分布,卵母细胞卵周隙的形成与贯通,微绒毛数量减少和垂直于卵膜表面,无细胞器皮层区的进一步形成。因此,更有利于卵母细胞胞质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角螺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细角螺卵原细胞期细胞核体积较大,呈椭圆形,核膜明显且有不规则的凹陷,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根据卵黄颗粒物的多少和大小可将卵母细胞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卵母细胞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核仁可见,并出现核周间隙;中期卵母细胞内细胞核移向细胞的一端,核内染色质仍呈高电子密度状态,核仁不明显或消失;后期卵母细胞内的细胞核受挤压形状变得不规则,细胞质内可见少量的线粒体,大量的卵黄颗粒聚集在细胞质中并融合成很大的卵黄球.成熟期卵母细胞卵黄物质多且有较大的脂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