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降雨对秦皇岛西浴场细菌总数和可培养菌群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降雨条件对浴场细菌总数和优势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2014年8月强降雨前后采集秦皇岛西浴场3个站位的海水样品,采用荧光显微镜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对细菌总数和可培养细菌总数进行计数;对群落结构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可培养细菌进行鉴定。【结果】雨前3个站位细菌总数和可培养细菌总数平均值分别为5.6×10~9 CFU/L和8.3×10~7 CFU/L,雨后分别为9.2×109 CFU/L和2.1×10~8 CFU/L。在可培养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雨前占80%,雨后占73%)是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s,雨前占12%,雨后占13%)、厚壁菌门(Firmicutes,雨前占7%,雨后占11%)等;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p.,21株)、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p.,13株)、弓形菌属(Arcobacter spp.,13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10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10株)和弧菌属(Vibrio spp.,6株)为雨前可培养细菌优势属,而雨后可培养细菌优势属为肠杆菌属(22株)、海杆菌属(21株)、芽孢杆菌属(14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11株)、假单胞菌属(9株)和弓形菌属(5株)等。【结论】降雨对细菌总数有显著的影响,同时降雨后浴场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免疫低下人群的逐渐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越来越多的引发临床微生物研究人员关注。继念珠菌属(Candida spp.)、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spp.)、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p.)之后,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p.)是引发侵袭性酵母菌感染(invasive yeast infections)的第四位病原体,总体分离率为4.2%(n=8821)~[1]。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检测网  相似文献   

3.
新疆具抗菌活性的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分属于新疆41科88种高等植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归纳。这些抗菌植物主要分布在菊科、唇形科、豆科、百合科、蓼科和伞形科。对人体和植物病原菌抗性较强的有土木香(Inula helenium)、苍耳(Xanthium sibiricum)、蓖麻(Ricinus communis)、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石榴(Punica granatum)、孜然芹(Cuminum cyminum),以及蒿属(Artemisia spp.)、槐属(Sophora spp.)和酸模属(Rumex spp.)植物。新疆植物的抗菌活性成分和结构阐明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灌木在维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调查了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物种, 并分析了这些灌木叶、枝、茎的碳(C)、氮(N)含量特征, 可为新疆草地植被碳氮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碳氮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 北疆地区草地的典型灌木有白刺(Nitraria spp.)、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假木贼(Anabasis spp.)、 锦鸡儿(Caragana spp.)、麻黄(Ephedra spp.)、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spp.)、金丝桃叶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spp.)、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盐爪爪(Kalidium spp.)、猪毛菜(Salsola spp.)等, 归属于蔷薇科、豆科、麻黄科、柽柳科、蒺藜科、蓼科、旋花科、藜科。北疆草地典型灌木各器官C含量为茎(45.76 ± 3.43)% >枝(44.27 ± 4.51)% >叶(39.15 ± 5.91)%, N含量为叶(2.21 ± 0.59)% >枝(1.55 ± 0.44)% >茎(1.34 ± 0.35)%, C:N为茎(36.74 ± 10.80) >枝(31.07 ± 10.43) >叶(18.94 ± 5.82)。灌木地上部分C含量为(43.77 ± 4.43)%, N含量为(1.56 ± 0.45)%, C:N为(31.78 ± 10.12); C含量变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为10%, 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7%, C:N的变异系数为32%。灌木同一器官的C、N含量及C:N在不同科间有显著差异, 蔷薇科各器官的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豆科叶和茎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麻黄科枝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旋花科叶和枝的C:N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蔷薇科茎的C:N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自然环境源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抗性特征,采用纯培养物分离技术从淮河底泥中筛选磺胺甲噁唑(SMZ)抗性细菌,测定其抗性水平,PCR扩增进一步分析其抗性基因(sul)和一类整合子(intl)。结果从该底泥样品中分离出4株SMZ抗性细菌,经鉴定分别为Arthrobacter spp.Y1、Bacillus spp.Y2、Acinetobacter spp.Y4和Bacillus spp.H。菌株对SMZ的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Y4 (0.5)、Y1 (5)、H (10)和Y2 (10 mg/mL)。4个SMZ抗性菌株均携带sul1基因,但均不含sul3和sulA基因,其中菌株H同时携带sul2基因。菌株Y2和Y4含有一类整合子,但是菌株Y1和H不含该整合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环境源SMZ抗性细菌抗性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 运用厌氧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草鱼肠道黏膜固有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草鱼前肠、中肠与后肠中细菌的数量分别是3.17×103、1.63×104和1.79×107 cfu/g。研究共分离到274株单菌落, 经16S rRNA鉴定, 分别属于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spp.)、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泛菌属(Pantoea spp.)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8个种类, 其中专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1%, 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0.9%。进一步分析发现, 前肠中只分离到兼性厌氧细菌, 中肠与后肠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都有分布。专性厌氧细菌Bacteroides paurosaccharolyticus和Bacteroides luti在中肠与后肠都有分布, 而Cetobacterium somerae和Fusobacterium ulcerans只在后肠有发现。兼性厌氧细菌是草鱼肠道黏膜的优势菌群, 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占73.7%。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固有厌氧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 细菌数量也明显不同, 后肠中具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2012年5—12月,对渤海湾长芦汉沽盐场盐度从5~20!Bé逐级升高的5个盐池进行了卤水理化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取样鉴定检测出浮游植物共5门27种,其中硅藻18种,占绝对优势;各盐度盐池中(A1~A5)蓝藻门颤藻(Oscillatoria spp.)均为优势种,硅藻门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等在较低盐度盐池中(A1和A2)占优势,而绿藻门杜氏藻(Dunaliella spp.)在中高盐度盐池中(A3~A5)为优势种;不同盐度盐池中浮游植物密度为6.47×103~5.07×106ind·L-1,多样性指数为0.13~1.57,均匀度为0.01~0.58,优势度均0.5,且均随盐度和季节呈规律性变化。总体而言,汉沽盐场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优势度明显,且随卤水盐度升高和温度降低,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3):307
灌木在维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调查了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物种, 并分析了这些灌木叶、枝、茎的碳(C)、氮(N)含量特征, 可为新疆草地植被碳氮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碳氮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 北疆地区草地的典型灌木有白刺(Nitraria spp.)、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假木贼(Anabasis spp.)、 锦鸡儿(Caragana spp.)、麻黄(Ephedra spp.)、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spp.)、金丝桃叶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spp.)、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盐爪爪(Kalidium spp.)、猪毛菜(Salsola spp.)等, 归属于蔷薇科、豆科、麻黄科、柽柳科、蒺藜科、蓼科、旋花科、藜科。北疆草地典型灌木各器官C含量为茎(45.76 ± 3.43)% >枝(44.27 ± 4.51)% >叶(39.15 ± 5.91)%, N含量为叶(2.21 ± 0.59)% >枝(1.55 ± 0.44)% >茎(1.34 ± 0.35)%, C:N为茎(36.74 ± 10.80) >枝(31.07 ± 10.43) >叶(18.94 ± 5.82)。灌木地上部分C含量为(43.77 ± 4.43)%, N含量为(1.56 ± 0.45)%, C:N为(31.78 ± 10.12); C含量变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为10%, 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7%, C:N的变异系数为32%。灌木同一器官的C、N含量及C:N在不同科间有显著差异, 蔷薇科各器官的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豆科叶和茎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麻黄科枝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旋花科叶和枝的C:N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蔷薇科茎的C:N显著大于其他科(p < 0.05)。  相似文献   

9.
【背景】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多项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有较好的疗效。【目的】探讨与七味白术散疗效相关肠道微生物,比较传统中药饮片与超微中药饮片的疗效,进一步明确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抗生素建立菌群失调小鼠腹泻模型,分别灌胃给药七味白术散传统汤剂和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汤剂。治疗结束后,提取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宏基因组DNA,建立16S rRNA基因文库进行测序。【结果】肠道微生物中的群落由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p.)、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eacium)、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p.)、黏液真杆菌(Blautia producta)、毛螺旋菌(Anaerostipes spp.)、腐生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和不能培养的细菌组成,其中乳酸菌为优势菌,占全部细菌DNA克隆数的61.90%。经抗生素造模后Lactobacillus spp.数量明显减少,Enterococcus feacium成为优势菌种,Clostridium spp.、Blautia product、Anaerostipes spp.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等在数量上开始有增长的趋势,而治疗结束后,传统七味白术散治疗组和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治疗组的Lactobacillus spp.比例均有所恢复,且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治疗组的乳酸菌比例与正常组最接近;通过建立聚类树和计算各组中各菌群的多样性(H)、丰富度(S)、均匀度(E)及优势度指数(D)可知,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治疗组可与正常组聚为一类,且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治疗组各项指数与正常组最为接近,说明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治疗组肠道微生物的基因文库及多样性与正常组最接近,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汤剂的治疗效果优于七味白术散传统汤剂。【结论】应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进一步明确了正常小鼠肠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以及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细菌群落的恢复效果,超微50%量七味白术散汤剂的治疗效果优于七味白术散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对基于16S rRNA基因、用于检测人肠道中重要细菌Fea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引物(FPR-1/FPR-2、FPR-2F/Fprau645R和Fprau223F/Fprau420R)的特异性。【方法】用Clustal X比对每个引物与F.prausnitzii和其他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序列。在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RDP)数据库中使用Probe Match工具比较每个引物匹配的Faecalibacterium spp.序列数目。利用本课题组建立的中国人粪便菌群的16S rRNA基因全长文库的7255个克隆序列,用Simulated PCR(SPCR)预测每对引物检测到的F.prausnitzii和其他细菌的克隆数;用3对引物分别对代表克隆进行PCR扩增。用3对引物分别对14个健康人的粪便样品进行实时定量PCR。【结果】引物Fprau645R的3端最后一个碱基与非F.prausnitzii序列的错配度高于其它引物,它在RDP中匹配的Faecalibacterium spp.序列数占其匹配的细菌序列数的百分比(97.6%)显著高于其他引物。SPCR预测,3对引物检测到的F.prausnitzii克隆数均为1171左右;在检测到的非Faecalibacterium spp.克隆中,FPR-2F/Fprau645R主要是Subdoligranulum spp.,而FPR-1/FPR-2和Fprau223F/Fprau420R还有Oscillibacter spp.、Ruminococcus spp.和unclassified Ruminococcaceae等。真实PCR与SPCR的结果吻合。实时定量PCR中,FPR-1/FPR-2和Fprau223F/Fprau420R检测到的细菌数量高于FPR-2F/Fprau645R。【结论】3对引物能检测到F.prausnitzii和Subdoligranulum spp.,FPR-2F/Fprau645R的特异性优于FPR-1/FPR-2和Fprau223F/Fprau420R。  相似文献   

11.
醉马草免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兵  史应武  曾军  娄恺 《生态学报》2011,31(8):2178-2187
为了解醉马草内生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采用液氮研磨法提取醉马草总DNA,利用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醉马草总DNA 进行16S rRNA 基因扩增,构建醉马草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对筛选到249个克隆进行Hae Ш酶切分析,得到5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为4个门: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1个未知类群。其中74%的克隆与可培养细菌中的37个属具有高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 (97%-100%),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p.)、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p.)、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spp.)最为丰富。另外26%的克隆序列与GenBank中已存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小于96%。研究结果表明,醉马草中可培养内生细菌丰富,多样并且可能存在一些潜在新物种或新类群。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地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长江三峡地区4种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每一类型5个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每克干土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分别为 8.62×104 ~1.31×105 cfu 及 1.547×107~6.957×107 cfu, 但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有所不同,其中单位重量土壤真菌数量 (cfu/g)多少顺序为:栓皮栎林(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马尾松林( Pinus massoniana forest)>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 Pinus massoniana-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杉木林(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细菌数量顺序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 Pinus massoniana-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马尾松林( Pinus massoniana forest)>杉木林(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真菌种类鉴定表明,青霉菌(Penicillium ssp.)、镰刀菌(Fusarium spp.)、木霉菌(Trihoderma spp.)和葡萄孢菌(Botrytis spp.)等是组成该地区土壤真菌的主要类群。  相似文献   

13.
甘肃南部山地草甸植被烧荒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诚  赵松岭 《生态学报》1981,1(3):215-220
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全区海拔高度约在3,000至4,000余米之间;年降雨量约600至800毫米,雨季集中在5—7月份,年平均气温1—3℃,几乎不存在绝对无霜期。因此,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寒与湿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本区大面积发育着以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几种嵩草(Kobresia spp)、几种苔草(Carex spp)为优势种的草原化草甸、真草甸和沼泽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食疗花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拉祜族的食疗花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拉祜族有着丰富的食疗花卉知识,其形成有着特殊的医药和文化背景以及朴素的早期传统民族医药特征;拉祜族民间普遍存在的花卉食疗现象,是对其生存空间内现有食物的自然选择结果,是传统知识的积累使然,是在与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中得到启迪而加以利用的结果,具有原住民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族食疗花卉约有53种,分别隶属于28个科,较有特色的花卉包括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姜花(Alpinia spp.、 Amomum spp.、 Zingiber spp.)、山茶花(Camellia spp.)、蜜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等.此外还探讨了拉祜族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今天拉祜族聚居地还保留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物种,与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合理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溶藻细菌的功能多样性及其菌剂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藻细菌(algicidal bacteria)是一种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杀灭藻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细菌.本文聚焦溶藻细菌的应用研究现状,从溶藻菌剂的类型、搭配策略、应用形式与场景等角度综述了 5个门78个属的溶藻细菌以及7个门56个属的目标藻类的研究进展.总结发现Bacillus spp.、Streptomyces spp...  相似文献   

16.
真菌杀线虫代谢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虫危害严重,它不仅给人类和动物带来严重的疾病,而且估计每年给农作物造成相当于1000亿美元的损失(Sasser & Freckman , 1987)。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胞囊线虫(Heterodera spp.)是两大类严重危害多种重要作物的线虫,在全球分布广、危害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spp.)的危害引起疫区的恐慌,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虽然可以通过传统的轮作、土壤改良及化学防治等途径加以控制某些植物的线虫病,但对于一些经济作物和林木而言,轮作防病难以实施,甚至在根本上不可能进行。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化学杀线剂的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孕妇体重过度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对母亲和子代健康均会造成不良影响。肠道菌群与人体众多疾病相关,其有可能作为重要的调节因素影响母婴健康。【目的】研究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62位孕晚期(36.82±2.19孕周)孕妇粪便样本,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中16SrRNA基因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的孕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妇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在菌群组成上,筛选出5个与孕期体重增长最为相关的菌群,分别为Alistipes spp.、Eubacterium-nodatum group spp.、Oxalobacter spp.、Raoultella spp.和Odoribacter spp.,其中Alistipesspp.不仅是相关程度最高也是丰度最高的菌群,与孕期体重增长密切相关。【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对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在孕期保持肠道菌群稳态能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饮酒与不饮酒的成年男性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饮酒对健康成年男性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前往湖北省人类精子库进行捐精前精液质量筛查的健康成年男性的粪便样本50例(饮酒组37例,不饮酒组13例),提取DNA后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结果饮酒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不饮酒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RMANOVA,F=0.544 9,P=0.014 0)。饮酒组中出现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科的显著富集,且出现了科与属水平种类的减少,相比不饮酒组少了12个菌科和27个菌属。通过差异性菌群分析发现放线菌门下Bifidobacterium spp.和厚壁菌门下的Blautia spp.、Dorea spp.和Ruminococcus spp.在饮酒组富集。结论饮酒可能会改变健康成年男性的肠道菌群,饮酒组与不饮酒组人群的肠道菌群在群落结构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自由生活的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和哈曼属原虫(Hartmannella vermiformis)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和各种水体中,这两个属中的某些种类被认为对人和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应用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重复性好的快速检测阿米巴虫的方法具有实际意义。【方法】采用非培养方法选择适合低拷贝基因检测的荧光染料BRYT Green? dye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阶段水样中Acanthamoeba spp.和H. Vermiformis 18S rRNA基因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在整个处理工艺流程中均检测到Acanthamoeba spp.和H. Vermiformis,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进水中分别达到8.70×105拷贝/L和1.84×106拷贝/L。与进水相比,调节池、好氧池和膜池中阿米巴原虫的数量均降低了1?2个数量级,但是出水中Acanthamoeba spp. 则出现增加趋势。【结论】对阿米巴原虫可能造成的潜在健康危害应引起重视,并有必要作为污水处理达标的补充标准。  相似文献   

20.
十溴联苯醚降解菌群的降解特性与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水体沉积物中日益严重的多溴联苯醚污染问题,以电子垃圾污染河床沉积物为种源富集驯化获得的菌群Cf3,研究该菌群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特性以及其菌群结构组成.[方法]通过GC-MS分析十溴联苯醚降解后低溴代产物组成,并测定其降解率;通过DGGE技术分析了该BDE-209降解菌群的结构组成.[结果]菌群Cf3具有较强降解BDE-209的能力,经过120 d的培养,初始量为2.6 μmol的BDE-209降解率达到80.03%,OD600从0.01增长到0.21,pH由初始的6.93增加到反应结束时的8.50.菌群Cf3经过单菌落分离,共获得10株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其中6株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具有较高同源性,其余4株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spp.)较相似.进一步采用DGGE分析菌群Cf3的结构组成时发现,除了分离得到的2个菌属外,该菌群中还含有拟杆菌属(Wolinella spp.)、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 spp.),以及随着降解时间延长而消失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spp.)和醋杆菌属(Acetobacterium spp.).[结论]获得了具有较强多溴联苯醚降解能力的菌群,并分析了其降解特性和群落组成,为进一步开展溴代阻燃剂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和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